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哈羅德·亞歷山大

鎖定
哈羅德·亞歷山大(Harold Alexander,1891年12月10日—1969年6月16日),英國元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歷任師長、軍長、中東戰區總司令、北非戰區盟軍最高副司令兼第18集團軍羣司令、地中海戰區盟軍最高副司令兼第15集團軍羣司令和地中海戰區盟軍最高司令。因指揮突尼斯戰役獲勝而被封為“突尼斯的亞歷山大勳爵”。
中文名
哈羅德·亞歷山大
外文名
Harold Alexander
別    名
第一代突尼斯的亞歷山大伯爵
國    籍
英國
出生日期
1891年12月10日
逝世日期
1969年6月16日
畢業院校
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
職    業
軍事家
主要成就
第17任加拿大總督
組織敦刻爾克大撤退
指揮突尼斯戰役獲勝
出生地
愛爾蘭
信    仰
英國聖公會
代表作品
《亞歷山大回憶錄》
軍    銜
陸軍元帥
星    座
射手座

哈羅德·亞歷山大人物簡介

《時代》週刊封面人物 《時代》週刊封面人物
哈羅德·亞歷山大(Harold Alexander,1891—1969),英國元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歷任師長、軍長、中東戰區總司令、北非戰區盟軍最高副司令兼第18集團軍羣司令、地中海戰區盟軍最高副司令兼第15集團軍羣司令和地中海戰區盟軍最高司令。因指揮突尼斯戰役獲勝而被封為“突尼斯的亞歷山大勳爵”。

