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哭(拼音:kū)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3]  。此字的來歷歷來説法不一。清代學者段玉裁認為“哭”原指狗的哀嚎聲,用於人則指人之哀哭聲;還有人認為“哭”的古字形像人高舉雙手哭天喊地的樣子。“哭”的基本義是人因悲哀或激動而流淚發出聲音,引申為弔唁、哭訴等義。 [2]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犬、口 [4] 
五    筆
KKDU(86、98) [1] 
倉    頡
RRIK [1] 
鄭    碼
JJGS [1] 
筆    順
豎、橫折、橫、豎、橫折、橫、橫、撇、捺、點 [4] 
字    級
一級(編號:1907) [3] 
平水韻
入聲·一屋 [5] 
總筆畫
4+6、3+7
統一碼
54ED [1] 
筆順編號
2512511344
注音字母
ㄎㄨ
造字法
會意字(存疑)
字形結構
上下結構
四角碼
6680₄
異體字
𠴃、𠸅、𡘈、𡘜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13]
“哭”字的來歷説法不一。甲骨文中有圖A的字形,有學者認為這是最早的“哭”字。從字形看,中部像一個披頭散髮的人;兩旁是“口”字。兩相會意,表示這個人在捶胸頓足,痛不欲生,正嚎啕大哭。本義是指感情激動而流淚的意思。到了小篆(圖1),人形就變成了“犬”。上面兩個“口”,下面一個“犬”,與現代的字形一樣。 [2]  [12] 
許慎《説文解字》認為小篆的“哭”是一個從吅(xuān)表義,從獄省聲的一個形聲字。“吅”的意思是驚呼,“獄省聲”就是説用“獄”來表示讀音,而字形只取其中的“犬”。這種説法後人多不接受,段玉裁就是其中之一。段玉裁認為,哭從吅,從犬會意,原指狗的哀嚎聲,是和“狡”“狂”“狠”“狎”“犯”“猛”等字一樣,由原指狗的某種品性與動作移用來指稱人的。古人借動物之事以喻人事的例子還可舉出很多,正如以豕居之家代表人居之家一樣,用犬哀嗥之哭來代表人的哀聲是可以理解的。
又有的學者從維護許慎權威出發,力主“獄省聲”之説。如饒炯説:“凡人有哀而哭,每重聲出之,故從吅,吅者連聲疾呼也。又哭者之所號訴,如獄訟然,㹜㹜其言,氣鬱而音濁,其聲多以喉鼻出之,故從獄省為聲,亦以喉鼻之音名焉。”還有一位學者則説:“哭之本義,為罪囚在獄之哀聲,因引申為一切哀聲之稱。”釋義雖較“如獄訟然”稍勝,但也不足以推翻段注。而且,因哀而發為聲原因多種多樣,與罪囚、與牢獄並無必然聯繫。其實,“獄省聲”本是因不得“從犬”之解而想出來的“勉強皮傅”之説,今人自不必苛求古人;但若再在此基礎上想象、發揮、附會,那就未免越來越遠,錯上加錯了。 [14]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動詞
因悲傷痛苦或情緒激動而流淚、發聲(跟“笑”相對)。
cry;weep
《論語‧述而》:“子於是日哭則不歌。”
唐·韓愈《送孟東野序》:“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
《紅樓夢》第三回:“當下侍立之人,無不下淚;黛玉也哭個不休。”
哭泣;痛哭;哭哭啼啼;
哭天抹淚;哭笑不得
借指鳥獸悲鳴。

宋·蘇軾《次韻舒堯文祈雪霧豬泉》:“蒼鵝無罪亦可憐,斬頸橫盤不敢哭。”

歌。
sing
《淮南子‧覽冥訓》:“昔雍門子以哭見於孟嘗君。”

弔唁。
condole
《淮南子‧説林訓》:“桀辜諫者,湯使人哭之。”

傷心地訴説。

周立波《山鄉鉅變》上二十:“你有牛、有豬,雞鴨成羣,還哭什麼窮?”
名詞
古星名。

《隋書‧天文志中》:“虛南二星曰哭,哭東二星曰泣,泣、哭皆近墳墓。”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6]  《現代漢語詞典》 [7]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二】【哭部】苦屋切(kū)
哀聲也。從吅,獄省聲。凡哭之屬皆從哭。 [16] 

