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哥達綱領批判

鎖定
《哥達綱領批判》是德國思想家卡爾·馬克思於1875年創作的政治著作,1891年首次發表於《新時代》。
《哥達綱領批判》是科學共產主義的重要綱領性文獻之一。它全面系統地批判了拉薩爾主義的錯誤理論,釐清了科學社會主義與非科學的社會主義思想理論的本質區別,進而對未來社會從制度、發展階段以及分配等方面做了原則構想。 [2]  [6] 
作品名稱
哥達綱領批判
外文名
Kritik des Gothaer Programms
作    者
卡爾·馬克思
首版時間
1891年1月31日
字    數
94000
類    別
政治著作

哥達綱領批判內容簡介

馬克思在該書中嚴厲批判了綱領草案中的拉薩爾派機會主義觀點,闡明瞭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原理。他提出了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是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轉變的政治上的過渡時期的思想。在批判拉薩爾的小資產階級分配觀點的基礎上,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共產主義社會分為兩個發展階段――初級階段和高級階段的理論,闡明瞭社會主義社會必須實行按勞分配的原則,只有到了共產主義社會的高級階段,才能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則。 [5] 

哥達綱領批判作品目錄

德國工人黨綱領批註
致卡爾·考茨基(1891年1月15日)
致卡爾·考茨基(1891年2月3日)
致弗里德里希·阿道夫·左爾格(1891年2月11日)
致卡爾·考茨基(1891年2月11日)
致卡爾·考茨基(1891年2月23日)
附錄
致弗里德里希·阿道夫·左爾格(1891年3月4日)
恩格斯有關書信選編
致奧古斯特·倍倍爾(1891年5月1—2日)
致奧古斯特·倍倍爾(1875年3月18—28日)
德國社會民主黨有關綱領選編
致威廉·白拉克(1875年10月11日)
德國社會民主工黨綱領(1869年在愛森納赫通過)
致奧古斯特·倍倍爾(1875年10月12日)
德國工人黨綱領(1875年3月7日發表在《人民國家報》上)
致卡爾·考茨基(1891年1月7日)
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綱領(1875年在哥達通過) [4] 

哥達綱領批判創作背景

19世紀60—70年代,德國工人運動中存在着相互對立的兩派:一派是1863年5月23日在萊比錫成立的全德工人聯合會,即拉薩爾派,它是指導德國工人運動的政治組織,由拉薩爾任主席;另一派是於1869年8月建立的德國社會民主工黨,即愛森納赫派,其領導人主要有威廉·李卜克內西和奧古斯特·倍倍爾。愛森納赫派和拉薩爾派在一系列理論問題和政治問題上存在着原則分歧。愛森納赫派堅持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反對普魯士的統治等,拉薩爾派與之相反,主張通過普選權和國家幫助建立生產合作社,走和平過渡的“國家社會主義”道路,並輕視農民的地位和作用,反對工農聯盟,宣揚“鐵的工資規律”,為資產階級剝削辯護。1871年,德國在普法戰爭中實現了國家統一,統一後的客觀形勢要求德國工人運動應該有統一的領導,因此兩派克服分裂、實現聯合的必要性日益突出。1875年,愛森納赫派和拉薩爾派經過談判最終擬定合併的綱領草案——《德國工人黨綱領》。在制定統一的新黨綱時,愛森納赫派的領導人沒有利用自己相對拉薩爾派的有利地位,尤其是該派領導人李卜克內西沒有聽從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勸告,因而在合併基礎、合併條件等問題上放棄了自己的原則。為了做到切實捍衞科學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清算拉薩爾主義的錯誤思想,使愛森納赫派認清革命形勢,馬克思於1875年4—5月間抱病寫下這篇著作。 [2] 

