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和溪巴戟天

鎖定
和溪巴戟天,福建省南靖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1-2] 
和溪巴戟天成品呈扁圓柱形,條粗0.8—1.5釐米,皮色黃,肉質呈紫白色,味甘甜,其突出特點是質軟、肉厚、心細等獨特的外觀特徵,為巴戟天中上品。具有補腎陽、壯筋骨、祛風濕等功效,對治療陽痿,少腹冷痛,小便不禁,子宮虛冷,風寒濕痹,腰膝痠痛等均有一定效果。 [3] 
2011年09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和溪巴戟天”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1-2] 
中文名
和溪巴戟天
產地名稱
福建省南靖縣
品質特點
質軟,肉厚,心細,味甘甜
地理標誌
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批准文號
農業部公告第1645號
批准時間
2011年09月13日

和溪巴戟天產品特點

和溪巴戟天品質特性

巴戟天,又稱不凋草、三蔓草,為國家三級保護植物,是南靖主要藥材種,也是地方特色農產品之一,有“北方高麗南方巴戟天”、“小洋蔘”之譽。巴戟天根部具有滋陰補腎、祛風除濕等功效,主治大風邪氣,強筋骨,安五臟,補中增志益氣,祛頭面遊風,治小腹及陰中相引痛,療水脹,去風疾,去風疾,補血海。《神農百草經》列巴戟天為上品,自古以來系中醫處方中補腎治傷強身的良藥。 [4] 
和溪素有“巴戟天之鄉”之譽,產地生態獨特,屬中國巴戟天種植北緣區域,生產的巴戟天呈扁圓柱形,條粗0.8—1.5釐米,皮色黃,肉質呈紫白色,其突出特點是質軟,肉厚,心細,味甘甜。 [2] 
和溪巴戟天 和溪巴戟天

和溪巴戟天內在品質

和溪巴戟天與各地生產巴戟天對比有效成分蒽醌的含量最高,為2.02—3.00毫克/克,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 [2] 

和溪巴戟天產地環境

和溪巴戟天氣候情況

福建省南靖縣和溪鎮年均日照時數1960小時,氣候温和,土地肥沃,多年平均氣温21℃,0℃以上活動積温7400℃,無霜期在305天以上,年降雨量1880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80%以上,是典型的南亞熱帶雨林氣候,境內四面環山,中部河谷平緩,平均海拔460米,是一個氣候温和,雨量充沛,青山常在,綠水常流的山區,是適應發展巴戟天等中藥材生產的理想場所。 [2] 

和溪巴戟天土壤地貌

和溪鎮土壤主要是花崗岩、火山凝灰岩發育而成的紅壤、赤紅壤。一般300米以下的山前丘陵分佈赤紅壤,300—500米分佈紅壤、粗骨性紅壤和粗骨性赤紅壤分佈在陡坡、丘頂山脊處及強度侵蝕的水土流失區,居民點附近及交通要道由於人類活動頻繁,常分佈侵蝕赤紅壤和侵蝕紅壤,其有機質含量2—3%,全氮0.08—0.1%,速效磷8ppm—10ppm,速效鉀120ppm—130ppm,pH4.5—5.5,耕作土壤主要是水稻土、黃泥田和沙質土等,耕層厚度在15釐米以上佔36%,10—15釐米以上佔61%,10釐米以下佔3%,土壤有機質皆在2%左右。 [2] 

和溪巴戟天水文情況

和溪鎮水域水質肥沃,天然餌料豐富,適宜多種生物生長、繁殖棲息。流域內有龍山溪上游主幹流及龍山溪其它的小溪支流,總長25.3千米,並於靖城關帝廟匯入九龍江西溪主流。和溪水源水質優良,甘甜可口無污染,水質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和生活飲用水的標準,優質的水源使巴戟天產品品質優良。 [2] 
和溪巴戟天 和溪巴戟天

和溪巴戟天歷史淵源

和溪巴戟天栽種歷史悠久,在20世紀60年代,由野生轉人工栽培獲得成功,經過和溪人民長期的摸索和各方專家的精心培育,培育出了巴戟天優良品種“和溪1號”、“和溪2號”、“南科號”,並掌握了五年一生產週期的一套育苗、種植管理經驗,之後和溪鎮迅速掀起種植熱潮。
1992年,經中國藥科大學天然藥物化學教研室和生物教研室論證,和溪生產的巴戟天與各地對比含有效成分最高。
2011年,和溪巴戟天實現“產供銷”一條龍,已形成產業規模。全鎮擁有一支100多人巴戟天外銷隊伍。 [2] 

和溪巴戟天生產情況

2011年,和溪巴戟天有生產面積1500畝,年產量450噸,種植户500多户,年創產值1000萬元以上。 [2] 

和溪巴戟天產品榮譽

2011年09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和溪巴戟天”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1-2] 
和溪巴戟天 和溪巴戟天

和溪巴戟天地理標誌

和溪巴戟天地域保護範圍

南靖縣和溪鎮生態環境優越,地理區域優勢明顯,特別適宜巴戟天的生育生長。和溪巴戟天產地位於九龍江西溪源頭的閩西南部結合部,與龍巖、漳平、華安三縣(市)毗鄰。319國道、漳龍高速公路、龍廈鐵路等穿境而過,和溪巴戟天地理標誌保護範圍包括南靖縣和溪鎮和溪村、月明村、林坂村、林中村、坂場村、英勇村、吉春村、鬥米村、聯橋村、南橋村、迎新村、迎富村、樂土村、月星村、居委會等15個行政村(居委會),地理座標為東經117°15′00″-117°18′45″,北緯24°26′22″-25°00′01″,平均海拔460米,總保護面積5萬畝。 [2] 

