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周瑜

(漢末名將、軍事家)

鎖定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廬江郡舒縣(一説今安徽省廬江縣、一説今安徽省舒城縣)人,東漢末年軍事家、政治家、謀略家、東吳名將。 [67]  [71]  [73-74]  [109]  [160]  [166]  [171]  洛陽令周異之子,從祖周景、從父周忠,都官至太尉位列三公周瑜身材高大,容貌俊美精音律,當時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 [141-142] 
周瑜出身廬江周氏,少孫策交好, [68]  興平二年(195年),助孫策於曲阿之戰中擊敗劉繇 [3]  建安三年(198年)起,隨孫策平定江東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遇刺身亡 [12] 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建安七年(202年),曹操責權送質,周瑜諫阻納質 [15]  ,建議孫權佔據江南,擁兵觀變 [72]  ,確立了“割據江東、獨立建國”的戰略方針 [159]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軍兵臨江東,周瑜分析曹操兵行四患,力主抗曹 [20]  ,並親率吳軍,以火攻大敗曹軍於赤壁 [144] 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此役奠定了漢末“三分天下”的基礎。建安十四年(209年) [163]  ,周瑜又率軍於南郡之戰中大破曹仁徐晃聯軍,成功奪取軍事重鎮江陵,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 [75]  [130]  [154] 
建安十五年(210年),提出“取蜀,並張魯,聯馬超,再以襄陽為根據地蠶食曹操,北方可圖”的戰略。在整裝取蜀途中病逝於巴丘,年僅三十六歲。 [26] 
周瑜文武兼備,有雄才大略,是東吳勢力取得軍事成功和割據地位的主要功臣之一。被讚譽為“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 [77] 
全    名
周瑜 [170] 
別    名
周郎
公瑾
封    號
平虜伯(位列唐武廟六十四將、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151-152] 
所處時代
東漢末年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廬江舒縣
出生日期
175年
逝世日期
210年
逝世地
巴丘(裴松之注應為巴陵,今湖南省岳陽市) [136-137] 
主要成就
輔平江東、開拓荊州赤壁破曹、督滅黃祖諫阻納質、提出征伐益州戰略 [10]  [15]  [19]  [83] 
主要作品
疾困與吳主權箋 [145-146] 
疏論劉備
疏薦魯肅
最高官職
都督偏將軍南郡太守
外    貌
三國志》長壯有姿貌;《建康實錄》少有姿貌;《吳地記》美貌;《續後漢書》美風儀 [147-150] 
家世信息
廬江周氏 [160] 

周瑜人物生平

周瑜官宦世家

周瑜出身世家大族 [128]  ,他的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居漢朝太尉之職,其父周異曾任洛陽令。周瑜本人身材高大、相貌俊美,志向遠大。 [1] 
中平六年(189年) [162]  ,孫堅兵討董卓時,徙家於舒 [159]  ,孫堅長子孫策與周瑜同歲,都是心懷大志的少年。兩人情趣相投,關係很好。周瑜把家裏的一部分住宅讓給孫策,還經常以財力對他進行幫助。 [162]  孫策得周瑜之助,使得孫氏與士大夫間關係邁進一大步。 [160] 

周瑜丹陽借兵

周瑜
周瑜(9張)
興平二年(195年)周瑜前去探望身為丹陽太守的從父周尚。此時孫策率軍入歷陽(今安徽和縣西北),將要東渡長江,於是寫信給周瑜。周瑜率兵迎接孫策,並帶去了船糧器杖 [116]  ,給他以大力支持。孫策十分喜悦,説:“我有了你,事就成了。” [2]  於是,周瑜隨從孫策先克橫江(今安徽和縣東南長江北岸)、當利(今安徽和縣東,當利水入江處),接着揮師渡江,進攻秣陵(今南京江寧秣陵關),打敗了笮融薛禮,轉而攻佔湖孰(今南京江寧湖熟鎮)、江乘,進入曲阿(今江蘇丹陽),逼走劉繇。當時孫策部眾已發展到幾萬人。他對周瑜説:“我用這支隊伍攻取吳郡、會稽郡,平定山越,已經足夠了,你回去鎮守丹陽吧。”於是,周瑜率部回到丹陽。 [3] 

周瑜離開袁術

不久,袁術派其堂弟袁胤取代周尚任丹陽太守,周瑜隨周尚來到壽春(今安徽壽縣)。 [4] 
建安三年(198年),袁術賞識周瑜的才幹,想任命他擔任手下的將領。周瑜看出袁術最終不會有什麼成就,所以只請求做居巢縣長,欲藉機回江東,袁術同意了周瑜的請求。 [6]  [164] 
周瑜在做居巢縣長時認識了魯肅,認為他非同尋常,主動與他相交,兩人建立了如同春秋時公孫僑和季札那樣牢不可破的友情 [7]  。這一年,周瑜和魯肅一同從居巢回到吳郡(今江蘇蘇州)。 [6] 

