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和紙

鎖定
古代中國所發明的“紙”通過高麗傳到了日本後,以日本獨特的原料和製作方法產生了具有日本文化特色的紙張——和紙。日本古都奈良佛教盛行,平安京設立了官方造紙工場,於是日本的紙在關西地區得以迅速發展。和紙經歷了1200年漫長的歷史,已在衣食住行、冠婚葬祭等許多方面融入日本人的生活中。即使在西洋紙普及,和紙仍是人們的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和紙在現代藝術領域也展示了新的魅力,活躍在世界藝術舞台上的關西作家們倍受世人矚目。
日本“和紙”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1] 
中文名
和紙
平安京時代
公元794年~1185年

目錄

和紙初創

和紙摺疊文化 和紙摺疊文化
日本位於亞洲大陸的東部,與亞洲大陸隔海相望。日本很容易地受到了通過朝鮮半島傳來的中國大陸的影響。文字與紙張於四-五世紀傳入日本,先進的文化對日本人的精神生活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特別是六世紀傳來的佛教,更是給日本帶來了決定性的影響。政府為了普及佛教,增大了抄寫經文用的紙張的生產。政府鼓勵栽培楮樹用來造紙,並從朝鮮半島請來僧侶,引進了新技術。奈良時代平安時代,日本人主要使用麻紙。
和紙膠帶 和紙膠帶
在文化發達的平安時代(公元794年~1185年),造紙與紙加工的技術非常發達,造紙業普及到了全日本。在平安京時代的首都——京都,建立了官立造紙廠(紙屋院),製造官方用的紙張,進行染色和加工並且培養了技術人員。有名的和紙產地有美濃、伊勢、三河等。當時的造紙原料主要為摺(桑科落葉亞喬木。其皮為造紙材料)和楮樹。由於紙的需求增加,迫切需要尋求以外的新的造紙原料。人們因而發現了日本特產的雁皮樹。這一發現使過去單純對“唐紙”的模仿過渡到日本特有的“和紙”的初創時期。雁皮樹的纖維細膩,黏液成分多,對抄紙技術要求很高。但以雁皮為原料造出的紙既結實又美觀。在八世紀末到九世紀期間又發明了在麻、楮中加入黃蜀葵或糊空木等的黏液進行抄紙的新型方法-“搖動抄紙法”。當時日本已經能夠製造帶花紋的色紙及寫經用的鉛色紙,用金泥、銀泥在上面寫經效果極佳。大批量生產的紙張不僅用於抄寫經文,書寫官方文件,也用於民間的通信及抄寫詩歌等方面,從而使文化得以興盛。

