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命若琴絃

(史鐵生著短篇小説)

鎖定
《命若琴絃》是作家史鐵生創作的短篇小説,首次發表於《現代人》1985年第2期。 [2] 
《命若琴絃》講述了一老一少兩個瞎子以説唱為生,心中寄望着“彈斷一千根琴絃的時候”就能拿到藥方並看見光明。當琴絃斷了一千根時,老瞎子得到的只是一張白紙,但他卻選擇在小説結尾告訴小瞎子“要彈斷一千二百根琴絃”。 [3]  小説揭示了極其深刻的生命哲理,即人應始終充滿希望,並不斷努力為自己的理想而奮鬥,要勇敢與命運抗爭,並在這一過程中,實現個人存在的價值,找到生存的根本意義。史鐵生從人性心靈的視角講述盲人與命運進行鬥爭、努力追求人生價值的勵志故事,充分突出了其在創作過程中的人文關懷。 [4] 
2011年11月,該小説改編的同名舞劇在國內完成第一輪演出。 [6] 
作品名稱
命若琴絃
作    者
史鐵生
創作年代
當代
文學體裁
短篇小説
字    數
14000
發表時間
1985年

命若琴絃內容簡介

《命若琴絃》講了兩個盲人説書的故事。師傅是一出生就盲的人,從未看見大千世界是啥樣,聽從自己師傅的話,一生説書,一邊彈着三絃一邊唱着古今故事。大約在他20歲的時候,他的師傅説,只要他彈斷1000根琴絃,就可以拿出封在三絃琴琴槽裏的秘方,照方抓藥就可以治療自己的眼睛重見光明。而這1000根琴絃必須是實實在在説書時彈斷的,而不是故意弄斷的。他的師傅至死也沒有彈斷1000根琴絃。而他確實聽從了師傅的話,一生千辛萬苦、竭盡全力説書,終於在自己70歲的時候彈斷了1000根琴絃。此時,他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一輩子的辛苦都是值得的。能看一回,好好看一回,怎麼都是值得的。”當他滿懷希望打開琴槽拿出秘方去縣城照方抓藥的時候,卻被告知那張秘方只是一張白紙。他自然不信,找了很多誠實的人幫他看那個秘方,均被告知是一張白紙。他的希望徹底破滅了,“他的心絃斷了。他發現那目的原來是空的。”他在藥店門前坐了幾天幾夜,又在小旅館內逗留了很長時間,等他將一生的積蓄都花完了之後,他想起了自己的徒弟——那個並不喜歡説書,一心只想去看世界的孩子。師傅翻山越嶺找到了徒弟,當徒弟問他是否吃了秘方的藥時,師傅説:“我記錯了,不是1000根,是1200根”。他明白自己將不久於人世,要徒弟繼續彈琴説書,同時把那秘方封在徒弟的琴槽裏。而此時,師傅突然醒悟了,他想起自己的師傅當年説的那句話——咱的命就在這琴絃上。師傅在臨終時對他説:“記住,人的命就像這琴絃,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就夠了”。 [1] 

命若琴絃創作背景

史鐵生的《命若琴絃》創作於20世紀80年代,當時中國文學正處於“新時期”小説創作潮流中,各種流派的小説層出不窮。那時的作品大多數是關注現實生活的,從普通的人羣中去挖掘人性的本真,從平凡的生活中去提煉生命的意義。史鐵生的《命若琴絃》是他在創作道路上的一種突破性的嘗試。 [5] 

命若琴絃人物介紹

老瞎子
老瞎子一輩子就只做“彈斷琴絃”這一件事,因為彈斷一千根琴絃就能重見光明,這是老瞎子對命運的反抗。老瞎子沒有選擇告訴小瞎子真相也是一種反抗,他選擇延續上一代的謊言把白紙説成是藥方,這是在殘酷命運下的自救。 [3] 
小瞎子
小瞎子不顧世俗眼光,義無反顧地追求愛情,認為殘缺的人也有嚮往美好的自由和權利。 [3] 

