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呼斯塔遺址

鎖定
呼斯塔遺址坐落於新疆温泉縣東北約40公里的阿拉套山腳下的呼斯塔草原上,是青銅時代早期遺址。 [1-2] 
中文名
呼斯塔遺址
外文名
Husta
發掘成果
馬頭骨 [2] 
地理位置
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縣 [2] 

呼斯塔遺址遺址發掘

呼斯塔遺址位置 呼斯塔遺址位置 [3]
2013 年開始,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負責開展的“温泉縣博爾塔拉河流域青銅時代考古調查”發現了呼斯塔遺址。它的面積達到了12 平方公里,這個面積比温泉縣城城區面積大了將近3 倍,是温泉縣境內發現的規模最大的青銅時代早期遺址,年代不晚於距今3600 年。2016 年6 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呼斯塔遺址發掘與研究課題組開始了對呼斯塔遺址的發掘工作。
呼斯塔遺址由從北至南的三部分組成:北側阿拉套山前一座叫做黑山頭的120 米高的山頂上有一處平面呈不規則“田”字形居址;南側距黑山頭直線距離4 公里的一座叫做小呼斯塔的高60 米的山頂上有一座長方形的居址,山坡接近山頂的位置還分佈有一條長約百餘米的石牆圍護着山頂的居址。小呼斯塔山西側的無名山頂上還有一處墓地,其中的一座接近正方形的石板墓邊長9 米,僅比已經發掘的阿敦喬魯墓地最大的一座石板墓短1 米,是温泉縣發現僅有的兩座青銅時代大型石板墓。南北兩側山頂居址拱衞下的阿拉套山沖積扇就是呼斯塔遺址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分佈着大大小小、形狀各異的石構居址。2016 年的發掘,就在黑山頭和沖積扇兩個部分分別進行。
沖積扇部分的發掘圍繞着一處居址組合進行。這處居址組合由長方形主體建築、前室、西側室、院落、院牆組成,面積達到了5000 餘平方米,這是已知的西天山地區面積最大的建築組合。居址牆體由內外兩道砌石中間夾土石混合物構成,居址牆體內立面保存高度0.8米、院牆外立面保存高度1.3 米。在主體建築西南角,還發現了一座祭祀坑,出土了人骨、陶器、銅器等遺物,其中角柄青銅短劍(刀) 和角柄青銅錐保存完整、做工精良,錐柄表面還裝飾了細密規整的刻劃網格文,是亞歐草原地區最為完整的角柄青銅武器,彌足珍貴。複雜的結構、驚人的規模、精美的出土遺物,不得不讓人把這處建築組合與“宮殿”聯繫起來,對認識這一地區青銅時代早期的社會組織結構和社會發展階段具有重要意義。

呼斯塔遺址重大成果

呼斯塔遺址分佈圖 呼斯塔遺址分佈圖 [3]
大型建築北側,分佈着一道由西牆、北牆、東牆構成的“倒U 字”形牆體,長達450餘米。牆體結構與大型建築組合牆體一致,局部似乎存在出入口、門房、墩台等結構,有待於進一步的發掘工作來證實。這道牆、大型建築組合及其他居址建築組成了面積10 餘萬平方米的呼斯塔遺址核心區,可以推測,這是一處青銅時代早期的城址。這一時期的城址在新疆地區尚屬首次發現,填補了研究的空白。黑山頭的發掘也獲得了重要成果。發掘的兩座居址的結構、建築技術與沖積扇上的大型建築組合如出一轍,出土的陶器也説明了其年代與大型建築組合一致。在居址地面上還發現了兩具完整的馬頭,這是中國最早的馬的證據,與温泉縣境內另一處同屬青銅時代早期的阿敦喬魯遺址出土的馬骨相互印證,為解決中國家馬起源問題提供了實物資料。
呼斯塔遺址“宮殿建築”示意圖 呼斯塔遺址“宮殿建築”示意圖 [3]
黑山頭居址與其南側的小呼斯塔山頂居址遙相呼應,拱衞着以大型建築組合為中心的城址以及周邊居址羣,形成了完善的體系,規模之大,使之有可能成為這一廣大區域內的權力中心,為研究這一區域乃至亞歐草原地區青銅時代考古學文化的社會發展階段、社會組織結構提供了重要資料;出土的青銅器、馬頭等遺物,為研究東西文化交流、思考前絲綢之路形成有着重要意義。正是出於這一認識,發掘團隊的很多成員悄悄地叫起了呼斯塔遺址的一個“暱稱”:王的領地。 [1] 

呼斯塔遺址出土文物

2016年7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呼斯塔遺址發掘與研究課題組在温泉縣呼斯塔遺址發掘出土了2具完整的馬頭骨,時間為距今3900年至3600年,考古專家認定,這可能是中國最早的馬。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