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和陵

(唐昭宗李曄的陵寢)

鎖定
和陵是唐昭宗李曄的陵寢,位於今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區緱氏鎮的景山之側,東南距孝敬皇帝李弘的恭陵約2公里。據《讀史方輿紀要·河南三》景山條載:“在縣南二十里,《商頌》‘景員維何’,謂此山也。天祐初,朱温(朱全忠)弒昭宗,葬於此,名曰和陵。” [3] 
中文名
和陵
地理位置
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區 [2] 
所處時代
唐朝
保護級別
洛陽市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人物
李曄
所屬國家
中國

和陵歷史沿革

據《讀史方輿紀要·河南三》景山條載:“在縣南二十里,《商頌》‘景員維何’,謂此山也。……天祜初,朱温(朱全忠)弒昭宗,葬於此,名曰和陵。”
《舊唐書·哀帝本紀》(卷20下)載,天祐元年八月昭宗遇弒,皇太子李柷柩前即帝位。九月,以平章事獨孤損為山陵使,裴樞為山陵禮儀使,兵部侍郎李燕充滷薄使,河南尹韋震充橋道使,宗正卿李克勤充按行使,共同負責昭宗喪葬事宜。不久,“山陵橋道使改差權河南尹張廷範,其頓遞陵下應接等使,並令廷範兼之”。
天祐二年二月,葬昭宗皇帝於和陵。
昭宗在位17年,力圖重振唐室,終因受制於宦官和強藩,無法扭轉殘局,終被弒殺。
20世紀60年代,陵冢大體被夷為平地。今陵園地面無遺存,附近有西宮底、中宮底、東宮底等村,這些村名大概與和陵有一定關係。 [3] 

和陵文物現狀

唐昭宗李曄的和陵在今洛陽偃師區顧縣鎮曲家寨村南地域內,東距唐恭陵1.5公里,與之相比,墓冢規模形制較小,故當地羣眾稱之謂“小冢”。1974年,村民為了擴大耕田,已將陵台夷為平地,陵前神道石刻多散失。 [1] 
1984年的文物大普查,偃師縣對和陵作了調查和鏟探。該陵園地表上建築已蕩然無存,經鑽探知陵墓坐北朝南,地宮居北,墓道在南。地宮由青石條壘砌拱券,南北長約8米,東西寬約4米,距現地表深約11.5米。地宮正南的斜坡墓道南北長約60米,寬約3米。據村民回憶,近百年來遭多次盜撓,鏟探時亦發現地宮有盜洞。在神道正南約500米處地面上,倒卧一殘高約2米的無頭石翁仲,現仍在原處。
和陵已遭人為平滅,地面了無遺蹟。而恭陵土築,象生石雕,久歷風雨,面貌日衰。
2011年,和陵被公佈為洛陽市文物保護單位。

和陵唐昭宗簡介

唐昭宗李曄(867年~904年):原名李傑,又名李敏,是唐朝第十九位皇帝(武則天以外,889年—904年在位),在位16年,卒年38歲。他是唐懿宗第七子、唐僖宗之弟。葬於和陵,死後諡號為聖穆景文孝皇帝
唐昭宗即位後,藩鎮趁平定農民起義的機會,逐漸擴大。但唐政府已名存實亡,唐昭宗根本沒有實權。後被當時最大的藩鎮朱温控制着。朱温為滅唐朝,自己做皇帝,先殺掉宮裏所有宦官,再不顧大臣反對遷都洛陽,接着鎮壓各地藩鎮,最後又於天佑元年(904年)殺死唐昭宗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