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拼音:pǐn)是汉语一级通用汉字(常用字) [1]。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古字形从三口,表示众多 [2]。品的本义即众多,引申指事物的类别和等级,即事物在质量上的优劣之分,由此再引申指人的道德修养即人品的不同。品引申作动词时,指辨别高下,分出等级,又特指品尝,如品茶。另外品还转指东西,即物品、物件。
(基本信息主要来源:《新华写字字典 第2版》 [3]、汉典网 [4])
- 中文名
- 品
- 拼 音
- pǐn
- 部 首
- 口
- 五 笔
- KKKF
- 仓 颉
- RRR
- 郑 码
- JJJ
- 笔 顺
- 竖、横折、横、竖、横折、横、竖、横折、横
- 字 级
- 一级(编号:1503) [1]
- 平水韵
- 上声二十六寝 [5]
- 注音字母
- ㄆㄧㄣˇ
- 总笔画数
- 3+6(部首+部首外)
- 造字法
- 会意字
- 结 构
- 上下-品字形结构
- 统一码
- U+54C1
- 四角码
- 6066₀
- 异体字
- 𠯮
文字源流
播报编辑
会意字。品字甲骨文作图1或作霸充龙图5,金文亦作图2、图6阀验两种形体。篆文作图3,誉尝鸦选耻备择了一口在上两口照蒸在下这悼只誉乃寒叠阿样一种形体。 [6]
《说文解字》:“品,众庶也。”“众庶”即多,所含具体内容的种类及其丰富。众多是一个有高度概括性的抽象概念。古人造字时表达抽象概念的字往往取象于有形的事物,与概念形成过程中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路线相反,为表达抽象概念又返回到具体事象中来,以便借助具体事象表达抽象概念。品字的“口”指的是什么,有人认为指人口,本义是人的多数,以“口”表示人,三“口”表示人的众多。 [2]轿记船但是,当时已经有“众”字来代表“众人”。众多的“众”字甲骨文就像是“日下三人形”。如果仍以人的口来指事会意,就与“众”字重复,不能准确达意了。所以品字的“口”所指的更有可能是物。口取象于古代宴、飨、祭祀时陈列的有口的可以装进食物、祭物的器皿,三口表示多,本义为种类繁多。 [6]
自然界的物质可分为动物、植物、矿物等几大类,每一类又存在不同的种,意指种类繁多的品字,扩而大之,品就泛指万物。《易·乾》:“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品物,指万物。意指种类繁多的品字,更常用的是缩而小之,指事物的种类。如:品种、品类。 [6]
有种类就会有差别,有差别也就会有等级,品字因而引申为等级。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吏是有等级的,品也指官阶。《通志·职官略一》:“魏秩次多因汉制,更置九品……后魏置九品,品各置从,凡十八品。”区分事物,进行分类,自然要详加分辨,故品字又有评论、衡量的意义。品字常用于特指人的品格、品德和文艺作品的格调、风格。沈约《奏弹王源》:“人品庸陋。”这既与品字的评论、衡量的意义相关,是品字的评论意义的延伸,更是受中国古代的人物品评的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 [6]
详细释义
播报编辑
词性 | 释义 | 英译 | 例句 | 例词 |
---|---|---|---|---|
形容词 | 众多。 | numerous | ||
名词 | 事物的种类。 | species | 《易·巽卦》:“六四,悔亡,田获三品。” 《红楼梦》第十九回:“米有几样?果有几品?” | 品种;品类 |
物品,物件。 | 《礼记·郊特牲》:“笾豆之荐,水土之品也。” | 商品;食品;奖品;半成品 | ||
等级,等第。 | grade | 《尚书·舜典》:“百姓不亲,五品不逊。” | 上品;正品;次品 | |
中国封建社会官吏的等级。共分九品。 | rank | 《国语·周语中》:“内官不过九御,外官不过九品。” | ||
品格;指人在思想、行为方面的素质。 | character | 明·徐渭《〈李伯子画册〉序》:“其为品则画家所称精神与逸靡不具。” | 品性;品德;人品;品学兼优 | |
标准;基准。 | standard; rule | 《汉书·酷吏传·咸宣》:“群盗起不发觉,发觉而弗捕满品者,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 | ||
指琵琶、月琴等弦乐器上的弦枕木。亦称“柱”。 | 《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就把怎的拨弦;怎的按品……指使的他眼耳手口随了一个心。” | |||
(Pǐn)姓氏用字。 | ||||
动词 | 按一定的标准、等第安排。 | 《国语·周语中》:“品其百笾,修其簠簋。” | ||
评论优劣高下。 | judge | 南朝宋·颜延之《赭白马赋》:“料武艺,品骁腾。” | 品评;品玩;品头论足 | |
演奏(乐器,多指萧等管乐器)。 | blow | 品箫 | ||
仔细体会;细辨(滋味) | taste; savour |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四部十二:“室内悄悄的,只见大家细细在品咖啡的滋味。” 峻青《海啸》第三章四:“她品不出小马的话味。” | 品尝;品茗 | |
量词 | 用于佛经的篇章。出自梵语“跋渠”,意译为“品”。 | 明·宋濂《新刻楞伽经序》:“经凡一百五十一品,兹所存者,特其一尔。” |
(表格信息来源:《现代汉语词典》 [7]《汉语大字典》 [8])
古籍释义
播报编辑
说文解字
【卷二】【品部】丕饮切(pǐn)
众庶也。从三口。凡品之属皆从品。 [9]
说文解字注
“众庶也,从三口”注:人三为众,故从三口。会意。丕飮切,七部。 [10]
广韵