和溪巴戟天質量技術要求

(1)產地要求:符合NY/T391《綠色食品產地環境技術條件》的要求,應選擇生態環境條件良好,避風向陽、有水源、土壤疏鬆、肥沃、pH值在5.6—7之間、排水良好且有一定遮蔭條件的東坡或東南坡,最好是新開墾無污染土地。土層厚度在1米以上,坡度在25°—30°,具有可持續生產能力,能發揮巴戟天良種的優良種性的農業生產區域作生產基地。
和溪巴戟天
和溪巴戟天(4張)
(2)品種範圍:選用優質、抗性強、適應當地氣候條件的優良品種,同時應是且有預期市場前景的優良品種,如福建省亞熱帶植物研究所從本地野生資源中篩選培育出的以″和溪1號″等為主的新優良種,苗種規格整齊,體質健壯無病,體表完整無損,無寄生蟲,質量要符合GB11767規定的標準。
(3)生產控制:和溪巴戟天栽種時選取良種,根據春秋季節在清明、立秋前後按株行間距40×40釐米,畝種2000—2500株密度進行定植,定植時巴戟苗進行打頂,定植後澆定根水,並注意及時補苗,確保畝成活2000株以上,病蟲害主要注意防治莖基腐病、紫紋羽病、根結線蟲、蚜蟲等。在肥料的使用上,實行配方施肥,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並根據巴戟天不同生長期的需肥規律施用肥料。在農藥的使用上,多采用生物農藥和低毒低殘留農藥,並嚴格控制採收巴戟天期間不噴化學農藥的技術規範,確保和溪巴戟天生產安全,從未出現農藥殘留超標現象。其中田間管理的農業投入肥料與農藥,將嚴格按照NY/T394《綠色食品肥料使用準則》和NY/T393《綠色食品農藥使用準則》執行,制定農業各項管理制度,採取源頭控制,全程跟蹤,嚴禁施用國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高毒、高殘留和淘汰的農業投入品,嚴禁任何單位和個人在生產基地推廣未經國家審定、登記、批准生產的農業投入品,以確保產品的衞生與質量安全。施肥方面採取以施放腐熟有機肥為主,複合肥為輔的施肥原則;病蟲害防治方面採用以農業和物理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防治辦法,杜絕使用禁用農藥,嚴格規定化學農藥使用劑量、使用次數,嚴格執行安全間隔期,提倡使用生物源、礦物源農藥。同時,做好生產過程記錄檔案,即在巴戟天生產過程中,各項農事活動,農業投入品的購買、使用情況,產品的加工與銷售情況,將嚴格進行記錄造冊,建立和溪巴戟天質量可追溯制度。
(4)產後處理:
①採收與加工:巴戟天的採挖以採挖根部,以5年生長年限為標準,選取符合年限要求的巴戟天加以採挖。根據加工巴戟天的要求,分批、分期、分次地按標準適時採挖。採挖下來的巴戟天應用清潔、通風的簍筐盛裝,防止鮮巴戟天變質或與其它有害物質混合。及時採收,保證巴戟天質量,採挖的巴戟天做到不擠壓、不破損、分類堆放、運輸,運輸器具要清潔衞生、通氣,避免與其他藥材混裝。產品的加工則在衞生、清潔、無污染的加工廠房內進行。通過挑撿乾燥等工序,最後按不同等級包裝進倉。
②包裝:包裝容器應乾燥、清潔、無毒、無異味、防潮,包裝材料應符合NY/T658和SB/T10035的規定。
③貯存:貯存產品的倉庫,必須符合通風、乾燥、清潔、陰涼、無陽光直接照射的要求,嚴禁與有毒、有異味、潮濕、易生蟲、易污染的物品同倉貯存。在倉庫內堆放,應離地200毫米,離牆300毫米,堆放高度以包裝物受壓不變形,不破裂為準,但一般不超過4米,堆疊必須整齊,堆間應留適當通道。產品出庫堅持先進先出的原則,要進行定期或不定期抽檢,對超過保質期而未經檢驗合格的產品不得出庫。
④貯運:運輸時應放在乾淨、無異味、無污染的專用包裝箱內,並嚴禁與有毒、有異味、潮濕、易污染的物品混裝混運。運轉過程中,必須有防潮、防雨的設施,不得與潮濕地面接觸。裝卸時,應輕搬、輕放,防止包裝破損。搬運過程,一般不得在雨天進行,如遇特殊情況,須用防雨布嚴密遮蓋和防護。 [2] 

和溪巴戟天專用標誌使用

地域範圍內的和溪巴戟天農產品地理標誌生產經營者,在產品或包裝上使用已獲登記保護的和溪巴戟天農產品地理標誌,須向登記證書持有人提出申請,並按照相關要求規範生產和使用標誌,統一採用產品名稱和農產品地理標誌公共標識相結合的標識標註方法。標誌使用人應在其產品或其包裝上統一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和溪巴戟天名稱和公共標識圖案組合標註形式)。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