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哈哈腔

鎖定
哈哈腔又被稱為柳子調、喝喝腔,是產生於河北省民間的地方劇種,由冀東南和魯西北一帶所流行的民間絃索小曲演變面形成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根據山東省德州地區、河北省保定地區有關文化部門的考察資料,遠在明代,哈哈腔已在魯西北各縣和河北滄州地區各縣流行,延至清乾隆期間,又進一步流傳到河北保定地區各縣農村。由此看來,哈哈腔是一個比較古老的地方小戲。哈哈腔在清末民初達到鼎盛,其發展經歷了當地的民間歌舞、民間小戲兩個階段,最後定型為以絃索小曲“柳子”為唱腔曲調的小戲。在不同地方語言和民間藝術的影響下,哈哈腔逐漸形成了具有不同藝術風格和音樂特點的“中路”、“東路”、“西路”三路流派。 [1] 
2006年5月20日,哈哈腔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Ⅳ-72。 [1]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保定市清苑區哈哈腔劇團、青縣哈哈腔戲劇協會獲得“哈哈腔”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 
中文名
哈哈腔
批准時間
二00六年
非遺級別
國家級
申報地區
河北省清苑縣、青縣
地理標誌
河北省
又    稱
柳子調、喝喝腔
遺產類別
傳統戲劇

哈哈腔歷史淵源

哈哈腔起源

哈哈腔 哈哈腔
哈哈腔是產生於河北省民間的地方劇種,是由冀東南和魯西北一帶所流行的民間絃索小曲演變而形成的。在明代的時候,哈哈腔已在河北滄州地區各縣流行了。據《滄縣縣誌》記載:“哈哈腔發源於鹽山、慶雲……”
到了清代乾隆期間,又進一步流傳到了河北保定地區各縣農村。 [3] 
由於哈哈腔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歷代都出現過一些為廣大羣眾稱道的藝人,如清嘉慶、道光年間的常老進、七十兒、常槐和“梆子老響”;同治、光緒年間的馬老合(南瓜旦)、孫芝蘭、徐清文;民國以來的郭立冬、郝玉春、雷振躍、張雪明、全運西(鐵蟈蟈)等。新中國建立以來,也先後湧現出不少優秀演員,如王壽田、秦振國、蔡志英、商煥文、鍾愛珍、唐榮仙、劉喜榮、宋豔玲等。 [4] 

哈哈腔發展

哈哈腔 哈哈腔
哈哈腔在流傳過程中,由於不同的地方語言特點和民間藝術的影響,逐漸形成了具有不同藝術風格和音樂特點的東、中、西三路。東路流行於山東省的無棣、樂陵、寧津一帶;中路流行於河北省滄州,衡水地區;西路流行於保定地區和麻坊的部分地區。
到20世紀初的時候,哈哈腔進入了興盛階段。任丘劉清海、文安董金喜等人的玉升合班在北京東安市場演出將近兩年,後來,又到天津同興茶園演唱。
從這之後,哈哈腔曾經多次進入北京、天津等大城市演出。在河北省滄州、保定、衡水、廊坊、石家莊等地的哈哈腔子弟會,半職業班社也很活躍。 [3] 

哈哈腔文化特徵

哈哈腔伴奏樂器

哈哈腔樂器以“拙笙、巧弦、浪蕩笛”三大件為主,西路的笛子尤其突出,富於民間吹打樂的特點。其最富特色的託腔手法,是吸收民間吹歌藝術的音型化伴奏,俗稱“小抬槓”。 [3] 

哈哈腔表演

哈哈腔 哈哈腔
哈哈腔表演手段豐富,既能表演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生活,亦能表演俚俗紛爭的故事,各行當都有着自己的表演特點。如:文小生儒氣十足,文雅瀟灑,相貌端莊,而武小生卻是英俊威武、年少氣盛。窮生則弓身、抱肩,步履趔趄,一副可憐相。再比如同是旦角,青衣的表演沉穩莊重,行不露足,笑不露齒;花旦的表演則動作輕快,手腳利落,機靈活潑,性格外向,喜怒形於色。哈哈腔的服裝和京劇、河北梆子、評劇相同。 [3] 
哈哈腔的表演樸實,以唱見長,敍述性、説唱性較強。開始主要演明物生活戲, 如《小年過》、《檢姓》等,以後連步能演明較大型歷史故事戲。 [3] 

