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哈里·馬科維茨

鎖定
哈里·馬科維茨(Harry Markowitz,1927年8月24日—2023年6月22日),出生於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市,經濟學家,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哈里·馬科維茨於1947年獲芝加哥大學經濟系學士學位;1950年獲芝加哥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1952年獲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1952年開始在蘭德公司工作;1963年—1968年擔任聯合分析中心公司董事長;1969年—1972年擔任套利管理公司董事長;1972年—1974年在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任教;1974年—1983年任IBM公司研究員;1982年—1993年,在紐約市立大學-巴魯克學院任金融學教授;1987年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1990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1990年—2000年,任大和證券信託公司研究主任;2007年—2019年,任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雷迪商學院教授。
哈里·馬科維茨主要從事金融經濟學方面研究,開創了現代投資組合理論。 [1-2] 
中文名
哈里·馬科維茨
外文名
Harry Markowitz
國    籍
美國
出生地
美國伊諾斯州芝加哥
出生日期
1927年8月24日
逝世日期
2023年6月26日 [11] 
畢業院校
芝加哥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1987年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1990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學    歷
研究生
學    位
博士

哈里·馬科維茨人物生平

1927年8月24日,哈里·馬科維茨出生於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市。
1945年,高中畢業,進入芝加哥大學攻讀兩年的學士課程。
1947年,獲芝加哥大學經濟系學士學位。
1950年,獲芝加哥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
1952年,獲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期間,發表論文《投資組合選擇》。
1952—1960年,任蘭德(Rand)公司副研究員。
1960年,任通用電氣公司(General Electric Company)顧問。
1961年,返回蘭德公司開發程序語言,即SIMSCRIPT。
1963—1968年,任聯合分析研究中心公司(Consolidated Analysis Center)董事長。
1968—1969年,任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金融學教授。
1969—1972年,任套利管理公司(Arbitrage Management Company)董事長;1972—1974年任該公司顧問。
1972—1974年,任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金融學教授。
1974—1983年,任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研究員。
1980—1982年,任羅格斯大學金融學副教授。1982年,晉升為該校Marrin Speiser講座經濟學和金融學功勳教授。
1982—1993年,任紐約市立大學巴魯克學院教授。
1984年,任哈里·馬科維茨公司總裁。
1987年,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1990年,獲第22屆諾貝爾經濟學獎。
1990年—2000年,任大和證券信託公司(Daiwa Securities Trust Company)研究主任。
2007年—2019年,任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雷迪商學院教授。 [1]  [2]  [4] 
2023年6月22日,在美國聖地亞哥的醫院因肺炎和敗血症去世。 [11] 

