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印度河流域文明

鎖定
印度河流域文明,亦稱印度河文明哈拉帕文明印度次大陸已知的最早的城市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與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古埃及文明同時代。比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和埃及文明面積更大分佈更廣,但持續時間卻很短暫。公元前2600年達到鼎盛,人口可能超過500萬。在公元前1900年,出現了很多的問題,使印度河流域乾涸,人們開始選擇離開城市。在公元前1800年大部分城市都被遺棄,文明至此崩潰。從地理上看,印度河流域文明,分佈在約1250000平方公里的區域內,包括了整個現代的巴基斯坦印度以及阿富汗部分地區,直到1920年被發現才重見天日。 [2-4] 
中文名
印度河流域文明
外文名
Indus Valley Civilization
所屬地區
印度河流域

印度河流域文明流域文明

印度河流域文明簡介

印度河源頭 印度河源頭
印度河流域文明(Indus Valley Civilization)亦稱印度河文明(Indus civilization)或哈拉帕文明(Harappan Civilization)。 印度次大陸已知的最早的城市文化,1921年第一次在旁遮普邦(Punjab)的哈拉巴發現,1922年又在信德邦(Sindh)境內印度河畔的摩亨佐•達羅(Mohenjo-daro)發現(這兩個地方都屬於巴基斯坦)。後來,在喀拉蚩東北1,600公里(1000哩)西姆拉山(Simla Hills)麓的魯伯爾(Rupar),在距喀拉蚩東南800公里(500哩)西海岸南部的坎貝灣(Gulf of Cambay),以及在離德里北邊50公里(30哩)的亞穆納河盆地(Yamuna Basin),都發現這一文明的遺蹟。它比稍早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埃及文明分佈更廣。摩亨佐•達羅(Mohenjo-daro)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大型古城。

印度河流域文明影響範圍

印度河文明包括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兩個大城市以及100多個較小的城鎮和村莊。 [1]  兩個大城市方圓都超過5公里(3哩),由其規模可推測是兩個大邦的政治中心或是一個大帝國輪流以兩地為京城(印度歷史上原是有一國兩都之制的),但也可能是哈拉帕繼摩亨佐•達羅之後成為京城所在地,因為摩亨佐•達羅不止一次受到大洪水的破壞。在卡提阿瓦(Kathiawar)以及更往南的南部文化區比主要的印度河地區略遲開發,這種文化有文字,字符約有250~500個,部分已被試作解讀,此種語言已暫被歸入達羅毗荼(Dravidian)語族。該文明的中心時期約在前2500~前1700年,但在前2千紀出現的南部地區文化可能延續到更晚的時候。

印度河流域文明起源發展

印度河流域文明 印度河流域文明
印度河文明顯然是由鄰近地方或古時的村莊演變而來。採行美索不達米亞的灌溉農耕方式,一則有足夠的技術在廣闊肥沃的印度河流域收穫作物,再則可控制每年一度既會肥沃土地又會製造禍患的水災。新文明一旦在平原區取得立足點並能應付切身問題,無疑將使人民温飽,人口數量增加,下一步當然是沿著大河道兩側向前擴展。雖然零星的商業在此出現過,人民仍賴農業為生,除了栽種小麥和六行型大麥外,也找到飼料豆、芥末芝麻以及一些棗核和些許最早栽植棉花的痕跡。馴養的動物有狗、貓、瘤牛短角牛家禽等,還可能飼養過豬、駱駝、水牛。象可能也被馴養,象牙的使用頗為普遍。由於沖積平原沒有礦產,礦物有時自外地運來。黃金由南印度或阿富汗輸入,銀和銅自阿富汗或印度西北(今拉賈斯坦〔Rajasthan〕)輸入,青金石來自阿富汗,綠松石來自伊朗(波斯),另有似玉的白雲母來自印度南部
印度河流域文明發生晚於尼羅河流域文明(前4000年)、兩河流域文明(前4000年)。距今大概是2600–1500 BC.考古工作在印度河流域的摩亨佐•達羅(Mohenjo-daro)和哈拉帕(Harappa),人口都在4萬以上。兩個城市的中心都有一個人工堆成的土墩,用作衞城。在這個土墩上建有大谷倉,對其居民來説,這就好比中央銀行,發現了古代城市的遺址,發現了大量石器、青銅器和農作物遺蹟,同時出土大量印章,但印章上文字無人能夠解讀,甚至不能確定其究竟是文字還是圖象符號。

