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弗朗茨·哈爾德

鎖定
弗蘭茨·哈爾德(Franz Halder,1884年6月30日-1972年4月2日) [2]  ,德國陸軍大將,出身于軍人世家,54歲出任德國陸軍總參謀長。
他精明幹練,善於思考分析,對建立希特勒軍隊,策劃、準備和實施武裝侵略波、法、英、蘇等國起了重要作用。然而,希特勒早對他愛提不同意見感到不滿,在1942年夏天免除了他的職務。
本    名
弗朗茨·哈爾德
外文名
Franz Halder
民    族
德意志族
國    籍
德國
出生地
德國,維爾茨堡 [2] 
出生日期
1884年6月30日 [2] 
逝世日期
1972年4月2日 [2] 
畢業院校
巴伐利亞軍事學院
軍    銜
大將

弗朗茨·哈爾德人物簡介

1902年從軍,1914年畢業於巴伐利亞軍事學院。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任職於德軍總參謀部,任巴伐利亞親王利奧波德·馬克西米利安·約瑟夫·瑪利亞·阿努爾夫元帥的參謀軍官。
1935年任步兵師長,獲陸軍少將軍銜,1937年晉升為陸軍中將。1936-1942年在陸軍總參謀部先後任第二、第一總作戰官。
1938年9月接替路德維希·貝克任陸軍總參謀長。贏得對法戰爭勝利後的1940年7月19日晉升為陸軍一級上將。策劃了對蘇的巴巴羅薩計劃,在莫斯科戰役失敗,陸軍總司令瓦爾特·馮·布勞希奇元帥辭職後,哈爾德成為德國陸軍的實際指揮者。
1942年夏季戰勝鐵木辛哥後,因不同意分兵突擊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兩個方向,9月被解職入預備役。
1944年7月20日刺殺希特勒的事件發生後,蓋世太保逮捕了哈爾德並指控他參與了這個陰謀。他被送入達豪集中營關押直到1945年才被盟軍解放出來。
1945-46年為美軍羈押,後於美軍軍史局合作研究“二戰”史料直到1961年。
儘管1946年哈爾德在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上提供了不利於納粹頭目的證詞,但對他持批評態度的人指出:哈爾德與希特勒的分歧僅僅是基於軍事問題,而非對納粹哲學的批判。

弗朗茨·哈爾德軍旅生涯

《偉大的衞國戰爭》中的哈爾德 《偉大的衞國戰爭》中的哈爾德
哈爾德出身於巴伐利亞軍人世家,1884年出生,是在父親的教育影響下長大的。所以從小就想往成為一名出色的軍人;他18歲開始服役。1914年畢業於軍事學院,並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
1935年他成為師長。1936年調任陸軍總參謀部第二軍軍長,1938年升任第一軍軍長。該年9月他接替老資格的貝克上將出任德國陸軍總參謀長,參與策劃、準備和實施侵略波蘭、北歐、西歐和蘇聯的戰爭。