命若琴絃作品鑑賞

命若琴絃主題思想

自我拯救
小説中的人物一直在受苦但他們給予自身的心理暗示是灰色人生中的一抹顏色。小説裏的老瞎子和小瞎子遭受了許多負面的東西:身體的殘缺、生活的艱辛、周圍人的不解、心靈上的孤獨。可他們一直在努力地生活,守着心底的那份希望,過濾掉現實中太多的醜,去審視身邊少有的美。老瞎子熱望着琴槽裏的藥方,小瞎子熱望着自己與蘭秀兒的愛情可以開花結果,靠近這些美麗的事物、美麗的想法、美麗的期望,讓他們活得像個正常人,讓他們受到的心靈創傷能夠一點點癒合。在身體殘缺的現狀下,追求靈魂的健全尤為珍貴,因為健全的身軀可以祈望上帝的恩賜,而健全的靈魂卻是必須在千難萬苦中靠自己獲取。 [3] 
生命矛盾
《命若琴絃》的主人公老瞎子不懼險阻翻山越嶺、匆忙趕路、堅持彈琴,用幾十年的心血想要將一千根琴絃彈斷,這就是他一生追求光明的過程。老瞎子擁有高超的琴藝,受到人們的高度評價與稱讚。琴聲中所彈奏的“有天上的明月、有地上的生靈”景象到底是怎樣的畫面沒有人知道,因為老瞎子從來也沒看見過世界。光明是老瞎子一生的夢想,但在實現夢想之前老瞎子卻從未放棄生活的希望,始終用樂觀積極的心態面對每一天,小説中老瞎子師父留下的治療失明藥方是立在老瞎子個人慾望與自身能力之間無法跨越的屏障,因此,在聳立的山峯,老瞎子執着追求光明的過程充滿着悲劇性,也生動形象闡釋了生命的悲愴性觀點。
此外,史鐵生小説《命若琴絃》中生命的悲愴性還體現在人類的追求經常會陷入無法解脱的困境及重新陷入困境的過程中。小説主人公老瞎子與小瞎子天生便失明,他們對於光明充滿強烈的渴望,從史鐵生的描述能夠感受到,兩位主人公命運的悲慘,讓人陷入悲傷的情緒中,並且,命運的不公不會因為傷感而消失。老瞎子歷經磨難,只是為了能夠將一千根琴絃全部彈斷,但即將彈斷一千根琴絃時,老瞎子內心愈發激動,也變得更有信心,只要彈斷這些琴絃,就能得到藥方,老瞎子就可以徹底告別灰暗的時光,真正看見繽紛的世界。正當老瞎子充滿信心時,沒想到卻距離光明更加遙遠,因為所謂的藥方只是一張白紙,當所有琴絃彈斷的那一刻,老瞎子便會真正明白自己是永遠不可能見到光明的,這時又重新迎來了生存的困境,即光明的夢想徹底被毀滅,老瞎子內心受到嚴重打擊。幾十年漫長追求光明的歲月最終卻未得到想要的結果,這種重創可以説是毀滅性的。
實際上,當實現一個夢想或達到追求目的後,也會與此同時產生新的慾望或理想,因為人的慾望本身是沒有終點的。擁有夢想,便會去努力追求,拼命地實現,但人自身的乏累、自我救贖的艱辛及無法徹底擺脱的種種困境都會讓這種追求帶有濃烈的悲傷意韻。這是史鐵生的作品打動人並吸引人的主要地方,越來越多的讀者在史鐵生的作品中尋找到情感上與精神上的共鳴,也有更多的人在深入閲讀其作品後,重新思索個人生命的存在價值,可以更加冷靜沉着地面對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客觀理性地對待自身先天的缺陷,進而看到的是人在逆境掙扎中所表現出來的堅強、執着的可貴精神,這些便是史鐵生《命若琴絃》這部小説帶給人們的收穫及其史鐵生創作的真實目的。
史鐵生的《命若琴絃》通篇圍繞希望來敍述兩代人一生的經歷,向廣大讀者傳遞着生命永不滅的希望之光,充分體現了人類命運堅強不息與深沉的特質。 [4] 