哈里·馬科維茨主要成就

哈里·馬科維茨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哈里·馬科維茨的貢獻是他發展了資產組合選擇理論。他在《投資組合選擇》一文中,首次應用資產組合報酬的均值和方差,從數學上明確地定義了投資者偏好,提出了現代資產組合選擇理論。
1.均值—方差模型
馬科維茨繼承傳統投資組合關於收益―風險權衡的原則,通過對證券收益率分佈的分析,合理假設證券收益率服從正態分佈,因而能夠以均值、方差這兩個數字特徵來定量描述單一證券的收益和風險。他進而考察投資組合收益率的均值和方差。組合收益率的均值是成分證券收益率均值的簡單加權平均,但是組合收益率的方差卻不再是成分證券收益率方差的簡單加權平均。正是組合方差形式的巨大變化,使他發現了投資組合可以減小方差、分散風險的奧秘。
馬科維茨把投資組合的價格變化量視為隨機變量,以它的均值來衡量收益,以它的方差來衡量風險,把投資組合中各種股票之間的比例作為變量,這樣,關於大量的不同資產的投資組合選擇的複雜的多維問題,就被約束成為一個概念清晰的簡單的二次規劃問題,即均值一方差分析。馬科維茨又進一步指出,把收益作為參量,它與求得的最小風險相應的標準差之間的關係,形成雙曲線的一支;再根據投資者的偏好,由此就可進行投資決策。
進一步地,馬科維茨描述了總體的證券組合選擇問題,並創立了嚴密的線性規劃解決方法,在1959年出版的《資產選擇:投資的有效分散化》中,馬科維茨描述了數理統計的若干理論以及單期、多期的效用函數,他還討論了採用動態的線性規劃的方法對多期效用函數最大化和直接對單期效用最大化的可行性。
儘管馬科維茨提出的均值—分析在效用函數的確定、收益的分配等方面都存在着某些限制性的條件,但是它已經成為一般的證券組合中最標準的函數或模型,也是在不確定的條件下資本定價理論中最常用的模型。由於模型的線性合理性、易於進行經驗分析和在收益分配方面的近似性,均值—方差分析得到了極廣泛的運用。
2.投資的有效分散化
提出資產組合選擇的均值—模型後,馬科維茨進一步揭示了投資的有效分散化理論。他用協方差公式科學地揭示出分散風險的關鍵在於選擇相關程度低的證券構成的資產組合,從理論上否定了持有證券越多風險分散效果越好的投資信念。
馬科維茨認為:一種證券的風險程度不應該只用這一證券的方差來衡量,還應該用協方差來衡量。事實上,如果一種資產組合是高度多樣化的,以至於投資在任意既定資產上的量都非常少,且這些證券的收益高度相關,那麼,某一種給定資產在資產組合中份額的增加所引起的邊際風險在很大程度上應歸之於這種協方差效應。
3.期望效用原則
馬科維茨的另一學術貢獻是他在提出資產組合選擇理論的同時,用期望效用原則代替了傳統的期望收益原則。馬科維茨首先批判了預期收益最大化的準則。他認為在證券組合選擇過程中,如果一個投資者僅僅是使預期收益最大化,那麼他永遠不會選擇投資多樣化。如果一種證券的預期收益高於任何其他證券,投資者會將所有的資金投放在這種股票上。如果幾種股票有相同的最大的預期收益,投資者將會把投資侷限在這幾種證券之間,而忽視證券組合的多樣化。
馬科維茨認為:“如果我們認為投資的多樣化是投資過程的一個合理原則,我們必須捨棄僅僅使預期收益最大化目標。”投資的多樣化是實踐中一種審慎而理性的選擇,而預期收益最大化卻沒有包含多樣化的優越性,按照這種準則,投資者會把所有的資金投到預期收益最大的證券上,而那樣的投資行為是很荒謬的。
馬科維茨隨後提出了預期收益最大化準則的一種可替代的準則,即預期效用準則,他認為收益為20%的證券不一定比收益為10%的證券好上一倍,損失為20%的證券不一定比損失為10%的證券差上一倍。效用與各種收益水平之間或許存在一種曲線關係。 [1] 
  • 學術論著
哈里·馬科維茨一生出版了10部學術著作,發表了19篇專著章節、69篇期刊論文。 [2] 
代表性學術論文
刊發時間
論文名稱
期刊名稱
1952年
《Portfolio Selection》
《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52年
《The Utility of Wealth》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57年
《The Elimination Form of the Inverse and Its Application to Linear Programming》
《Management Science》
2003年
《Single-Period Mean-Variance Analysis in a Changing World》
《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
2005年
《Market Efficiency: A Theoretical Distinction and So What?》
《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
參考資料: [2] 
學術專著
出版時間
著作名稱
出版社
1959年
《資產選擇:投資的有效分散化(Portfolio Selection: Efficient Diversification of Investments)》
John Wiley & Sons
1963年
《Simscript:一種模擬程序設計語言(SIMSCRIPT: A Simulation Programming Language)》
Prentice Hall
1967年
《Studies in Process Analysis: Economy-wide Production Capabilities》
John Wiley & Sons
1969年
《第二代Simscript程序設計語言(The Simscript II Programming Language)》
Prentice Hall
1981年
《EAS—E程序設計語言(The EAS-E Programming Language)》
Yorktown Heights
1981年
《Adverse Deviation》
Society of Actuaries
1987年
《資產組合選擇和資本市場的均值——方差分析(Mean-Variance Analysis in Portfolio Choice and Capital Markets)》
Basil Blackwell
2002年
《The Theory & Practice of Investment Management》
John Wiley & Sons
2013年
《風險-收益分析:理性投資的理論與實踐(第1卷)(Risk-Return Analys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Rational Investing Volume I)》
McGraw-Hill
參考資料: [2] 