弗朗茨·哈爾德波蘭戰局

哈爾德精明幹練,在制定計劃和指揮作戰上對陸軍總司令布勞希奇幫助很大。進攻波蘭前,他對未來戰局進行了詳細分析,指出:在地理和軍事方面,德軍具備迅速戰勝波蘭的一切條件。東普魯士和帝國的其他州從北面和西面對波蘭大部形成了地理上的合圍之勢。捷克斯洛伐克已經瓦解,擴大了德國軍事力量的戰略展開地區。德軍可以從西部邊界撤出重兵,而利用東部邊界的輪廓,使用在武器裝備上超過敵人的大量軍隊沿向心方向突擊。在此情況下,假如波蘭只依靠自己的力量作戰,那麼它就不可能指望戰爭會有好的結局。只有在波軍未遭到合圍,而適時實施退卻,並隱蔽到納雷夫河維斯瓦河對岸的情況下,德軍的速勝才會有問題。
他信心十足地接着指出:現在看,波蘭的軍事部署是自相矛盾的。他們既想守住自己國家的全部領土,又想在東普魯士當面採取進攻行動。假如他們決心利用納雷夫河維斯瓦河桑河等水障礙只實施防禦行動,並預防德軍由東普魯士西里西亞斯洛伐克實施突擊來合圍自己的一切企圖,那麼就會迫使德軍進行陣地戰,也許就能堅持到西方國家開始對德國進攻,威脅德軍並使之從東線撤出重兵西調。
可是這種對德軍不利的態勢根據波蘭人的思維方式永遠也不會出現。因為波蘭決不願自動放棄西里西亞工業區、西部的大部分兵工廠秘羅茲紡織工業區,那樣的退卻對他們來説是不可思議的。經過周密偽裝和充分準備的帝國軍隊戰略展開和在戰爭一開始就應以大兵團和快速兵團實施突然突破,造成波蘭軍隊難以在最後時刻實施退卻的局面,爾後圍而殲滅之。
德軍陸軍總司令布勞希奇指揮的對波蘭的“閃擊戰”,基本上正是按哈爾德的觀點進行的。這位總參謀長的高見對戰役的勝利起了關鍵作用。當戰爭開始後,看着手頭的戰況進展報告,他對布勞希奇説:“看來我們贏定了,波蘭軍隊一切都想掩護,所以在任何地方他們都不可能強大,那樣的分散兵力同堅決進攻的帝國優勢兵力作戰能不失敗嗎?他們的戰爭概念太陳腐了。”
戰爭觀念的更新是哈爾德注重學習和研究的結果。經常分析戰例,得出最有成效的結論是他的一種嗜好。他不但自己這樣做,還要求手下的參謀人員和情報人員都要這樣。他講過,德軍戰役的指揮決策,都要依據總參謀部的意見來完成,總參謀部的意見正確與否事關成敗,切不可掉以輕心。

