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哈爾濱港

鎖定
哈爾濱港,松花江南岸。哈爾濱港是東北內河最大的水陸換裝樞紐港口。哈爾濱早期的碼頭是傅家甸(今哈爾濱市道外江沿)。
中文名
哈爾濱港
外文名
Harbin port
地    位
全國八大內河港口之一
建立時間
1955年3月
地理位置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道外區

哈爾濱港建設歷史

清末,(清光緒二十四年)中東鐵路開工後,船舶碼頭設在遊艇俱樂部(今鐵路江上俱樂部)及江橋(西江橋)附近。日俄戰爭期間(1904—1905年),沙俄出於戰爭的需要,在埠頭區的八區碼頭(濱洲線鐵路橋至道外頭道街)沿岸鋪設了鐵路線,增加了港口通過能力。中華民國成立後,1918年,由於航道變遷和碼頭區失於疏浚,戊通航業公司將碼頭移至道外。“松黑兩江郵局”在道外也開始修築碼頭,於是道外碼頭日益興盛,成為哈爾濱港的主要港區。哈爾濱港逐漸成為船舶始發的中心港及水陸聯運的中轉港。港口設施、泊位和吞吐能力亦有所增加,開始出現了以船種、客貨、企業為分類的專用碼頭。20年代後,主要碼頭有八區、頭道街、七道街、十二道街、三棵樹(位於濱北線鐵路橋上游約1公里處)碼頭及十八道街碼頭。港口年吞吐量60萬噸左右。貨物裝卸全由碼頭工人背、扛等笨重勞動進行。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由人民政府接管,主要從事木材、糧食等貨物運輸交接裝卸。

哈爾濱港建國後的建設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1955年3月,經國家交通部批准,正式建立哈爾濱港,隸屬交通部東北內河航運局,1959年下放給黑龍江省管理。哈爾濱港有客運、貨運兩個港口。貨運港口擁有千噸級泊位12個,鐵路專用線5條,5624延長米,1990年吞吐能力350萬噸。貨運線有哈爾濱至大賚、佳木斯同江黑河、依西肯等航線,並經松花江、黑龍江水道與哈巴羅夫斯克伯力)、布拉戈維申斯克海蘭泡)、共青城、尼古拉耶夫斯克(廟街)等俄羅斯遠東港口相通。可承擔木材、煤炭、糧食、礦產、化肥、鹽等貨物的裝卸業務。客運港有哈爾濱至佳木斯、北澇洲、大賚、清河等航線,有13艘大型客輪參加營運。客運線每年4月中旬開航,11月上旬停航,年客運量近50萬人次。為了適應水運的發展,1987年在道外北七道街的松花江南岸新建客運碼頭,1990年10月建成,其中候船室1613米,可容納15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