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哲學導論新編

鎖定
《哲學導論新編》是1999年同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章仁彪。
作    者
章仁彪
ISBN
9787560820118
頁    數
449
定    價
26.00元
出版社
同濟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1999-03
裝    幀
平裝
副標題
第2版

哲學導論新編內容介紹

內 容 提 要
本書力圖對哲學與時代、哲學與社會、哲學與科學、哲學與宗教、哲
學與民族傳統、哲學與文化、哲學與人生等方面的關係作出富有新意的
詮釋和思索,對一些哲學基本概念如存在、思維、時空、和合、真理、邏
輯、發展、文化和人格等作了新的鏤析和界定,從而既能濃縮人類兩千
多年哲學思想之精華,又能反映當代人類現實命運之多乖。
全書在文風上作了大膽的改革嘗試,儘可能擺脱哲學理論書的沉
悶和呆板,引入散文式的敍述從而大大增加了內容上的可讀性。“主編
手記”亦為本書獨到的一種體裁安排,思路新穎,且大膽涉獵當代科學
和哲學進展的前沿課題,以探討人類博大而深奧的哲學主題。
本書可作大專院校開設的哲學課程教材,也可供社會科學工作者、
科技工作者參閲。

哲學導論新編作品目錄

目 錄
緒論 哲學:關於世界觀的學問
第一節 哲學和哲學的基本問題
一、人類文明的自我反思――哲學的世界觀本質
世界觀―神話―自然哲學―“愛智慧”―“形而上學”―哲學
與科學
二、“通過思維把握時代”――哲學的歷史命運
哲學與時代精神―哲學的黃金時代―沉淪與復興―政治變
革的前導―哲學與宗教
三、“思有關係”――哲學的基本問題
哲學與追問―唯物論與唯心論―可知論與不可知論―辯證
法和形而上學―唯物論和辯證法的歷史形態―天人之辯
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的哲學革命
一、時代精神的精華――哲學革命的背景
社會背景和階級基礎―自然科學基礎―新哲學的理論來源
二、新世界觀的創立――創始人的艱辛探索
文化素養和崇高志向―世界觀轉變的準備―新世界觀的創
立―人間的普羅米修斯
三、“實踐的唯物主義”――哲學革命的主要內容
科學實踐觀的確立―唯物史觀的新發現―基本問題的新視
野―哲學對象的新概論―唯物主義的新形式―哲學使命的
新方向
第三節 哲學與當代人類實踐
一、意義的迷失――當代西方哲學的困惑
人本主義和科學主義―難解的斯芬克斯之謎―理性的危機
―“逃避自由”
二、“形而上學”的復興――當代哲學何往?
重返“形而上學”―東方智慧的啓迪―終極意義的追索―哲
學與人的解放
三、“偉大的認識工具”――科學性與實踐性的統一
革命的批判的本質―開放的發展的體系―時代的旗幟
主編手記:哲學何謂?哲思何往?哲人何為?
第一章 存在:世界的物質統一性
第一節 物質的客觀實在性
一、存在一個多義的哲學範疇
本體論和一元論―“存在”的提出―“存在”範疇的演變―人
的存在是社會存在―世界的真正唯一性
二、和質――標誌客觀實在的哲學範疇
物質觀的歷史發展―辯證唯物論的物質觀―評“實在論
第二節 運動、時空與物質的存在方式
一、運動――物質的根本屬性
物質和運動不可分―靜止是運動的特殊狀態―物質運動形
式的多樣性
二、時空――運動着的物質的存在方式
時空的客觀性和可變性―時空的有限與無限―時空的屬人
意義
第三節 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和人對世界的實踐把握
一、自然的優先性――世界的物質性
外在自然的優先地位―“人化自然”―“世界Ⅲ”
二“多”與“一”―――物質世界的多樣性統一
物質形態的多樣性―物質結構的多層次性―守護多樣性
三、規律性――物質運動的本質的必然的關係
“數”“邏各斯”和“道”―規律的客觀性―規律的特點
四、“實事求是”―一辯證唯物論世界觀的根本要求
實事求是―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
主編手記:存在之謎?本體之源?實踐作解
第二章 意識:物質世界在人腦中的主觀映象
第一節 意識的起源:自然發展和社會勞動的產物
一、自然界的長期發展――三個決定性的環節
物質進化的必然―物質的反應特性―生物的刺激感應性―
動物的感覺和心理―意識的產生
二、社會的產物――勞動和語言的推動
勞動的決定作用―語言的推動―駁意識起源的唯心論
第二節 意識的本質:人腦的機符號和物質的反映
一、意識是人腦的機能――意識的生理基礎
意識的物質器官―意識的生理過程
二、意識是物質的反映――客觀內容和主觀形式的統一
意識是被意識到的存在―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意識的形
式是主觀的―意識是客觀內容和主觀形式的統一
三、意識與人工智能――意識本質與思維模擬
思維模擬―人機大戰―人工智能與意識的區別
第三節 意識的能動作用:反映並創造客觀世界
一、意識的能動性――意識問題上的辯證法
意識能動性―意識能動性的表現―意識能動作用的條件
