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呼救信號

鎖定
國際通用的求救信號有三種:CQD,SOS和Mayday。
CQD意為“Come quick,danger”(速來,危險)。SOS普及的原因是SOS這三個字母無論是從上面看還是倒過來看都是SOS,當遭遇海難,需要在孤島上擺上大大的“SOS”等待救援的時候,頭頂上路過的飛機無論從哪個方向飛來都能立刻辨認出來。Mayday仍然是常用的國際呼救信號,是一種語音呼救信號。Mayday和五月份的第一天沒有任何關係,它只是和法語中m'aidez“幫助我”或短語venez m'aider“來幫助我”的後半部分的讀音相同的一種拼寫。美國電影《黑鷹墜落》:“Mayday, mayday! We got a BlackHawk down!”
中文名
呼救信號
通用信號
CQD、SOS、Mayday

目錄

  1. 1 CQD
  2. 2 SOS

呼救信號CQD

事情要追溯到本世紀初。1903年第一屆國際無線電報會議在柏林召開,有八個海洋大國參加了會議。考慮到航海業的迅速發展和海上事故的日益增多,會議提出要確定專門的船舶遇難無線電信號。有人建議用三個“S”和三個“D”字母組成的“SSSDDD”作為遇難信號,但會議對此沒有作出正式決定。
會後不久,英國馬可尼無線電公司宣佈,用“CQD”作為船舶遇難信號。其實這只是在當時歐洲鐵路無線電通訊的一般呼號“CQ”後邊加上一個字母“D”而已。海員們則把“CQD”解釋為“Come quick, danger”(速來,危險)。因為“CQD”信號只是在安裝有馬可尼公司無線電設備的船舶上使用,所以這一信號仍然不能算作是國際統一的遇難信號。況且,“CQD”與一般呼號“CQ”只有一字之差,很容易混淆。

呼救信號SOS

1906年,第二屆國際無線電會議又在柏林召開。會議決定要用一種更清楚、更準確的信號來代替“CQD”。美國代表提出用國際兩旗信號簡語的縮寫“NC”作為遇難信號。這個方案未被採納。德國代表斯利亞比-阿爾科無線公司的一位專家建議用“SOE”作遇難信號。討論中,有人指出這一信號有一重大缺點:字母“E”在摩爾斯電碼中是一個點,即整個信號“SOE”是“···— — —·”,在遠距離拍發和接收時很容易被誤解,甚至完全不能理解。雖然這一方案仍未獲通過,但它卻為與會者開闊了思路。接着,有人提出再用一個“S”來代替“SOE”中的“E”,即成為“SOS”。在摩爾斯電碼中,“SOS”是“···— — —···”。它簡短、準確、連續而有節奏,易於拍發和閲讀,也很易懂。
在宣佈“SOS”為國際統一的遇難信號的同時,廢除了其他信號,其中包括當時普遍使用的“CQD”。但“SOS”並沒有馬上被使用,電報員們仍然偏愛於“CQD”,因為他們大多數過去是在鐵路系統工作的,習慣使用“CQD”。
1909年8月,美國輪船“阿拉普豪伊”號由於尾軸破裂,無法航行,就向鄰近海岸和過往船隻拍發了“SOS”信號。這是第一次使用這個信號。直到1912年4月“泰坦尼克”號沉船事件之後,“SOS”才得到廣泛使用。
另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SOS這三個字母無論是從上面看還是倒過來看都是SOS,當遭遇海難,需要在孤島上擺上大大的“SOS”等待救援的時候,頭頂上路過的飛機無論從哪個方向飛來都能立刻辨認出來。
SOS實際上並非任何單詞或詞組的縮寫,所謂“Save Our Souls”等等只是人們的一些個人理解罷了。SOS信號摩爾斯電碼應以頻率500kHz發出。
SOS 的數字表示為191519,S為字母表中第19個字母,O為第15個字母。數字表示方法既可以求救,又可以不暴露自己。
隨着衞星通信技術的發展,衞星救援開始走上歷史的舞台。1999年2月1日,“全球海上遇險與安全系統”(GMDSS)全面實施後,電報及電話呼救信號正式停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