命若琴絃藝術特色

《命若琴絃》 《命若琴絃》
小説呈現出清朗、温馨、內斂、豁達的氣韻,無論是對自然景物的描寫還是對師徒關係的展現都透射出一種樸素的、醇厚的、達觀的情致,字裏行間都有一股温情、簡素藴含其中。對於註定失敗的命運所作出的抗爭被作者處理得如此簡單、美妙,流暢的敍述中流露出一股淡淡的憂傷。老瞎子覺悟到“目的雖是虛設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絃怎麼拉緊,拉不緊就彈不響”。從而對生命的一切過程保持感興趣,而看輕生命的目的,“才知道以往那些奔奔忙忙興致勃勃的翻山、趕路、彈琴,乃至心焦、憂慮都是多麼歡樂!那時有個東西把心絃扯緊,雖然那東西原是虛設”。小説雖寫不堪的現實困境,卻追尋着人內心深處安謐的境況。 [3] 
《命若琴絃》這部小説瞎子的人物形象飽滿而完整,卻並不是通過一個形象來實現,而是根據瞎子師徒三代人彼此映襯、彼此補充完成的,這是該部小説最大的亮點及創作特色。三代瞎子的人物形象彼此獨立卻又融為一體。小瞎子的人物形象是完整的青年瞎子形象,而小瞎子個人形象事實上又是老瞎子年輕時的形象,小瞎子的夢想破滅及失落的情緒與老瞎子年輕時的表現完全相同。老瞎子的人物形象是盲人一生的典型代表,根據老、小瞎子人物形象的相互補充與拓展,構成完整而又飽滿的盲人藝術形象。老瞎子的師傅這一形象屬於自我夢想毀滅後臨近死亡邊緣的人物形象,對老瞎子人物形象具有補充、烘托及完善的作用,進而構成完整的盲人一生的形象。
在老小瞎子人物形象彼此串聯過程中,史鐵生處理得極具特色。小説根據老瞎子對小瞎子不切實際想象及幼稚言行的勸説,以及當他回憶其過去的人生經歷時產生的消沉、悲傷、煩躁的琴聲與琴聲所導致的結果,來充分體現老瞎子年輕時曾與小瞎子有過同樣的經歷。老瞎子與其師父的人物形象也根據老瞎子對師父言行的回憶與反覆領悟,融合與銜接得十分自然。史鐵生在整部小説中運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徵的創作方法,用琴絃代表人的一生,將努力彈琴比作人生中的不斷奮鬥,將繃緊的弦柱比作人生追求的理想,生動形象的同時還突出了人在奮鬥過程中堅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讓廣大讀者深深地陷入夢想與奮鬥的相互牽制中,去深入體會生活的美好與努力的成就感。而用羣山中飛翔鷂鷹的不停盤旋及穩穩的飛翔來表示瞎子為自己理想不斷努力過程中個人情感的動態變化,逼真形象,展現了廣闊蒼勁的藝術氣息。《命若琴絃》運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徵創作方法,極大程度地增強了故事的感染力,提高了該部作品的藝術效果。
在該部小説的結尾與開篇,兩處相互照應也是史鐵生獨特的創作手法之一。史鐵生利用“現代讓我們回到開始”,有效地將讀者的關注點轉移到比較、體會小説開篇和結尾上。在最後的結尾處共有八句話與開篇完全相同,甚至連標點符號也一致,通過對比便能發現,結尾處所提到的“回到開始”,實際上指的並不是真正回到文章的起始位置,而是指另一種嶄新的開始,一種理想與努力模式相同但目標已經重新制定及昇華的全新開始,是一種跨越個體目標的開始,是一種將社會責任作為個人努力奮鬥目標的高尚開始。在小説的結尾,看上去似乎有重複累贅的文字,實則是將讀者的思緒引向更高的境界,同時又能為廣大讀者呈現一幅生動形象、廣闊蒼茫、意境深遠的畫面,讓人產生從天空俯瞰及從高處眺望的莊嚴感及神聖的使命感,具有極其深刻的寓意。 [4] 

命若琴絃作品影響

2011年11月,該小説改編的同名舞劇在國內完成第一輪演出。 [6] 
2013年7月,該小説改編的同名話劇亮相第四屆北京南鑼鼓巷戲劇節。該劇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青年話劇社上演。 [7] 

命若琴絃作者簡介

史鐵生 史鐵生
史鐵生,1951年生於北京,河北省涿縣(今涿州市)人,當代小説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説《務虛筆記》《我的丁一之旅》,短篇小説集《命若琴絃》,散文《我與地壇》《記憶與印象》《病隙碎筆》等。其創作於20世紀80年代的小説《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已經成為當代文學史上的名篇。2010年12月病逝。 [8] 
參考資料
  • 1.    田曉青.身體的侷限與精神的無限——讀史鐵生《命若琴絃》[J].中國醫學人文,2022,(第9期).70-72
  • 2.    徐興正. “他們在苦熬”,“這值得嗎” ——讀《命若琴絃》[J]. 滇池, 2020, (10):107-114.
  • 3.    張漫漫. 從寫作心理視角解讀《命若琴絃》[J]. 文藝生活(文藝理論), 2020, (1):9.
  • 4.    呂剛. 史鐵生小説《命若琴絃》的生命哲學思考[J]. 黑河學院學報, 2019, 第10卷(2):162-164.
  • 5.    陳璇. 存在的價值——探尋史鐵生小説《命若琴絃》的生存意識[J]. 名作欣賞, 2017, (24):125-127.
  • 6.    歌劇《命若琴絃》形式新穎 無調性音樂打動人心  .鳳凰文化[引用日期2023-08-06]
  • 7.    史鐵生《命若琴絃》搬上話劇舞台 亮相南鑼鼓巷  .中新網[引用日期2024-01-20]
  • 8.    王貴水編著.你一定要懂的文學知識: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15.02:第1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