周瑜官居要職

周郎顧曲 周郎顧曲 [8]
孫策聞周瑜歸來,親自出迎,授周瑜建威中郎將,調撥給他士兵兩千人,戰騎五十匹。此外,孫策還賜給周瑜鼓吹樂隊,替周瑜修建住所,賞賜之厚,無人能與之相比。孫策還在發佈的命令中説:“周公瑾雄姿英發,才能絕倫,和我有總角之好,骨肉之情。在丹陽時,他率領兵眾,調發船糧相助於我,使我能成就大事,論功酬德,我的賞賜還遠不能回報他在關鍵時刻給予我的支持呢!”周瑜時年二十四歲,吳郡人皆稱之為周郎。 [9]  因廬江一帶,士民向來佩服周瑜的恩德信義,於是孫策任命他出守牛渚,後來又兼任春谷長。 [10] 
建安四年(199年)孫策要攻打荊州,拜周瑜為中護軍,兼任江夏(治湖北新州西)太守,隨軍征討。十二月,孫策帶領周瑜等人攻破皖城,虜獲袁術手下劉勳家人及他們部下的男女親族,其中橋公二女皆國色天姿,孫策自納大喬,周瑜納小喬。孫策對周瑜説:“橋公的兩個女兒雖經戰亂流離之苦,但得我們二人作為夫婿,也足可慶幸了。”接着進攻尋陽,敗劉勳,第二年年初討江夏,又回兵平定豫章(今江西南昌)、廬陵(今江西吉安)。周瑜留下來鎮守巴丘 [10] 

周瑜安邦重臣

建安五年(200年)四月,孫策遇刺身亡,臨終時把軍國大事託付給孫權。孫權統業時,年齡尚小,只有會稽、吳郡、丹陽、豫章、廬陵數郡,其偏遠險要之處也尚未全附。天下英雄豪傑散在各個州郡,並未和孫氏建立起君臣之間相互依賴的關係。張昭和周瑜等人認為孫權能與他們一起成就大業,所以傾心擁戴他 [11]  。周瑜從外地帶兵前來奔喪,留在吳郡孫權身邊任中護軍,同長史張昭共同掌管軍政大事。 [12] 
當時,孫權只是將軍。賓客禮節都很簡單,唯獨周瑜用君臣的禮節表達對孫權的支持 [13]  。周瑜一次對魯肅説道:“過去馬援答覆光武帝説過,‘當今之世,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如今我們孫將軍親信賢人智士,接納奇才異能,我聽説古代哲人的神秘論證,接承天命替代劉氏者,必定起於東南,推算曆數觀察形勢,最終會造建起帝王基業,與天命相符合,也正在東南。正是有識有志之士歸附英傑的時代。我正通曉此理啊!” [14]  周瑜又向孫權推薦魯肅,説他有才幹,可為輔佐之臣,建議孫權應該多方蒐羅魯肅這樣的人才,以成就大業,不能讓他們流散外地。 [14] 
曹操在官渡之戰打敗袁紹後,在建安七年(202年),下書責令孫權送人質入朝。孫權便召集羣臣會商,大臣們眾説紛紜,張昭、秦松等重臣猶豫再三,不能決斷。
周瑜雕像 周瑜雕像
孫權本意不想送人質。於是,他只帶周瑜一人到母親面前議定此事。周瑜分析道:“當年楚君剛被封到荊山的邊上時,地方不夠百里。他的後輩賢能,擴張土地,開拓疆域,在郢都建立根基,佔據荊揚之地,直到南海。子孫代代相傳,延續九百多年。將軍您繼承父兄的餘威舊業,統御六郡,兵精糧足,戰士們士氣旺盛。而且,鑄山為銅,煮海為鹽,人心安定,士風強勁,可以説所向無敵,為什麼要送質於人呢?人質一到曹操手下,我們就不得不與曹操相呼應,也就必然受制於曹氏。那時,我們所能得到的最大的利益,也不過就是一方侯印、十幾個僕人、幾輛車、幾匹馬罷了,哪能跟我們自己創建功業,稱孤道寡相提並論呢?為今之計,最好是不送人質,先靜觀曹操的動向和變化。如果曹操能遵守道義,拯救天下,那時我們再歸附也不晚;如果曹操驕縱,圖謀生亂玩火必自焚,將軍您只要靜待天命即可,為何要送質於人呢?”周瑜這番話,説到了孫權心裏。孫權的母親也認為該這樣做,她對孫權説:“公瑾的話有道理,他比你哥哥只小1個月,我一向把他當兒子對待,你也要把他當成兄長。”孫權便沒給曹操送人質。 [15] 
孫權時常 [172]  下賜周瑜,一年到頭都有一百件衣服,當時沒有哪個將領能與周瑜相比 [16]  。對於孫氏,周瑜也説得上忠貞不二。《江表傳》記載,曹操想使周瑜為自己所用,曾派善於辯説的蔣幹前去遊説周瑜, 周瑜既十分堅決地回絕了蔣幹,天下的士人,因此愈加佩服周瑜。 [78] 
建安十一年(206年),周瑜率孫瑜等討伐麻、保二屯,斬其首領,俘萬餘人,江夏太守黃祖遣部將鄧龍率數千人進攻柴桑,周瑜率軍反擊,俘虜了鄧龍。 [17]  黃祖的將領甘寧前來歸降,周瑜認為甘寧是個人才,便和呂蒙一起推薦他,因此受到了孫權的重用 [18] 
建安十三年(208年)春,孫權征討江夏的黃祖,周瑜為前部大督, [19]  兩軍進行了一場激烈的水戰,江東軍隊終於攻陷夏口,殺死黃祖。消滅黃祖,為孫權奪取荊州掃清了道路。 [127] 