丕饮切,上寑滂 ‖品声侵1部(pǐn)
品,官品。又类也,众庶也,式也,法也。二口则生讼,三口乃能品量。又姓,出何氏《姓苑》。丕饮切。一。 [11]
康熙字典
【丑集上】【口部】 品;部外笔画:6
又《书·舜典》:五品不逊。疏:品为品秩,一家之内,尊卑之差,即父母兄弟子是也。
又《增韵》:物件曰品。《书·禹贡》:厥贡惟金三品。疏:郑元以为金三品者,铜三色也。《易·巽卦》:田获三品。注:一曰乾豆,二曰賔客,三曰充君之庖。《礼·礼器》:荐不美多品。
又《少仪》:问品味,曰:子亟食于某乎。疏:品味者,肴馔也。《周礼·天官·膳夫》:品尝食。注:品者,每物皆尝之,道尊者也。
又《韵会》:品格也。《礼·檀弓》:品节斯,斯之谓礼。疏:品,阶格也,节制断也。
又《玉篇》:齐也。《周语》:品其百籩。
又同也。《前汉·李寻传》:百里为品。注:孟康曰:品,同也,言百里内数度同也。
又《玉篇》:官品。《周语》:外官不过九品。注:九卿也。
又《广韵》:式也,法也。
又《广韵》:二口则生讼,三口乃能品量。
又官名。《正字通》:唐宦官曰品官。
又《广韵》:姓也。出何氏《姓苑》。《正字通》:明有品嵒。
又地名。《左传·文十六年》:楚予乘馹,会师于临品。
又《前汉·西域传》:戎卢国王治卑品城。 [12]
字形书法
播报编辑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第一个“口”居上居中,第二、三个“口”分居下半格竖中线左右。三个“口”都是上宽下窄,第二个“口”略小。 [3]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播报编辑
中上古音
时代 | 声韵系统名称 | 韵部 | 声母 | 韵母 |
---|---|---|---|---|
先秦 | 高本汉系统 | pʰl | i̯əm | |
王力系统 | 侵 | pʰ | ǐəm | |
董同龢系统 | 侵 | pʰ | jəm | |
周法高系统 | 侵 | pʰ | iəm | |
李方桂系统 | 侵 | phl | jiəmx | |
魏 | 侵 | jəm | ||
晋 | 侵 | jəm |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侵 | jəm | |
北魏后期北齐 | 侵 | jəm | ||
齐梁陈北周隋 | 侵 | jəm | ||
隋唐 | 拟音/高本汉系统 | pʰ | i̯əm | |
拟音/王力系统 | pʰ | ǐěm | ||
拟音/董同龢系统 | pʰ | jem | ||
拟音/周法高系统 | pʰ | iem | ||
拟音/李方桂系统 | ph | jəm | ||
拟音/陈新雄系统 | pʰ | ǐəm |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13])
韵书集成
字形 | 小韵 | 韵摄 | 声调 | 韵目 | 声母 | 声类 | 开合 | 等第 | 清浊 | 反切 | 拟音 | |
---|---|---|---|---|---|---|---|---|---|---|---|---|
广韵 | 品 | 品 | 深 | 上声 | 四十七寑 | 滂 | 开口呼 | 三等 | 次清 | 丕饮切 | pʰjem | |
集韵 | 品 | 深 | 上声 | 四十七𡪢 | 滂 | 开口呼 | 三等 | 次清 | 丕锦切 | pʰiem | ||
礼部韵略 | 上声 | 寝 | 丕锦切 | |||||||||
增韵 | 上声 | 寝 | 丕锦切 | |||||||||
中原音韵 | 牝 | 上声 | 真文 | 滂 | 齐齿呼 | 次清 | pʼiən | |||||
中州音韵 | 上声 | 真文 | 滂敏切 | |||||||||
洪武正韵 | 品 | 上声 | 八轸 | 滂 | 普 | 次清 | 丕敏切 | p‘iən | ||||
分韵撮要 | 品 | 阴上 | 第八宾禀嫔毕 | 滂 |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13])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方言类别 | 方言点 | 声母及韵母 | 调值 | 调类 |
---|---|---|---|---|
官话(北京官话) | 北京 | pʰin | 214 | 上声 |
官话(冀鲁官话) | 济南 | pʰiẽ | 55 | 上声 |
官话(中原官话) | 西安 | pʰiẽ | 53 | 上声 |
官话(西南官话) | 武汉 | pʰin | 42 | 上声 |
官话(西南官话) | 成都 | pʰin | 53 | 上声 |
官话(江淮官话) | 合肥 | pʰin | 24 | 上声 |
官话(江淮官话) | 扬州 | pʰiŋ | 42 | 上声 |
晋语 | 太原 | pʰiŋ | 53 | 上声 |
吴语 | 苏州 | pʰin | 52 | 上声 |
吴语 | 温州 | pʰeŋ | 45 | 阴上 |
湘语 | 长沙 | pʰin | 41 | 上声 |
湘语 | 双峰 | pʰiɛn | 31 | 上声 |
赣语 | 南昌 | pʰin | 213 | 上声 |
客家话 | 梅县 | pʰin | 31 | 上声 |
粤语 | 广州 | pʰɐn | 35 | 阴上 |
粤语 | 阳江 | pʰɐn | 21 | 上声 |
闽语(闽南片) | 厦门 | pʰin | 51 | 上声 |
闽语(闽南片) | 潮州 | piŋ | 53 | 阴上 |
闽语(闽东片) | 福州 | pʰiŋ | 31 | 上声 |
闽语(闽北片) | 建瓯 | pʰeiŋ | 21 | 上声 |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 [14]、汉典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