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哦,香雪

(鐵凝創作的短篇小説)

鎖定
《哦,香雪》是鐵凝創作的短篇小説,於1982年9月首次發表在《青年文學》上,1983年,被《小説選刊》和《小説月報》轉載。 [9-11] 
《哦,香雪》是一個關於等待與追夢的故事。每天停留一分鐘的火車,打通了閉塞落後的小山村台兒溝與外面世界的聯繫,也為香雪和一羣山村少女開啓了一扇感受現代文明的窗口,喚醒了她們埋藏於心的、對愛與美和理想的追求。小説描繪了八十年代初的社會變革給山村少女精神世界帶來的變化,她們生命意識的覺醒,以及她們逐夢的執着與艱辛。香雪純真善良、渴望文明、自尊自愛,小説以純淨的詩情,雋永的意境,完成了對生命和生活的禮讚,樹立了新時期文學一個獨特的美學典範。 [7] 
作品名稱
哦,香雪
作    者
鐵凝
文學體裁
短篇小説
字    數
約8000字
首次發表時間
1982年9月

哦,香雪內容簡介

《哦,香雪》表面上寫台兒溝一羣姑娘的故事,實際上主要寫的是香雪的故事,即中學生香雪為了心儀已久的鉛筆盒而不惜行走三十里夜路的故事。 [13]  小説以一個北方偏僻的小山村台兒溝為敍述和抒情背景,主要描寫了香雪的一段小小的歷險經歷:香雪是一個平時説話不多,膽子又小的山村少女。她在那停車一分鐘的間隙裏,毅然踏進了火車,用積攢的四十個雞蛋,換來了一個嚮往已久的帶磁鐵的泡沫塑料鉛筆盒。為此,她甘願被父母責怪,而且一個人摸黑走了三十里的山路。 [1] 

哦,香雪人物介紹

香雪
香雪,17歲, [16]  台兒溝唯一的女初中生,去公社上學,要走15里路。香雪在對現代文明表現出熱愛和追慕上是台兒溝姑娘的領頭人和傑出的代表,因為看火車“香雪總是第一個出門”。儘管在陌生的事物面前,香雪表現得更膽小,比如當火車停住時“姑娘們心跳着湧上前去,像看電影一樣,挨着窗口觀望。只有香雪躲在後邊,雙手緊緊捂着耳朵”,但是對火車所載來的新的世界,香雪比以好友鳳嬌為代表的其他同村姑娘有更執著的追求。同樣是從五彩繽紛的車上世界裏捕捉到自己的喜愛之物,香雪發現的是“人造革學生書包”。香雪強烈渴望於火車的,是幫助她得到一個朝思暮想的鉛筆盒——能夠自動開關的鉛筆盒。香雪心裏一直裝着這種鉛筆盒和它的價值:“這是一個寶盒子,誰用上它,就能一切順心如意,就能上大學、坐上火車到處跑,就能要什麼有什麼”,就再也不會叫人瞧不起。鉛筆盒能夠滿足香雪的是比愛的需求更高一個層次的自我實現需求,正是這樣的深層需求,驅使着香雪為向車上的旅客打聽能自動開關的鉛筆盒和問它的價錢而追趕火車,當終於從火車上發現了這種鉛筆盒,便想都沒想來不來得及,毫不猶豫地衝上車去,用一籃子雞蛋與鉛筆盒的主人大學生交換,以至於被火車帶走,乘火車走了30里路。香雪並沒有真正進城,她只是坐了一段火車,又步行到自己的村莊。香雪為了打聽鉛筆盒而去追火車,被鳳嬌們認為“是一件值不當的事”,香雪不同意她們的看法。香雪總是利用做買賣的機會向旅客“打聽外面的事,打聽北京的大學要不要台兒溝人,打聽什麼叫‘配樂詩朗誦”’。 [2]  [11]  [17] 
鳳嬌
鳳嬌暗戀上是第三節車廂上的那個“身材高大,頭髮烏黑説一口漂亮的北京話”,“兩條長腿靈巧地向上一跨就上了車”的“白白淨淨的年輕乘務員”,從第一次接觸到後來的無功利目的的交往,鳳嬌從中得到了難以言傳的情感和心理的滿足。這種連巨大的城鄉差別都阻擋不了的堅決而美好的一廂情願式的愛戀,本質上是一種不需要學習的與生俱來的愛慾。 [2] 
台兒溝的姑娘們
台兒溝的姑娘們是一個羣體,她們有着山村姑娘共有的純真、樸實和善良,以及對美的熱愛和隱秘的夢想。她們的性格與心靈,在對火車與火車帶來的山外的事物與人表現出強烈興趣,以及在用土產從車上的旅客那裏換回日常生活用品和用於打扮自己的飾物等行為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同樣是從五彩繽紛的車上世界裏捕捉到自己的喜愛之物,姑娘們一眼看見的是“婦女頭上的金圈圈和她腕上比指甲蓋還要小的手錶”。姑娘們對香雪的發現總是不感興趣,她們更喜愛的是髮卡、紗巾、花色繁多的尼龍襪。姑娘們認為香雪為了打聽鉛筆盒而去追火車,被“是一件值不當的事”。姑娘們也會有真誠而幼稚的發問,類似“(火車)開到沒路的地方怎麼辦”“你們城市裏一天吃幾頓飯”,台兒溝的姑娘們的美麗心靈世界,在主要角色香雪身上得到了集中的體現。 [2] 

