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哈薩克族民歌

鎖定
哈薩克族民歌,主要流傳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所屬的伊犁州直屬八縣兩市和塔城、阿爾泰地區,木壘、巴里坤,甘肅省的阿克塞等三個哈薩克自治縣,少數分佈在烏魯木齊地區、昌吉回族自治州和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內的哈薩克人聚居區的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1] 
哈薩克族民歌有兩種調式體系相融合下的混合調式,源自於人種學和族源。 [2]  哈薩克族民歌內容豐富、旋律熱情、曲調優美、奔放粗獷,是哈薩克族人在各種喜慶節日、家庭聚會中不可缺少的一種主要民間娛樂方式,代表作品主要有《瑪依拉》《我的東不拉》等。 [1] 
2011年5月23日,哈薩克族民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 
中文名
哈薩克族民歌
批准時間
2011年5月23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遺產類別
傳統音樂
申報地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
遺產編號
Ⅱ-148

哈薩克族民歌歷史淵源

哈薩克族多從事畜牧業生產,他們千百年來過着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具有濃厚、獨特而絢麗多彩的草原文化特徵。哈薩克族是“歌的民族”,他們喜歡把對生活中的各種感受編成美麗的詩歌,用流利的歌聲表達。 [4]  [1] 
哈薩克族民歌 哈薩克族民歌
哈薩克族民歌中既有歐洲音樂體系,又有蒙古利亞音樂體系;既有歐洲大小調式,又有中國五聲性調式;另外還有兩種調式體系相融合下的混合調式,源自於人種學和族源。 [2] 
公元前2世紀,烏孫人在伊犁河谷和七河流域繁衍生息,融合了原本居住在伊犁河流域的塞種人和月氏人,成為了哈薩克族的先世而烏孫西遷伊犁河流域後融入的部分塞人,則屬於南俄、西亞、北歐及黑海沿岸的歐洲人。 [2] 
公元前108年,漢武帝封江都王劉建的女兒細君為公主,遠嫁烏孫昆莫獵驕靡。漢武帝十分重視與烏孫聯姻,在遣送細君之時,除贈送大量車騎、服飾、用具外,還打破常規,為細君配備官屬、宦官、侍御數百人。同時,還另賜琵琶,“為馬上樂,以慰其鄉國之思”。 [2] 
公元前66年,烏孫昆莫翁歸靡與解憂公主所生長女弟史在京師長安學習鼓琴。次年,弟史與龜茲王絳賓結婚,婚後夫婦二人同去長安朝見皇帝,他們仰慕漢朝的文明,歸國時朝廷賜給他們“車騎旗鼓,歌吹數十人,綺繡雜璔琦,珍反數十萬”,後來屢次入朝學習音樂。絳賓不但在龜茲國修建漢式宮殿,還模仿漢朝的制度禮儀服裝,欣賞漢朝的音樂舞蹈。 [2] 
公元前60年,西域都護府建立,標誌着西漢對西域統治的完全確立。從此,西域地區正式列入漢朝版圖。哈薩克族的祖先烏孫不但自西漢起與漢朝聯姻,具有血緣融合,而且在以後的厲朝歷代中始終和中原保持着密切的隸屬關係。因此,民族間在文化上的交流、融合,中原文化對於哈薩克族文化包括音樂藝術在內的影響和滲透是毋庸質疑的。 [2] 
魏晉南北朝時,康居樂器樂舞傳入中原,唐代時康居樂舞十分盛行,唐代偉大詩人白居易在其《胡旋女》一詩中有生動描寫:“胡旋女,胡旋女,心應弦,手應鼓。弦鼓一聲雙袖舉,迥雪飄飄轉蓬舞。胡旋女,出康居,徒勞東來萬里餘。”  [5] 
20世紀中葉,文藝工作者到新疆採風,對不同地域風格的哈薩克族民歌進行初步收集與整理,並對部分作品進行了改編。隨即,各種刊物上陸續刊登了一些哈薩克族民歌的記譜、歌詞或編曲的作品,這對推動哈薩克族民歌為世人所知並廣泛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瑪依拉》《嘎俄麗泰》等迅速傳播。 [6] 
20世紀80年代之後,改革開放對文化建設的推動,使得對哈薩克族民歌的研究進入快速發展時期,研究範圍逐漸擴大,內容與形式也更加多樣化,從族源、文化、民俗、人種以及音樂作品等多方面對哈薩克族民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拓展。 [6] 

哈薩克族民歌基本特徵

哈薩克族民歌內容題材

哈薩克族民歌 哈薩克族民歌
哈薩克族民歌從內容上分為勞動歌曲、頌讚歌曲、愛情歌曲、習俗歌曲和其他歌曲五類。勞動歌曲包括牧歌、狩獵歌、幼畜歌等,許多民歌以家畜、飛禽走獸和許多的野生動物為起興的對象。頌讚歌曲主要以讚頌家鄉、歌唱英雄、讚美美麗山河為題材和內容。愛情歌曲在哈薩克族民歌中佔有較大比重,很多情歌用豐富的藝術手法表達了情人之間的思念、離別、願望和懊悔的心情,讚揚了忠貞不渝而富有感情的人物。 [4] 