弗朗茨·哈爾德1941年對蘇戰局

從1940年夏季開始,消滅蘇聯已成為希特勒下一步戰爭計劃的一個組成部分。7月底開始具體準備擬製作戰計劃。當時德軍第十八集團軍參謀長馬克斯中將從哈爾德那裏受領了擬製對蘇作戰預案的任務。隨後幾個月,又根據這個預案擬製了作戰計劃草案,並在德軍陸軍總參謀部11月舉行的軍事導演中進行了檢驗,得到了進一步充實。12月5日,哈爾德向希特勒報告了計劃擬製結果。他在報告中指出了把未來作戰地區分割為兩個部分的普里皮亞季沼澤地的重要性,而且特別重視該沼澤地北部。他認為在北部華沙到莫斯科之間的地區有較發達的道路網,便於實施大的戰役。哈爾德判斷蘇軍不會退到第聶伯河西德維納河及其以遠地區,因為再退他們就不能保衞自己的工業區了。因此,他計劃實施坦克楔形突擊,阻止蘇軍在上述河流以西建立綿亙的防線。
哈爾德的判斷和對戰役實施的見解基本上得到希特勒的贊同,隨後便寫入了1940年12月18日第21號訓令中,這一訓令是德軍戰略展開和以後實施初期戰役的基礎。根據這個訓令,德國武裝力量應做好準備,以便在結束對英戰爭之前,通過一次速決戰打敗蘇聯(“巴巴羅薩”計劃)。1941年1月21日,哈爾德又根據第21號訓令,按布勞希奇的指示頒發了陸軍總司令部自己《關於戰略展開》的訓令,進一步明確了各集團軍羣和集團軍的任務。這些任務將貫徹在整個作戰過程。
哈爾德協助布勞希奇組織了準備參加東線作戰的部隊的訓練,特別是冬季嚴寒下的適應性訓練。為提高總參謀部在戰爭中的素質,他在芬蘭軍隊總參謀長海因裏赫斯中將首次訪問德國時,不但同其進行了磋商,還請其為德軍總參謀部的軍官們作了關於蘇芬戰爭的報告。以便了解、掌握蘇軍作戰特點和作戰能力。
由於哈爾德領導的總參謀部的高效率,儘管蘇聯與外界彷彿隔着一道鐵幕,許多資料受到嚴密封鎖,德軍對於蘇軍軍事實力、技術裝備、人員來源和軍火工業生產等情況還是都有了大概和較為準確的數據結論。判斷出蘇軍共約有150個步兵師,35至40個摩托機械化旅(其中包括8至10個坦克師)和32個騎兵師。戰爭開始時,約有25個步兵師、7個騎兵師和若干摩托機械化旅會被拖在東亞邊界等其他邊境地區。這樣,德軍可以指望戰爭開始時只同大約125個步兵師、25個騎兵師和30個摩托機械化旅(內含6至8個坦克師)作戰。而且,蘇軍軍官的指揮素質和士兵的單兵素質都不如德軍。德軍最高統帥部對陸軍總參謀部的工作很滿意,對整個戰爭的前景充滿了樂觀精神。
1941年6月22日,德蘇戰爭爆發。德軍南方集團軍羣在龍德施泰特元帥指揮下,突破蘇聯邊境,直驅斯盧奇河德涅斯特河;中央集團軍羣在費多爾·馮·博克元帥統率下,在比亞韋斯托克明斯克首次大規模圍殲戰中消滅蘇軍近33萬人,爾後攻向第聶伯河,北方集團軍羣在威廉·約瑟夫·弗朗茨·馮·勒布元帥率領下,橫掃波羅的海沿岸各國,已越過西德維納河
此時,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上將再次強調了他在對蘇作戰第一份報告中關於蘇軍想要保衞自己的工業區,那麼第聶伯河及西德維納河將構成其勢必固守的最後一道防線的觀點。他催促最高統帥部應力求以坦克部隊的突擊制止對方沿兩河西岸建立綿亙的防禦正面。蘇軍確實抓緊時間在幾星期內沿兩河西岸搶修了帶防坦克壕的長長的野戰工事,這就是“斯大林防線”。德軍按哈爾德的計劃,奉最高統帥部的命令與蘇軍在“斯大林防線”進行了激烈的爭奪戰,殲滅了蘇軍近50萬。幷包圍了基輔大盧基,佔領了斯摩稜斯克,進抵列寧格勒
這時哈爾德的陰影逐漸加深,他在日記中寫道,我們計算蘇軍有150個師,可是當我們消滅了這150個師後,卻發現前面還有300個師的敵人。當德軍攻勢極度緊張,希特勒同布勞希奇及總參謀長哈爾德對爾後的作戰問題發生了分歧。3個集團軍羣越接近預定目標,這些分歧就越尖鋭。除了戰術觀點不同,在戰役觀點上布勞希奇和哈爾德認為其主要目的是消滅蘇聯的武裝力量,達到這一目的途徑是向莫斯科進攻。希特勒卻想首先奪佔重要經濟區,主張向烏克蘭高加索克里米亞挺進。
哈爾德堅決支持布勞希奇的論點:只能力爭消滅敵人武裝力量,而不是追求次要目標,因為奪取軍事勝利後,一切反正都會屬於勝利者。他認為這是經過無數次考驗的一條戰略原則。不向莫斯科實施突擊無論如何是不行的,主張坦克部隊進行了休整和補充之後,應立即恢復對莫斯科的進攻。但是固執的希特勒拒絕了陸軍總司令部的建議,並與總司令布勞希奇產生了深深的隔閡。還把陸軍總司令部的作用降低到一個普通執行機關的作用。
基輔戰役快要結束時,受到該戰役勝利鼓舞的希特勒才下決心進攻莫斯科。但德軍特別是坦克部隊因連續作戰已太疲勞,冬季也快要來臨了。希特勒不管這些,他於10月2日下達了在全線轉入進攻的命令。聲稱:終於創造了在冬季來臨之前對敵人實施毀滅性突擊的一切條件。“今年最後一次大交戰今天開始了”。然而德軍在進攻中遭到了一連串的失敗。丟了羅斯托夫,受阻於列寧格勒,大雨雪使對莫斯科的突擊陷於停頓。
11月13日哈爾德奉希特勒和布勞希奇的命令,在第聶伯河畔的奧爾沙陸軍總部緊急召開了有各集團軍羣、集團軍司令和參謀長參加的作戰會議,決定是否繼續向莫斯科進攻和各部隊冬季攻勢問題。所有高級指揮員中,只有費多爾·馮·博克元帥主張繼續進攻。不願放棄爭取最後嘗試一下勝利的陸軍總部支持了他,特別是哈爾德認為年底前攻佔莫斯科還有一線希望,想以此最後一拼重震陸軍總部的威望。從11月17日開始至12月初,德軍竭盡全力加速了攻擊,但在蘇軍強有力的抗擊下,這些攻擊宣告失敗。哈爾德的“通過一次速決戰戰勝蘇俄”的願望與他的元首想達到的這同一目的成了泡影。
失敗的陰影使憤怒的希特勒接連免除了布勞希奇、博克、龍德施泰特、勒布、古德里安、赫普納等高級將領的職務。他自任陸軍總司令,並對哈爾德説:“作戰指揮這樣的小事人人都會。”這以後,哈爾德就只好給希特勒這個極不好提供參謀意見的人當參謀長了。而德軍在希特勒這位最高統帥兼總司令的指揮下從1941年冬季到1942年春季始終處於蘇聯軍隊大反攻的打擊下,喪失了戰場的主動權。
哈爾德在2月將盡時,在日記中記下了這次冒險進攻俄國失敗的兵員損失數字。他寫道,到2月28日為止,兵員損失共計1005623人,相當於他的全部兵力的31%。其中死亡202251人,受傷725642人,失蹤46511人,凍傷112627人。這還不包括匈牙利、羅馬尼亞和意大利部隊在俄國的重大損失。

