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呼倫貝爾興安鳥

鎖定
呼倫貝爾興安鳥(Khinganornis hulunbuirensis gen.et sp.nov.)是河北地質大學特聘教授季強在大興安嶺地區首次發現熱河生物羣鳥類化石新屬種。
中文名
呼倫貝爾興安鳥
動物界
鳥綱
分佈區域
大興安嶺地區

呼倫貝爾興安鳥物種學史

2020年3月,季強帶領河北地質大學客座教授、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王旭日副研究員,美國洛杉磯自然歷史博物館副館長Luis M. Chiappe教授,聯合意大利、斯洛伐克等國研究機構和吉林大學的古生物專家對化石進行了深入研究,相關成果在《歷史生物學》上在線發表。 [1] 

呼倫貝爾興安鳥形態特徵

呼倫貝爾興安鳥具有典型的今鳥型類特徵,如叉骨呈U型,胸骨前後方向拉長,大、小腕掌骨近等長,跗蹠骨完全癒合等。此外,它還具有許多不同於其他中生代鳥類的獨具特徵,如前頜骨和齒骨吻端具有牙齒,牙齒齒冠較低,齒冠與齒根轉折處不收縮,跗蹠骨近端關節面向外側傾斜等。
現生鳥類的牙齒均已退化,冀北—遼西地區熱河生物羣發現的今鳥型類部分類羣的牙齒也完全退化(如古喙鳥、鍾健鳥和叉尾鳥等),部分類羣的齒骨和上頜骨具有牙齒(如建昌鳥、義縣鳥和紅山鳥等),只有燕鳥的前頜骨具有牙齒。但這些鳥類的牙齒排列方式和牙齒形態均不同於呼倫貝爾興安鳥的牙齒。
呼倫貝爾興安鳥的後肢明顯長於前肢,與義縣鳥、旅鳥和叉尾鳥等的前後肢比例相似。但呼倫貝爾興安鳥的脛跗骨、跗蹠骨和趾骨近端趾節特別拉長,第三腳趾明顯比其他腳趾強壯。這些特徵也不同於其他長腿型的化石鳥類。
骨組織學分析表明,呼倫貝爾興安鳥已達到成年期,並且具有像旅鳥和燕鳥一樣長期連續發育的生長模式。系統發育分析表明,呼倫貝爾興安鳥屬於比較進步的今鳥型類,與長嘴鳥和旅鳥組成的類羣為姊妹羣關係。形態特徵對比和系統發育分析均表明,呼倫貝爾興安鳥像廣泛分佈於甘肅昌馬和遼西地區的甘肅鳥一樣,屬於地棲的涉禽類,喜歡生活在水邊。 [1] 

呼倫貝爾興安鳥分佈範圍

新發現的呼倫貝爾興安鳥產地位於大興安嶺北部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距離冀北-遼西熱河生物羣核心分佈區約500km,緯度接近北緯49度,不僅是我國首次發現的大興安嶺地區鳥類化石,也是目前我國發現緯度最高的熱河生物羣鳥類化石,為同一時期不同地區鳥類化石對比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同時也為世界範圍內中生代鳥類演化輻射研究提供了新的產地和標本信息。 [2] 

呼倫貝爾興安鳥所屬亞種

季強教授研究團隊對收藏於河北地質大學博物館的一件保存較完整的今鳥型類化石進行了深入研究。通過形態特徵對比、骨組織學分析及系統發育分析研究,確定其為一種比較進步的今鳥型類,並建立了新屬、新種——呼倫貝爾興安鳥(Khinganornis hulunbuirensis gen.et sp.nov.)。呼倫貝爾興安鳥具有典型的今鳥型類特徵,如叉骨呈U型,胸骨前後方向拉長,大、小腕掌骨近等長,跗蹠骨完全癒合等。此外,它還具有許多不同於其他中生代鳥類的獨具特徵,如前頜骨和齒骨吻端具有牙齒,牙齒齒冠較低,齒冠與齒根轉折處不收縮,跗蹠骨近端關節面向外側傾斜等。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