周瑜力主抗曹

建安十三年(208年)秋天,曹操率軍南侵,佔領荊州,向東吳進逼。大軍壓境之際,孫權本意與曹操一戰,向下詢問計策,然而孫權的大臣們大多為“主和派”,建議投降曹操。長史張昭等人認為“曹操是豺狼虎豹,挾持天子以征討四方,用朝廷的名義來發布命令,我們如果進行抗拒,則顯得名不正而言不順;將軍可以抵抗曹操的,是依靠長江天險,但現在曹操佔有荊州的土地,劉表所訓練的水軍,包括數以千計的蒙衝戰船,曹操全部船隻沿長江而下,再加上步兵,水陸並進。這樣,長江天險已由曹操與我們共有,而雙方勢力的眾寡又不能相提並論。因此,依我們的愚見,最好是迎接曹操,投降朝廷。” [117]  此時魯肅勸孫權招回在鄱陽的周瑜。
周瑜回來後,先後從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分析局勢 [118]  ,他首先駁斥“主和派”的投降理由説:“曹操雖然名義上是漢朝的丞相,但實際上是漢朝的賊臣。將軍(孫權)以神武英雄的才略,又憑藉父兄的基業,割據江東,統治的地區有幾千裏,精兵足夠使用,英雄樂於效力,應當模行天下,為漢朝清除邪惡的賊臣。何況曹操自己前來送死,怎麼可以去迎降?“ [119] 
接着周瑜分析兩軍交戰的勝敗關鍵,指出曹操冒險用兵之四忌:“如今北方尚未完全平定,馬超、韓遂還駐兵函谷關以西,是曹操的後患;而曹操捨棄鞍馬,改用船艦,與生長在水鄉的江東人來決一勝負;現在正是嚴寒,戰馬缺乏草料,供給未必足夠;而且,驅使中原地區的士兵遠道跋涉來到江湖地區,不服水土,必然會發生疾疫。這幾方面是用兵的大患,而曹操都貿然行事”。 [120] 
既而進一步分析了曹軍的實際力量,指出來自中原的曹軍不過十五六萬,而且長期征戰,早已疲憊不堪;所得劉表新降的七八萬人,人心並不向曹。以疲憊的士卒,駕馭心懷猜疑的部眾,人數雖多,卻並沒有什麼可怕的 [103] 
周瑜對孫權説:“將軍抓住曹操的時機,正在今天。我請求率領精兵三萬人,進駐夏口,保證能為將軍擊破曹操。” [121] 
孫權感嘆道:“曹操想要廢漢自立很久了,只是忌諱二袁、呂布、劉表和我罷了。現在只留下我,我和曹操勢不兩立,你所説的話甚合我意,這是天把你賜給我了!” [122]  孫權最終下定決心,拔劍砍掉桌子一角,説:“再有敢説投降的人,就像這個桌子一樣!” [20]  於是,孫權任命周瑜為主帥 [138-139]  ,程普為副 [140]  ,率兵與劉備合力迎戰曹操。