哈里·馬科維茨人才培養

  • 指導學生
哈里·馬科維茨一生中先後在紐約市立大學巴魯克學院、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雷迪商學院等指導多名學生,包括Richard Ottoo(全球風險管理專業人士協會副總裁)等。 [3] 
  • 講授課程
2007年—2019年,哈里·馬科維茨在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雷迪商學院教授《Portfolio Theory(投資組合理論)》課程。 [4] 

哈里·馬科維茨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1987年
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美國藝術與科學院
1989年
約翰·馮·諾依曼獎
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
1990年
諾貝爾經濟學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
1976年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Member)
美國國家工程院
1992年
奧爾良大學榮譽博士
奧爾良大學
1992年
雅典大學榮譽博士
雅典大學
1999年
"世紀風雲人物"
《養老金和投資》
2003年
塞薩洛尼基亞里士多德大學榮譽博士
2003年
美國國際學院聯合美國皇家內外科學院榮譽博士
美國國際學院、美國皇家內外科學院
參考資料: [5] 

哈里·馬科維茨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1982年
美國金融學會主席 [6] 
-
紐約大學柯朗研究所金融數學顧問委員會成員 [2] 

哈里·馬科維茨個人生活

哈里·馬科維茨於1927年8月24日出生在芝加哥,是莫里斯(Morris)和米爾德麗德·馬科維茨的獨子(Mildred Markowitz),他們擁有一家小雜貨店。
馬科維茨與盧埃拉·約翰遜(Luella Johnson)的第一次婚姻和隨後與格洛麗亞·哈爾特(Gloria Hardt)的婚姻均以離婚告終。他在1970年與芭芭拉·蓋伊(Barbara Gay)結婚,後者於2021年去世。
馬科維茨在第一次婚姻中育有2個孩子,分別是蘇珊·烏爾維斯塔德(Susan Ulvestad)和大衞·馬科維茨(David Markowitz);在第二次婚姻中育有2個孩子,分別是勞裏·拉斯金(Laurie Raskin)和史蒂文·馬科維茨(Steven Markowitz);以及第三次婚姻中的繼子詹姆斯·馬克斯(James Marks)。他有13個孫子,以及十幾個曾孫。 [7-8] 

哈里·馬科維茨人物評價

哈里·馬科維茨在金融經濟學理論方面完成了開創性工作(pioneering work in the theory of financial economics),投資組合選擇理論後來成為金融經濟學進一步研究的基礎(evolved into a foundation for further research in financial economics)(諾貝爾獎委員會評) [9] 
哈里·馬科維茨對這個行業的影響是深遠的(his effect on the profession has been profound)(美國經濟學家、199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威廉·夏普評) [10] 
華爾街站在哈里·馬科維茨的肩膀上。(美國經濟學家、197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薩繆爾森評) [11] 
哈里·馬科維茨對投資組合管理的數學和統計方法的發展是“現代金融史上最著名的見解”。(美國經濟學家彼得·伯恩斯坦評) [11] 
這位博學多才的獲獎者絕對沒有滿足於自己的成就。多年來,他一直保持着高產,在模擬理論、線性數學、再平衡算法、生命週期動力學和行為金融學等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據説,憑藉非凡的分析洞察力和驚人的創造力,馬科維茨可以在他選擇從事的任何領域贏得諾貝爾獎。(This polymath is one laureate who most definitely did not rest on his laurels. Remaining continuously productive over the years, he made major contributions in such fields as simulation theory, linear mathematics, rebalancing algorithms, life-cycle dynamics, and behavioral finance. It has been said that, with his exceptional analytic insight and his prodigious creativity, Markowitz could have won a Nobel in any area that he chose to pursue. )(摩根士丹利前董事總經理馬丁·菜伯維茨(Martin Leibowitz)評) [1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