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周開達

鎖定
周開達(1933年4月26日-2013年7月20日),男,重慶江津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稻育種專家、四川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被譽為“西南雜交水稻之父”。 [1] 
1956年,周開達考入四川大學農學院(現四川農業大學)作物育種專業。1960年8月於四川農學院農學系本科畢業,然後留校從事教學科研工作。1965年擔任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室副主任。198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8年擔任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所長。1999年11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00年開始擔任四川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2013年7月20日因病醫治無效逝世,享年80歲。 [12] 
周開達畢生致力於農業教育雜交水稻研究事業,首創“秈亞種內品種間雜交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方法”,提出“亞種間重穗型雜交稻超高產育種理論與技術”及“重穗稀植栽培技術”;創造“光敏不育系生態育種方法和技術”。周開達院士先後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等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23項;先後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等。 [12] 
中文名
周開達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重慶江津
出生日期
1933年4月26日
逝世日期
2013年7月20日
畢業院校
四川大學農學院(現四川農業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
《水稻生物技術育種》
主要成就
1999年11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周開達人物經歷

1933年(中華民國二十二年)4月26日,周開達出生於重慶市江津區先鋒鄉曉堂村,少年時期的周開達成績很好,考上了當地的江津一中。但普通中學讀書,要交幾擔大米作為學費。窮苦的周家,拿不出這麼多大米供幺兒(周開達是父母的第六個孩子)求學。周開達只有報考學費較低的農業職中。童年的飢餓記憶和這次求學經歷,讓周開達立下志向學農。在農業職中的求學經歷,為青年時期的周開達打下了水稻育種基礎。 [2] 
1956年,周開達考入四川大學農學院(現四川農業大學成為著名水稻專家楊開渠教授的得意門生; [3]  入學前幾天,同李仁恕舉行了簡單的結婚儀式,隨後周開達前往雅安讀書,隨身還帶着自己育出來的水稻種子。
1958年,正在讀大學的周開達下放到天全縣思經鄉民主村進行勞動鍛鍊。
1960年,畢業後留在四川大學農學院擔任助教和講師,沒有安排他搞水稻研究。
1965年,進入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室,並培育出岡朝1號A、岡29矮7號、岡46A等岡型不育系水稻。
1969年,周開達在從事的常規育種工作中,發現了數份高不育的雜交後代,按常規要求應予淘汰。周開達卻把“不育”這一不利性狀看成使水稻易於雜交的有利因素,自此,闖入了秈亞種內品種間雜交培育雄性不育系研究的國際禁區。 [2] 
1972年,開始在雅安、南寧和海南島種三季水稻。
七十年代,先後育成岡朝1號A、岡29矮7號A等不育系和岡朝23、岡朝24等系列組合。
198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87年,擔任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室主任並晉升為教授。
1988年,擔任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所長,並首創“秈亞種內品種間雜交培育雄性不育系”育種新方法,成功培育成岡·D型雜交稻。
1990年,周開達將水稻育種研究所從雅安搬到温江,開始新的研究。 [2]  在海南繁育種材料SAR-1,並通過“863”生物技術領域專家組織和四川省科委聯合組織的鑑定。 [12] 
1992年後,陸續開始SAR-2、SAR-3材料研究。
1993年,周開達創建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科技開發公司。
1999年,周開達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相關部門收集他的原始資料,妻子李仁恕找出了這些演算在油印廠紙張背面的厚厚材料。
2000年,周開達就對轉基因有自己的態度。對水稻的育種方式,周開達重視兼容幷蓄,多次提到傳統的雜交育種方式,對水稻進一步增產有侷限,認為通過基因改良手段,是下一步提高水稻產量的鑰匙。對於轉基因作物的爭議一直都有,但周開達認為,水稻是中國最重要的糧食來源。所有發達國家都在以轉基因作為育種方向進行研究。如果某一天國外放開轉基因產品,但國內沒有相關技術,那時中國農產品在國際競爭中將處於劣勢。
2000年,在一次北京院士大會上作報告時,周開達突發腦溢血暈倒。隨後被緊急送往醫院,在北京住院40多天後,又轉至四川大學華西醫院 [2] 
2013年7月20日11時27分,周開達教授因病醫治無效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逝世,享年81歲。 [11-12] 

