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命名與必然性

鎖定
《命名與必然性》是美國哲學家索爾·阿倫·克里普克創作的哲學著作,1972年首次出版。
《命名與必然性》是克里普克在普林斯頓大學的三次演講,該書直接向羅素弗雷格的邏輯理論發起挑戰,同時揮擊了分析哲學中流行的兩個觀點:必然真理是先天的,偶然真理是經驗的。他提出了關於專名和通名的理論,討論了名字與幕狀詞的關係,設計了克里普克語義圖(模態語義圖),證明了完全性定理。
《命名與必然性》發表以後,在英美哲學界引起了軒然大波。《命名與必然性》所提出的主張與論點成了廣泛研究和熱烈爭論的對象,對哲學和語言邏輯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1] 
作品名稱
命名與必然性
外文名
Naming And Necessity
作    者
(美)索爾·阿倫·克里普克
作品出處
《自然語言的語義學》
首版時間
1972年
類    別
哲學
字    數
127000

命名與必然性內容簡介

《命名與必然性》一書結構較為特殊,它由三篇講演稿組成,在內容上常常有一些重複和穿插跳躍,有時顯得不好把握,但該書的基本論題還是比較清楚的。第一講主要是駁斥弗重格和羅素以來的專名摹狀詞理論,批評康德以來對先天性和必然性不加區分的觀點,提出他的“專名是固定指示詞”和存在着“後天必然命題”的觀點。第二講主要是進一步駁斥摹狀詞簇理論,提出他的因果指稱理論,論證名稱之間的同一性陳述可以是必然真理。第三講主要是討論同一性問題,認為同一性是由本質屬性決定的,指出通名指稱對象的方式也由因果鏈條決定的,並進一步論證後天必然真理。 [2] 

命名與必然性作品目錄

第一篇演講(1970年1月20日)
第二篇演講(1970年1月20日)
第三篇演講(1970年1月29日) [3] 

命名與必然性創作背景

在20世紀60年代前,分析哲學家重視的是謂詞演算,對於包含“可能”、“必然。這些模態算子的模態邏輯並不十分重視,而且像蒯因這樣的哲學家還懷疑模態概念在邏輯上會產生一些嚴重的困難,在哲學上也會導致本質主義和對潛在可能事物的承認。 [4] 
克里普克自稱《命名與必然性》的思想在20世紀60年代初已開始醖釀,其中大部分觀點是在1963年至1964年間系統地提出來,他還指出此書的觀點與他早期模態邏輯研究的聯繫,認為它是早年模態邏輯的模型論方面研究的產物。 [5] 