哦,香雪作品鑑賞

哦,香雪主題思想

香雪由看火車、“做買賣”而乘火車是突發性事件、偶然性事件,但偶然性中有必然性。乘火車對香雪而言是一種全新的時間和空間體驗,是一種“震驚”體驗,她進入到新的社會結構和社會關係中,她成為一個“現代人”,一個現代主體,一個新的自我,產生了現代意識。而所有這一切都是火車造成的,也就是説,香雪被火車“喚醒”,知道自己追求什麼,香雪自我確認、確證並內化了自認為有價值的東西,從而形成自我人格和新的自我意識。這脱不開火車背後的1980年代初期中國社會準則、社會規範、文化語境對主體(香雪)的形塑、構建。空間移動的意義不可不察,香雪去公社上學,走了15里路,她看到新式鉛筆盒;她大膽冒險登上火車,乘火車走了30里路,便得到鉛筆盒。香雪在火車上度過的短短時光是一種震撼心靈的現代性體驗。
《哦,香雪》裏有兩處出現“學”這個詞:“她學着‘北京話’的樣子,輕巧地躍上了踏板。”這是香雪登上火車的一瞬間,這是不尋常、不平凡的一瞬間,車上車下是兩個世界,看火車和乘火車是兩種身份和兩種體驗的區別,她由此開始體驗“飛馳”的速度和感受,開啓一段新的人生旅程,產生新的自我主體性;第二處是她走在回台兒溝的路上打開鉛筆盒時,她“學着同桌的樣子輕輕一拍盒蓋,‘噠’的一聲,它便合得嚴嚴實實”。這透露的信息是她之前從來沒有摸過、碰過同學的高級鉛筆盒,現在她也成了這樣的鉛筆盒的主人,她對她視之為“寶盒”的開啓是一個技藝、技術習得的行為,在這個過程中她的主體意識得到進一步確認、確證。現代兒童實驗心理學證明“模仿”是主體意識產生的必要途徑和階段。香雪的兩次“學”的行為動作恰恰表明她正接受生活的教育,在變化中成長,在成長中變化。
而動詞“發現”在《哦,香雪》中出現得更多(七次,類似的詞還有“看見”“看到”“看”等),意涵更豐富。當鳳嬌讓香雪去“看”女乘客頭上的時髦髮飾和手錶時,香雪卻“發現”了皮書包;最重要的發現當然是她敏鋭地“發現”了那個夢寐以求的鉛筆盒。當她拿着屬於她的鉛筆盒返回台兒溝時,主客體合一,寶盒附身,她完成了精神蜕變和思想昇華,成為新的主體,於是,她的眼光變了,她“發現”月亮、羣山、核桃葉都美極了,“大山原來是這樣的!月亮原來是這樣的!核桃樹原來是這樣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認出養育她成人的山谷。”也就是説,她在此時此地“發現”了“風景”。香雪乘火車獲得鉛筆盒之後“發現”風景的同時,風景也對她的認知產生影響。
在香雪的成長中,登上火車不僅是一個外在的冒險事件,而且還是一個心靈的冒險事件。“《哦,香雪》是內心自身價值的冒險活動形式;小説的內容是由此出發去認識自己的心靈故事,這種心靈去尋找冒險活動,藉助冒險活動去經受考驗,藉此證明自己找到了自己的全部本質。”《哦,香雪》在此意義上就是香雪“出發去認識自己的心靈故事”,是關於她的“心靈與形式”,她歷經“冒險”“考驗”,最終找到了全新的自己和自身價值。推而廣之,在象徵意義上,香雪的心靈故事也是1980年代初期中國人的心靈故事,關於“出發”“冒險”“追尋”“考驗”“證明”“認識自己”。 [11] 

