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哈民遺址

鎖定
哈民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科爾沁左翼中旗,遺址距今約5500~5000年,已探明遺址面積17萬平方米,出土遺物之豐富,保存完好,是內蒙古及東北地區一處大型史前環壕聚落遺址。 [1]  [3] 
哈民遺址發掘總面積8200餘平方米,共清理出房址81座、灰坑61座、墓葬14座、環壕2條,出土石器、玉器、陶器、骨器、蚌器等文物近2000餘件,出土碳化的黍、粟、大籽蒿、大麻等植物種子80多萬粒,人骨205例。被考古學家命名為一種新的考古學文化“哈民文化”。 [1]  [3] 
2019年10月,哈民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哈民遺址
地理位置
內蒙古自治區科爾沁左翼中旗
所處時代
新石器時代
保護級別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8-0016-1-016

哈民遺址歷史沿革

哈民遺址是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發現的,2010年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科左中旗文物所開始發掘。
2014年,哈民遺址已發掘面積達8200平方米,清理出房址81座、灰坑61座、墓葬14座、環壕2條,人骨遺骸186具,出陶器、石器、玉器、骨角蚌器等珍貴文物2000多件。經碳14測年,哈民遺址距今約5500年至5000年。 [5-6] 

哈民遺址遺址特點

綜述
哈民遺址是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大型史前聚落遺址,距今約5500~5000年,已探明遺址面積17萬平方米。目前遺址發掘總面積8200餘平方米,清理出房址81座、灰坑61座、墓葬14座、環壕2條,出土石器、玉器、陶器、骨器、蚌器等文物近2000餘件,碳化的黍、粟、大籽蒿、大麻等植物種子80多萬粒,人骨205例。保存完整的史前房屋木質構架、麻點文陶器、人骨遺骸等文物,再現了史前文明,被考古學家命名為一種新的考古學文化——哈民文化。 [1]  [3]  [7] 
哈民遺址三大奇觀
第一奇觀,哈民遺址是中國考古工作中首次在北緯43度以北地區發現的史前聚落(對於聚落一詞,考古學家是這樣解釋的,用牆圍裹起來的人類居址,叫城,用壕溝圍裹起來的人類居址叫聚落。哈民遺址就是用壕溝圍裹起來的聚落遺址。),這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見的。
第二奇觀,遺址內發現的十幾座保存較為完整的房屋木質構架,再現了新石器時代半地穴式房屋的構築框架情況,這在中國乃至世界範圍內的史前聚落遺址中尚屬首次發現。
第三奇觀,房址內發現凌亂堆棄的大批非正常死亡人類罹難場所,其中一座僅18平方米房址內發現的97具人骨遺骸,將史前那個凝固了重大災難事件的原生狀態,活生生地展示在世人面前。在一個不到20平方米的小屋裏,堆積着97具小孩、年輕人、中年人的屍體,東邊是頭骨,南邊是四肢,雜亂無章。它們層層疊壓,大部分頭骨及肢骨因火燒變黑或碳化粉碎。專家現場鑑定,堆棄的人骨多為婦女和兒童,由此推斷,當青壯年男性外出狩獵或者征戰,聚落內的婦女兒童便成為一場突然降臨災難的犧牲品。 [3]  [8] 
哈民遺址一大改變
哈民遺址的發掘不僅發現了一種新的考古學文化——“哈民文化”,使科爾沁的地域歷史實證足足地提前了一千年,而且改變了史前的科爾沁地區一向被視為邊塞蠻荒之地的看法,充分證明了科爾沁地區是中華古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3] 