印度河流域文明發現過程

印度河是世界上最長的河流之一。但在18世紀之前,人們根本沒有想到這條藏身於沙漠,人跡罕見的河流曾有過堪與古埃及相媲美的璀璨。而且與其它古代文明相比,完全是史無前例的。
印度河文明最早引起人們注意是18世紀哈拉帕遺址的發掘。在這裏發現了大都市殘址。19世紀中葉,印度考古局長康寧翰第二次到哈拉帕時,發掘出一個奇特的印章,但他認為這不過是個外來物品,只寫了個簡單的報告,此後50年,再也無人注意這個遺址了。不出所料,以含哈拉帕在內的旁遮普一帶為中心,東西達1600公里,南北1400公里的地域內,發現了屬於同一文明的大量遺址。這個發現震動了考古學界,因為涵蓋範圍如此之大的古文明在世界上可以説是獨一無二的。
1922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使人們發現了位於哈拉帕以南600公里處的摩亨佐•達羅遺蹟,這裏出土的物品與哈拉帕出土的相似,人們才想起了50年前哈拉帕出土的印章,考古學家開始注意這兩個遺址間的廣大地區。這些遺址位於印度河流域,所以被稱為印度河文明。據考證,遺址始建於5000年以前甚至更早的年代。然而令人激動的還不僅是它的面積和年代,不久,人們就發現雖然這些遺址屬於同一文明,但生活水平並不一樣,這是什麼原因呢?

印度河流域文明研究探索

印度河流域文明科學研究

哈拉帕出土的印度印章進行研究的結果令人失望,沒有人能釋讀印章上的文字。文字是一個國家文明的水準,有文字的印章可能在政治、經濟活動中擔任重要角色。而且印章只在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帕有出土,於是專家們推斷,摩亨佐•達羅與哈拉帕都是都市,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處於同一文明的人生活水準不一樣,當然這只是推測。為了進一步證實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帕的都市性質,考古學家對摩亨佐-達羅進行了最廣泛的發掘。摩亨佐•達羅城市面積約260公頃,勢力範圍100平方公里,分西側的城堡和東側的廣大市街區。西側的城堡建築在高達10公尺的地基上,城堡內有磚砌的大谷倉和被稱為“大浴池”的淨身用建築等,其中最令人驚訝的是穀倉的龐大,這似乎顯示了這個城市當時的富足。不過裝滿大谷倉的穀物是怎樣徵集來的呢?
市區有四通八達的街道,東西走向和南北走向的各寬10餘公尺,市民的住房家家有井和庭院,房屋的建材是燒製過的磚塊。如果不是親眼所見,這是難以置信的,因為在其它古代文明中,磚塊只用於王宮及神殿的建築。最令考古學家驚異的是完整的排水系統。其完善程度就連現今世界上數一數二的現代都市也未必能動達到。二樓沖洗式廁所的水可經由牆壁中的土管排至下水道,有的人家還有經高樓傾倒垃圾的垃圾管道。從各家流出的污水在屋外蓄水槽內沉澱污物再流入有如暗渠的地下水道,地下水道縱橫交錯,遍佈整個城市。面對如此密集的地下水道,人們不禁瞠目結舌。住宅區各處均設有崗哨。從挖掘結果看,這是一個十分注重市民生活公共設施的城市,這是一個什麼社會形態的社會呢?為什麼它沒有宮殿,所有的住房水準又都一樣?完全不同於宮殿、神殿林立的古印加、美索不達米亞及國王、法老陵密佈、貧富懸殊的埃及呢?除了完善的公共設施之外,還有不少通向印度河乃至阿拉伯海港埠,這是國內外廣泛而積極的經濟活動的表現。這所有的一切出於何人的規劃? 這個設計師可以説具有現代化的頭腦。另外,整個摩亨佐•達羅沒有防禦系統和攻擊武器,也沒有精美奪目的藝術作品,這也是已知古代文明中的唯一先例。