哦,香雪藝術特色

敍述視角
《哦,香雪》開頭寫道,是因為有了火車,而火車需要的鐵軌被鋪進了深山,才讓山外面的人知道了台兒溝這個小山村。鐵凝是這樣寫那“兩根纖細、閃亮的鐵軌”的:“它勇敢地盤旋自山腰,又悄悄地試探着前進,彎彎曲曲,曲曲彎彎,終於繞到台兒溝腳下,然後鑽進幽暗的隧道,衝向又一道山樑,朝着神秘的遠方奔去。”《哦,香雪》選取了一個類似於全知全能的敍述視角,全知敍述模式中的“第三人稱人物有限視角敍述”,或許是對《哦,香雪》敍述方式的較為準確的描述。即便是描寫鐵軌穿越台兒溝地帶的這樣的近乎擬人化的敍述,也是以台兒溝這裏的人的眼光和視角,以香雪、鳳嬌等這樣一羣鄉村少女的心理感受和視角來敍述的。小説的婉麗清新和純淨優美也是在這樣的敍述基調之上產生的。
姑娘們盼望着的火車空哐而來,姑娘們又盼又心跳不已,甚至對新鮮事物、龐然大物的火車懷有一些害怕和恐懼等的心情和狀態。坐火車的婦女頭上的金圈圈和腕上比指甲蓋還要小的手錶,以及行李架上那連小城市都隨處可見的棕色人造革學生書包,都令香雪感到新奇不已。小夥伴們對香雪所感興趣的並不感興趣,這個微細的細節,也把香雪是這裏唯一考上初中的人,和其他姑娘作了一個區分。如果以一個“城市人”“外來者”的世故眼光來敍述,會變得不可思議也會了無情趣。姑娘們的一驚一乍和鳳嬌與列車員小夥子“北京話”的對話、拌嘴和朦朦朧朧似有若無的情感,都因為是用了台兒溝的姑娘們的視角,尤其是用了香雪的視角,來作第三人稱人物有限視角敍述,才會愈加映襯出她們純潔無瑕的心靈,才會讓閲讀小説具有了讓人能夠洗滌在現實和現代性都市生活裏那些自私、功利甚至是醜陋的人性的力量。這裏嚮往火車和火車帶來的新鮮事物的姑娘們,雖然她們幾乎個個不失幼稚甚至有可笑之舉及話語蹦出來,卻反而愈加顯出她們人性與心靈的淳樸和美好。
面對這樣的淨潔和美好,連小説中的列車員小夥子“北京話”也是受感染的。面對姑娘們的詢問:老呆在火車上頭暈不暈?“房頂子上那個大刀片似的”(電扇),是做什麼用的?再比如,“燒水在哪兒?”“開到沒路的地方怎麼辦?”“你們城市裏一天吃幾頓飯?”等問題。“北京話”小夥子陷在姑娘們的包圍圈裏,不知所措,直到快開車了,她們才放他走。他在跨上列車前,又扭頭對她們説:“下次吧,下次告訴你們!”在小夥子眼裏,姑娘們不幼稚可笑。鐵凝是用她們的視角、香雪的視角來作第三人稱人物有限視角敍述的。隱含作者沒有持一種世故的、城市人的視角來看待故事中的人與事。這些少女對美好事物的憧憬,鳳嬌對“北京話”列車員小夥子那似無又有卻無所求的情愫,她們對美好未來的遐想,甚至是少女情愫初顯露等,構成一道美麗的風景,打動小説中代表“城市人”的列車員亦即被姑娘們喊作“北京話”的小夥子,他不可能以世俗和世故的眼光及説話和處事方式對待她們。