周瑜赤壁之戰

主詞條: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地圖 赤壁之戰地圖
孫劉聯軍與曹軍在赤壁相遇,曹軍當時已遭瘟疫,而新編水軍及新附荊州水軍難以磨合,士氣明顯不足,初戰被周瑜水軍打敗。曹操不得不把水軍“引次江北”與陸軍會合,把戰船靠到北岸烏林一側。周瑜則把戰船停靠南岸赤壁一側,隔長江與曹軍對峙。 [123]  當時曹操為了北士卒不習慣坐船,於是將艦船首尾連接起來,人馬於船上如履平地。周瑜採用部將黃蓋的火攻之計,命其率小戰船十艘,上裝柴草,灌以膏油,假稱投降,向北岸而進,至離曹營二里之處時,各船一齊點火,然後藉助風勢,直向曹軍衝去,曹軍大敗,當時東南風正急,火烈風猛,燒燬了曹軍大量戰船,火勢還蔓延到曹軍設在陸地上的營寨。頃刻間,濃煙烈火,遮天蔽日,曹軍人馬燒死和淹死的不計其數,曹操北還南郡。 [124] 
周瑜等率領輕裝的精鋭戰士緊隨在後,鼓聲震天,曹軍死傷極多。 [126]  聯軍水陸並進,一直尾隨追擊,但已經來不及。曹操回到江陵後,恐赤壁失利而使後方政權不穩,立即自還北方,留曹仁、徐晃等繼續留守南郡(治所江陵),文聘守江夏,而後委任樂進守襄陽、滿寵代理奮威將軍,屯於當陽。 [21]  [125]  聯軍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戰爭的勝利,加強了孫氏政權在江東地區的割據地位,也使劉備避免了覆亡的危險。赤壁一戰,使周瑜的英明傳揚天下。 [129] 

周瑜南郡之戰

周瑜雕像 周瑜雕像
赤壁之戰後,周瑜又與程普進軍南郡,和曹操手下大將曹仁隔江相持。兩軍尚未交鋒,周瑜先派甘寧前去佔據夷陵。曹仁分出一部分兵馬包圍了甘寧,甘寧向周瑜告急。在呂蒙的建議下,周瑜留下淩統守衞後方,率軍馳援夷陵,大破曹軍於夷陵城下,所殺過半。 [104]  曹軍乘夜逃走,途經木柴堵塞的險路,無奈,騎馬者皆棄馬徒行,周瑜率兵追趕截擊,獲得戰馬三百匹,軍威大振。 [104]  周瑜率兵屯駐北岸,約定日期大戰曹仁,並親自騎馬督戰,被飛箭射中右肋,傷勢嚴重,回營修養。曹仁聞周瑜卧病在牀,親自督帥士兵上陣攻擊吳兵。周瑜奮身而起,巡視各營,激勵將士奮勇殺敵,曹仁只好退兵。 [22] 
經過一年的交戰,周瑜對曹仁“所殺傷甚眾”,使得曹仁只好棄城而走。 [23-24] 
孫權任命周瑜為偏將軍,兼任南郡太守,並把下雋、漢昌、劉陽、州陵四個縣作為他的奉邑,讓他屯兵於江陵 [81] 

周瑜病卒巴丘

赤壁之戰後,周瑜認為劉備勢力是個巨大的威脅,建議孫權軟禁劉備,直接管理劉備陣營的軍隊部屬,孫權認為曹操在北方仍需牽制,又認為劉備恐怕難以控制,所以沒有采納。 [105] 
建安十五年(210年),孫權批准了周瑜提出征伐益州的戰略方案,周瑜返回駐地江陵,行至巴丘(今湖南嶽陽)路染疾病,不幸病卒,年僅三十六歲 [26]  。周瑜臨終時上表孫權説:“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誠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能再為東吳效命了”,同時他提醒孫權:統領江東首先要預先考慮尚未發生的事,然後才想到安逸享受;其次邊境附近的百姓尚未歸附,應當用良將前往駐守鎮撫,並推薦魯肅接替他的職務;最後再次強調要防範曹操和劉備兩方勢力。 [100]  孫權聽聞周瑜病逝悲傷不已,哭泣道:“公瑾有王佐之資,然而壽命短促,我還能依賴什麼呢?”又親自穿上喪服為周瑜舉哀,感動左右。 [107]  周瑜的靈柩運回吳郡時,孫權到蕪湖親迎,各項喪葬費用,全由國家承擔。孫權稱帝后,對公卿説:“如果沒有公瑾,我是當不上皇帝的。” [106] 

周瑜後世地位

宣和五年追尊周瑜為平虜伯。 [84] 
建中三年(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併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吳偏將軍南郡太守周瑜”。 [27]  同時代被列入廟享名單的只有關羽張飛張遼呂蒙陸遜鄧艾陸抗而已。
宋宣和五年(1123年),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周瑜。 [28] 
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周瑜亦位列其中。