哈羅德·亞歷山大人物生平

亞歷山大於1891年12月10日降生在愛爾蘭的貴族家庭。早在哈羅公學時期就喜歡競技運動和繪畫藝術,期望成為皇家藝術學會主席。
1911年,從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畢業,入愛爾蘭近衞軍任少尉。大戰期間歷任排長、連長、營長和臨時旅長,兩次負傷,由中尉逐步晉升為中校。
1918年至1919年在英國駐波蘭軍事代表團任職。
1919年奉命指揮蘭德斯威旅參加對蘇俄的武裝干涉,次年回國任營長。此後曾赴君士坦丁堡直布羅陀服役。
1926年,亞歷山大進入坎伯利參謀學院深造,次年畢業後赴陸軍部和北方軍區任職。
1930年從帝國國防學院畢業後,與瑪格麗特·賓厄姆結婚。
亞歷山大 亞歷山大
1934年出任印度軍旅長,曾參加鎮壓印度民族解放運動
1939年,亞歷山大升任第1步兵師少將師長,率部在英國遠征軍編成內開赴法國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
在1940年5月開始的敦刻爾克大撤退中升任第1軍軍長,組織英軍安全撤回英國,以沉着冷靜著稱,受到丘吉爾的讚揚。
1940年12月,出任英國南方軍區司令,晉升為中將。
1942年3月,緬甸形勢告急,亞歷山大奉丘吉爾之命指揮緬甸軍對日軍的作戰行動。由於盟軍缺乏協調和空中支援,最後只得率餘部撤到印度。7月,亞歷山大出任英國第1集團軍司令,準備參加進攻法屬北非的“火炬”行動,但旋即被賦予更為重要的職責。
1942年8月15日,亞歷山大在埃及開羅接替奧金萊克出任英軍中東戰區總司令,晉升為上將。與此同時,蒙哥馬利接任第8集團軍司令,成為亞歷山大的部屬。亞歷山大和蒙哥馬利一面採納奧金萊克的既定作戰計劃,即儘可能堅守海灘至魯瓦伊薩特嶺之間的地區,而由阿拉姆哈勒法嶺的堅固既設陣地出發從翼側威脅魯瓦伊薩特嶺南面的進攻之敵;一面反對丘吉爾的立即發動進攻的主張,堅持要等到作戰準備和訓練工作就緒後再發動進攻。亞歷山大還應蒙哥馬利之請組建第10軍作為第8集團軍的機動後備軍。
8月30日,隆美爾部發起進攻,阿拉姆哈勒法戰役開始。亞歷山大指揮陸軍和空軍協同作戰,迫使損失慘重的敵軍後撤,從而於9月7日結束這次防禦作戰。
在進攻作戰準備就緒之後,亞歷山大下令實施阿拉曼戰役(代號捷足)。參戰部隊有英國第8集團軍、皇家空軍以及希臘和戰鬥法國的部隊。
哈羅德·亞歷山大 哈羅德·亞歷山大
10月23日夜晚,阿拉曼防線的英軍以炮火摧毀敵炮羣並壓制敵前沿陣地,而後以第30軍(擔任主攻)和第13軍從北南兩線衝入敵防禦陣地,待第30軍在敵防線與佈雷地帶打開兩條通道後,第10軍的2個裝甲師迅速開入北南通道,卻遭到敵炮火攻擊,隨之而來的是英軍和敵軍的沙漠坦克混戰。由於擁有制空權以及兵力兵器的絕對優勢和高昂的士氣,戰役於11月7日以英軍的勝利告終。德意軍傷亡2萬,被俘3萬。
1943年1月,亞歷山大被任命為北非戰區盟軍最高副司令兼第18集團軍羣司令,指揮英國第1集團軍、美國第2軍和英國第8集團軍。
3月17日,盟軍開始圍殲突尼斯的德意軍。激戰至5月13日,德意軍24萬人被迫投降。
北非戰役之後,亞歷山大出任地中海戰區盟軍最高副司令兼第15集團軍羣司令,負責組織協調美國第7集團軍和英國第8集團軍進攻西西里的作戰。由於美英聯合參謀長會議對於攻克西西里之後是否進攻意大利本土沒有明確指示,西西里作戰計劃帶有明顯的缺陷即難以圍殲守軍。
1943年7月10日,亞歷山大指揮英軍和美軍分別在傑拉灣和諾託灣登陸作戰。英軍在主攻方向嚴重受挫,美軍則先挺進巴勒莫而後折向墨西拿,結果是德意軍餘部得以在8月17日通過墨西拿海峽逃回本土。敵軍共傷亡16萬餘人。西西里戰役導致墨索里尼政府的垮台和意大利的無條件投降。
為了攻佔意大利本土,亞歷山大命令英國第8集團軍(轄第30軍、第13軍和第5軍)於9月2日晚越過海峽在勒佐登陸,美國第5集團軍(司令克拉克,轄美國第6軍,後來增加美國第2軍和英國第10軍)於9月9日在薩勒諾登陸。後者遭到德軍的重點抵抗,傷亡較大,但在空中突擊和海軍炮火的支持下固守着防線。
9月16日,德國第10集團軍在衝擊盟軍失敗後逐漸向北撤退。
9月21日,亞歷山大將作戰目標分為四個階段:鞏固薩勒諾—巴里一線;佔領那不勒斯港口和福賈機場;佔領羅馬及其機場和重要的交通樞紐特爾尼;最後攻佔裏窩那港口、佛羅倫薩和阿雷佐。
10月1日,盟軍攻佔那不勒斯
11月,駐意大利的全部德軍改編為C集團軍羣,由凱塞林統一指揮。
11月8日,亞歷山大重申迅速佔領羅馬的命令。
12月,盟軍再次發起攻勢,但進展不大。
哈羅德·亞歷山大 哈羅德·亞歷山大
此時德國第10集團軍據守古斯塔夫防線,北面則是德國第4集團軍。亞歷山大計劃在1944年1月20日前後由美國第5集團軍進攻古斯塔夫防線:由美國第2軍渡過拉皮多河出擊,吸引德軍而後進據利裏河谷;美國第6軍在防線後面的安齊奧登陸之際,第5集團軍餘部趁機突破防線。
亞歷山大秘密調整盟軍部署:從第5集團軍撤回英國第10軍,將第8集團軍集結於卡西諾地區,擔負突入利裏河谷的主攻任務。其作戰計劃是:第8集團軍沿6號公路突破敵防禦,直取羅馬;美國第6軍從安齊奧灘頭陣地出擊,在瓦爾蒙託內封鎖6號公路。這樣,敗退的德軍第10集團軍就會陷入盟軍的包圍。
5月10日,盟軍的全面攻勢開始。朱安指揮的法軍突破了古斯塔夫防線,美軍乘勝向通往安齊奧和阿爾班山地的7號公路挺進。
5月15日,第8集團軍開始向利裏河谷突進。德軍的反應為美軍從灘頭陣地向外突破提供了機會,但克拉克在命令美軍朝瓦爾蒙託內進襲的同時,指出在攻佔奇斯泰爾納以後必須準備以主力進攻羅馬,致使亞歷山大圍殲德軍的計劃遭到損害。
5月26日,安齊奧盟軍亦向北突進。
6月4日,美軍進佔羅馬,德軍卻已經撤走。
1944年12月,亞歷山大繼梅特蘭·威爾遜之後升任地中海戰區盟軍最高司令,晉升為元帥,克拉克繼任第15集團軍羣司令。已經越過哥特防線的盟軍擁有兵力兵器優勢和制空權。
次年3月,凱塞林升任西線德軍總司令,菲廷霍夫繼任C集團軍羣司令。
亞歷山大決心在雷諾河下游和波河之間圍殲德軍。
1945年4月9日,第8集團軍的攻勢以大規模空中轟炸和炮火轟擊開始,於18日穿過阿爾詹塔峽谷;
4月14日,第5集團軍開始進攻,至19日進抵波倫亞近郊。
4月20日,菲廷霍夫想撤至波河,但為時已晚。
4月25日,意大利游擊隊總起義,德軍到處捱打。
哈羅德·亞歷山大將軍 哈羅德·亞歷山大將軍
4月29日,德軍代表被迫簽署規定5月2日無條件投降的文件,亞歷山大代表盟國受降。
1946年至1952年,亞歷山大出任加拿大總督
1952年至1954年出任英國國防大臣。
1954年退出現役。
1962年出版《亞歷山大回憶錄》。
1969年6月16日,亞歷山大去世。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