周開達主要成就

周開達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周開達長期從事作物育種與教學工作,在雜交稻育種理論和方法及應用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首創了秈亞種內品種間雜交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技術和方法,培育出的岡、D型雜交稻推廣3.048億畝,增產稻穀228.58億公斤,創社會經濟效益320億元。提出亞種間重穗型水稻育種的新理論和方法,育成II優6078等重穗型雜交稻,比汕優63增產10%以上。在兩系法水稻育種方面,應用生態育種技術,解決了長江中上游地區兩系雜交稻選育的困難,該方法已成為兩系雜交稻選育的常用方法。培育了20多個雜交水稻新組合,在四川建立了卓有成效的良種繁育推廣體系。 [4] 
20世紀70年代,周開達首創運用栽培亞種間雜交選育不育系的理論和方法,為此後開發利用現有幾萬個稻種開闢了廣闊空間。20世紀80年代後期,創造性地運用生態育種法選育兩系雜交稻,使水稻育種能在23℃低温下穩定進行,並培育出蜀光612S、蜀光570S等稻種,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現已成為全國兩系雜交稻研究單位廣泛應用的方法。 [2] 
1992年後,周開達陸續開始了SAR-2和SAR-3材料的研究,SAR-3是一種三倍材料,能夠與二倍品種(材料)雜交,獲得具有雜交優勢的二倍體雜種。這些植株在形成F2代羣體以後,可成為永久性雜種。周開達創造運用了生態育種技術,解決了長江中上游地區兩系雜交稻選育的困難。這種生態育種技術已被廣泛應用於兩系雜交稻的選育。 [13] 
  • 學術論著
論文
序號
人員
作品
刊物
時間
1
曾千春,周開達
中國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現狀
《中國水稻科學》
2000
2
亞種間重穗型雜交稻研究
《中國農業科學》
1997
3
水稻完全顯性早熟性的發現和基因定位
《中國農業科學》
2001
4
四川水稻超高產育種的發展趨勢
《西南農業學報》
1998
5
植物遠緣雜交的研究
《吉林農業科學》
2000
6
雜交水稻育性基因型初探
《四川農業大學學報》
1986
7
論雜交水稻的發展戰略
《四川農業大學學報》
1992
8
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提純原理與主要方法
《種子》
1982
9
亞種間重穗型超高產雜交稻Ⅱ優162
《中國農業科學》
1999
10
水稻線粒體基因組的研究進展
《西南農業學報》
1998
  • 科研成果
周開達先後獲國家發明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等部省以上成果獎23項。 [2]  與四川大學攜手共同申請專利多項。 [15] 
項目
獲獎
排名
時間
骨幹親本蜀恢527及重穗型雜交稻的選育與應用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第5
2009
重穗型雜交稻骨幹恢復系蜀恢527的選育與應用研究
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第6
2008
大穗型高配合力水稻優良不育系岡46A的選育與應用推廣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第3
2000
/
四川省科技傑出貢獻獎

1999
/
“何梁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
/
1996
四川無融合生殖水稻(SAR-1)
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第1
1993
秈亞種內品種間培育雄性不育系及岡·D型雜交稻
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
第1
1988
雜交稻D優63
四川省科技進步特等獎
第3
1988
/
農業部技術改進獎一等獎

1981
岡型雜交水稻及其不育系
全國科學大會獎
第1
1978
岡型雜交水稻及其不育系
農業部技術改進一等獎
第1
1978
參考資料: [9-10]  [12] 
專利號
專利名稱
CN1253076C
利用早代穩定材料選育水稻品種的方法 [15] 
CN1366808A
利用早代穩定材料選育水稻品種的方法 [15] 
CN1132590A
一種水稻雜交制種的方法 [15] 
CN02104213.6
利用早代穩定材料選育水稻品種的方法 [15] 

周開達人才培養

  • 培養理念
搞科研,就要像談戀愛那樣,要經常看,經常觀察,多培養感情。”雜交水稻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周開達曾對學生説。在做學術方面,周開達對學生要求非常嚴格,自己能吃苦,也鼓勵學生吃苦。他對學生的愛,更多體現在對他們科研方面的要求。他常對學生説:“理論知識,你們已經學了很多,還有一本厚厚的書需要你們去讀,就是稻田之書。水稻品種選育不是讀書讀出來的,而是在稻田裏幹出來的。要理論結合實際,在實踐中出真知。” [8] 
  • 培養成果
周開達先後培養博士19名、碩士數十名。他們中大都已成長起來成為中國水稻界的骨幹力量,由他創辦的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已成為中國雜交水稻高級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為中國水稻高級人才培 養和水稻生產做出了重要貢獻,如學生有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所長李平、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副所長李仕貴 [5-6] 

周開達榮譽表彰

1999年11月,周開達先生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4]  他還先後被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專家,全國先進工作者,四川省勞動模範等。
1991年,獲評四川省有重大貢獻科技工作者。
1992年,受到四川省重獎。
1994年,被評為四川省十大英才。
1999年,被人事部記一等功
1999年,獲四川省科技傑出貢獻獎。

周開達社會任職

任職機構
擔任職務
國家科技獎勵委員會
評委
四川省作物學會
副理事長
教育部科技委
委員
四川省科學技術協會
副主席
四川省種子協會
副理事長
參考資料: [7] 