周瑜主要成就

周瑜開拓江左

周瑜 周瑜
興平二年(195年),周瑜率領自己的部曲家兵數千人奔赴歷陽。帶去了大批舟船糧秣,協助孫策先後打下秣陵、湖孰、江乘等地,擊敗揚州刺史劉繇,佔據他的治所曲阿(今江蘇丹陽)。十幾天的時間,孫策的軍隊增加二萬餘人、戰馬千匹,威震江東。在繼續東進之前,孫策把鎮守江東要鎮丹陽(今江蘇南京)的重任委以周瑜。後來周瑜拒絕袁術冊封的將軍稱號,建安三年(198年)起正式加入江東集團 [6]  ,孫策任周瑜為督,可以充分利用周氏家族的社會影響,以招募人馬,延攬人才,擴大力量。
建安四年(199年),孫策與周瑜分率二萬餘人襲取皖城,之後周瑜又隨從孫策在尋陽和沙羨,分別打敗回師救皖的劉勳和黃祖。通過這次向西用兵,豫章(今江西南昌)、廬陵(今江西吉水西北)一帶也盡歸江東所有。戰爭結束後,周瑜以中護軍、領江夏太守的職務(孫策授予周瑜這一職務是在取皖城之前)鎮守巴丘(今湖南嶽陽),防範佔據荊州(今湖南、湖北)的劉表東侵。周瑜跟隨孫策征討戰場,助其奠定割據基礎,為開拓東吳疆域建立了巨大戰功。 [93] 

周瑜諫阻納質

官渡之戰後,北方地區的政局發生重大變化。兵多地廣的袁紹曹操打敗後病死,兩個兒子相互攻殺,力量削弱。曹操兵威大盛,實力日增,開始雄踞中原。曹操為試探江東的虛實,於建安七年(202年)派人下書要孫權送人質入朝。孫權召集臣下商討解決辦法。面對曹操的訛詐,許多人猶豫不決。而周瑜堅決反對向曹操屈服。他認為,江東自然環境優越,交通便利,兵精糧多,具備割據條件,完全不應該向曹操低頭。送去人質反而會陷入被動,受到曹操的鉗制。周瑜的意見得到了孫權母子的一致贊同。孫權的母親還囑咐孫權要像對待兄長一樣的尊重周瑜。 [110] 

周瑜赤壁立功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佔領荊州以後,水陸軍幾十萬順勢南下進逼東吳 [131]  。周瑜“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 [108]  ,堅決主張抗曹。為打消江東內部“投降派”的政治疑慮,周瑜指出“曹操雖然託名漢朝丞相,實為漢賊”。此言論使江東戰略防禦師出有名。周瑜又向孫權及江東羣臣指出曹操南下的兵行四患,並自請領兵抗曹, [20]  堅定了孫權抗曹的決心,於是孫權任命周瑜和程普為左右督,以周瑜為主帥 [94]  [101-102]  ,與劉備共擊曹軍。
周瑜率軍進駐夏口,主動出擊逆流而上,暴師長江,對曹軍實行水上遭遇戰,扼住曹軍咽喉,不令曹操陸軍得以登陸江南 [132]  。周瑜佔領有利地形後,用詐降之計,利用凱風大作的天時,巧用火攻,於赤壁以弱勝強,大破曹軍 [133]  。周瑜既是孫權抗曹戰略的主要支持者,參與決策,也是執行者,負責具體戰役的指揮 [159]  ,赤壁之戰的勝利,加強了孫氏政權在江東地區的割據地位,為爾後的魏、蜀、吳三足鼎立奠定了基礎。 [95] 

周瑜開拓荊州

赤壁之戰後,周瑜率軍溯江進攻由曹仁徐晃駐守的江陵(江陵為南郡治所) [75-76]  ,先是大破曹軍於夷陵(今湖北宜都北),後對曹軍“所殺傷甚眾”,曹仁棄城逃走,周瑜成功奪取荊州重鎮南郡,孫權任命周瑜為南郡太守 [81]  周瑜鋭意進取,主張在漢末紛爭之際,“橫行天下”,積極開拓,發展自己,他在赤壁之戰後籌劃進圖中原 [93]  ,提出“取蜀,並張魯,聯馬超,再以襄陽為根據地蠶食曹操,北方可圖”的戰略。 [26]  孫權在稱帝后盛讚周瑜開拓之功:周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開拓荊州,邈焉難繼; [83]  昔走曹操,拓有荊州,皆是公瑾,常不忘之 [134] 

周瑜人物評價

周瑜東漢三國

  • 孫策:①周公瑾英雋異才,與孤有總角之好,骨肉之分。②吾得卿,諧也。 [5] 
  • 孫權:①周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開拓荊州,邈焉難繼,君今繼之。②(呂蒙)學問開益,籌略奇至,可以次於公瑾,但言議英發不及之耳。③孤非周公瑾,不帝矣。④公瑾有王佐之資,今忽短命,孤何賴哉?⑤孤念公瑾,豈有已乎?⑥此天以君授孤也。 [25]  ⑦昔走曹操,拓有荊州,皆是公瑾,常不忘之 [134] 
  • 曹操: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
  • 劉備: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 [5] 
  • 蔣幹:雅量高致,非言辭所間。 [5] 
  • 呂蒙:昔周瑜、程普為左右部督,共攻江陵,雖事決於瑜,普自恃久將,且俱是督,遂共不睦,幾敗國事。 [29] 
  • 王朗:周公瑾,江淮之傑,攘臂而為其將。 [30] 
  • 程普: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 [31] 
  • 諸葛瑾步騭:臣竊以瑜昔見寵任,入作心膂,出為爪牙,銜命出征,身當矢石,盡節用命,視死如歸,故能摧曹操於烏林,走曹仁於郢都,揚國威德,華夏是震,蠢爾蠻荊,莫不賓服,雖周之方叔,漢之信、布,誠無以尚也。 [25] 

