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哈薩克族庫布孜

鎖定
哈薩克族庫布孜,流行於主要流傳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以及巴裏坤哈薩克自治縣境內的哈薩克人聚居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1] 
大多數學者認為庫布孜的創始人與傳播人皆為庫爾庫特。古代的庫布孜多為哈薩克族巴克思(薩滿巫師)用在作法儀式上,主要以口傳心授的方式通過師徒傳承。《哈薩克族庫布孜》包括庫布孜製作工藝、庫布孜演奏技藝和庫布孜曲三個部分。 [1] 
2011年5月23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申報的哈薩克族庫布孜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非遺編號Ⅱ-155。 [1] 
中文名
哈薩克族庫布孜
批准時間
2011年5月23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遺產類別
傳統音樂
遺產編號
Ⅱ-155
申報地區
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

哈薩克族庫布孜歷史淵源

哈薩克族庫布孜
哈薩克族庫布孜(5張)
哈薩克族庫布孜於8世紀末由哈薩克族民間藝人庫爾庫特創制。 [2] 
14—18世紀“金帳汗國”時期,哈薩克人整體信奉伊斯蘭教,薩滿教漸漸淡出哈薩克人的生活,庫布孜也受到限制,以致逐漸消失。 [2] 
20世紀50年代,哈薩克族藝術家通過對中國國內外現存的庫布孜進行修復、研究、製作。 [2] 
1957年,前蘇聯哈薩克斯坦“胡爾曼哈孜民族樂團”訪華演出期間,在北京受到了毛澤東、朱德等前國家領導人的接見。胡爾曼哈孜民族樂團代表阿·卡皮列木科夫贈送給毛澤東一件哈薩克族傳統樂器—庫布孜。 [3] 
20世紀60年代,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文工團音樂家阿力別克,對傳統的庫布孜樂器不斷進行創造性地改革,琴箱上半部改為蒙以松木面板,下半部蒙以蟒皮或羊皮,增加指板,琴絃增至四條定弦,使用絲絃或鋼絲絃,並製成高音、中音、低音和倍低音系列庫布孜。 [4] 
1984年,上海民族樂器廠根據圖片和資料製造了“指板庫布孜”。 [3] 
1996年,伊犁州文化局邀請了哈薩克斯坦“胡爾曼哈孜民族樂團”的庫布孜演奏家胡阿尼西·阿吉木熱提和昆尼都孜,舉辦了為期四個月的集中強化學習班。 [3] 

哈薩克族庫布孜藝術特色

哈薩克族庫布孜基本特徵

哈薩克族庫布孜琴體用一整塊木料挖制而成,全長60釐米—65釐米。共鳴箱外觀呈羹匙形,上大下小,箱長27釐米—29釐米,上半部為敞開式外露、不蒙皮膜或木製面板,下半部蒙有駱駝羔皮或羊皮。琴頭無飾,下設弦槽和絃枕,兩側設有三個絃軸(左一右二)。琴頸細而長,正面不設品位。皮膜上置有琴馬,三條駱駝筋弦。 [5] 

哈薩克族庫布孜樂器演奏

哈薩克族庫布孜右手持弓拉奏,左手用食指、中指、無名指的指甲根觸弦發音,演奏技法靈活多樣,有揉弦、顫音、泛音、雙音、滑音、擊音等左手技能,還有拉弦、跳弦、撥絃等弓法技能,使庫布孜曲旋律美妙動聽且富於內涵。多種不同的演奏技法使庫布孜樂曲的節奏很豐富。各種單拍子、複拍子、混合節拍在庫布孜樂曲中常見不鮮。有些樂曲通過多種節拍、節奏的變換組合,推動樂曲的發展,造成強烈的藝術效果,時有出現的增值節拍,更為樂曲帶來了獨特的韻味。 [6] 

哈薩克族庫布孜樂器音調

哈薩克族庫布孜樂曲中常見的調式有具有大調式特點的Do調和Sol調;具有小調式特點的La調和Re調。轉調、離調手法也是推動樂曲發展和產生藝術表現力的重要手段。 [6] 

哈薩克族庫布孜代表作品

哈薩克族庫布孜的演奏曲有《白天鵝》《闊恩爾》《巴什帕依》《啊,我的故鄉》《阿克薩克胡蘭(瘸腿斑馬)》《接力馬亞(旋風駝)》《錫爾河》《庫爾庫特奎依(庫爾庫特之曲)》《塔利合旦(花斑驥)》《托克三柯孜(九十位女子)》《塔額爾庫依俄(神之曲)》《葉力阿伊裏汗(人民流離)》《闊克布哈》《昆額裏》《傑子克依克》。 [3] 

哈薩克族庫布孜傳承保護

哈薩克族庫布孜傳承意義

哈薩克族庫布孜是哈薩克族古老的傳統樂器,也是哈薩克民間樂器絃樂組中最重要的一種樂器。哈薩克族庫布孜其音色和演奏方式都比較獨特,哈薩克族庫布孜的存在和發展,曾對新疆的民族民間音樂的繁榮產生過較大的影響。 [3] 

哈薩克族庫布孜傳承狀況

在阿勒泰地區會演奏庫布孜的人極少,會演奏庫布孜的人太少,因為演奏庫布孜的技藝提高起來就很緩慢。 [7]  2009年,伊犁自治州歌舞團中的哈薩克民族樂隊共有四十多人,其中庫布孜演奏員有17人(包括高音庫布孜11 人,中音庫布孜3人,低音庫布孜2人,古典庫布孜1人)。 [3] 

哈薩克族庫布孜傳承人物

沙依拉西·加爾木哈買提,男,哈薩克族,哈薩克族庫布孜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錄,申報地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序號:05-2170。 [8] 

哈薩克族庫布孜保護措施

伊犁師範學院有兩支民族樂隊:分別是成立於1992年的伊犁州文化藝術學校民樂隊和成立於2003年的伊犁師範學院藝術學院民族樂隊。樂隊的學生演奏的樂器有:冬不拉、哈薩克族庫布孜、手風琴等。 [3] 
2007年1月6日,《伊犁晚報》藝術人生板塊,介紹了“牛棚裏走出的庫布孜演奏家木哈買提汗·努爾木汗”。 [3] 
2009年4月13日,的《伊犁晚報》“伊犁音樂家唱伊犁”板塊,介紹了吐爾遜江紮根民間,發掘伊犁的哈薩克音樂的經歷。 [3] 
2016年8月21日—8月31日,伊犁州文化藝術研究所開辦了庫布孜培訓班。 [9]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歌舞團獲得“哈薩克族庫布孜”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0]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哈薩克族庫布孜”項目保護單位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歌舞團評估合格。 [14] 

哈薩克族庫布孜社會影響

重要展覽
2016年11月10日至13日,在北京中央音樂學院舉辦“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周”活動上,伊犁州歌舞團民樂隊表演了哈薩克族樂器——庫布孜獨奏的《闊恩爾》。 [11] 
2018年4月30日,在2018年“民族團結一家親”江蘇公益巡演音樂會上,伊犁州歌舞團以庫布孜演唱哈薩克族民歌《燕子》。 [12] 
榮譽表彰
2007年,阿德力汗·阿不都拉制作的哈薩克族庫布孜在哈薩克斯坦國舉辦的“哈薩克族民間樂器展覽會”上獲獎。 [13] 
2018年,阿德力汗·阿不都拉制作的哈薩克族庫布孜在日本舉辦的“國際民族樂器展覽會”上獲獎。 [1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