周開達個人生活

  • 家庭
周開達在6個兄弟姐妹中是老幺,本來考起了江津一中,由於家貧交不起學費讀了農校。農校畢業後被分到江津當時的德感區當政府辦公人員。當時,出身於書香門第的李仁恕24歲,在德感區一所學校當老師。學校校長與德感區分管學校的一個南下幹部結婚,兩人做媒,介紹周開達與李仁恕認識。過後周開達曾主動給李仁恕寫信。李仁恕就此徵求父親意見,父親對這個年輕人還算滿意,表示支持。當時已是黨員的李仁恕,回信要求周開達把入黨申請書先寄過來。兩人就這樣開始了交往。
周開達(右二)和學生在試驗田從事研究
  • 生活
2000年住院前,周開達的家仍在四川農業大學成都校區的筒子樓裏。學校為他修的3層小別墅院士樓2001年竣工,周開達一天也沒有住過。最開始,周開達住在雅安原西康省政府的車隊辦公室。一個房間被隔成兩個小間,廚房那間還留着過去修車專用的溝渠。後來學校在雅安修了新房。搬過去沒多久,1991年周開達又隨水稻研究所搬到了温江。在這裏住筒子樓一直到住院前。1995年校區建起新的宿舍,周開達卻提議“教授不搬”,先解決其他人員的住房問題。到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周開達已累計去海南“南繁”10多年,然而對當地的景點仍一無所知。
每次下田,周開達喜歡穿被稱作“老頭衫”的白背心,再搭條打濕了的毛巾在頭上,白背心腰帶部位常被磨出洞眼,卻堅決不肯換,20世紀90年代,周開達仍穿着磨起洞的老頭衫。在進行研究時,水稻抽穗開花前要一株一株套隔離袋,揚花時要一穗一穗觀察花粉,逐一記錄。每次觀察花粉都須在中午太陽最毒辣的時候進行,周開達被曬得又黑又亮。

周開達人物評價

周開達的一生,就像他極鍾愛的稻穗。前半生攻堅,默默成長,後來取得成功,又像成熟飽滿的稻穗,仍舊躬身在田裏。他的畢生精力和熱情,都投入到了育種領域。 [8]  (新華網評)
他是一個特別謙虛低調的人,對於年齡和自己差不多或年長的教授,周老師始終稱呼對方為老師。(中青在線 [5] 
對自己,周開達生活簡單,不在意物質上的得與失;對妻子,他內心有情卻吝於言語;對待學生和需要幫助的人,周開達情深義重,儘自己最大可能幫助他們成才;對水稻育種科研事業,他則是傾盡畢生心血。周老的一生就像他極鍾愛的稻穗。前半生攻堅,默默成長,後來取得成功,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又像成熟飽滿的稻穗,仍舊躬身在田裏。因為對科研的關注,周老在生活中幾乎沒有什麼愛好。穿着幾十塊錢一件的“老頭衫”,搭個濕帕子跟學生一起下田就是他的樂趣所在。家人説周老不善言辭,學生卻贊他思維開放,這種對比也是一個註腳:他的畢生精力和熱情,都投入到了育種領域。(華西都市報
周開達院士是四川農業大學的驕傲,是一座永遠矗立在我們心中的豐碑。他的精神是我們的寶貴財富,他的優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是我們永遠學習的典範!讓我們化悲痛為力量,學習周開達院士為人師表的品格、求真務實的學風、艱苦奮鬥的精神和淡泊名利的胸懷。(四川農業大學 [6] 
周開達院士是四川農業大學的驕傲,是一座永遠矗立在我們心中的豐碑。他的精神是我們的寶貴財富,他的優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是我們永遠學習的典範!讓我們化悲痛為力量,學習周開達院士為人師表的品格、求真務實的學風、艱苦奮鬥的精神和淡泊名利的胸懷,進一步弘揚“川農大精神”,為早日建成有特色高水平“211工程”大學而不懈努力,以告慰周開達院士!(四川農業大學黨委書記鄧良基 [6] 

周開達後世紀念

周開達周開達銅像

2016年10月6日上午,四川農業大學110週年校慶的重要活動之一,首位院士周開達銅像揭幕儀式在四川農業大學成都校區圖書館前舉行。校黨委書記鄧良基致辭,校長鄭有良主持儀式。四川農業大學榮廷昭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萬建民院士,瀋陽農業大學陳温福院士,校黨委副書記莊天慧,副校長張強、朱慶、陳代文、王曙光,校黨委副書記王斌,副廳級調研員何臨春,黨委常委楊錦秀、丁林,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及周開達院士親屬、師生代表參加儀式。

周開達文藝作品

四川農業大學藝術團聚焦周開達院士等典型人物的感人故事,鍾治彬與同伴們在團委老師的指導下將川農人的故事寫在歌裏、編在舞裏,編排了《扶貧日記》《守望》等文藝作品。 [1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