周瑜兩晉

  • 陳壽:①曹公乘漢相之資,挾天子而掃羣桀,新蕩荊城,仗威東夏,於時議者莫不疑貳。周瑜、魯肅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②瑜少精意於音樂 [25] 
  • 陸機:①飭法修師,則威德翕赫。賓禮名賢,而張公為之雄;交御豪俊,而周瑜為之傑。彼二君子皆弘敏而多奇,雅達而聰哲,故同方者以類附,等契者以氣集,江東蓋多士矣 [32]  。②周瑜、陸公、魯肅、呂蒙之疇入為腹心,出作股肱。
  • 袁宏:①公瑾卓爾,逸志不羣。總角料主,則素契於伯符;晚節曜奇,則叁分於赤壁。惜其齡促,志未可量。②公瑾英達,朗心獨見。披草求君,定交一面。桓桓魏武,外託霸跡。志掩衡霍,恃戰忘敵。卓卓若人,曜奇赤壁。三光參分,宇宙暫隔 [33] 
  • 江表傳》:年少有美才 [25] 

周瑜唐宋

  • 嚴從:周瑜、魯肅,鹹起諸生,鶚視烏林,鷹揚赤壁。然肅為布衣,當襄漢之際,標賣田宅,分財結士,以求人傑:此其志不小也。公瑾推第於孫策,子敬輟粟於周郎:鹹有異於人者也。
  • 李白:二龍爭戰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烈火初張照雲海,周瑜曾此破曹公。
  • 胡曾:烈火西楚魏帝旗,周郎開國虎爭時。交兵不假揮長劍,已破英雄百萬師。
  • 孫元晏:會獵書來舉國驚,只應周魯不教迎。曹公一戰奔波後,赤壁功傳萬古名。 [34] 
  • 李端: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 李九齡:有國由來在得賢,莫言興廢是循環。武侯星落周瑜死,平蜀降吳似等閒。
  • 梁肅:昔漢綱既解,當塗方熾,利兵南浮,江漢失險。公瑾嘗用寡制眾,挫強為弱,燎火一舉,樓船灰飛。遂乃張吳之臂,壯蜀之趾。 [35] 
  • 杜牧:周有齊太公,秦有王翦,兩漢有韓信趙充國耿恭虞詡段熲,魏有司馬懿,吳有周瑜,蜀有諸葛武侯,晉有羊祜杜預,梁有韋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韋孝寬,隋有楊素,國朝有李靖李勣裴行儉郭元振。如此人者,當此一時,其所出計畫,皆考古校今,奇秘長遠,策先定於內,功後成於外。
  • 蘇軾:①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 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36]  ②知音如周郎,議論亦英發。 [143] 
  • 蘇轍:至於長洲之濱,故城之墟,曹孟德、孫仲謀之所睥睨,周瑜、陸遜之所騁騖,其流風遺蹟,亦足以稱快世俗。
  • 歐陽澈:使富國強兵,內無動揺,民安如故,有如大夫種之能;轉輸供饋,外無勞民擾攘之役,有如范蠡之知;臨機果斷,折衝千里,有如周瑜之勇;度長慮逺,收功於必成,有如趙充國之守。嚴細柳之軍,有如周亞夫者;奔項羽之營,有如樊噲者;孜孜奉國,知無不為,有如房玄齡者;兼資文武,出將入相,有如李靖者,則雖愚夫愚婦亦知其可以必勝矣。 [37] 
  • 張預:孫子曰:“天地孰得?”瑜謂曹公盛寒驅中國士涉江湖。又曰:“親而離之。”瑜威聲遠著,而曹公、劉備鹹疑譖之是也。