命名與必然性作品思想

(一)名字(專名與通名)與摹狀詞有嚴格的區分,名字是沒有內涵的固定指示詞,它在一切可能世界中指稱同一對象,名字與對象的指稱關係,是通過因果鏈條一環一環的傳遞下去。名字與摹狀詞的嚴格區分是克里普克整個理論的基礎。在語言哲學中,名字的涵義與指稱歷來是一個重要問題。在西方哲學史上很早就有哲學家提到過。克里普克認為,有些摹狀詞的描述只是對象的偶然特性。擺脱這個困難的最通常的做法是訴諸簇狀詞理論。從本體論的角度看,個體的同一性與他可能具有的一切經歷、一切屬性都沒有關聯。一簇摹狀詞也完全可能只是摹寫了某個對象的偶然特性,並不構成相應專名的涵義,因而也不能決定相應專名的指稱。摹狀詞與個體的偶然特徵相關,而專名與個體的同一性相關,同一性佇立於個體的一切可能世界中。正因為如此,克里普克認為,專名是固定指示詞,它在一切可能世界中指稱同一對象。而狀詞則只是非固定的,偶然的指示詞。克里普克在闡明“可能世界”這個概念的時候,其立足點是人們生活在其中的現實世界。他認為不能脱離現實世界的事物和諸事物間的相互關係來認識可能世界。“可能世界”是指物理實體的種種可能的狀態或歷史,或者説“擬事實的情境”。物理實體的現存狀態就是“現實世界”,它是世界的各個可能狀態中那實現了的一個。總之,“可能世界”表現世界的種種可能性。
克里普克提出了他的“因果指稱理論”。他認為,專名與其所指的關係乃是社會歷史活動的產物。克里普克還把處理專名指稱的方式推廣到通名問題上。他認為,通名所指稱的類只與本質屬性有關,而與其表面的識別性特徵無關。因此,只要某一種類擁有其本質屬性,則擁有其同一性,在關於該類的一切可能世界中,本質屬性是唯一不變者。通名不可以摹狀詞為意義,亦不能憑藉它們來建立指稱關係。通名是固定指示詞在一切可能世界中指示同一個種類。由於種類的本質只可由科學發現予以揭示,所以特別是關於前科學時代通名如何與其所指建立起聯繫,就必須訴諸通名的因果鏈條命名方式。
(二)“先驗的“和“必然的”不是同義詞,既存在先天偶然命題,也存在後天必然命題。由兩個名稱連接而成的同一性命題可為後天必然命題。克里普克反對傳統哲學的對先驗性和必然性不加區分的觀點。他認為“先驗的“和“必然的“不是同義詞。先驗性概念是一個認識論概念,必然性概念是一個形而上學概念,即本體論概念。從認識論上説,有先天知識和後天知識之分,從本體論上就有必然真理和偶然真理之分。克里普克認為,除了傳統觀點承認的先天必然真理和後天偶然真理之外,還存在先天偶然真理和後天必然真理。
克里普克里首先闡明瞭先天偶然真理的存在。他舉出巴黎標準米尺的長度為例説明先天偶然真理的存在。當然,克里普克主要論證的是後天必然真理。首先,他證明了,包含兩個專名的同一性命題可為後天必然命題。專名與對象的同一性相關。它在一切可能世界中都指稱對象本身,但與對象的經歷、屬性無關。由此,由兩個專名連接而成的同一命題如果是真的,那麼它在一切可能世界中都必然是真的,它表示的是人們賦予同一對象的兩個名字,這兩個名字就是在一切可能世界中指稱該對象的兩個固定指示詞,那麼這兩個名字不僅是同一的,而且這種同一關係是必然的。但是這個命題在認識論上並不是先驗的,是後天必然命題。其次,包含通名的同一性命題也可以是後天必然命題。因為使通名所指稱的類在一切可能世界中都保持其同一性的是它的本質屬性(內部結構),所以表達本質屬性的語詞不同於只是描述種類偶然特徵的的狀詞,它與通名一樣是固定指示詞,在一切可能世界中都指示種類的同一本質。克里普克認為,一切經過科學發現而建立起來的同一性命題是都具有這種後天的必然性。 [2] 

命名與必然性作品影響

《命名與必然性》一書是克里普克最有影響的代表作,此書所提出的歷史的因果的命名理論,在語言名稱理論領域獨樹一幟,同時又引起了很大爭議,他關於存在先驗偶然命題與後驗必然命題的觀點,在哲學界引起了長達十幾年的爭論,至今英美哲學界對克里普克的觀點依然討論熱烈。該書對可能世界的概念論解釋,與欣梯卡的語言學解釋及劉易斯的實在論解釋,形成對立的三派觀點。 [4] 

命名與必然性作者簡介

索爾·阿倫·克里普克(Saul Aaron Kripke),美國邏輯學家和哲學家。在16歲念中學時,就將自己所寫的一篇關於模態邏輯和直覺主義邏輯的語義學的論文,寄送美國一些主要的邏輯學家評審。這些邏輯學家對這篇論文給以很高的評價。中學畢業後,他就讀於哈佛大學,受教於邏輯學家和哲學家蒯因門下,大學畢業後,先後在哈佛大學和洛克菲勒大學任教,並曾先後在哥倫比亞大學、康奈爾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柏克利分校和洛杉磯分校,以及普林斯頓大學任訪問教師。1977年住普林斯頓大學哲學教授,不久又升任麥科什講座的哲學教授。同時,他還主持牛津大學的洛克講座,並擔任康奈爾大學的自由教授。他是美國《哲學邏輯雜誌》、《符號邏輯雜誌》以及以色列《哲學》雜誌的編委。 [4] 
參考資料
  • 1.    張惠民主編.語言邏輯辭典:世界圖書出版西安公司,1995年03月第1版:第451-452頁
  • 2.    龍小平, 高錄壽. 克里普克《命名與必然性》研究[J]. 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0(4):18-22.
  • 3.    [美]索爾·克里普克著;梅文譯;塗紀亮,朱水林校.命名與必然性: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目錄頁
  • 4.    陳晏清 許瑞祥.求知、博學、讀書、成才文庫 哲學思想寶庫經典:大連出版社,1994年01月第1版:第1163-1164頁;第1169頁
  • 5.    《領導經典濃縮書》編委會編著.領導經典濃縮書 (哲學思想卷):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96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