印度河流域文明相關探索

(以下內容屬於考古傳説)
這些城市的統治者是什麼人?考古學家按照慣例首先在摩亨佐•達羅尋找王宮和神殿,結果一無所獲。這又提出一個問題:是什麼人,用什麼樣的方法統治這塊遼闊的國土?而且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帕有着完全相同的城市建設,難道它們都是首都?因為沒有神殿,能不能用其它古文明中的例子──古印加、美索不達米亞、 古埃及的國王同時兼任法老或祭司王來推測統治者呢?所有遺址中確實沒有發現有祭司王統治的痕跡,難道5000多年前的印度河文明已經廢棄了君主制?這麼大的國土不可能沒有統治者,考古學家又仔細研究第一塊和以後出土的印章,但經過一個世紀的努力印章上的字還是無法讀解。那麼,它是否是一種權力的象徵,如果是,這兩個城市為什麼又沒有神殿和宮殿呢?因為有一小部分印章上刻有神象,於是有人推測,這可能是宗教遺物。但也有人反駁説,這完全是家族或個人的保存品,不能説明整個國傢俱有宗教性質,況且出土的近3萬枚印章有神象的只是很小部分。謎團越來越多。有人認為只要能夠釋讀印章上的文字,就可以解釋這個文明的來龍去脈。其實,文字固然可以使人瞭解整個文明的起源和衰落,大多數考古學家認為必須從多方面研究,以觸類旁通。
究竟是什麼人創造了這個文明,開始人們曾誤以為是受其它文明的影響發展起來的,但是進一步考古發現,無論是文字還是印章都是其它地方看不到的,而且出土人類骨鑑定也表明這裏的人融混了許多人種的要素,不是已知的某個特定民族。

印度河流域文明流域城市

印度河流域文明簡介

印度河流域的城市在當時是獨特的,因為這些城市不是象養兔場那樣任意建造的,而是按照一個中央計劃精心建成的。各城市全盛期時佔地六至七平方英里城市佈局呈格子型,寬闊的主要街道環繞長方形的大街區,各街區約長400碼、寬200碼,比城市通常的街區要大得多。埃及的建築物用的是石頭,美索不達米亞的建築物用的是太陽曬乾的磚,而這些城市的建築物是用窯內燒的磚建造的。整個印度河流域做磚的模子只有兩種標準尺寸:11x5.5X2.5英寸和9.2x4.5X2.2英寸。可見,各地的度量衡也是一致的。如此整齊劃一的佈局和有條不紊的組織似乎遍佈整個印度河文明區。這一文明於公元前2500年左右達到成熟期,在以後的1000年中,實際上處於靜止不變的狀態而且,甚至達到這樣的程度,這些城市每遭到洪水毀滅性的破壞後,重建的新城市總是造得跟原來的城市一模一樣。

印度河流域文明評價

如此一貫、連續的傳統世上從來沒有過,即使在埃及也沒有,因而,產生這樣一種假説:控制這一紀律嚴明的社會的也許是一種精神上的力量。沒有軍事裝備,沒有城防工事,也為這一假説提供了證據。但是,這一切畢竟只是推測,而且,在發掘更多的古城遺址,並能釋讀印度河流域的文字之前,始終只能是推測。印度河流域的文字為象形文字,上一行由左往右讀,下一行由右往左讀。這種寫法也為早期希臘人所仿效,被稱為“由左而右,復由右而左交互成行之書法”,就像牛犁地一樣。

印度河流域文明城市建築

以衞城為中心呈網格狀分佈,有市政建築、市場、作坊、儲存區、居民和神廟。每座民居都圍著一個院子建成,有幾個房間、一間廁所和一口水井。建築用基本材料是從燒木頭的窯裏製出的土磚。在摩亨佐•達羅的衞城上建造了一個大浴池,有私人浴池、會所等。