  • 林光朝:當時稱之為長才無或異辭者,吳有周瑜、魯肅、呂蒙、陸遜,蜀有諸葛孔明,是皆一方雋才也。 [38] 
  • 陳淵:當時人物如周瑜輩,蓋百世之士,若其它智勇紛出,莫可悉數。 [39] 
  • 戴復古:想當時、周郎年少,氣吞區宇。萬騎臨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魚龍怒。卷長波、一鼓困曹瞞,今如許 [69] 
  • 陳亮:①嗚呼!使周公瑾而在,其智必及乎此矣。吾觀其決謀以破曹操,拓荊州,因欲進取巴蜀,結援馬超以斷操之右臂,而還據襄陽以蹙之,此非識大略者不能為也。使斯人不死,當為操之大患,不幸其志未遂而天奪之矣。孫權之稱號也,顧羣臣曰:周公瑾不在,孤不帝矣。彼亦知呂蒙之徒止足以保據一方,而天下之奇才必也公瑾乎。②昔吳起與田文論功,至主少國疑,大臣未親,百姓未附之際,吳起屈焉。桓王屬大皇於張昭,更以周瑜遺之,後瑜馳驅於顛危之際,昭遂廢不用。何哉?江東雖定而國輕矣。餘論次其行事,使善觀國者有考焉。 [40] 
  • 洪邁:説者謂天無大風,黃蓋不進計,周瑜未必勝。此不善觀人者也。方孫權問計於周瑜,瑜已言操冒行四患“將軍擒之,宜在今日”;劉備見瑜,恨其兵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觀瑜破之。”正使無火攻之説,其必有以制服矣。 [41]  孫吳奄有江左,亢衡中州,固本於策、權之雄略,然一時英傑,如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四人者,真所謂社稷心膂,與國為存亡之臣也。
  • 范成大:年少曾將社稷扶,三分獨數一週瑜。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功跡巍巍齊北斗,聲名烈烈震東吳。青春年紀歸黃壤,提起教人轉嘆籲。 [42] 
  • 謝採伯:孫策、周瑜拔皖城,納二喬,皆國色,是以師婚也。英鋭豪俊之氣,固足辦事。畢竟有所溺,則智昏,智昏則防慮疏。策為許貢客箭傷頰,創甚,年二十六卒。瑜為流矢中右協,年三十六卒。
  • 蕭常:周瑜從攻橫江當利及東渡擊枺陵,則知在江北。或曰:此功為大,每以語簡而忽之,遂令烏林之役獨傳。 [43]  瑜、肅建拒操之議,孫權違眾用之,卒成大功。然瑜昧於遠圖,不能乘勝佐昭烈以定中原,乃欲越荊取蜀,而呂蒙又復襲關羽以取荊州,使曹氏為不討之賊,可與言知哉?
  • 錢時:江左之勢定於赤壁之一戰。曹操破荊州乗勝東下號八十萬,向周公瑾決此大計,六郡之眾寧足恃乎?論者遂謂此為公瑾功第一。 [44] 
  • 徐鉉:於時王業始基,羣兇方熾,國難薦及,人心屢搖。將軍情發於中,義形於色。履艱危之際,貞節彌堅;率振盪之眾,伸威方厲。推誠以明大義,故逆折遊説之鋒;屈身以表至公,故首定君臣之敬。摧赤壁之陣,勢動九州;建漢中之謀,量包四海。於是強敵攝跡,羣生延頸。奸雄之智,無所施焉。 [114] 
  • 王勃:周瑜方嚴兵取蜀,會物故於巴邱。若其人尚存,恐玉壘銅梁,非劉氏有也。 [115] 
  • 李心傳:赤壁之役,曹操敗於周瑜;淝水之戰,苻堅敗於謝元。北人豈常勝哉? [156-157] 