他雖然不知所措於被姑娘們圍住、她們不放自己走,她們問了那麼多太過簡單幼稚和單純的問題;但他並沒有以世故眼光和城市人的價值判斷來看待姑娘們,他匆忙跨上火車的一刻,也是又扭頭告訴她們:“下次告訴你們”。他的意思是,下次再回答姑娘們的提問。鐵凝將敍事結構安排地疏密有致,已經在不經意間讓讀者隨着小説的情境和小説中的人物一起,去期盼下次的火車經過和下次她們與列車員小夥子的重逢。這段姑娘們去“趕”火車停靠站點及與列車員之間的故事,也能小有微瀾,略有懸念,其實就是第三人稱人物有限視角敍述的功勞。
正是敍述者所採用的第三人稱人物有限視角敍述,才讓《哦,香雪》的小説敍事有着動人的敍事效果,敍述變得生動和別有意趣。小説所採用的台兒溝姑娘的視角,與讀者積習已久所形成的城市人的視角,構成一種視角偏差,才會愈加顯示出《哦,香雪》所寫一些物事和細節的生動、有趣和別具特色。“日久天長,這五彩繽紛的一分鐘,竟變得更加五彩繽紛起來。”姑娘們挎上裝滿核桃、雞蛋和大棗的柳條籃,站在車窗下,踮着腳尖,手臂伸得直直的,換回台兒溝這裏很少見到的掛麪、火柴,甚至是姑娘們喜歡的髮卡、香皂,更甚至是會挨長輩罵的紗巾和能松能緊的尼龍襪。她們與坐火車的乘客之間的交換,也這樣地淳樸,鳳嬌對“北京話”列車員小夥子別無所求、只願意一廂情願對他好的情愫,實在感人。香雪做買賣,則更為純淨,旅客們愛買她的貨,“因為她是那麼信任地瞧着你,那潔如水晶的眼睛告訴你,站在車窗下的這個女孩子還不知道什麼叫受騙。”連價錢都是“你看着給吧。”這時敍述人又用乘客的視角來敍述:“你望着她那潔淨得彷彿一分鐘前才誕生的面孔,望着她那柔軟得宛若紅緞子似的嘴唇,心中會升起一種美好的感情。”
正是這些細節化敍述,這些貼着香雪和姑娘們視角的第三人稱人物有限視角敍述,使得小説後半部分,香雪用雞蛋換回女學生模樣姑娘的乘客一隻裝有吸鐵石的自動鉛筆盒,卻不料火車開動,未及下車,只能跟隨火車直到三十里外的下一站才能下車,變得合情合理。不僅合情合理,而且還時有小懸念,並最終形成整篇幾乎沒有戲劇化衝突故事的小説最為高潮的部分。因換鉛筆盒,誤了下火車;誤了下火車,卻換成了鉛筆盒。小説先是內部倒敍了香雪作為台兒溝唯一的初中生,卻只能用着木匠父親為她特製的小木盒當作鉛筆盒,同桌有自動鉛筆盒,很瞧不上香雪連只像樣的自動鉛筆盒都沒有,這是雞蛋換鉛筆盒的“前因”。有了內部倒敍的這個“前因”,小説敍述到香雪又同女伴們來火車站點與乘客做買賣,香雪意外看到女乘客的鉛筆盒,她發自內心深處的渴望,就變得那麼真實、真誠,讓讀者竟也一起期盼她真的能得到(換到)鉛筆盒。這是敍述人用香雪的第三人稱人物有限視角敍述發生了效用,已經影響到讀者,讓讀者產生了與人物相伴生的“入戲”的情感和心理,希望香雪能夠換到這隻自動鉛筆盒。所以讀者才會在讀到她最初被女學生婉拒、不開車窗的情節時,替香雪着急,而讀到香雪“她學着‘北京話’的樣子,輕巧地躍上了踏板。她打算以最快的速度用雞蛋換回鉛筆盒”“香雪終於站在火車上了”時,讀者心理也隨着鬆了一口氣。
