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哀愁的預感

(日本小説家吉本芭娜娜所著長篇小説)

鎖定
《哀愁的預感》(哀しい予感)是日本小説家吉本芭娜娜所著長篇小説。
該作品講述了天生異能的19歲少女彌生,在初夏和獨居在古宅的阿姨(其實是姐姐)共處的故事 [1] 
《哀愁的預感》延續了吉本芭娜娜一以貫之的療傷系風格。該作品寫於她作家生涯雄心與能量最旺盛的時期,完成於準備走向成熟的檢討期,標誌着作者創作觀念上的成熟與轉折 [2] 
作品名稱
哀愁的預感
外文名
哀しい予感
作    者
吉本芭娜娜
創作年代
1988年
文學體裁
長篇小説
電子版
2013年10月26日由幻冬舎發行上線
首版發行
1988年12月15日
字    數
56000

哀愁的預感內容簡介

原文作品封面 原文作品封面
少女彌生天生異能,遠能感應到古戰場的血腥廝殺;近能夢見瘋狂的母親將嬰兒溺死在浴池。
19歲那年初夏,當她感知自己還有一個塵封的童年,獨居的雪野阿姨其實就是親姐姐,便毅然前去相認。怎料雪野不堪回憶之痛,竟在翌日一早不辭而別。彌生為了幫助姐姐走出陰霾,不再逃避,遂在漸次復甦的記憶指引下一路追去,可人才到,她又已不知所蹤。最終,姐妹倆在親生父母遇難的現場重逢,真真正正完成了對親人的悼念。
通過這次拜訪,彌生重新認識了姐姐,讓曾經的弟弟正式成為戀人;而雪野心頭鬱積的憂傷也得到宣泄與撫慰,使她終於有勇氣重新面對男友 [3] 

哀愁的預感創作背景

《哀愁的預感(精裝插圖版)》封面 《哀愁的預感(精裝插圖版)》封面
作品題目
小説的題目源自實吉いさ子在平成元年(1989年)發表的歌曲《夏天的黃昏》(夏の夕暮れ)歌詞中的一句。該歌曲創作於1988年。
時代背景
在快速運轉的社會環境中,孤獨感是現代人普遍的情緒感受。每個人都感到社會強大的控制力和自我力量的弱小,渴望尋回自我,擺脱社會機器的束縛和統治,但卻無能為力,只能默默熱手。在這樣的矛盾煎熬中,人人都成了孤獨、痛苦無援的個體。吉本芭娜娜的《哀愁的預感》在如此的時代背景下,文中人物不再依靠理性的判斷,而是靠着“感覺”行事動,憑藉“感覺”做出判斷,“感覺”使得他們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併成為他們溝通的重要媒介 [4] 

哀愁的預感人物介紹

人物
介紹
彌生
19歲,父親是醫生,母親曾經是護士,還有一個小她一歲的弟弟。天生異能,遠的,能感應到古戰場的血腥廝殺;近的,能夢見瘋狂的母親將嬰兒溺死在浴池。
雪野(ゆきの)
彌生的阿姨,實際上是彌生的親姐姐。私立高中的音樂教師,獨自居住在青森的一棟古宅。父母因為交通事故而去世。
哲生
彌生的“弟弟”,高中生。他知道彌生不是自己的親姐姐,所以他對彌生的感情更多的是男人對女人的感情。温馨寧靜的月光樹影之間,知曉真相姐弟倆的綿長的親吻。
正彥
雪野學生時期的戀人。一直在探尋自己的孩子流產的真相。
人物介紹參考資料 [5] 