二、“心-身關係”與哲學的“思有關係――主客觀的統一”
“心―身、靈―肉”關係―形神之辯
三、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性――辯證的統一
尊重客觀規律為前提―發揮主觀能動性之必要―主客觀的
辯證統一
第四節 意識的形式和結構:心理學的啓示
一、知情意――意識的豐富形式
認知―情感―意志
二、關於潛意識――意識的深層基礎
潛意識―精神分析學
三、自我意識――個體獨立的標誌
自我意識―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控制
主編手記:誰是人腦“軟件”(思維)的終極設計者?
第三章 聯繫和發展:存在的辯證本性及總特徵
第一節 存在的辯證法:世界的普遍聯繫和永恆發展
一、世界是普遍聯繫的整體系統
聯繫的普遍性和客觀性―聯繫的多樣性和條件性―聯繫的
整體性和系統性
二、世界是永恆發展的過程
發展的本質是新陳代謝―內因是發展的根據―發展的自組
織理論
三、世界是過程的集合體
發展是一個過程―發展是歷史過程―發展是可持續過程
第二節 辯證法是關於聯繫和發展的學説
一、辯證法的歷史發展
辯證法的起源―古代樸素辯證法―近代唯心主義辯證法―
現代唯物主義辯證法
二、兩種發展觀的根本對立
形而上學發展觀的產生―兩種發展觀的根本對立―辯證法
和詭辯法
三、唯物辯證法的理論體系和核心內容
唯物辯證法的理論體系―唯物辯論法的實質和核心
第三節 對立統一規律是宇宙最根本的法則
一、矛盾的對立性和同一性
邏輯矛盾和辯證矛盾―矛盾的對立性和同一性―矛盾的同
一性和對立性的作用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
三、矛盾的共性與個性是矛盾問題的精髓
矛盾的共性與個性―矛盾問題的精髓
主編手記:“和而不同”――東方智慧的辯證法
第四章 變化與否定:發展的形態與道路
第一節 發展的形式和狀態:質量互變規律
一、事物的質、量、度
事物存在的固有的規定性―事物的質―事物的量―事物的
二、發展的形式與狀態――質變與量變的統一
質變和量變―相互轉化―互相滲透―質量互變規律的普遍
性―質量互變規律的多樣性
三、方法論意義――發展的連續性和階段性的統一
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適度原則―連續性與階段性相統一的
發展原則
第二節 發展的方向和道路:否定之否定規律
一、肯定與否定之間的對立統一關係
肯定和否定―辯證的否定觀
二、否定的否定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事物發展的週期性―否定之否定的內在根據―波浪式前進
與螺旋式上升
三、否定之否定規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否定之否定規律的普遍性―否定之否定規律的特殊性―否
定之否定規律的方法論意義
第三節 作為哲學方法論的辯證法:辯證唯物主義的決定論
一、聯繫中的形式與內容、現象與本質
形式與內容―現象和本質
二、發展中的因果性,事件性,過程性
原因和結果―必然和偶然―可能和現實
主編手記:變易、否定――太陽每天都是新的
第五章 認識:以實踐為基礎的辯證運動
第一節 認識論: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
一、世界的可知性――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
思有同一性―莊子的責難―休謨問題―康德的批判―對不
可知論的駁斥
二、知行之辯――中國哲學的認識論探索
知行之辯―中國古代哲學中的知行觀的特點―知行關係在
近代
三、認識論的革命――以實踐為基礎的能動的反映論
先驗論與反映論―舊唯物主義反映論的缺陷―辯證唯物主
義認識論的革命―三個重要的認識論的結論
第二節 基於實踐: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
一、實踐第一――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
認識的主體和客體―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
二、實踐――主觀見之於客觀的東西
實踐含義―實踐的本質―實踐的特徵和形式
三、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實踐與認識的對立統一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
第三節 辯證運動:認識作為充滿矛盾的過程
一、實踐與認識――認識過程的兩次飛躍
認識是充滿矛盾的過程―從實踐到認識的飛躍―從認識到
實踐的飛躍
二、認識的總過程――多次反覆和無限發展
無限的認識過程―方法論的意義
三、堅持認識論的辯證法――思想路線的依據
認識中的矛盾―經驗論―唯理論―反對片面性―認識論與
黨的思想路線
主編手記:認識何以可能?―――人類(實踐)可以可能?
