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0有用+1
0

和尚沟组

中国三叠系下统地层名称
和尚沟组是中国华北地区广泛分布的陆相沉积地层,以紫红色、砖红色泥岩与砂岩互层为典型岩性特征 [2-5]。该组地层主要出露于燕山东段平泉 下板城一带、太行山南段峰峰及鄂尔多斯盆地周边地区 [1] [5],厚度介于100-474米之间,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关系 [4-5]。2023年凝灰岩锆石定年研究显示,其沉积时代跨越早三叠世奥伦尼克期至中三叠世安尼期(244.6±2.8 Ma),修正了原有地层时代划分方案。地层中遗迹化石组合表明沉积环境历经曲流河、滨浅湖至半深湖的演变,记录了陆地生态系统复苏与古气候向中等温室转变的协同演化过程。
地层时代
早三叠世至中三叠世安尼期 [5]
分布区域
华北地区 [1] [4-5]
岩性特征
紫红色泥岩夹砂岩 [2-5]
地层厚度
100-474米 [2-4]
典型剖面
宁武孙家沟 和尚沟组剖面 [5]
接触关系
整合接触 [4-5]

地层特征

播报
编辑
和尚沟组为一套以河湖相为主的碎屑岩沉催院积组合,岩性主体为紫红色、砖红色泥岩与砂质泥岩,夹灰紫色中薄层细粒长石砂岩及钙质结核 [2-5]。漏习底部普遍发育灰紫员体炼色砂岩标志层(驼兰危匙达煮婚K16) [4],局部可见灰绿色页岩透镜体。泥岩中普遍含灰白色钙质结核及条带状粉砂质团块 [3] [5],部分层段见凝灰岩夹层。地层厚度具有柜轿翻显著区域差异,太行山南段实测厚度1体榜境46 2厚婆34米 [1],沁水盆地最大揭露厚度达474米 [3]

沉积环境与生态复苏

播报
编辑
遗迹化石研究表明,砂质滨湖相沉积中发育Skolithos遗迹相,遗迹组构类型包括Skolithos verticalis、Planolites montanus等。极浅湖相泥岩中识别出Taenidium barretti遗迹组构与植物根迹,指示沉积环境由曲流河向半深湖逐渐演变。2023年研究揭示济源地区陆地生态系统自早三叠世奥伦尼克期开始复苏,安尼期全面重建,与海洋生态恢复进程同步。古气候分析显示该时期全球降温趋势与华北地区温室效应减弱存在耦合关系。

年代学证据

播报
编辑
LA-ICP-MS锆石定年显示济源地区凝灰岩层就位年龄为244.6±2.8 Ma(安尼期),为地层时代划分提供直接年代学依据。该数据将和尚沟组沉积时限扩展至中三叠世,标志着华北陆相盆地进入气候 生物协同演化新阶段。宁武正层型剖面地层时代仍沿用传统下三叠统划分方案 [5],体现区域性地质年代学研究差异。

区域分布与对比

播报
编辑
和尚沟组在太行山南段临城、内丘等地呈零星出露 [1],鄂尔多斯盆地周边发育完整沉积序列。山西沁水盆地揭露最大厚度达474米 [3],榆社 武乡区块厚度实测值293.2米 [4]。区域对比显示岩性组合具有高度一致性,东南部干庄地区以砖红色泥岩夹长石砂岩为特征 [2],与沁水盆地紫红色砂质泥岩剖面形成呼应 [3-4]。宁武正层型剖面为华北地区下二叠统 中三叠统地层对比提供基准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