哀愁的預感作品鑑賞

心理構造
《哀愁的預感》中彌生心理活動指數圖 《哀愁的預感》中彌生心理活動指數圖
主人公彌生在年幼的時候經常出現不安的情緒,感知到令她不安的事物。但是在知曉雪野的事情後,心理狀態出現了“安心感”,但是同時也有另一種“不安感”和“孤獨”。在知曉自己失憶和了解到過去的真相後,在明確雪夜是自己親姐姐,和弟弟哲生沒有血緣關係,而可以成為戀人時,彌生此時的心理狀態是“放心感”;積極的面對,也因此體現了自己戀愛和處理好姐姐的事情的“幸福感”。
從作品的心理情緒指數上看,這樣的敍述,對讀者有回顧故事的整體的效果,產生共感。
吉本芭娜娜所有的作品幾乎都有如此的心理構造——即“過去的就過去了” [6] 
表現手法
《哀愁的預感》為個人生活素描,就像院子裏的花草,細細欣賞頗有情趣。她憑藉天馬行空的想像力,用平靜的筆調述説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孤獨、絕望、掙扎、痛苦,文字運用得輕巧而熟練,營造出一種鮮活的感性與哀愁的氛圍,閲讀時會使讀者無法分辨自己究竟身在何處。
該作品敍述的是死亡、夢境、重生。作者的興趣在於描繪受傷的心被療愈的過程,而不是死亡本身,是經受死亡洗禮之後心靈的復甦,是超越生離死別之後更加真實的人生,是漫漫長夜之後的黎明。大量死亡與疾患的表象背後是救贖與重生。她能通過活着的人的日常生活,把死亡這個沉重的命題演繹得如同寂靜的深夜穿過樹林飄來的音樂一般輕柔,引導遭受心靈創痛後懼怕現實的人復歸,淒涼而不失温暖,哀婉而不失堅定,神秘而不失明朗。
《哀愁的預感》表現的是恢復兒時記憶的過程中“我”和“阿姨”之間一段情感上的纏綿和糾葛,讀者在温馨寧靜的月光樹影之間突然看到姐弟倆的長吻,原來彌生與哲生並非親生姐弟,而彌生的阿姨雪野其實是“我”的姐姐 [7] 
敍事結構
《哀愁的預感》採用第一人稱的敍事方式。敍述者“我”(彌生)沒有按照故事發生的時間順序講述,也沒有采用倒敍的方式,而是從故事發生的“中間”開始,將介紹與彌生恢復記憶密切相關的“阿姨”作為敍述的起點。
小説情節的推進
在開篇的敍述中,敍述者“我”站在當下高屋建瓴地觀察過去。敍事的“我”雖然已經洞悉了一切真相,但為了埋下伏筆,仍然使用“阿姨”這一稱謂。之後的敍述圍繞“我”兩次拜訪阿姨家展開,同樣沒有按照時序進行。起先稍稍涉及了“我”在19歲初夏的一個雨夜裏,跌跌撞撞地朝阿姨家走去。然而,敍述戛然而止,以往事為引子穿插了第一次拜訪阿姨家的來龍去脈。再接着敍述第二次拜訪,這次敍述仍不完整,僅僅交代了“我”在阿姨家住下。之後斷斷續續地穿插了第二次拜訪阿姨家的背景與原因。然後才是連貫的順敍,繼續講述第二次拜訪、阿姨的離家出走、“我”的一路追尋、“我”在追尋到阿姨的同時也找回了童年的記憶 [8] 
作品評價
《哀愁的預感》吸引讀者的因素不僅在於引人入勝的情節,形象化、富於感染力的語言表達,通篇所瀰漫的淡淡的少女情懷,引起讀者共鳴的“療傷”功能,而且還在在於作品獨到的敍事藝術 [8]  (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外語系講師吳夢評)
吉本芭娜娜作為一名在日本後現代語境下寫作的作家,《哀愁的預感》中包含死亡、離異、亂倫、變性、同性戀、超能力等主題,這些後現代主義因子分散在她的作品中,集中表現出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裏,人們精神的恐慌、自我內心的失落與孤寂 [9] 蘇州大學文學院仲明明評)

哀愁的預感衍生作品

作品類型
舞台劇
導演
冢本晉也
演員
彌生-市川實日子
哲生-加瀨亮
雪野-藤井夏保利
正彥-奧村知史
參考資料
[10] 

哀愁的預感作者簡介

吉本芭娜娜 吉本芭娜娜
吉本芭娜娜(吉本ばなな),本名吉本真秀子。1964年7月24日出生於日本東京,日本大學藝術學文藝科畢業,文學評論家吉本隆明的次女。1987年以《廚房》獲海燕新人文學獎,次年再度以《廚房》獲泉鏡花文學獎,後陸續獲山本週五郎獎、紫式部獎等文學大獎。1993年獲意大利SCANO獎。 [11] 
參考資料
  • 1.    吉本ばなな.哀しい予感[M].日本東京:角川書店,1988年12月15日
  • 2.    周閲.吉本芭娜娜的文學世界:人文日本新書櫻之輯[M]:寧夏人民出版社,2005-5-1
  • 3.    吉本芭娜娜.哀愁的預感[M].中國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01-01
  • 4.    肖振豔.華麗的哀愁——吉本芭娜娜的《哀愁的預感》:《時代文學》 ,2008年 第16期 :第120-121頁
  • 5.    [日] 吉本芭娜娜 著;李重民 譯.哀愁的預感[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01-01
  • 6.    草野奈津美.よしもとばなな小説作品の構造特性 ~主人公の心理のグラフ化をもとに~[D]:大阪教育大學  國語教育講座  野浪研究室,2003-1-30
  • 7.    烹調文字的高手——讀吉本芭娜娜  .上海女性-文學報[引用日期2016-04-11]
  • 8.    吳夢.淺析《哀愁的預感》的敍事藝術[J]:《太原大學學報》, 2014年 第15期:第72頁
  • 9.    仲明明.自我的迷失:我是誰?——以吉本芭娜娜《月影》、《哀愁的預感》為例[J]:《青年文學家》, 2012年01期 :第45頁
  • 10.    冢本晉也がよしもとばななを舞台化!冢本晉也×市川実日子×加瀬亮インタビュー&動畫コメント到着!!  .本多劇場官網[引用日期2016-04-11]
  • 11.    (日)吉本芭娜娜.不倫與南美: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年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