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哈得遜河畫派

鎖定
哈德遜河畫派(Hudson River School)是美國最早的本土畫派之一,因描繪哈得遜河沿岸的自然風景得名。從19世紀20年代到70年代,哈德遜河畫派完成了幾代藝術家的傳承。作為浪漫主義運動的產物,無論是對美國優美的自然風光的讚歎,還是為形成美國的獨立風格而努力,哈得遜河畫派具有強烈的民族主義色彩。哈德遜河畫派的領軍人物包括托馬斯·科爾(Thomas Cole)、阿什·布朗·杜蘭德(Asher Brown Durand)、阿爾伯特·比爾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弗雷德裏克·丘奇(Frederic Church)等。
中文名
哈得遜河畫派
外文名
Hudson River School
活躍時間
19世紀20年代—90年代

哈得遜河畫派概念簡述

19世紀,風景畫開始在美國流行。一批經常以紐約州哈得遜河谷沿岸風光為題材的美國風景畫家被稱為“哈得遜河畫派”,他們在美國本土的風景中找到了浪漫主義所尋求的如畫的、崇高的壯麗景緻。這標誌着美國美術開始擺脱歐洲的影響,逐步顯露出自己的獨特風格,哈得遜河畫派因此被稱為美國風景畫派。如同19世紀早期德國和英國風景畫家一樣,哈得遜河畫派不僅展現浪漫、壯觀的風景,而且表現了個人的探索精神和人與自然、鄉土之間的關係。 [1] 
弗雷德裏克·丘奇,《尼亞拉瓜大瀑布》,1857年 弗雷德裏克·丘奇,《尼亞拉瓜大瀑布》,1857年

哈得遜河畫派歷史溯源

哈得遜河畫派緣起

哈德遜河畫派植根於18世紀末在歐洲流行的浪漫主義繪畫,其中,英國和德國的浪漫主義風景畫影響最大。儘管如此,哈德遜河畫派卻具有很強的民族意識,畫派畫家致力於建立屬於美國自己的藝術。在19世紀中葉,畫派的風格逐漸形成之時,美國正走出內戰。此時,“天定命運論”(Manifest Destiny)十分流行,美國人致力於開拓西部的疆土。與此同時,工業革命正在迅速改變這個國家。
藝術家們紛紛離開紐約,去探索未知的自然。藝術家對原始景觀的表現不僅體現了冒險精神,也成了未被征服的大陸的象徵,而寧靜而廣闊的自然風光也為內戰後的人民帶來了精神的撫慰。美國的風景畫很少表現原始大陸,這使得畫派形成了獨特的美國風格。

哈得遜河畫派發展

後人在19世紀70年代才將相關的風景畫家稱為“哈得遜河畫派”,儘管名稱的首次使用者是藝術評論家克拉倫斯·庫克(Clarence Cook)還是藝術家荷馬·馬丁(Homer Martin)尚存爭議。最初,該稱呼具有一定的貶義意味,指畫派的主題和風格都過於守舊。雖然畫派得名自早期畫家的取材地點哈德遜河沿岸,但後來風景的範圍擴大到美國西部、新英格蘭甚至南美洲。
阿什·杜蘭德,《托馬斯·科爾的肖像》,1837年 阿什·杜蘭德,《托馬斯·科爾的肖像》,1837年
托馬斯·科爾被認為是畫派之父,在1825 年乘坐汽船沿哈德遜河逆流而上之後,他在河流沿岸生活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在此期間,他徒步登上卡茨吉爾山脈,繪製了河流沿岸的第一批風景畫。 [2]  科爾於1848年去世後,畫派的領導者成了以描繪林地場景聞名的阿什·杜蘭德(Asher Durand),他和阿爾伯特·比爾施塔特 (Albert Bierstadt)以及科爾的學生弗雷德裏克·丘奇等哈得遜河畫派的第二代畫家擴展了風景的地域範圍。其中,丘奇描繪了美國南部風景,而比爾施塔特則將目光放到了美國西部。二人在畫壇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另一位第二代畫家約翰·肯賽特(John Kensett)關注光線與水域的交互影響,注重發掘相關場景的沉思性力量,他的風格又被稱為“光色主義”(Luminism)。

