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和陶酬劉柴桑

鎖定
《和陶酬劉柴桑》是北宋詞人蘇軾創作的詩。此詩蘇軾寫謫居海南儋耳(Dāněr,今海南島儋縣)期間。詩人在住屋的四周遍植山藥和紫芋,家園一片花香果豐,還盛讚海南山藥和紫芋,説它可以和淇水流域的名叫“白玉延”的山藥媲美,表現了自得其樂的心情。
中文名
和陶酬劉柴桑
劉柴桑
Dāněr,今海南島儋縣
家園一片
花香果豐
白玉延
的山藥媲美
創作年代
北宋
作者姓名
蘇軾
作品體裁

和陶酬劉柴桑作品原文

紅薯與紫芽,遠插牆四周。
且放幽蘭春,莫爭霜菊秋。
窮冬出甕盎,磊落勝農疇。
淇上白玉延,能復過此不?
一飽忘故山,不思馬少遊。 [1] 

和陶酬劉柴桑注 釋

和陶酬劉柴桑:和(hè)陶淵明詩《酬劉柴桑》。依照別人的詩詞的題材或體裁作詩詞:和詩。陶淵明《酬劉柴桑》:“窮居寡人用,時忘四運周。櫚庭多落葉,慨然知已秋。新葵鬱北牖,嘉穟(suì古同“穗”)養南疇。今我不為樂,知有來歲不?命室攜童弱,良日登遠遊。”
紅薯:北宋時的一種山藥,並非今天所見的紅薯。因為紅薯是明朝時才傳入中國的。當時的“紅薯”叫“薯蕷”或“藷蕷”,薯蕷科多年生纏繞藤本植物,莖蔓可長達三米以上,種在牆腳讓它沿支架攀緣而上。它的莖部葉腋間會生出球形塊莖,專稱零餘子,又名山藥蛋。這零餘子可以食用,也可以象種子那樣供繁殖之用。地下的肉質塊根,是主要供食用或藥用。山藥是夏季開花,花單生,乳白色。
紫芽:雙鳳芋艿,又名紫芋,紫梗芋艿,屬天南星科芋屬。其特點是形狀腰圓,皮黑毛多,紫芽紫梗,肉色白淨,軟滑香美,酥而不膩,為蔬菜中之佳品。
幽蘭春:喻山藥和紫芽開花時放出類似幽蘭的香氣,因是夏天開放,所以説不與秋菊爭霜。
甕盎:兩種肚大口小的陶瓷製品,當為收藏山藥和紫芋產品的器具。東漢楊孚《異物志》説:“儋耳夷……食薯,紡織為業。”西晉稽含《南方草木狀》稱:“海中之人皆不業耕稼,惟掘地種甘薯。秋熟收之,蒸曬切如米粒,倉圌(chuán,盛糧器具)貯之,以充糧糗,是名薯糧。”蘇詩儲藏作為冬天食品的應是這種“薯糧”。
磊落句:此處指收穫比農民耕種的田地還多。疇,chóu,已耕作的田地。
玉延:蘇軾自注:“淇上出山藥,一名玉延。”唐朝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 薯蕷》:“薯蕷生於山者,名山藥。秦楚之間名玉延。”
馬少遊:馬少遊,是漢伏波將軍馬援的同祖父堂弟,他常勸馬援不要為功名所累,説:“人生一世,但取衣食裁足。”馬援則戰功顯赫,説是“大丈夫立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不怕“馬革裹屍而還”。蘇軾以謫居海南的身份,種植山藥,自得其樂,當然也不必追思馬少遊了。

和陶酬劉柴桑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詩人、詞人,書畫家,散文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進士。神宗時曾任祠部員外郎,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職,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後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貶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等,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南宋時追諡文忠。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同列唐宋八大家。在政治上屬於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其詩清新豪健,獨具風格。少數詩篇也能反映民間疾苦,指責統治者的奢侈驕縱。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擅長行書、楷書,而能自創新意,與蔡襄黃庭堅、米芾並稱“宋四家”。能畫竹,也喜作枯木怪石。詩文有《蘇軾詩集》、《蘇軾文集》等。其詩今存2700多首,詞340來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