印度河流域文明農業手工

棉花 棉花
和所有其他古代文明一樣,印度河文明主要是農業文明。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和大麥,不過,當地居民還種植紫花豌豆甜瓜、芝麻、椰棗和棉花——印度河流域是最早用棉花織布的。已經馴養的動物有狗、貓、犛牛、水牛,可能還有豬、駱駝、馬和驢。與外部世界也有了相當的貿易關係;其中包括美索不達米亞,在那裏屬於公元前2300年的廢墟中發現了印度河流域的印章。在波斯灣的巴林島上還發現了一些別的印度河流域的產品,這表明巴林島是美索不達米亞與印度河流域之間進行海運貿易的一個中間站
印度河流域的農民種植大麥、小麥、棉花、瓜和椰棗。他們還馴養大象和水牛在田裏幹活。這一地區有許多手藝精湛的製陶人,他們用陶輪製作陶器,這在當時是一項嶄新的技術。哈拉帕人使用石器,並用青銅製作刀、武器、碗和雕像。他們建立了發達的廢物處理系統,包括有蓋板的排水系統和倒垃圾的斜槽

印度河流域文明藝術發展

印度河文明最著名的工藝品也許是一些圖章,通常以塊滑石製成,種類有別而獨具特色。圖案包括各式各樣的動物,既有象、虎、犀牛羚羊這類真實的動物,亦有幻想或拼合而成的動物,有時也雕刻人形。還發現過少量印度河石雕品,通常很小且為人像或神像。此外也發現過很多動物和人的小型赤陶雕像。

印度河流域文明消失之謎

印度河文明何時結束及為何結束仍未能確知,如此廣佈的文化實在不必假定它有一致的結束時間。不過,摩亨佐•達羅的滅亡是知道的,且帶有戲劇性和突發性。它在前2千紀中期遭到入侵者襲擊及洗劫而去,在原地留下這座死城。侵入者為誰,仍有待考證。這一段歷史似乎在時空上可與古書《梨俱吠陀》(Rigveda)提及的古代雅利安人攻打印度河地區相符。其中描述新來的人攻擊原住民的「有圍牆的城市」或「堡壘」,雅利安戰神因陀羅(Indra)破城「就像時間消蝕一件袍子般」。可以確知的一點是,摩亨佐•達羅在遭受致命一擊之前,經濟與社會狀況已經嚴重衰敝,大洪水不止一次淹沒大部地區,房屋建築越來越粗劣,而且有過分擁擠的現象。致命一擊似乎來得突然,但這個城市確實已在凋零中,有實據可以證明,繼該文明之後的印度河流域文化極度貧瘠,小部分汲取次印度河文化的遺產,也汲取來自伊朗高加索山方面的成分;實際上,總的來説是受到雅利安人入侵的影響。有數百年之久,印度次大陸西北部的城市文化是死寂的。
然而,南部的卡提阿瓦以及再往南的情況似乎大不相同,這裏仍然可見晚期印度河文明與銅器時代文化間的實際文化銜接,此種文化銜接也是西元前1700年~前1000年印度中、西部文化的特徵。這些文化在原來的印度河流域文明與前1000年左右在印度發展的鐵器時代文化之間,構成重要的橋樑。
印度河文明衰落的起因和詳情尚不清楚。迄今為止,普遍認為主要由於雅利安人入侵才衰落;不過,曾經有人提出,這一文明也許實際上是為泥漿所淹沒的。按照這種説法,地下的火山活動使大量的泥漿、淤泥和沙子湧出地面,堵塞河道,形成一個很大的湖泊,把摩亨佐•達羅全給淹了。幾十年後,堵塞河道的堤壩漸漸磨損,河水流過堤壩,大河又恢復原來的水道,不過,摩亨佐•達羅的城市已遭毀滅。從摩亨佐•達羅一層又一層的淤泥判斷,這一災難至少發生過五次以上。最後,給印度河文明的中心帶來了無可挽救的損害,使北部的邊沿地區十分虛弱,不能抵抗雅利安人的侵略,使南部的邊沿地區過於衰弱,不能抵擋本土文化的同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