弗朗茨·哈爾德1942年對蘇戰局

1942年3月15日,希特勒在慶祝英雄紀念日時,發誓要在夏季消滅蘇軍。他命令哈爾德制定了一個計劃:1942年夏季在南方對蘇軍實施毀滅性突擊,消滅那裏的敵軍重兵集團,通過奪取最重要的地區,在經濟上嚴重削弱這一國家,使蘇聯人長期不可能積極作戰。
哈爾德總參謀長 哈爾德總參謀長 [1]
在第一次哈爾科夫戰役中,蘇聯鐵木辛哥元帥的的猛烈突擊打的南方集團軍羣的馮·博克元帥都沉不住氣,要求動用預備隊進行反突擊,只有哈爾德比較冷靜,指令繼續放蘇軍深入,隨後用克萊斯特坦克集團在在蘇軍突破口進行切斷,一戰消滅蘇軍24萬,蘇軍西南方面軍副司令戰死。德軍作戰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勝利的前景距他們越來越遙遠了,斯大林格勒戰場的危機已經在等待着他們了。
有兩份情況使哈爾德對戰爭的前途陷入憂慮之中。在弗裏茨·埃裏希·馮·曼施泰因指揮作戰的克里米亞半島,1941年12月黨衞軍的一個師將雅爾塔市和鄰近村莊的猶太人都集中起來進行了大清洗,約40000多人死在大屠殺中,爾後炸山埋屍(成千上萬的遺骸於本世紀90年代被一場大暴雨衝露出來,納粹罪證昭然天下)。這激起仇恨的做法只會增強對方的戰鬥信念和士氣,對德軍的戰事會產生不利影響。
另一情況説明了蘇軍的戰鬥氣勢如何高昂強盛,就連那些女飛行員都在變幻莫測的天空夜以繼日地同德軍英勇戰鬥。斯大林頒佈了成立3個全由婦女組成的空軍團的命令,這些女戰士駕駛着用膠合板製作的極易着火的雙翼飛機飛往德軍後方作戰,還轟炸了南部港口新羅西斯克的納粹總部。
她們每個人都執行過數百次轟炸任務,有的甚至達千次以上,每個晚上要飛行10至12次,困了就吃一種特製的巧克力糖。女機械師在暴風雪中通宵達旦地工作,把沉重的炸彈裝上飛機。女射手和轟炸瞄準員由於轟炸機座艙不是密封的,在俯衝時太陽穴的毛細血管被鼓裂,耳朵裏往外滴血,眼睛血紅,疼得她們尖聲喊叫。但她們從不畏縮,從不怕死,竟敢在月光朗朗的雲層中進行德軍簡直難以置信的夜間攻擊。你不得不佩服她們,她們幹着男人該乾的事,而且非常出色。吃過她們苦頭的德軍官兵,稱她們是“黑夜魔女”。
這樣的對手能戰勝嗎?哈爾德不得不以悲觀的眼光看待現實,而現實又有一個斯大林格勒擺在面前,德軍在這裏損失慘重,進退兩難。情況越來越使哈爾德領導的德國陸軍總參謀部及對這一地段戰況負責的B集團軍羣長官感到不安。此次大戰役進展不利的事實越明顯,他們的不安就越嚴重。哈爾德對蘇軍的作戰能力進行了十分細緻的分析,判斷出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根本無法取勝,而且這個判斷很快被證明是完全正確的,從而引起了陸軍總部的極大憂慮。哈爾德依據自己的觀察結果和見解給希特勒寫了份報告,提出了自己對戰事的警告和懷疑,這令希特勒大為不快。希特勒早就對哈爾德經常向他提意見不滿,這種不滿因哈爾德這個總參謀長的固執個性變得難以忍受,好像他正步前總司令的後塵總跟自己過不去,兩人之間的爭執日趨激烈。

