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和眾縣

鎖定
和眾縣,遼朝至元朝時期古縣名,縣治位於今遼寧凌源市西郊十八里堡,有古城址,現存遼代十八里堡塔,為遼寧省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第99號) [1] 
遼朝時期隸屬中京道榆州,為榆州州治。金朝時期隸屬北京路大定府。元朝時期隸屬大寧路。明朝初年廢縣。
中文名
和眾縣
地理位置
遼寧凌源市西郊十八里堡
上級政區
中京道榆州、金北京路大定府、元大寧路
歷史沿革
遼置縣為榆州治、金廢州隸大定府、明初廢縣

和眾縣歷史沿革

漢朝時期為臨渝縣地,後屬右北平郡驪城縣。
唐朝載初二年,置黎州,治新黎縣,安置靺鞨部落。後被奚人佔據。
遼朝初年,遼太宗南征,麾下將領耶律解裏鎮州地區俘虜的百姓置榆州,治和眾縣。 [2] 
金朝皇統三年,廢榆州。和眾縣改隸北京路大定府 [3] 
元朝仍設和眾縣,隸屬大寧路 [4] 
明朝初年,廢縣。 [5] 

和眾縣和眾城址

和眾城址即今凌源十八里堡城址(榆州故城),位於凌源市西十八里堡南大河(古榆河)北岸,附近地勢平坦。1961年發現。城址為夯土板築,平面略呈長方形,南北長535米,東西寬496米,城牆存高3-5米。東牆有明顯的敵樓遺蹟,高寬均約5米,北牆中間有一門址。城內的磚瓦堆積層厚約1米,在城址西牆外約半里有一磚築八角實心密檐式佛塔。城址內散佈的灰陶片、白瓷片和布紋瓦、滴水等建築構件殘片較為密集,它是遼代榆州及其倚郭和眾縣城址。 [6] 

和眾縣文獻記載

和眾縣相關歷史地圖
和眾縣相關歷史地圖(4張)
遼史·志第九·地理志三·中京道》記載:
榆州,高平軍,下,刺史。本漢臨渝縣地,後隸右北平驪城縣。唐載初二年,析慎州置黎州,處靺鞨部落,後為奚人所據。太宗南征,橫帳解裏以所俘鎮州民置州。開泰中沒入。屬中京。統縣二:
和眾縣。本新黎縣地。
永和縣。本漢昌城縣地。統和二十二年置。 [2] 
金史·志第五·地理志上·北京路》所載大定府和眾縣:
和眾。遼榆州和眾縣,皇統三年罷州來屬。 [3] 
大元一統志·大寧路》所載和眾縣:
和眾縣,西南至大都九百里;西北至上都九百里;西北至本路九十里;東至利州界水峪嶺三十里;西至惠州界鵓鴿嶺一百里;南至惠州界燕王城嶺六十里;北至大寧縣界車家嶺四十里;東到利州九十里;西到興州三百五十里;南到惠州一百六十里;北到本路九十里;東南到龍山縣一百四十里;東北到富庶縣一百二十里;西南到惠州一百六十里;西北到上都路九百里。 [4] 
讀史方輿紀要·卷十八·大寧廢衞》所載和眾縣地:
和眾城亦在衞東。《志》雲:漢臨渝縣地,唐初為慎州地。載初二年,析置黎州,處浮渝靺鞨烏素固部落,隸營州,治新黎縣。復寄治良鄉縣故都鄉城,其地為奚所據。遼置渝州,亦曰高平軍,治和眾縣。金廢州,縣屬大定府。元因之。明初廢。 [5] 
欽定熱河志·卷九十七·古蹟二》所載和眾故城:
和眾故城。在建昌縣西北。遼置榆州,治和眾縣,屬中京。金廢州,以縣屬大定府。元屬大寧路。明初廢。元一統志謂和眾縣西北至大寧路,東至利州,東北至富庶縣,東南至龍山縣。今縣治西北二十五里有土城址。東西一百六十丈,南北一百五十丈,週三裏有奇。土人稱為小城子。城西里許有浮圖一。小城子在縣屬喀喇沁左翼旗東北界。其北接平泉州喀喇沁右翼旗界,為大寧路地。其東九十里即大城子,為利州地。當為故和眾城。 [7] 
參考資料
  • 1.    遼寧省人民政府關於公佈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  .遼寧省人民政府.2014-10-17[引用日期2020-07-25]
  • 2.    《遼史·志第九·地理志三·中京道》:“榆州,高平軍,下,刺史。本漢臨渝縣地,後隸右北平驪城縣。唐載初二年,析慎州置黎州,處靺鞨部落,後為奚人所據。太宗南征,橫帳解裏以所俘鎮州民置州。開泰中沒入。屬中京。統縣二:和眾縣。本新黎縣地。永和縣。本漢昌城縣地。統和二十二年置。”
  • 3.    《金史·志第五·地理志上·北京路》大定府和眾縣:“和眾。遼榆州和眾縣,皇統三年罷州來屬。”
  • 4.    《大元一統志·大寧路》:“和眾縣,西南至大都九百里;西北至上都九百里;西北至本路九十里;東至利州界水峪嶺三十里;西至惠州界鵓鴿嶺一百里;南至惠州界燕王城嶺六十里;北至大寧縣界車家嶺四十里;東到利州九十里;西到興州三百五十里;南到惠州一百六十里;北到本路九十里;東南到龍山縣一百四十里;東北到富庶縣一百二十里;西南到惠州一百六十里;西北到上都路九百里。”
  • 5.    《讀史方輿紀要·卷十八·大寧廢衞》所載渝州地:“和眾城亦在衞東。志雲漢臨渝縣地,唐初為慎州地。載初二年,析置黎州,處浮渝靺鞨烏素固部落,隸營州,治新黎縣。復寄治良鄉縣故都鄉城,其地為奚所據。遼置渝州,亦曰高平軍,治和眾縣。金廢州,縣屬大定府。元因之。明初廢。
  • 6.    孟昭凱.朝陽通史:遼寧民族出版社,2014:203
  • 7.    《欽定熱河志·卷九十七·古蹟二》:“和眾故城。在建昌縣西北。遼置榆州,治和眾縣,屬中京。金廢州,以縣屬大定府。元屬大寧路。明初廢。元一統志謂和眾縣西北至大寧路,東至利州,東北至富庶縣,東南至龍山縣。今縣治西北二十五里有土城址。東西一百六十丈,南北一百五十丈,週三裏有奇。土人稱為小城子。城西里許有浮圖一。小城子在縣屬喀喇沁左翼旗東北界。其北接平泉州屬喀喇沁右翼旗界,為大寧路地。其東九十里即大城子,為利州地。當為故和眾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