哥達綱領批判作品思想

《哥達綱領批判》全面深刻地批判了拉薩爾主義,同時對無產階級實現社會主義的路徑,未來新社會的發展階段、國家制度等都作了系統闡釋,捍衞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第一,提出了共產主義社會發展兩個階段及其特徵的理論。馬克思批判了拉薩爾“勞動是一切財富的源泉”的錯誤觀點,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資產階級佔有生產資料,工人只有得到資本家的僱傭才能進行勞動,才能創造財富,因此説勞動是一切財富的源泉,就掩蓋了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迴避了生產資料所有制這個根本問題。馬克思還批判了拉薩爾主義關於生產資料所有制與分配的相互關係問題上的錯誤。針對“公平分配勞動所得”“不折不扣的勞動所得”“平等的權力”等拉薩爾主義信條,馬克思指出,“公平”是有階級性的,在階級社會中不存在各階級都認可的“公平的”分配。在資本主義社會里,資本家將利潤、工資看做是“公平的”分配,而這些對工人階級來説都是不公平的分配,因為資本家佔有的利潤是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的轉化形式。既然“公平的分配”是不存在的,那麼“平等的權力”也就難以得到維護。因此,在生產資料私有制條件下,所謂“公平分配勞動所得”只能是一種空洞的幻想。分配方式決定於生產方式,要改變資本主義的分配方式,必須首先改變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
在闡述未來新社會的分配方式時,馬克思第一次明確地揭示並具體分析了共產主義社會發展的兩個階段及其相互區別的基本特徵。馬克思設想:“在一個集體的、以生產資料公有為基礎的社會中,生產者不交換自己的產品;用在產品上的勞動,在這裏也不表現為這些產品的價值,不表現為這些產品所具有的某種物的屬性,因為這時,同資本主義社會相反,個人的勞動不再經過迂迴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作為總勞動的組成部分存在着。”這是共產主義社會的共性特徵。但在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即社會主義社會,由於在經濟、道德和精神上都還帶着資本主義社會的痕跡,所以消費品分配只能遵循商品等價交換的原則,實行按勞分配,“每一個生產者,在作了各項扣除以後,從社會領回的,正好是他給予社會的”。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在迫使個人奴隸般地服從分工的情形已經消失,從而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對立也隨之消失之後;在勞動已經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後;在隨着個人的全面發展,他們的生產力也增長起來,而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湧流之後——只有在那個時候,才能完全超出資產階級權利的狹隘眼界,社會才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
第二,指出農民是無產階級的可靠同盟軍,強調加強無產階級的國際主義。馬克思批判拉薩爾主義關於“對工人階級説來,其他一切階級只是反動的一幫”的謬論在理論上的錯誤和在實踐中的危害,揭露拉薩爾誣衊農民是“反動的一幫”,“不過是為了粉飾他同專制主義者和封建主義者這些敵人結成的反資產階級聯盟”,並強調無產階級與民主派小資產階級、農民等中間階級結成同盟軍的重要性。馬克思還批判了拉薩爾派用狹隘民族主義對待工人運動、無視德國工人階級的國際職責的錯誤態度,指出沒有全世界無產者的聯合,就沒有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
第三,闡明瞭工人階級只有消滅僱傭勞動制度,才能擺脱貧困和被剝削的地位。馬克思批判了拉薩爾把資本主義的工資現象和無產階級的貧困化説成是自然規律,即“鐵的工資規律”的觀點,指出,把“廢除工資制度連同鐵的工資規律”作為黨的奮鬥目標,是“真正令人氣憤的退步”。馬克思闡明瞭資本主義工資的本質,指出,“工資不是它表面上呈現的那種東西,不是勞動的價值或價格,而是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的掩蔽形式。”工人出賣給資本家的是勞動力,而不是勞動。資本家使用勞動力的過程才是勞動。勞動力在使用過程中能創造出比他自身的價值更大的價值來。資本家付給工人的工資是勞動力的價值,而那個超過工資的更大的剩餘價值,被資本家無償佔有了。馬克思的資本主義工資的本質及剩餘價值學説,揭開了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説明工人階級貧困的原因不在於工人人口太多,而在於資本主義僱傭勞動制度。
而以反動的馬爾薩斯人口論為依據的所謂“鐵的工資規律”,把無產階級的貧困歸因於人口的自然繁殖,把資本主義特有的工資規律説成是“自然規律”,則掩蓋了資本家剝削工人的實質,起到了為資本主義制度辯護的作用。因為,按照拉薩爾的邏輯,既然工資規律不是社會規律而是自然規律,那無產階級就不必進行革命,搞經濟鬥爭也是毫無意義的。正如馬克思所説:“如果這個理論是正確的,那麼,我即使把僱傭勞動廢除一百次,也還廢除不了這個規律。”
第四,論述了無產階級實現社會主義的正確途徑。馬克思批判了拉薩爾“依靠國家幫助建立生產合作社”的觀點,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工人創立了一些消費和信貸合作社,通過這些合作社相互接濟,減輕中間剝削,有助於改善工人一些生活。這種合作社是有意義的,它表明工人在“力爭變革現存的生產條件”。但是,這種合作社的價值是有限的,不可能從中產生社會主義。當國家政權和生產資料仍掌握在資產階級手中時,工人創建的小規模的合作社,不是被資本主義大企業所吞沒,就是蜕變為資本主義企業。依靠資產階級國家幫助的道路並不是無產階級實現社會主義的新途徑,而是歷史的陳貨,是拉薩爾從法國天主教社會主義首領畢舍那裏剽竊來的,是要把工人運動“從階級運動的立場完全退到宗派運動的立場”。拉薩爾派將“依靠國家幫助建立生產合作社”作為改造社會的萬靈藥方,沉迷於改良主義幻想,實質是否定階級鬥爭和無產階級革命。馬克思強調,只有通過社會的革命轉變過程徹底變革現存的生產條件,才能真正實現社會主義。
第五,闡述了過渡時期和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馬克思批判了拉薩爾主義把“自由國家”作為黨的奮鬥目標,通篇不談無產階級專政和未來國家制度的嚴重錯誤,強調了國家的階級性,給無產階級指明瞭實現理想的具體道路。馬克思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向共產主義社會的過渡時期,只能是無產階級的革命專政。因為,共產主義經濟制度的確立,不是以一種私有制代替另一種私有制,而是要消滅生產資料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它不可能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自發產生出來。只有依靠無產階級革命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建立自己的國家政權,並運用政權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之後才能建立起來。實行經濟上的徹底改造,由資本主義社會轉變為共產主義社會,這是一個重大的社會革命轉變過程,正如馬克思深刻指出的:“在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之間,有一個從前者變為後者的革命轉變時期。同這個時期相適應的也有一個政治上的過渡時期,這個時期的國家只能是無產階級的革命專政。” [1] 