哈民遺址文物遺存

哈民遺址出土文物 哈民遺址出土文物
陶器
哈民遺址中的陶器器型有筒形罐、缽、盆、雙耳壺、斜口器等,陶質以夾細砂陶和砂質陶為主,少量泥質陶和夾蚌陶,陶色以褐陶為主,少量紅陶和灰陶,紋飾以“麻點紋”和素面為主,另外還見有少量之字紋、方格紋、刻劃紋和席紋等。 [1]  [3] 
石器、玉器、蚌器
哈民遺址發現的石器多為石質工具,製法以琢制和磨製為主,器類有磨盤、魔棒、斧、杵等。玉器僅見於個別房址內,有壁、環、墜飾等。蚌器,主要是生產工具和裝飾品,器形有錐、針、匕及墜飾等。 [5] 
房屋居址
哈民遺址 哈民遺址
哈民遺址中房屋居址的發現,對於正確揭示東北地區史前人類的居住環境及其居住方式有着不可多得的標識作用,它是成排或成組分佈、規整統一的空間佈局,屬於完整的史前聚落形態。由此可以探究古代社會人類羣體之間的種羣關係,最大限度地復原古代社會氏族、部落或家族之間的結構與形態,內部等級的構成、財產的佔有以及家庭和婚姻的狀況等。甚至通過對出土物品的分類和統計還可以較為準確地再現當時社會的生產與生活畫面。豐富的出土文物,反映聚落廢棄時間的突然性,有助於還原歷史的真實狀態。 [3]  [9] 
哈民遺址出土的房址都是半地穴式,穴壁高0.1~0.9米,平面呈“凸”字形,有門道和灶坑。門道多呈長方形,門向集中在130°~145°之間。灶坑位於居室中部偏南,平面多為圓形,斜壁平低,內部包含大量灰燼和獸骨渣。
哈民遺址 哈民遺址
哈民遺址現遺存的半地穴房屋遺址的居住面及四壁多經過燒烤,穴底呈紅褐色。有燒烤穴底、穴壁以防潮,燒烤泥背屋面以防寒防風、防止雨水沖刷的跡象。半地穴房屋也具有“冬暖夏涼”的特點。這些都説明5000多年前的哈民人已經懂得怎樣禦寒保暖,怎樣度過北方漫長而寒冷的冬天。 [4]  [9] 
哈民遺址出土的房址周圍已經有了具有防禦功能的環壕。哈民遺址是由內外雙壕圍裹起來的聚落遺址。考古人員研究發現,哈民遺址北區環壕約為東西長350米,南北長270米,深約2米,呈橢圓形封閉狀態。環壕具有抵禦野獸和外敵入侵的作用。 [4]  [9] 
植物遺存
哈民遺址出土的各種植物種子81萬餘粒,其中農作物遺存有大籽蒿、粟、黍和大麻四種,其他非農作物植物遺存有藜科的藜屬,禾本科的狗尾草屬、野稷和馬唐等植物種子。 [3]  [5] 
哈民遺址 哈民遺址

哈民遺址文物價值

哈民遺址,出土遺物之豐富,保存之完好,是內蒙古及東北地區一處大型史前環壕聚落遺址。
哈民遺址的發掘為人們深入瞭解西遼河流域此類遺存的確切年代、分佈範圍及其整體面貌提供了重要的資料,為構建東北平原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譜系及時空構架的建立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義,對中華文明進程在東北地區的發展程度具有啓發和標識作用,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提供了珍貴的重要實物佐證,具有較高的歷史、考古和科學價值。 [1]  [9] 

哈民遺址所獲榮譽

2011年,哈民遺址被國家文物局公佈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被中國社會科學院公佈為“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 [3]  [6] 
2016年,哈民遺址入選“內蒙古自治區首批十大考古遺址公園”。 [3]  [6] 
2019年11月,哈民遺址被評為AAA級旅遊景區。 [3] 

哈民遺址保護措施

哈民考古遺址公園
為了加強對哈民考古遺址的保護和利用,將史前文化遺址和科爾沁歷史文化根脈保護下來,自治區、通遼市兩級文物保護部門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建設了集遺址保護、文物展示、考古體驗、文化旅遊、生態保護“五位一體”的哈民考古遺址公園。內蒙古哈民考古遺址公園於2016年8月19日正式開園,總面積約25萬平方米,是迄今為止內蒙古及東北地區發掘面積最大的一處保存比較完整的大型史前村落遺址。 [3] 
哈民遺址公園 哈民遺址公園
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9年10月,哈民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核公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哈民遺址 哈民遺址

哈民遺址旅遊信息

哈民遺址地理位置

內蒙古自治區科爾沁左翼中旗境內。

哈民遺址交通信息

自駕:自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爾沁左翼中旗附近出發,開車大約需要2個小時時間,路程約163千米。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