和紙發展

和紙做的紙燈 和紙做的紙燈
中世紀以後,日本的首都遷到了江户(東京),但具有濃厚地方色彩的和紙仍然倍受日本民眾的喜愛。和紙作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得到廣泛使用。和紙以其實用性及美感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和紙文化在十七世紀達到了鼎盛時期。越前、土佐出雲、伯劈均成為日本國內著名的紙產地。紙的種類已達50種。
日本的紙生產仍分手工製紙和機械製紙兩種。手工紙以雁皮、摺、三椏(黃瑞香)的樹皮為原料。由手工製作的日本和紙包括半紙、美濃紙、奉書紙、鳥子等。機制紙則以木材、馬尼拉麻的紙漿為原料,有堅固的泉貸紙、紙漿半紙等。日本人的書道用紙一般以半紙、畫仙紙為主。雁皮紙、鳥子、懍紙、麻紙則屬於高級書寫紙,被視為珍品,不得輕易使用。
但是,和紙在藝術方面卻讓人另眼相看。這就是盛行的紙造型這一嶄新的造型藝術。這種造型藝術從美國傳遍了全世界。這種藝術一改過去“紙是平面的”這一概念,將纖維也作為素材,從抄紙階段就開始進行創作。也就是説,同時利用各種素材做立體造型。時而摺疊、上色,時而又將其撕破,甚至還運用美術拼貼、美術組合、美術摹拓以及現代美術貼畫(將報紙、壁紙貼在畫面上的作畫法)等手法。此外又與布、皮革、金屬等素材組合,以自由奔放的形式展現美的世界。世界的藝術家認為這種造型藝術已形成了一個新的領域,日本的和紙文化再次引起了世人的矚目。
這種新奇的紙的造型藝術日本已經開始,使紙本身成為美的對象。色彩美麗的染色紙花紋紙草花紙、皺紙、紙捻工藝品等等,多彩多姿的紙製品作為傢俱與日常用品,給生活帶來了方便與美感。廢紙的再生利用也早在八世紀就開始。另外,被視為古董的扇子、團扇、燈籠、宮燈、唐傘、隔扇、拉門、屏風等等也展現出新的美感,成為現代美術的源泉,被用於室內裝飾及裝置藝術。結實的和紙是最理想的素材。即使是廢紙,再生翻新後也是完全可以使用的。這些新型紙的造型被稱為紙的“文藝復興”。
造紙的第一道工序是用大鍋煮原料,把原料中纖維質以外的東西煮出來。接着就是用手工將原料中硬實的纖維以及雜質一一挑撿出來,這一作業需要極大的耐心。和紙的質量主要就取決於前兩道工序。第三道工序是用力拍打纖維,使之呈現漿狀,這是一處使用機器的地方。紙漿做好之後,要加入粘質物,然後才開始和紙獨特的製作方法——“流濾”。“流濾”使用的工具是底部鑲有竹簾的橫木架。工匠平持橫木架,用它在濾缸裏掬取紙漿,同時前後左右地晃動,使竹簾均勻的粘上紙漿。達到理想的厚度之後,將橫木架從濾缸中取出,把濾出的紙漿鋪在木板上,每兩層紙漿之間墊一層布,放在陽光下曬乾。再一層層的揭開,最後還要風乾才算成功。“流濾”造紙法中重要的一點就是當濾缸裏紙漿不多的時候,要適時添加,最後還要把多餘的紙漿去掉,這是為了防止紙的表面沾上雜質,和中國傳統的“積濾”造紙法最大的不同點就在於此。
[2] 

和紙評價

十六世紀中期,葡萄牙傳教士路易斯.弗洛易斯長期居住在日本。他發表了旅居在日本期間的見聞錄《日本史》。1590年,日本首次以西洋活字印刷形式出版的書刊使用了雁皮紙。西歐人從未見過如此漂亮、結實的紙張,因此稱之為“植物性羊皮紙”。當時的《日葡辭典》中收錄了許多和紙的名稱。西歐人對和紙驚歎不已。
夾膠和紙 夾膠和紙
到十六世紀末,獨立後的荷蘭也進入了日本。雖然江户幕府時代政府實施了鎖國政策,但作為例外,在長崎建立了荷蘭商館。這成為日本與西歐交易的窗口。另外,畫家侖布朗目光敏鋭地發現日本包裝漆器的紙張既結實又漂亮,立即購買了和紙用於銅版畫的製作,從而創作出了許多的名作。他的作品得到了好評,也使“和紙”廣為人知。 德國醫生Kaempfer在1690年隨荷蘭船來到日本。他以博物學者的眼光觀察日本的風土人情,回國後著書《異國佳話》。該書中的《日本志》已成為介紹日本及“和紙”的入門書。1774年來到日本的瑞典植物學家Thunberg也在《日本植物誌》中詳細敍述了和紙的原料以及日本的造紙法。十九世紀初期來到日本的德國人Von Siebold把許多和紙與和紙加工品帶回國,向西歐人廣泛地介紹日本的情況。
1852年日本取消了鎖國政策。歐洲各國相繼向日本派遣使節團,與日本建立外交關係。英國第一任駐日公使Alcock在他有名的《大君之都》一書中對日本的美術工藝以及和紙大加讚賞。另外,在1862年的倫敦世界博覽會上,展出了包括和紙在內的日本商品。在隨後的1867年巴黎世界博覽會上,和紙也同樣得到了世界各國的矚目。

和紙申遺

在法國巴黎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政府間委員會決定將“和紙·日本手漉和紙技術”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
和紙具有不易破損的特徵,在江户時代,細川紙是日本百姓生活的必需品。石州半紙為大阪商人的記賬用紙,十分珍貴,本美濃紙則最早在飛鳥時代(7世紀前後)用作户籍用紙。
2009年,石州半紙單獨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之後的本美濃紙因“和石州半紙相似”而擱置申遺工作。因此,日本政府將石州半紙和其他兩種紙合併,以“擴充提議”的方式將和紙集體申遺。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審查每年進行一次。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