第六章 真理:客觀世界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
第一節 真理的客觀性:堅持真理觀的唯物論
一、真理觀的歷史發展――從“符合論”到“融貫論”
古希臘的符合論―中世紀的“天啓説”―近代認識論的真理
觀―德國古典哲學的融貫論
二、客觀真理論――真理是客觀內容和主觀形式的統一
真理內容的客觀性―駁“主觀真理論”―析後現代多元論―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三、真理標準論――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真理的標準問題―真理的本性與實踐的特點―實踐標準與
邏輯論證―真理與價值
第二節 真理的具體性:堅持真理觀的辯證法
一、絕對真理與相對真理――真理存在於過程中
真理的兩種屬性―絕對與相對的辯證統一―反對絕對主義
和相對主義―非理性主義―信仰主義與虛無主義
二、真理總是具體的――多樣性的辯證統一
真理的具體性―具體性與普遍性的統一
三、真理存在於認識的過程中――在比較中發展真理
“意見”與真理―“偏見”與“成見”―謬誤和真理的對立統一
第三節 邏輯:獲得真理的有效方法
一、從形式邏輯到辯證邏輯
邏輯―形式邏輯―現代邏輯―辯證邏輯
二、辯證思維的基本方法
歸納和演繹―分析和綜合―抽象和具體
三、辯證邏輯的根本原則
歷史和邏輯的統一―辯證邏輯的客觀性和全面性
主編手記:人在旅途――“林中路”上尋真理
第七章 勞動(實踐):發展的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
第一節 勞動發展史是理解全部社會發展史的鎖鑰
一、社會歷史觀的漫長探索
科學的歷史觀何以可能?―天命史觀―英雄史觀―“歷史
理念”―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
二、勞動是人和自然對立統一的基礎
人與自然的對立統――勞動創造人―人類歷史的前提和基
第二節 社會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
一、人類社會的自然前提
地理環境―人口因素
二、社會生產方式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
物質資料生產方式―唯物史觀基本原理
三、社會有機體的系統結構
社會有機體―社會有機系統的基本構成―經濟、政治、文化
的相互作用
第三節 唯物史觀:社會認識的科學方法論
一、唯物史觀與“歷史哲學”的揚棄
“歷史哲學”的揚棄―歷史相對主義―分析歷史哲學―文化
形態史觀―唯物史觀是研究的指南
二、偶然、必然、自由-歷史的辯證法
偶然、必然、自由―“善”與“惡”的對立統――跨越“卡夫丁
峽谷”―“歷史人學”批判
三、社會規律的客觀性與人類實踐的主體性
社會規律的客觀性與特殊性―人的行為的主體選擇性―
“發展”:跨世紀的時代課題―社會實踐:合規律性與合目的
性的統一
主編手記:人類正在邁向新的紀元
第八章 社會規律:歷史發展的動力及內在的必然
第一節 社會基本矛盾: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一、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
生產力―生產關係―生產關係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
二、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
經濟基礎―上層建築―社會形態―上層建築適合經濟基礎
狀況的規律
三、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
社會基本矛盾―生產力是最終決定力量―社會主義社會的
基本矛盾―改革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動力―社會主義初級階
段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
第二節 階級鬥爭: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一、階級和階級鬥爭
馬克思的新貢獻―階級的起源和實質―階級鬥爭及其歷史
作用―階級分析方法
二、國家是階級統治的工具
國家的起源和本質―國家的職能―國體和政體―無產階級
專政是新型的國家
第三節 科學技術:推動歷史前進的有力槓桿
一、科學技術是特殊的社會意識形式和生產勞動實踐
科學和技術―科學技術活動是人類基本實踐之――科學技
術的性質―科學技術的一般特點
二、科學技術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
社會的科學化和科學的社會化―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科學技術也是變革社會的革命力量―科學技術的世界觀和
文化教育功能
主編手記:語詞新釋――階級、族性、可持續發展
第九章 人:歷史運動的主體和創造者
