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咱得有個家

鎖定
《咱得有個家》是由陝西友情文化傳播攝製,電影頻道節目中心出品的88分鐘劇情電視電影。該片由夏鋼李恬執導,李梅編劇,彭玉馬恩然房子斌等主演,於2000年在電影頻道播映 [1] 
該片講述了住在一座頗有北京特色的四合院裏的田大媽一家,得知老房子要拆遷了,天大的喜事的中還有着離開多年的老街坊的傷感 [3-4] 
中文名
咱得有個家
類    型
劇情
出品公司
電影頻道節目中心
製片地區
中國
導    演
夏鋼
李恬
編    劇
李梅
主    演
彭玉
馬恩然
房子斌
片    長
88 分鐘
對白語言
漢語普通話
色    彩
彩色

咱得有個家劇情簡介

田大媽住了幾十年的老房子要拆遷了。對於一個三口之家、卻擠在不足二十平米地方的田大媽一家來説,這可是一件天大的喜事。得知這個喜訊後,田大媽的兒子大勇第一時間把這個消息告訴自己女朋友娟子的同時,兩人相約一塊兒去駕校學車拿本。打這以後,田大媽和鄰居們開始四處看房子。但一想到搬家就得離開自己多年的老街坊,欣喜之餘又多了幾分依依不捨的傷感。
幾個月過去了,房子拆遷的事卻一直沒有消息。就在這時,娟子媽要來看看未來的姑爺大勇;林老師的兒子則找到宋阿姨,希望父親能儘快搬過去,因為他也要結婚了。為了房子的事,大勇不僅無心工作,就連準備多時的考試也沒考好。在銀行工作人員告之可以先從銀行貸款買房,再拿拆遷費還貸後,田大爺老倆口決定拿出所有的積蓄,加上銀行提供的貸款給大勇和娟子先把結婚的新房買下來。
終於,房子買下來了,車本也拿到手,可大勇卻因成績不合格而被單位解僱。就這樣,原本平靜的生活被徹底打亂了。為了償還貸款,大勇一氣之下跑出家門開始四處找工作;田大爺也揹着大勇蹬起了三輪車。就在全家人為償還貸款做着各種努力時,田大媽一天清晨發現在自家平房的外牆上赫然寫着一個大大的“拆”字 [1] 

咱得有個家演職員表

咱得有個家演員表

    • 花向紅 飾 趙媳婦
    • 靳志剛 飾 趙先生
    • 裴婉若 飾 趙貝貝
    • 孫桂田 飾 宋大媽
    • 楊國忠 飾 林大爺
    • 宋軍 飾 大海
    • 李小舌 飾 班長
    • 杜華南 飾 售樓小姐
    • 關俊龍 飾 房管所同志
參加演出
張春生、袁琳、魏建剛、曹巖、孔勁松、張燕鋒、張奕、吳漫

咱得有個家職員表

出品人 閻曉明
監製 嶽揚、李鋒、母鐵軍任雙有
導演 夏鋼、李恬
副導演(助理) 李漫紅
編劇 李梅
攝影 王宗德
配樂 張廣天
剪輯 周影
道具 關俊龍
美術設計 宋軍
造型設計 張奕
服裝設計 吳漫
燈光 孟江
錄音 李利晶
場記 張璟
佈景師 邢學德
展開
攝影助理:董兆温、陳維光、劉德志
錄音助理:師玉剛、孔勁松
製片:吳漫
製片主任:趙雙、曹巖
責任編輯:胡克
責任制片:韓灝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 [5-6] 

咱得有個家角色介紹

  • 田大媽
    演員 彭玉

    拆遷户,她和老伴、兒子三個人擠在不足20平米地方。得知要拆遷後,她和鄰居們就開始四處看房子。但一想到搬家就得離開自己多年的老街坊,欣喜之餘又多了幾分依依不捨的傷感。幾個月過去了,房子拆遷的事卻一直沒有消息,她和老伴決定拿出所有的積蓄,加上銀行提供的貸款給兒子大勇先把結婚的新房買下來。

  • 田大爺
    演員 馬恩然

    拆遷户,他和老伴、兒子三個人擠在不足20平米地方。得知要拆遷後,為了兒子大勇結婚,他和老伴決定拿出所有的積蓄,加上銀行貸款給兒子買一套新房。房子買下來了,可兒子卻被單位解僱了,為了償還貸款,他揹着兒子蹬起了三輪車。

  • 田大勇
    演員 房子斌

    田大媽、田大爺的兒子,娟子的男朋友。得知要拆遷後,他第一時間把這個消息告訴自己女朋友,相約一塊兒去駕校學車拿本。但幾個月過去了,拆遷的事卻一直沒有消息,為此他不僅無心工作,就連準備多時的考試也沒考好。為了結婚,他父母幫忙貸款買了房子,車本也拿到手,可他卻因成績不合格而被單位解僱。

角色介紹參考資料 [1] 

咱得有個家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獎項名稱
獲獎方
獲獎情況
2002年6月
第2屆電影頻道電視電影百合獎
優秀影片一等獎
《咱得有個家》
獲獎 [2] 

咱得有個家製作發行

影片播映
播映時間
播映平台/地區
2001年10月 [7] 
中央宣傳部電影衞星頻道
2004年3月11日 [4] 
2004年7月23日 [1] 
2004年7月24日 [1] 

咱得有個家影片評價

危房改造、老房拆遷是一個事關政府、開發商和咱老百姓的一個大問題,也是老百姓最為關注切身利益。《咱得有個家》把關注的眼光投向廣大的、面臨拆遷的大爺、大媽,並把這其中酸甜苦辣的滋味通過精彩的表演呈現在觀眾的眼前,顯得既親切又真實 [1] (新浪娛樂評)
《咱得有個家》反映了城市舊房改造中老百姓自立自強、通過奮鬥改變自身生活狀況的故事。影片視角平和、貼近生活,宛如平常一首歌,令人回味久長 [8] (西北大學張阿利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