懷揣下不了火車的意外和驚嚇,香雪還是在火車上成功換到了那個她心儀已久、但的確是意外撞見的自動鉛筆盒。“在火車上,當她紅着臉告訴女學生,想用雞蛋和她換鉛筆盒時,女學生不知怎麼的也紅了臉。她一定要把鉛筆盒送給香雪,還説她住學校吃食堂,雞蛋帶回去也沒法吃。”女學生怕香雪不信,還指了指自己胸前的校徽“礦冶學院”。香雪覺得女學生是在哄她,在她看來,那也可以把雞蛋拿回家啊。在香雪的心裏:“台兒溝再窮,她也從沒白拿過別人的東西。就在火車停頓前發出的幾秒鐘的震顫裏,香雪還是猛然把籃子塞到女學生的座位下面,迅速離開了她。”香雪和女學生都很淳樸。她們的淳樸也都能打動和觸動讀者的內心。
香雪誤上火車,實際上是勇敢地上了火車,但因火車僅僅在台兒溝站停留一分鐘,才造成了香雪沒能下車,只能在三十里外的下一站下車。一個少女在寒風中和寂靜的山路上,內心的恐懼可想而知了。“一輪滿月升起來了”,秋日的敗草、粗糙的樹幹,荊棘、怪石以及漫山遍野的樹,也照見了香雪手中閃閃發光的鉛筆盒。
她這才想到把它舉起來仔細端詳。現在,在皎潔的月光下,她才看清了它是淡藍色的,盒蓋上有兩朵潔白的馬蹄蓮。她小心地把它打開,又學着同桌的樣子輕輕一拍盒蓋,“噠”的一聲,它便合得嚴嚴實實。只有這時,她才覺得這鉛筆盒真屬於她了。
正因為緊貼香雪的第三人稱人物有限視角敍述,才會有這樣的細節化敍述。只有台兒溝的女學生香雪,才會有着對於自動鉛筆盒的這樣陌生又喜歡、渴望又珍惜的心理感受和情愫。連怎麼使用,都要根據記憶中同桌怎麼用它來嘗試使用如何開合這個鉛筆盒。終於能仔細欣賞了夢寐以求許久,終於用雞蛋換來的自動鉛筆盒。接下來香雪孤身一人走夜路一路的心思湧動和思緒流轉,與溪水、大山和周圍的一切那樣地情景交融,也全都是採用香雪的第三人稱人物有限視角來敍述,才能將一個少女的擔慮、歡欣、回家該怎麼解釋自己用所有的雞蛋換回了一個鉛筆盒,等等,寫得那麼真實和感人。讓讀者也隨着她的心理和思緒波瀾起伏,想她所想,懼她所懼。