哈薩克族民歌旋律曲調

哈薩克族民歌 哈薩克族民歌
哈薩克族民歌旋律熱情優美,奔放粗獷。旋律多以擴展、模進、重複與變化重複等手法發展,旋律中的跳進較為多見,有時還出現調式交替和置換的現象。在音樂旋律方面的主要特點之一就是帶有呼喚性音調,這種呼喚性音調通常用四度或五度的音程關係以不同的形態出現在歌曲的曲首部分,往往是歌曲的核心音調。這種呼喚性音調還可以發展成為六度或八度的音程關係,用不同的曲調變體出現在民歌旋律的結構內部,特別是某一首歌曲的內容轉折處和句逗的地方。 [4] 
哈薩克族民歌樂曲都是單個的小型樂曲,也有由若干個樂曲聯結的套曲。從音樂上講,一般比較短小,曲調優美動聽,易於上口。節拍有自由與規整兩種複合形態,規整節拍中以2/4、4/4等居多,還有3/8、3/4、6/8拍和混合復節拍如5/8、7/8等,此外,更多變化的複雜節拍都可見到。 [4] 

哈薩克族民歌音樂風格

哈薩克族民歌統稱為“安”,從音樂風格上“安”又包括二級分類的“安”“約令”和婚禮歌曲的“託依吉爾”等。
“安”,就是指有固定的曲調和唱詞的歌曲,可根據內容和場合分成若干類。“安”類民歌一般曲調優美,易於上口,節奏有明朗、急促的特點,音域寬廣而高亢,感情真摯,歡快熱烈,旋律有跳躍、悠長之感,多為獨唱歌曲。演唱“安”的歌手稱為“安奇”,為“安”伴奏的樂器通常使用“冬不拉”。 [7] 
哈薩克族民歌 哈薩克族民歌
“約令”,是“詩歌”“歌謠”之意,一般無固定曲名和唱詞,歌手隨意即興編唱,歌詞內容可以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這類民歌短而精,節拍多變,節奏靈活,樂句長短比較自由,旋律簡潔明快悠揚。在哈薩克族傳統節日用人生禮儀慶典等大型娛樂集會中經常會唱“約令”。 [7] 
“託依吉爾”,是哈薩克族婚禮儀式歌曲,帶有古老遊牧民族的貴遺風,古樸而典雅,婚禮儀式上除舉行傳統的民俗禮儀外,還要進行各種民族文娛活動,現場氣氛熱烈而莊重。婚禮歌曲以組歌的形式貫穿婚禮全過程,其中有《怨嫁歌》《哭嫁歌》《勸嫁歌》《送嫁歌》《挑面紗》《加爾加爾》等。 [7] 

哈薩克族民歌代表作品

哈薩克族民歌的代表作品主要有《瑪依拉》《我的東不拉》《我的黑眼睛》《阿爾達克》《送嫁歌》《白鹿》《婚禮歌》《謎語歌》《詢問家譜歌》《求歌》《我的花兒》等。 [2]  [4] 

哈薩克族民歌傳承保護

哈薩克族民歌傳承價值

哈薩克族民歌不僅是哈薩克族人民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生活的真實寫照,也是反映社會和歷史的一面鏡子,集中體現了哈薩克族的歷史文化、民族精神、風土人情、生活習俗、心理素質和審美情趣,具有很強的教育功能。 [1] 

哈薩克族民歌傳承狀況

近年來,由於漢語盛行,哈薩克母語式微,哈薩克族民歌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尤其是哈薩克族古老的民間藝術形式瑰寶之一——托勒傲處在面臨消失、變形、失調走樣的瀕危狀態,急需保護與傳承。 [1] 

哈薩克族民歌傳承人物

居馬西·依斯木汗,男,哈薩克族。居馬西·依斯木汗2011年成為自治區級哈薩克族民歌傳承人,2018年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哈薩克族民歌代表性傳承人。 [8-10] 

哈薩克族民歌保護措施

哈薩克族民歌 哈薩克族民歌
20世紀中葉,特別是50年代初期、中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文藝工作者蒐集和整理了大量的哈薩克族民歌並陸續出版,如《哈薩克民間歌曲集》收錄了121首哈薩克族民歌,《哈薩克民歌》譯配了73首優秀的哈薩克族民歌,《新疆少數民族歌曲選-哈薩克族歌曲專輯》收錄了45首歌曲。 [6] 
2019年9月22日至9月28日,由文化和旅遊部人事司、非物質文化遺產司主辦的2019年度第三期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培訓班在寧夏銀川舉行,哈薩克族民歌等幾十個非遺項目參與培訓。 [11]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文化藝術研究所獲得“哈薩克族民歌”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2]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哈薩克族民歌”項目保護單位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文化藝術研究所評估合格。 [15] 

哈薩克族民歌社會影響

重要演出
2014年4月28日,第14屆“相約北京”藝術節在國家大劇院開幕,哈薩克族民歌《瑪依拉》上演。 [13] 
2019年7月22日,由文化和旅遊部、雲南省人民政府主辦的2019中國原生民歌節在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啓幕,哈薩克族民歌等50個傳統民歌種類進行展演。 [1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