哈哈腔主要曲牌

哈哈腔的曲牌,約有百餘支,主要用於烘托舞台氣氛、伴奏人物動作,多是從京劇、河北梆子和冀魯民間音樂吸取來的。打擊樂器,原曾用高腔鑼鼓,後改用河北梆子鑼鼓。

哈哈腔角色行當

哈哈腔的行當分生、旦、淨、醜四個門類,各門類均有系統的表現程式。 [3] 

哈哈腔唱腔

哈哈腔唱腔屬於板腔體,主要板式有頭板、二板、流水板、三板、撥子和哭板等,流水板是核心板式。哈哈腔各行當唱腔大體相同,分男腔、女腔兩種,男女同調,唯旋律稍有區別。哈哈腔用清苑方言演唱,唱詞系七字、十字的上下句式。其上下句尾音均落“1”音,上句落於眼上,下旬落於板上。 [3] 

哈哈腔唱詞

哈哈腔 哈哈腔
腔的唱詞是7字、10字的上下句式。上句唱腔通常是板上起唱,尾字落在眼上的“1”音;下句一般也是板上起,尾字卻必須落在板上的“1”音。由於上下句尾音均為“1”,因此上句落眼,下句落板,是區分上下句的主要標誌。各種板式相交,以流水音板在戲中使用最多,所以流水音板是哈哈腔的核心板式。 [3] 

哈哈腔代表劇目

截止2015年,哈哈腔傳統劇目有一百餘種,以喜劇風格見長,代表性劇目有《王小打鳥》《三拜花堂》《雙燈記》《李香蓮賣畫》《金鎖記》《女中魁》《賣水》《楊二舍化緣》《唐知縣審誥命》等,另外還有《小過年》《拴娃娃》《摔紡車》等反映民間生活的小戲,以及《全忠孝》《烏玉帶》等從梆子移植的大戲。 [1] 

哈哈腔社會影響

哈哈腔重要演出

1956年,樂陵縣哈哈腔劇團的《夜宿花亭》參加河北省第二屆會演。 [8] 
1962年,清苑縣哈哈腔劇團應中央電的邀請,赴京演出《皂袍記》,受到中央文化部長周揚等人的接見。 [9] 
1997年,清苑縣哈哈腔劇團以“河北古慰問團保定分團”的名義赴軍隊和唐山演出。 [9] 

哈哈腔榮譽表彰

哈哈腔 哈哈腔
1978年,清苑縣哈哈腔劇團演出的《接倒女》在保定地區文藝調演中獲舞美設計獎,樂隊伴奏獎,文化藝術獎演員表演一等獎和等獎。 [9] 
1984年,清苑縣哈哈腔劇團被列為保定地區重點劇團。 [9] 
1986年, 清苑縣哈哈腔劇團共有演職員65 名陣容整齊,成為全國唯一保留的哈哈腔專業藝術表演團體。 [9] 

哈哈腔傳承保護

哈哈腔傳承價值

哈哈腔積澱了中國戲曲和清苑文化許多歷史層面的藝術創造,凝聚了歷代藝人和知識分子的智慧和創造才能,以獨有的藝術形式記錄了近、現代清苑社會的歷史變遷,充分體現了近代清苑社會的人文精神、藝術品格、生存狀態和社會風貌,這是其它任何一種文化藝術形式所不能替代的。 [4] 

哈哈腔傳承現狀

由於造詣較深的老藝人大多年事已高,後繼乏人,哈哈腔處於瀕危境地,急需弘揚和保護。 [1] 

哈哈腔傳承人物

哈哈腔 哈哈腔
裘印昌,男,漢族,1944年生,河北唐山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哈哈腔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一級作曲。 [5] 
劉宗發,男,漢族,1950年生,河北青縣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哈哈腔代表性傳承人。 [6] 
王蘭榮,女,漢族,1957年生,河北清苑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哈哈腔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三級導演。 [7] 

哈哈腔保護措施

新中國成立以後,河北省清苑縣建有專業的哈哈腔劇團,在豐富當地羣眾的文化娛樂生活及宣傳黨和政府的路線、政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1]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保定市清苑區哈哈腔劇團、青縣哈哈腔戲劇協會獲得“哈哈腔”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保定市清苑區哈哈腔劇團、青縣哈哈腔戲劇協會獲得“哈哈腔”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0]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