説文解字注

“哀聲也。從吅,從獄省聲”注:苦屋切,三部。按許書言省聲,多有可疑者。取一偏旁,不載全字,指為某字之省,若家之為豭省,哭之從獄省,皆不可信。獄固從㹜,非從犬,而取㹜之半,然則何不取◻、獨、倏、𤞞之省乎?竊謂從犬之字,如狡、獪、狂、默、猝、猥、◻、狠、獷、狀、獳、狎、狃、犯、猜、猛、犺、㹤、狟、戾、獨、狩、臭、獘、獻、類、猶卅字皆從犬,而移以言人,安見非器本謂犬嗥,而移以言人也?凡造字之本意有不可得者,如禿之從禾;用字之本義亦有不可知者,如家之從豕,哭之從犬。愚以為家入豕部從豕宀,哭入犬部從犬吅,皆會意,而移以言人,庶可正省聲之勉強皮傅乎?哭部當廁犬部之後。 [8] 

康熙字典

【醜集上】【口部】哭;部外筆畫:7畫
《廣韻》《集韻》《韻會》並空谷切。音㲄。《説文》:哀聲也。從吅,獄省聲。徐鍇曰:哭聲繁,故從二口。大聲曰哭,細聲有涕曰泣。《玉篇》:哀之發聲。《禮·檀弓》:歌於斯,哭於斯。 [9]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圖 書寫提示圖
“吅”扁“犬”大。兩“口”分居豎中線兩側,右“口”略高,貼近豎中線。“犬”,主體居下半格橫筆偏左從橫中線下側起筆,略向上斜,為右點空位,撇筆從橫中線上側起筆捺腳略低於撇尖,超出上部。 [4]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uk
王力系統
ɔk
董同龢系統
ûk
周法高系統
ewk
李方桂系統
kh
uk
西漢



東漢





uk


uk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屋沃燭覺

ok
北魏後期北齊

uk
齊梁陳北周隋

uk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uk
擬音/王力系統

uk
擬音/董同龢系統

uk
擬音/周法高系統

uk
擬音/李方桂系統

kh
uk
擬音/陳新雄系統

ok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1]  [15]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入聲
一屋

合口呼
一等
次清
空谷切
kʰuk
集韻
入聲
一屋

合口呼
一等
次清
空谷切
kʰuk
禮部韻略


入聲





空谷切

增韻


入聲





空谷切

中原音韻

入聲作上聲
魚模

合口呼

次清

kʼu
中州音韻


入聲作上聲
魚模





葉苦

洪武正韻

入聲
一屋


次清
枯沃切
k‘uk
分韻撮要

陰入
第六東董凍篤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0]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kʰu
55
陰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kʰu
213
陰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kʰu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kʰu
213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kʰu
21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kʰuəʔ
4
入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kʰɔʔ
4
入聲

晉語
太原
kʰuəʔ
2
陰入

吳語
蘇州
kʰoʔ
4
陰入

吳語
温州
kʰu
323
陰入

湘語
長沙
kʰu
24
入聲

湘語
雙峯
kʰəu
13
陽平

贛語
南昌
kʰuk
5
陰入

客家話
梅縣
kʰuk
1
陰入

粵語
廣州
hʊk
5
上陰入

粵語
陽江
hʊk
24
上陰入

閩語(閩南片)
廈門
kʰɔk
32
陰入
文讀
kʰau
11
陰去
白讀
閩語(閩南片)
潮州
kʰok
21
陰入
文讀
kʰau
213
陰去
白讀
閩語(閩東片)
福州
kʰouʔ
23
陰入

閩語(閩北片)
建甌
kʰu
24
陰入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7]  、漢典 [10]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20-07-06]
  • 2.    顏煦之編著.一字一世界 JKL[M].北京:台海出版社,2015.01:78
  • 3.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05-16]
  • 4.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187
  • 5.    平水韻 一屋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1-05-16]
  • 6.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3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361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753
  • 8.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 説文解字 1 全注全譯版[M].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2008.05:150
  • 9.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190
  • 10.    哭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1-05-16]
  • 11.    哭的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1-05-16]
  • 12.    宰予.眾口喧譁,五味雜陳:漢字中的五官(下)[J].博物,2019,(第5期):64-69
  • 13.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01
  • 14.    陳煒湛著.古文字趣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2:288-293
  • 15.    哭的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1-06-02]
  • 16.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214
  • 17.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12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