哈得遜河畫派代表藝術家及作品

藝術家
作品
作品分析
托馬斯·科爾(Thomas Cole,1801—1848),畫派創始人。
《U形灣》,1836年 《U形灣》,1836年
科爾的風景畫波瀾壯闊、富於浪漫情調。《U形灣》描繪了馬薩諸塞州霍利奧克山附近的康涅狄格湖的U形灣的壯麗景緻。科爾把畫面分成了兩部分,左邊是黑暗的暴風雨籠罩下的荒蠻之地,右邊是陽光普照的良田美景。畫家把自己畫進了畫面中心下方的位置,作為這個國家走向文明進程的見證者。 [1] 
阿什·布朗·杜蘭德(Asher Brown Durand,1796—1886),科爾去世後畫派的領導者。
《志趣相投》,1849年 《志趣相投》,1849年
為紀念年托馬斯·科爾逝世而作。畫面的兩個人是科爾和美國田園詩人威廉·庫倫·布萊恩特 (William Cullen Bryant),雙人像反映的是他們對美國風景畫的發展做出的貢獻。杜蘭德將交談的人物至於陽光照射的岩石上,俯瞰溪流流經的峽谷,從而營造出一種微妙的失落和懷舊感。 [4] 
弗雷德裏克·丘奇(Frederic Church, 1826—1900),科爾唯一的學生,畫派第二代畫家。
《安第斯山脈中心》,1859年 《安第斯山脈中心》,1859年
畫面的中心是閃閃發光的瀑布和反光的湖面。被白雪覆蓋、宏偉的厄瓜多爾欽博拉索山出現在遠景的左上方。觀眾的視線會隨之轉移到它前面一座更暗的山峯。仔細觀察的話會發現,山腳下的平原有人的痕跡,包括一個小村落和一間小教堂。在更近的畫面左前方,在光線的照射之下可以看到兩個人跪在十字架的前面。丘奇用具有英雄氣概的構圖和昇華的光線統籌了全局。 [3] 
阿爾伯特·比爾施塔特 (Albert Bierstadt,1830—1902),畫派第二代畫家,作品主要表現美國西部風景。
《落基山脈,蘭德峯》,1863年 《落基山脈,蘭德峯》,1863年
雖然畫作描繪了一個美洲原住民營地,以及馬羣在一個安靜的湖邊的草地上休憩的場景,但它主要表現的是蘭德峯和周圍高聳的羣山。在畫布的頂部,羣山恢弘綿延,沐浴在空靈的光芒之中。中景處的山谷裏樹木茂盛,草地平緩,原住民在此詩意生活,與自然和諧共生,融為一體。 [4] 
約翰·肯賽特(John Kensett,1816—1872),畫派第二代畫家,外光主義創始人。
《伊頓頸,長島》,1872年 《伊頓頸,長島》,1872年
畫作描繪了一段平平無奇的海岸線:白色的海灘和綠色的山丘在長島萬里無雲的藍天下彎向遠方。這件作品非常簡約,其形式處理幾乎採用了現代主義的方式:海灘的輪廓與大海和天空相映成趣,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多餘的元素。畫作以光滑的表面、隱匿的筆觸和安靜的沉思體現了光色主義風格。 [4] 

哈得遜河畫派影響與評價

到了1876年,美國慶祝建國百年之時,哈德遜河畫派的影響力已大不如前。人們對風景畫的口味開始轉向法國,給人親切感的風景佔據了主導地位。曾經風頭無兩的丘奇和比爾施塔特的那些紀念碑式的英雄主義畫作已不再受追捧。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當這個國家民族情緒高漲之時,哈德遜河畫派的風格略有復興。如今,哈德遜河畫派因其為美國本土藝術的發展做出貢獻而受到認可。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