香雪拔下一根枯草,將草莖插在小辮裏,這是娘告訴她的“避邪”方式,實際上暗示了香雪走夜路的恐懼心理。有了這避邪的草莖,她向嚇人的隧道衝去,迎面出現了一顆顆黑點在鐵軌上蠕動,是迎着她走來的鳳嬌和台兒溝的姐妹們。讀者是跟着香雪的視角和香雪的目及所見,來辨識和發現她們的。這時,香雪想快點跑過去,“但腿為什麼變得異常沉重?”這也是貼着香雪當時當刻最為真實的心理感受和身體感受來敍述,可以令讀者產生感同身受的真實感和現場感。面對來找尋她的姐妹們,香雪流下了歡樂的淚水、滿足的淚水。這時,又累又飽受驚懼襲擾的香雪,“她用手背抹淨眼淚,拿下插在辮子裏的那根草棍兒,然後舉起鉛筆盒,迎着對面的人羣跑去。”這時,山谷裏迴盪着來找香雪的姑娘們歡樂的吶喊聲,個個大聲叫着香雪的名字。小説結尾處,是以來尋找香雪的姑娘們和吶喊收束全篇:哦,香雪!香雪! [12] 
形象分析
  • 鉛筆盒
鉛筆盒這個象徵性的實物是《哦,香雪》的紐結所在,自始至終也是主人公的情結。小説所描繪的,主要就是這個鉛筆盒所引起的內心波瀾。鉛筆盒作為一個文具,自然可以看成知識的象徵。對知識的追求,正是20世紀80年代初現代化運動興起的時代背景上最響亮的話語,鄉村中學生香雪的鉛筆盒故事,不能説沒有呼應關於現代化的歷史訴求,故事的講述多多少少也就帶有敍事性。但是鉛筆盒故事裏的道具意義,它所不斷暗示的,還是人性的魅力。在山村姑娘香雪來説,鉛筆盒留給她的,是創傷的記憶。在公社中學裏,她使用的父親親手做給她的木頭鉛筆盒,遭到了同學們的取笑,心地單純的她,自尊受到了嚴重的傷害。造成這種傷害的力量,主要不是同學,而是現代文明:城市裏才有的機器製造的可以自己關上的塑料鉛筆盒,把她的手工製作的木鉛筆盒比得那樣寒愴。讓她受到傷害的,不只是鉛筆盒,也包括閉塞的台兒溝所保留的一天只吃兩頓飯的落後的生存方式。當老實善良的香雪終於明白她和她的台兒溝是被人恥笑的對象,她的內心也就埋下了對現代文明的嚮往。香雪那個時代的現代文明,也就是由鉛筆盒所代表的工業文明。只要能擁有這種鉛筆盒,她就能理直氣壯地生活在同一種文明裏,失去的自尊就能找回,再也不會被人看不起。所以得到新型鉛筆盒,首先是香雪的個人需要,是獲得尊嚴、實現自我的需要,即使敍事主體受制於開放改革時期的國家話語,但對人物的刻畫只能遵循人性的邏輯。香雪的情結就是要洗雪文明的落差帶給她的屈辱。從首都開來的火車給她帶來了機會。她不惜代價地從女大學生手中換來了自動鉛筆盒。這個鉛筆盒將改變她的身份,使她進入先進文明的行列,與山外的同學平起平坐。這是未曾遭到文明撞擊帶來的屈辱的鳳嬌們所難以理解的。鉛筆盒不僅給了香雪巨大的力量,幫助一向膽子小的她戰勝了走夜路的恐懼,還改變了香雪對這個世界的感受。 [2] 
  • 火車
在《哦,香雪》中,火車的重要性無論怎麼強調都不過分,它首先是關於女孩子和火車的故事,其次才是關於一個女孩子和鉛筆盒的故事。火車和鉛筆盒對於香雪而言同樣重要,正如作者所言:“以香雪的眼光,火車和鉛筆盒就是文明和文化的象徵了,火車衝進深山的同時也衝進香雪的心。”
