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哈密國

鎖定
哈密國,明代新疆東部地方政權,地處天山東部戰略要地,曾是新疆和中亞各地派往北京的貢使及往來內地商旅必經之路。
中文名
哈密國
所屬年代
明代

目錄

哈密國沿革

哈密國的興衰是新疆哈密地區王室統治家族由信奉佛教到改信伊斯蘭教的歷史。、元代曾屬畏兀兒亦都護管轄,後封為成吉思汗後裔納忽裏鎮守之地。明朝永樂二年(1404),封納忽裏之繼位者安克帖木兒為首任忠順王,並賜金印,哈密地區自此成為明朝的一個屬國。安克帖木兒卒後,永樂四年(1406)明朝以入居內地較久之脱脱(即安克帖木兒之侄)為忠順王,並在其地建立哈密衞,任命馬哈麻火者等為指揮、千户、百户等。當時哈密王室及居民多信佛教,居民主要有回回(信奉伊斯蘭教者)、畏兀兒、哈刺灰(蒙古韃靼人),各有頭目,不相統屬。
至正統四年(1439)封已故忠順王之子倒瓦答失裏為忠順王,據《明史·英宗實錄》載,倒瓦答失裏亦名哈力素丹,表明王室成員已有歸信伊斯蘭教者。但不久他又修建佛寺。同時,吐魯番兼併柳城、火州後,國勢強大,屢犯哈密。至武宗正德九年(1514),吐魯番王滿速兒吞併哈密。明朝政府雖盡力支持哈密王室,但在吐魯番不斷侵擾下,三立三絕,政局始終不穩定。
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哈密忠順王陝巴立其子蘇丹拜牙即為忠順王。嘉靖二十四年(1545)吐魯番素丹滿速兒弟馬黑麻分據哈密,亦稱素丹,至此哈密王室實現了伊斯蘭化,哈密王從此終結。一部分畏兀兒人、蒙古人因受到伊斯蘭教的排擠東遷甘肅河西地區,一部分畏兀兒人、蒙古人都接受了伊斯蘭教,也逐漸形成了今天的維吾爾族人。至明朝末年,伊斯蘭教逐漸傳遍整了新疆。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哈密維吾爾族達爾罕汗伯克額貝都拉歸附清朝,翌年擒獻準噶爾叛亂首領噶爾丹之子,被清聖祖封為哈密回部“一等札薩克”,即第一世哈密回王

哈密國風俗

永樂十二年,行在吏部驗封司員外郎陳誠出使西域,歸國後著《西域番國志》,其中《哈密》章雲:“哈密城居平川中,周圍三四里,惟東北二門。人民數百,住矮土房。城東有溪流,水西南流。果林二三處,種楸杏而已……蒙古、回回雜處於此,衣服禮俗各有不同”。

哈密國歷代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