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哭嫁歌

(文化術語)

鎖定
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哭嫁是土家青年婚姻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表現在封建社會時代,哭嫁是衡量女子賢德的重要標誌。
中文名
哭嫁歌
外文名
kukiahe
風俗簡介
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
喜慶儀式
土家姑娘的結婚喜慶之日

哭嫁歌風俗簡介

新中國成立,這一風俗雖然依舊存在,但已只是形式,不再具有以前那些韻味了。以下是關於哭嫁的系統介紹。

哭嫁歌喜慶儀式

土家姑娘的結婚喜慶之日是用哭聲迎來的。新娘在結婚前半個多月就哭起,有的要哭一月有餘,至少三、五日。土家人還把能否唱哭嫁歌,作為衡量女子才智和賢德的標誌。哭嫁歌有“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哭姐妹”、“哭媒人”、“哭梳頭”、“哭戴花”、“哭辭爹離娘”、“哭辭祖宗”、“哭上轎”等等。
哭嫁,源於婦女婚姻之不自由,她們用哭嫁的歌聲,來控訴罪惡的婚姻制度。今天,婚姻自由了。土家族姑娘在結婚時也還要哭嫁,但現在的哭嫁僅是一種儀式罷了。
哭嫁歌
《哭嫁歌》,是土家族的習俗民歌。姑娘在出嫁前一個月裏,要唱《哭嫁歌》,用歌聲來訴説土家族婦女在封建買辦婚姻制度下的不幸命運和對自己親人的眷戀不捨之情。按照習俗,姑娘要哭唱七天到半月,最多的要哭唱一個月,直哭得聲音嘶啞仍不停哭。
《哭嫁歌》的哭唱形式程序則根據出嫁的進程來劃分的,分為:“一人哭唱”和“兩人哭唱” 和“哭團圓”三種形式,“一人哭唱”即姑娘哭泣訴自己的命運、哭唱祖宗、父母的養育恩情、兄嫂姐妹的情誼、以及哭訴封建婚姻和媒人的可惡可恨的欺騙行徑等。如“哭父”:
天上星多月不明,爹爹為我苦費心,
爹的恩情説不盡,提起話頭言難盡。
一怕我們受飢餓,二怕我們生疾病;
三怕穿戴比人醜,披星戴月費苦心。
四怕我們無文化,送進學堂把書念,
把你女兒養成人,花錢費米恩情深。
一尺五寸把女盤,只差拿來口中銜;
艱苦歲月費時日,挨凍受餓費心腸!
女兒錯為菜子命,枉自父母費苦心;
我今離別父母去,內心難過淚淋淋!
為女不得孝雙親,難把父母到終身;
水裏點燈燈不明,空來世間枉為人!
“兩人哭泣”稱為“姊妹哭”,即是由出嫁姑娘先哭唱,陪哭人在一旁勸慰哭唱,從句尾插入,兩人哭唱一起一落(也有二人對哭唱的)自然地形成摹仿式多聲部音樂。寨裏的親友每晚都要來陪哭,非親非友的少女們也互相邀約,成羣結隊來“打坡”(土家語,即參加學哭嫁),如姐妹對哭唱:
姐:“梭羅樹上十二丫,我們同根又同丫;
今朝姊妹要分離,離開繡樓好孤單!
妹:“梭羅樹上十二丫,我們同父又同娘;
今朝姐妹要離開,難捨難分情難斷!
姐:“梭羅樹來台對台,我姐心裏難寬懷;
丟你妹妹婆家去,逢年過節又才來!
妹:“梭羅樹來台以台,望姐心裏多寬懷,
多承姐姐把妹待,姐的教誨記心懷!
“哭團圓”又叫“陪十姊妹”,是土家族姑娘哭嫁的獨特形式。新娘出嫁的頭天晚上,爹孃邀請親鄰中的未婚姑娘9人,連新娘共10人在新娘的閨房圍席而坐,通宵歌唱,故稱陪十姊妹歌。 十姊妹圍坐一桌,首先由新娘哭“十擺”,新娘哭“一 擺”,廚師在桌上擺一樣菜,擺完後,其餘九姊妹輪次哭,最後又由新娘哭“十收”,廚師再一樣一樣將酒菜收進,菜收完, 陪十姊妹活動即告結束。 哭嫁的歌詞內容很多,“十擺”、“十收”有哭祖宗之德, 爹孃之恩,姐妹之誼,兄嫂之賢,故土之情等等,有時也罵媒人。陪哭多是難分難捨的纏綿之詞。音律多用七宇八句的順口溜,如“爹孃恩德比天地,哺育教養心操碎,樹欲靜而風不息,恩德未報就別離。遠望故里盼歸期,歸來又能住幾時?門前小河長流水,女兒眼淚長長滴。”
《哭嫁歌》的音樂結構屬“聯曲體”結構,是一個較長的樂段的多次反覆,在反覆哭泣唱的過程中,由於唱詞變化,旋律也隨之略有變化,但旋律的基音及終止音保持不變,每句旋律均由高音級進下降,旋律中裝飾音運用較多,在句尾時常加進嗚咽與抽泣聲,以表現婦女悲痛壓抑的情緒。
《哭嫁歌》的音樂形成固曲牌,哭唱詞形成固定篇章,內容極為豐富,語言精煉質樸,一般五字句、七字句結構為多,押韻上口,通俗明快,易於傳唱。根據出嫁程序哭唱有“哭父”、“哭母”、“哭兄嫂”、“哭姐妹”、“哭弟弟”、“哭叔伯”、“哭舅父”、“哭外祖”、“哭媒人”、“哭辭別祖宗”、“哭梳裝”、“哭吃離娘飯”、“哭穿露水衣”、“哭上轎”、“哭眾客人”、“哭安席”等,是一部較為系統的土家族婦女血淚史,也是一部揭露封建買辦婚姻制度的控訴書。

哭嫁歌當代傳承

2011年5月23日,湖南省永順縣、古丈縣聯合申報的“土家族哭嫁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 
2018年12月27日,“土家族哭嫁歌”國家級傳承人嚴水花參與錄製的素樂團“搖滾+非遺”歌曲《綠肥紅瘦》首播。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