第一節 人的本質:現實社會關係的總和
一、人性和人的本質論――東西方的不同探索
中國哲學的“人性”説―西方哲學中的“人論”
二、馬克思的“人的本質”論――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人的本質
第二節 人的價值: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的統一
一、價值及人的價值――需要與滿足的關係範疇
價值―人的價值―人的價值的主客統――社會價值―個人
價值
二、人的價值的實現――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的統一
貢獻與獲取的統一――權利和義務的統一――手段與目的的統
――社會進步與個人發展的統一
三、人的價值的實現條件――主客觀的統一
社會客觀條件―價值目標―知識手段―實踐途徑
第三節 人的作用:羣眾與個人的歷史作用
一、人民羣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人民羣眾―人民羣眾的創造作用―人民羣眾創造力的辯證
二、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
歷史人物的作用―傑出人物的作用―無產階級領袖的作用
三、歷史的規律性和主體的選擇性
社會歷史規律的特殊性―主體選擇性―歷史發展史中的
“合力論”
主編手記:人是什麼?――永無止盡的探索
第十章 人生:現狀反思與理想追求
第一節 從世界觀到人生觀:認識世界與實踐人生
一、析萬物之理與解人生之謎――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
人生觀與世界觀―價值判斷和事實判斷
二、人生態度及其簡析――享樂、禁慾、樂觀、悲觀和虛無
享樂主義―禁慾主義―樂觀主義和悲觀主義―虛無主義
三、尋找超越之途――東西方人生態度比較
人生觀的多樣性及比較―尋求超越之途
第二節 人生真諦:困惑與希望
一、自我與他人――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
認識自我―自我與他人―利己主義一個人主義―集體主義
二、生存與死亡――思考與超越
對生與死的認識―對死亡的反思―超越死亡
三、過程與結果――選擇和責任
人生即選擇的過程―後果與責任
第三節 人的理想境界:理想社會和理想人格
一、理想人格的塑造―一中國傳統哲學中的聖賢之道析
理想人格―儒家的“成人之道”―道家的“自然無為”
二、全面發展的人――共產主義社會的理想人生
馬克思、恩格斯的設想―經濟發展與人自身發展的對立統
――人的發展是享受和創造的統一―個體與其類的協調一
三、現實的人生理想――科學論證和哲學基礎
自由人格的聯合體―現實的人生理想
主編手記:走出虛無――“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
第十一章 文化與社會意識:人類發展的標誌
第一節 文化:人的創造
一、文化的含義――人的創造性的體現
廣義文化即人化―文化外延―狹義文化
二、文化的變遷及其原因――人與自然、社會及外部環
境的互動
文化變遷―文化變遷的原因
三、狹義文化的基本形式及其核心――科學、藝術、倫
理和宗教
四、種基本形式―科學―藝術―倫理―宗教―哲學是文化的
核心
第二節 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的反映
一、依賴於社會存在――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
社會意識―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二、相對獨立性――社會意識的另一特點
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
三、社會意識的層次結構
社會意識系統―個體意識和羣體意識―社會心理和社會意
識形式―意識形態和非上層建築的社會意識形式
第三節 文化的發展:立足民族傳統走向現代化
一、文化的時間和空間系統――文化的時代性和民族性
文化的時代性―文化的民族性―文化是民族性和時代性的
統一
二、文化的普同性與特異性――文化的融合與衝突
文化的變異―文化的融合與衝突
三、現實的文化發展之路――立足民族傳統,走向現代化
傳統―現代化―現實的文化發展進程
主編手記:文化與文明――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
結語 共產主義:自由的實現和人類的解放
一、真善美的內在統一
自由―馬克思對自由的探討―哲學上的自由―自由個性
二、社會進步和人類解放
人類解放的道路―社會進步方式的探討―鄧小平理論―體
制變遷和價值衝突―社會形態的三階段論―社會進步的指
標―理想與現實
主編手記:“道法自然”――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附錄:請給“愛智之學”更多一些美感
――漫談哲學教科書的文體改革
後記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