弗朗茨·哈爾德被希特勒解職

曼施坦因元帥在回憶錄中曾記載了哈爾德被希特勒撤職前的一件事:“……當我飛往北方履行新計劃時,中途曾到希特勒大本營中去請示。我與參謀總長哈爾德大將,詳談作戰問題,哈爾德明白地表示他完全不贊成希特勒的意見,在執行南方的攻勢以外,又同時想攻下列寧格勒。但是他説希特勒卻堅持這一點,而拒絕放棄上述主張。接着,當我問他,是否認為把整個第十一集團軍從南面撤走,實際不會出問題呢,他説天知道。”
這時,我對於希特勒與其參謀總長之間的緊張關係殊感駭異,當着我的面,兩人就發生了爭執。由於蘇軍在我們中央集團軍羣地區中發動了一個有限的攻勢,遂造成了一個局部的危機。於是這個問題被提到每日彙報中來加以討論--事實上,這個危機使德軍不能不調去七十二師。希特勒乘這個機會,譴責在前線戰鬥的人員。哈爾德卻不惜犯顏力爭,他指明部隊的實力早已消耗過度,而軍官和士兵的巨大損失更會產生對戰鬥力的影響。雖然哈爾德所説的話是非常客觀的,卻激起了希特勒的惱怒。他用極粗野的口氣,質問哈爾德有什麼權力與他唱反調,並且宣稱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他就是一個前線上的戰鬥員了。而哈爾德那時還沒穿軍裝,論資格同他比軍事常識,他自問比哈爾德對當前作戰情況更具有絕對正確的判斷能力。
這個場面是如此難堪,所以我立即離開了房間。直到希特勒平靜了之後,才請我再進去。事後,我與希特勒的衞士長兼最高統帥部人事處長魯道夫·施蒙特將軍談起時,曾對他説,總司令和總參謀長之間如此相處是不行的,元首應多聽聽總參謀長的意見,至少也應尊重總參謀長的人格和職務,否則哈爾德就只好自動辭職了。”
很不幸,此事讓曼施坦因元帥説準了。在那場爭執過後6個星期,也就是1942年的9月24日,希特勒撤了哈爾德總參謀長的職務。哈爾德這位在德軍中比各集團軍羣司令都享有更高威望的年齡和服役時間最老的高級將領,走到了自己軍事生涯的盡頭。他的職位由蔡茨勒大將接任。
解職後的哈爾德被編入預備役。他在解職前後曾參與了反希特勒的密謀活動,也是謀反積極分子,但未參與組織謀殺活動。1944年7月20日謀殺希特勒事件發生後,他受牽連被捕,關在集中營裏。
1945年德國投降,他被美軍俘虜。後來在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受審,被判了徒刑。釋放後,過起了閒居生活。哈爾德死於1972年。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