小説開頭第一句,火車和鐵軌就亮相了,並且連用兩個假設連詞“如果”,突出強調了火車和鐵軌在小説中的重要性。小説第二自然段又用整段文字形象地描繪了鐵軌由遠及近又由近及遠的鋪設進程,而“勇敢”“衝向”等詞語的運用表現了它的勢不可擋的力量和動能。文本接下來呈現的是,“那綠色的長龍一路呼嘯”,它與“貧弱”的台兒溝擦肩而過,台兒溝先是旁觀者,等設站後方成為參與者。火車是機械工業技術集大成者,台兒溝的姑娘們,“每逢列車疾駛而過,她們就成幫搭夥地站在村口,翹起下巴,貪婪、專注地仰望着火車”。那個金屬長龍、噴着白汽的巨獸帶給她們陌生感、新鮮感、敬畏感和刺激性,女孩們像看情人一樣看火車,“這就是夢想的開始,這就是希冀的起點”。火車給她們帶來了夢想、希冀和對遠方的無窮想象,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構想。
姑娘們看火車充滿儀式感,她們梳妝打扮,穿上過年時才穿的新衣裳。“火車上的人們永遠不會留神女孩子那刻意的打扮,可她們對火車仍然一往情深。”顯然,姑娘們對這個平靜生活的闖入者,這個“彷彿一口氣就能把台兒溝吸進肚裏”的巨大怪獸有着天生的好感,她們發自內心地親近它,和它親熱不夠。它的“撼天動地的轟鳴”更反襯出“靜得叫人惆悵”的大山的寂寞。這意味着必須要“改變”,必須有故事發生。
故事就發生在火車逗留的一分鐘裏,這是姑娘們與火車親密接觸的一分鐘,是“美妙的一分鐘”,是“五彩繽紛的一分鐘”。姑娘們在這短短的一分鐘裏開啓了美好的現代生活,和美妙的現代性體驗,她們看到了、發現了許多新奇的、洋氣的、現代的人和物。
鐵路和火車的到來,使姑娘們進入商品生產和流通體系當中來,參與到新經濟關係中來。台兒溝站是一個“地點要素”,火車進站時刻表是一個使它進入市場的“位置性的時刻”。姑娘們自發形成的一個以物易物的市場,表明她們在“創造”現代經濟生活,她們在一分鐘的時間裏用核桃、雞蛋、紅棗換回掛麪、火柴、香皂、紗巾、尼龍襪、有機玻璃髮卡、夾絲橡皮筋。前者是農產品,後者是高附加值的工業產品,二者是不等值不等價的,買賣的成交全靠買賣雙方“心中一杆秤”,全靠“世道人心”。她們手中的農產品變成交易對象即成為商品,實現交換價值,脱離了原初的在地性,走出大山,走向四面八方,成為消費品,成為現代經濟價值體系的組成部分。
《哦,香雪》中商品的流動與交換構成了文本的整個網絡,正是有了這個“自發市場”的存在,香雪40只雞蛋換鉛筆盒的交易才成為可能,並得以實現。這個既微小而又極短暫的“市場”中的商品生產活動,使姑娘們遭遇了新的生命境遇,促使她們成為新的社會關係和經濟結構中的現代主體,這正如馬克思所言的:“生產不僅為主體生產對象,而且也為對象生產主體。” [11] 

