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周鍾瑄

鎖定
周鍾瑄(1671年-1763年),字宣子,清朝貴州貴築(今貴陽市)人。清枱灣諸羅知縣、荊州知府。 [1]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周鍾瑄鄉試中舉。先後在山西、江南、直隸為幕僚。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任福建邵武知縣。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任台灣諸羅(今嘉義)知縣,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升任山東高唐知州。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台灣爆發朱一貴起義,再次奉命赴台灣,以功升吏部郎中,仍履行知縣職權,旋遭誣陷,罷官調回,後獲澄清,改任荊州知府。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周鍾瑄卒於家鄉騎龍。 [1] 
周鍾瑄任台灣諸羅知縣時,授民田土,教民耕稼,創辦教育,耕作技術得以不斷提高,逐漸改變諸羅社會原住民以捕鹿為生、以草蒙面的狀況。所修堰塘百姓稱為“周公堰”。著有《諸羅縣誌》《讀史摘要》《遏雲齋詩集》《生番歸化紀》《松亭詩集》等。其中《諸羅縣誌》是諸羅縣第一部方誌,為清代台灣地方誌中善本。 [1] 
宣子
所處時代
清朝
出生地
貴州貴築
出生日期
1671年
逝世日期
1763年
本    名
周鍾瑄
周起渭的叔輩。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舉人,歷任福建邵武知縣、台灣諸羅(今嘉定)縣知縣、山東高唐知州,員外郎管台灣事、荊州知府等。為官數十年,政績頗多,在邵武建文廟,修葺李綱祠,在高唐設尚志書院,在荊州興修水利,積穀備荒,平反冤獄,被民稱為鐵面閻羅。然以治理台灣功最大,在諸羅建學館,修城隍,摒陋規,並教民耕作,發給耕牛、農具、種籽,闢阡陌,廣田疇,開溝渠,築塘堰,促進了農業發展,使老百姓得利。人民感其德,稱所修塘堰為周公堰,並建周公祠,為他塑像。周離台後,地方官苛政於民,激起農民起義,朝廷將起義鎮壓後,又命周鍾瑄以員外郎身份管理台灣。他對民寬以柔之,捐款平糶,修廢革弊,安定民心,在他的治理下,台灣漸有開發,頌聲悦耳,青史長存。著有《讀史摘要》《勸懲錄》《退雲齋詩集》《諸羅縣誌》《生番歸化記》《松亭詩集》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