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哀冊

鎖定
亦作“哀策”。文體的一種。封建時代頌揚帝王﹑后妃生前功德的韻文多書於玉石木竹之上。行葬禮時由太史令讀後埋於陵中。古代帝王死後,將遣葬日舉行“遣奠”時所讀的最後一篇祭文刻於冊上,埋入陵中,稱為哀冊。前蜀永陵和南唐二陵中的哀冊皆作玉石冊的形狀。遼慶陵的作石墓誌狀,刻契丹文漢文明定陵的哀冊為木質板狀,用絲繩編綴成冊。
中文名
哀冊
又    稱
哀策
文    字
契丹、漢
內    容
哀冊

哀冊王建哀冊

唐文皇哀冊 唐文皇哀冊
《王建哀冊》 ,四川省博物館藏。1943年出土於成都老西門外的撫琴台五代前蜀主王建墓中,在墓室的後室石牀上置墓主圓雕石像及諡寶、玉哀冊諡冊等法物。哀冊為玉質共五十一簡。簡上所刻字皆填金,字體為楷書。書法娟秀雅麗,是五代時期楷書的佳作。
五代 王建哀冊 五代 王建哀冊
五代前蜀皇帝王建的陵墓,史稱“永陵”,建於前蜀光天元年(918)。王建(847~918)本是河南舞陽縣人,早年為唐朝將領,唐末戰亂時隨唐僖宗逃亡到四川,後任利州(今廣元市)刺吏。公元907年唐朝滅亡,五代十國的歷史從此開始。王建遂佔據成都稱帝,國號大蜀,歷史上稱前蜀。王建墓陵台呈圓形,高15米,直徑80餘米。佔地面積6.8畝。當地老百姓一直誤傳是諸葛亮的撫琴台,並因此而成為當地的地名,宋以後,日趨荒蕪,隱沒不彰。直到1942年發掘時才確知是王建的陵墓。墓室內出土有玉帶、哀冊、諡冊、諡寶,各種銀器及鐵豬、鐵牛等。出土的玉製哀冊,是確定墓葬主人的依據。

哀冊慶陵哀冊

慶陵出土遺物多已散失,僅存部分石刻哀冊。慶陵三陵出土哀冊15方 ,為石質,哀冊下為仰鬥式,上為覆鬥式,共分為冊蓋、冊石兩部分,呈墓誌形,其中冊蓋8石、冊石7石,蓋、冊皆用漢白玉所造,呈正方形,邊長130釐米左右,厚約30釐米,每石重約1.5噸。其中漢文哀冊有聖宗、仁德皇后、欽愛皇后、道宗、宣懿皇后的各一合,仁懿皇后哀冊分別鐫刻契丹、漢兩種文字,每方近2000字,其中4方用契丹文書寫,被確認為失傳多時的契丹民族文字,對研究契丹小字極有價值。碑身高大雄偉,刻功剛健遒麗,工整含蓄,堪稱遼代書法精品。在哀冊冊蓋與冊石側面,還有采用線雕手法做出的精美生動的紋飾,冊蓋四角或雕有雙龍、或刻鐫牡丹。周邊則線刻端莊,飄逸的人首、人身,整個哀冊豐富多彩。永慶陵的3方哀冊還填補了遼聖宗和兩個皇后在歷史上記載的不足。這些契丹小字哀冊和榜題,是發現最早的契丹小字資料,首次證實了契丹文的存在,為研究遼代的歷史、文化及開展契丹字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堪稱稀世之寶。其中道宗宣懿皇后哀冊(漢文和契丹文書寫)是國家一級甲等文物。哀冊僅存篆蓋。1922年還從中陵抄寫出興宗和仁懿皇后的契丹小字哀冊冊文,原石已失。

哀冊李弁哀冊

五代(南唐) 保大元年(公元943年) [1] 
李弁哀冊 李弁哀冊
《李弁哀冊》1950年出土於南京南郊牛首山,哀冊為綠色式灰白色玉所制,計完整的十三片,殘缺三十片,上刻哀冊文,字皆填金,有許多字的金已脱落。從已不完整的哀冊文句,可以斷定為南唐烈祖李弁的玉冊。哀冊的字體楷書,書法峻厚圓渾有六朝風格。

哀冊唐文皇哀冊

褚遂良 唐文皇哀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