哥達綱領批判出版信息

1891年,為了幫助德國社會民主黨制定科學的行動綱領,恩格斯不顧德國社會民主黨機會主義領導人的反對,將這一著作公開發表在德國黨內的理論刊物《新時代》第1卷第18期上,並寫了一篇序言。
《哥達綱領批判》最早由熊得山譯成中文,1922年發表在北京《今日》雜誌第1卷第4號(馬克思特號)上;1925年上海解放叢書社出版了李春蕃(柯伯年)的中譯本;1939年延安解放社出版了何思敬、徐冰的中譯本。新中國成立後,人民出版社還分別在1965年、1992年、1997年和2015年出版了單行本。現中譯文被收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19卷、《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 [2] 

哥達綱領批判作者簡介

卡爾·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1818~1883),猶太裔德國人,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哲學家、政治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革命理論家。馬克思知識淵博,留下了很多著作,他的知識領域涉及哲學、宗教學、邏輯學、美學、經濟學、政治學、文學、史學、法學以及自然科學。代表作有《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等。 [3] 
參考資料
  • 1.    劉志明:《哥達綱領批判》導讀  .馬克思主義研究網[引用日期2021-07-01]
  • 2.    徐光春.馬克思主義大辭典.武漢:崇文書局,2018:314-316
  • 3.    秦勇主編;楊慧副主編,文化產業專業閲讀書目體系 第1版[M],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05,第21頁
  • 4.    馬克思著;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 哥達綱領批判[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5.12:目錄頁
  • 5.    紫平著,當代科學與管理實用手冊 上,中國經濟出版社,1997.07,第409頁
  • 6.    總書記推薦的書,你讀過幾本?  .中共泉州市紀律檢查委員會 泉州市監察委員會[引用日期2022-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