哦,香雪作品影響

榮譽表彰
1982年,《哦,香雪》獲得全國優秀短篇小説獎以及首屆“青年文學”創作獎。 [11]  [15] 
2002年,《哦,香雪》被收入人教版高中語文讀本第二冊。 [11] 
2004年,《哦,香雪》被收入人教版高中語文讀本第五冊。 [11] 
2018年9月,《哦,香雪》入選中國改革開放四十週年最有影響力小説。 [4] 
2019年,《哦,香雪》被收入統編高中語文必修教材上冊。 [11] 
2020年4月,《哦,香雪》列入《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首次向全國中小學生髮布閲讀指導目錄》。 [5] 
2022年5月,《哦,香雪》入選中國藝術研究院發佈的在“講話”精神的照耀下百部文藝作品榜單 [6] 
衍生作品
《哦,香雪》曾被改編成連環畫。 [11] 
1990年7月,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1989拍攝的,王好為執導,薛白、唐燁、杜麗等出演的劇情片《哦,香雪》上映, [8]  還獲得了第4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兒童片水晶熊大獎。 [11] 

哦,香雪作品評價

作家孫犁:從頭到尾都是詩,它是一瀉千里的,始終如一的。這是一首純淨的詩,即是清泉。它所經過的地方,也都是純靜的境界。 [16] 
作家成一:以那婉麗的調子,發此嚴峻之恩;給那僻遠的山地塗上柔美的色彩。卻又分明滲出心酸來,我是有些被感染了。這種題材也許並不算新,但你發現了新意,特別是你發現了內涵那麼深沉的“一分鐘”,抓住寫了這“一分鐘”。這是挺佳的短篇素質。“一分鐘”,真是屬於你自己的發現,香雪她們對這“一分鐘”的期待,對這“一分鐘”的享受,以及這“一分鐘"過後立刻呈現出的寂靜,真是一支婉約而冷峻的短歌。她們的期待是那麼真摯,她們的享受是那麼快樂,她們在寂靜之中又是那麼熱烈地回味着很快逝去了的享受,而正是在這真摯、快樂、熱烈的後面,叫人感到了那沉重的東西。自然,在沉重之中,又叫人感覺到新的希望畢竟已在向舊的方面滲透了。香雪以及那個鳳嬌,都寫得挺牽動人的,雖然你不是用寫實的筆墨刻畫人物。 [3] 
作家李清:《哦,香雪》這篇小説的機鈕,全在於鐵路修通。姑娘們從火車窗口窺望着、探究着。呵!世界上原來竟有這麼多新鮮而引人的事物!香雪卻繾綣於取得她心愛的漂亮鉛筆盒。我認為作品表現了處於封閉的、落後的自然經濟條件下的姑娘們,對於大千世界的嚮往。作者鐵凝的形象感受力是敏鋭的,生活觀察異常精細。火車只停留一分鐘,倘不是如此,怎麼能夠從一分鐘裏挖掘出這麼多生活藴藏。 [3] 
作家白燁:1982年發表《哦,香雪》,標誌着作者的創作又上了一層樓。乍看起來,作品似乎較單薄,細一琢磨,方見出其中豐厚意藴。一個山村少女因為想拿雞蛋換一個自己心愛的鉛筆盒而被火車帶走了,從而使自己吃了一次平生未有的徒步30裏夜路之苦。願望委實不大,但又多麼的莊重、堅定;所得也微不足道,然而她又是何等的自得和歡欣。假如我們把她的行為理解為對自己的信念(那怕是微小的)的堅韌追求,也理解為她對由學習文化所帶來的新的生活的熱望所作做出的努力,那麼,我們就會感到她的行為是多麼難能可貴!她的精神多麼值得讚美!一列火車,使我們看到了沉寂的山村所發生的變化;一隻鉛筆盒,使我們看到了洋溢着青春氣息的農村青年的積極人生追求!鐵凝把她以小見大、平中求奇的創作將長充分施展出來了。 [3] 

哦,香雪出版信息

《哦,香雪》初刊於《青年文學》1982年9月號,次年被《小説選刊》和《小説月報》轉載。《人民日報》破例在1983年3月25日、26日連續兩日刊載《哦,香雪》。《哦,香雪》先後被翻譯成英、日、法、意、德等多語種文字出版。 [11] 

哦,香雪作者簡介

鐵凝 鐵凝
鐵凝,女,漢族,1957年9月生,河北趙縣人,1975年7月參加工作,1975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高中學歷,文學創作一級。現任中共二十屆中央委員,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主席。 [1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