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唇疹

鎖定
唇疹,中醫症名,又稱唇部單純皰疹。指發生在上下唇或口角的細小瘡疹。可由胃脾火盛、胃腸濕熱化火、感受外邪皰疹病毒所致。
別    名
唇瘡
唇胗口丫瘡
中醫學名
唇疹
相關西醫疾病
複發性唇皰疹
疾病分類
外科——外感病、內傷病
常見發病部位
上下唇或口角
常見病因
脾經濕熱、傷寒狐惑、小兒疳蟲
多發羣體
所有人羣
傳染性

唇疹名詞解釋

指發生在上下唇或口角的細小瘡疹。

唇疹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西醫病名,複發性唇皰疹。是出現於嘴唇或鼻孔邊緣的感染。由具有傳染性的皰疹一型病毒所引起。唇瘡出現初期,患處會出現痕癢和灼熱,然後出現水泡,之後會演變成潰瘍。

唇疹病因

可由胃脾火盛、胃腸濕熱化火、感受外邪皰疹病毒所致。

唇疹病機

脾胃火盛,外邪相侵,唇生皰疹。

唇疹診查要點

唇疹一、診斷依據

唇部淡紅微腫,上、下唇或口角的皮膚、黏膜上出現疹粒,狀如小粟,潰破則見黃水,或癢或痛。
胃火熾盛者,唇部紅腫發熱,癢痛,乾性破損為主;兼見渴喜冷飲,消谷善飢,口臭,便秘;舌紅苔黃,脈浮數等。
脾經濕熱化火所致者,,痛癢兼作,潰破流黃水,浸淫糜爛;兼見情志抑鬱,易怒,胸悶口乾;舌紅,苔黃濁或黃膩,脈弦滑。
腸胃濕熱化火見生本病者,口角流涎,睡時更甚,口角糜爛;兼見多食易飢,煩躁,嗜睡,臍周痛,多爛,肛門作癢,小便黃赤等。

唇疹辯證論治

唇疹一、辯證要點

唇部淡紅微腫,上、下唇或口角的皮膚、黏膜上出現疹粒,狀如小粟,潰破則見黃水,或癢或痛。

唇疹二、治療原則

清胃瀉火,涼血解毒

唇疹三、證治分類

1.內治法
治則:清胃瀉火,涼血解毒
方藥:清胃湯加減:石膏,黃芩,生地,丹皮,黃連,升麻,大青葉,生甘草。
方解:石膏、升麻清胃瀉火;黃芩、黃連瀉火解毒;生地大青葉涼血解毒;生甘草調和諸藥。
加減法:脾經鬱火者,可用瀉黃散以治脾胃伏火的口瘡口臭、口乾唇燥;小兒腸胃濕熱上困者,小兒疳蟲兼見唇部皰疹者,可先用連梅安蛔湯。
2.外治法
皰疹流黃水這,可外擦青黛散;結幹痂者,可塗黃連膏;皰疹糜爛者,可用黃柏、野薔薇根二味等分研末,或者白荷花瓣貼於皰疹處。

唇疹轉歸預後

如不搔抓,無繼發感染等,可在數天內自行乾燥結痂,落痂即愈。本病預後良好。

唇疹預防調護

加強身體鍛鍊,提高抗病能力,注意飲食清淡,加強陽光曬露,不過飽,不飲酒,戒煙及辛辣,不過食煎炒炙縛。

唇疹文獻摘要

1.《靈樞·經脈篇》:“唇生細粒小皰,時流黃水,或癢或痛。”
[1-2] 
參考資料
  • 1.    朱文鋒.《實用中醫詞典》: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年
  • 2.    房學賢.《中西醫結合眼耳鼻喉口齒科臨牀手冊》: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