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哈格帕特修道院和薩那欣修道院

鎖定
著名的哈格帕特修道院建築羣坐落在阿拉韋爾迪地區,距薩那欣地區3公里。它奠基於巴格拉託尼(928~951)的阿巴斯王時期。聖尼山教堂是哈格帕特修道院的主教堂,它是由霍斯洛夫諾施王后及她的兩個兒子古裏格爾和蘇巴特於公元967年至991年組織建造的。這座拜占庭式的基督教教堂位於北部亞美尼亞修道院內的中央。13世紀初始,高加索木式結構寺院便陸續圍繞着它建了起來。這種兩種不同類型的寺院的巧妙結合,是10世紀至13世紀之間亞美尼亞宗教藝術最傑出的藝術典範。
中文名
哈格帕特修道院和薩那欣修道院
外文名
Monasteries of Haghpat and Sanahin
地理位置
亞美尼亞的阿拉韋爾迪地區

哈格帕特修道院和薩那欣修道院世界文化遺產

基本資料
遺產名稱:哈格帕特修道院和薩那欣修道院
Monasteries of Haghpat and Sanahin
入選時間:1996年,格帕哈特修道院
2000年,薩那欣修道院
遴選依據:文化遺產(ii)(iv)
地理位置:N41 05 42 E44 42 37(格帕哈特修道院)
N41 05 49 E44 39 46(薩那欣修道院)
遺產編號:777
遺產描述
著名的哈格帕特修道院建築羣坐落在亞美尼亞的阿拉韋爾迪地區,距薩那欣地區3公里之遙。它奠基於巴格拉託尼(928—951)的阿巴斯王時期。這座拜占庭式的基督教教堂,建於991年,位於北部亞美尼亞修道院內的中央。
1996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依據(ii)(iv),哈格帕特修道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0年,薩那欣修道院被擴展列入,其遺產名稱為:哈格帕特修道院和薩那欣修道院。
遴選依據標準(ii):哈格帕特修道院和薩那欣修道院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們融合了拜占庭教堂建築和該地區傳統鄉土建築風格的元素。
遴選依據標準(iv):哈格帕特修道院和薩那欣修道院是從10世紀到13世紀在亞美尼亞發展起來的教會建築的傑出例子。 [1]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在基烏里克王朝(Kiurikian dynasty)繁榮時期(大約從公元10到13世紀),土馬尼亞地區(the Tumanian region)的這兩個拜占庭式修道院是當時重要的學府。薩那欣修道院以其註釋和書法學校而舉世聞名。這兩個修道院建築羣,融匯拜占庭教會建築風格和高加索地區本土傳統建築風格,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代表了亞美尼亞宗教建築頂尖水平。 [1-2] 

哈格帕特修道院和薩那欣修道院簡介

著名的哈格帕特修道院建築羣坐落在阿拉韋爾迪地區,距薩那欣地區3公里。它奠基於巴格拉託尼(928~951)的阿巴斯王時期。三個遺產點包括:哈格帕特修道院,薩那欣修道院,薩那欣大橋。
建造歷史
聖尼山教堂是哈格帕特修道院的主教堂,它建造於公元967年至公元991年。這一教堂是由霍斯洛夫諾施王后及她的兩個兒子古裏格爾和蘇巴特所組織建造。從公元11世紀開始,後續建築接連在主教堂聖尼山的東面、北面和西面鱗次櫛比地修建起來。聖格里高麗教堂,聖女像修建於1005年,聖尼山教堂的遊廊,修建於1201年。大遊廊建於1257年、帶有拱廊的圖書館建於13世紀、鐘樓建於1245年、建於13世紀。這座拜占庭式的基督教教堂,建於991年,位於北部亞美尼亞修道院內的中央。13世紀初始,高加索木式結構寺院便陸續圍繞着它建了起來。這種兩種不同類型的寺院的巧妙結合,是10世紀至13世紀之間亞美尼亞宗教藝術最傑出的藝術典範。
在長達3世紀的不斷擴建中,修道院內相繼建成了20多個不同風格的教堂和禮拜堂、4個附屬建築、墓地、鐘樓、研究大樓、藏書館、餐廳、畫廊、橋樑和其它紀念物,更不用説無數的宿舍和服務設施。主要的修道院建築都圍繞着它們的中心廟宇,形成了完整的建築羣。相對於中軸線是不對稱的,這是它們看起來錯落有致。建築羣整體緊湊和諧,這是每一個新的建築都充分考慮了其在整體中的位置和風格的結果。整個建築羣不僅在不同建築的結構特徵上具有共性,而且在建築的細節和裝飾上也有共性。彷彿都是出自同一學校的工匠之手。
由阿紹特三世巴格拉突尼的妻子霍斯洛夫突尼建設的阿門納普基沙在眾多教堂中格外引人注意。這個氣度恢弘的建築內部是傳統的東方式大圓頂,共兩層。祭壇和拱頂都用優美的拱廊裝飾,這些都和不規則的門窗裝飾線條相和諧,這樣就突出了前部的寬敞空間。東面莊嚴肅穆的正面的牆壁上懸掛着基烏里克和斯姆巴特國王的雕像。這是第一次以人物的雕像作為教堂裝飾和崇拜的對象,這對美洲藝術發展中具有重要意義。建築羣中的各種裝飾圖案非常有趣,它們同時也反映了藝術家對世界的新的態度和理解。“通向耶路撒冷”的作品向人們展示了一個城市、一個富有家庭及其擁有者的生活片斷。
恩莎納教堂的小禮拜堂是哈格帕特建築羣中的又一個傑出代表。其空間安排獨具匠心。原來它只是一個小的畫廊式的基烏里克國王的墓地,建於1185年。哈琛後來將其擴建,這使其成為帶有大規模的圓頂的獨特建築,圓頂使建築內部顯得格外的寬闊和莊嚴。內部的藝術形式極為豪華,這使它與其它的小禮拜堂明顯不同。小禮拜堂、畫廊、作為墓地的特殊建築都是為貴族服務的。這樣的建築在這裏有很多處,但每個都各具特色,這是建築師們巧奪天工的藝術創造力的明證。
迷人而古老的修道院
薩那欣修道院位於亞美尼亞薩那欣村附近一個樹木繁茂的山坡上。據10世紀之前一部亞美尼亞文手稿的最早記載,修道院修建在一片4~5世紀教會的廢墟上。由建造於不同時期的幾個建築組成:較大的阿曼那基茨教堂和與之毗鄰的較小的阿斯特瓦薩丁教堂,格里高利圓形教堂,學院、鐘樓和圖書館。1235年,由於蒙古人入侵,修道院日漸衰落,許多建築遭到毀壞,包括僧侶的生存處所、詹姆斯教堂、大旅舍和基烏里克的墳墓。薩那欣修道院規模不是很大,但很古樸優雅迷人。 [2] 
社會影響
薩那欣和哈格帕特建築羣之所以如此引人注意,不僅是因為它們是宗教建築,尤其是民用建築的大膽創新之作,而且它們也是反映了高超美洲建築技藝的城鎮建築的典型代表。它們不對稱佈局中表現出來的和諧和緊湊令人歎服。他們對中世紀亞美尼亞建築的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深刻影響。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