周瑜元明清

  • 劉祁:已而諸豪割據,士大夫各欲擇主立功名,如荀攸、賈詡、程昱、郭嘉、諸葛亮、龐統、魯肅、周瑜之徒,爭以智能自效。 [45] 
  • 王義山:某仰惟某官學通六藝,忠貫三精,其謀略則荀攸、賈詡之密,其經濟則周瑜、魯肅之英,其吟嘯則謝安、庾亮之雅,其牧御則羊祜、陸遜之仁。 [46] 
  • 胡三省:此數語所謂相時而動也。然瑜之言不悖大義,魯肅、呂蒙輩不及也。 [47] 
  • 孫承恩:矯矯公瑾,實吳良臣,雄姿英發,籌策邁倫,老瞞長驅,志無江表,一戰蹙之,功莫與紹。 [48] 
  • 晏璧:當曹操伐吳,威震寰宇,羣臣爭議迎降,瑜獨定大計,度操部水軍百萬,遠渉江湖,不習水土,必生疾病,願得精兵三萬破之,以片言決興王之策,以偏方抗天下之師,卒走強敵,開拓荊土,非明斷能然乎?至其議縱劉備不資其出地,又欲西取巴蜀而並張魯,北據襄陽以蹙曹操,雄啚出人意表,使究其志,未易量也。雖天嗇其壽,中路隕歿,其一舉而鼎分三國功名之奇,垂於無窮。 [49] 
  • 張鳳翼:周公瑾江左偉人,其才略功烈足光紀載,而傳必及其顧曲,固知審聲知音非尠事也。
  • 黃中堅:周公瑾英姿偉略,諸葛孔明而下一人而已。然其欲徙昭烈於吳,盛宮室美女玩好以娛樂之,分關張各置一處,使如瑜者挾與俱戰,則其計亦左矣。昭烈以梟雄之姿,少有大志,其心固欲建霸王之業耳,故髀裏肉生至於墮淚。今方破曹操,勢可有為,豈甘為吳所豢養?關張與昭烈生死分定,不得昭烈而奉之,豈肯為吳宣力?果若所言,勢必將有內變而使魏人得以乘其隙,吳蜀事業俱未可知也。語云:‘知彼知己,百戰百勝’。公瑾知昭烈君臣不為人下而顧建此策,殆所謂多思則亂者耶?仲謀於公瑾言無不從而此獨不聽其見,不岀公瑾上哉! [50] 
  • 陳子龍:自漢以後,文武漸分,然猶有虞詡、諸葛亮、周瑜、陸遜、司馬懿、羊祜、杜預、温嶠、謝玄、韋睿、崔浩、李靖、裴行儉、郭元振、裴度、李德裕、韓琦、李綱、虞允文之徒奮策儒素建功閫外,為時宗臣。彼豈必有摶虎之力,射鵰之技哉?不過深明古今之事,能決機宜之便耳。 [51] 
  • 屈大均:漢唐以來善兵者,率多書生,若張良、趙充國、鄧禹、馬援、諸葛孔明、周瑜、魯肅、杜預、李靖、虞允文之流,莫不沉酣六經,翩翩文雅,其出奇制勝如風雨之飄忽,如鬼神之變怪。 [52] 
  • 羅貫中:姿質風流,儀容秀麗。 [53] 
  • 楊慎:曹瞞下江陵,江陵正危劇。周郎美少年,氣吞江漢窄。水戰得上流,火攻非下策 [70] 
  • 李贄:周瑜、魯肅、諸葛瑾、張紘、顧雍,彼比引薦,真君子也。 [54] 
  • 鄭板橋:周郎年少,正雄姿歷落,江東人傑。八十萬軍飛一炬,風捲灘前黃葉。樓艫雲崩,旌旗電掃,射江流血。咸陽三月,火光無此橫絕。想他豪竹哀絲,回頭顧曲,虎帳談兵歇。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別。吳蜀交疏,炎劉鼎沸,老魅成奸黠。至今遺恨,秦淮夜夜幽咽。
  • 王懋竑:周瑜雄略似孫伯符,有併吞中原之志,而不專於自守。
  • 李安溪:①規圖荊、益,及制曹、劉之策,着着機先,真英物也。②周瑜在則可,如無瑜者,權必不能獨擋曹,無玄德則無吳耳,子敬之謀未為非也。 [55] 
  • 張佩綸:若公瑾則赤壁之後旋沒巴邱,世之稱公瑾者第曰膽略兼人而已,不知公瑾之才實一世奇才,而駕乎三國羣賢之表。吳雖多才,魯肅失之疏,呂蒙失之譎,陸遜失之柔,孫權以公瑾為王佐,公瑾誠王佐。惜乎!權之非真主才耳。嗟乎!伯符與公瑾實創江東,其意亦欲取荊州襲許都。使天老其才,以與公瑾戮力中原,天下事未可知也。 [56] 
  • 袁枚:當日三國時,周瑜、孫策俱以美少年交好同寢宿,彼蓋世英雄,汝亦以為惡少年乎?
  • 嚴可均:周瑜、荀彧為三國佐命元功。 [153] 

周瑜近現代

  • 盧弼:公瑾生長江、淮,諳識險要,出入彭、蠡,久涉波濤,熟籌彼我,用能以寡擊眾,遁走阿瞞,一戰而霸,克建大勳,玄德謂為本文武籌略,萬人之英者,豈虛語哉。或曰:公瑾不死,操之憂也,先主亦安能定蜀乎? [57] 
  • 易順鼎:①江東玉樹似連枝,同歲生辰一月遲。孟德膽寒橫槊後,小喬心醉飲醇時。應呼碧眼為阿弟,偶顧紅牙勝曲師。寂寞空江秋月裏,有人來唱浪淘詞 [167]  。②小喬夫婿白英絕,行年三十秋蘭摧。 [169] 
  • 蔡東藩:周瑜年第逾壯,方可有為,乃以意氣之未除,遽致短命,不無可惜。 [58] 
  • 呂思勉:周瑜、魯肅,亦皆可謂為好亂之士也。徒以二三剽輕之徒,同懷行險徼倖之計,遂肇六十年分裂之禍,豈不哀哉。 [59] 
  • 毛澤東:①三國時代,曹操帶領大軍下江南,攻打東吳。那時,周瑜是個“青年團員”,當東吳的統帥,程普等老將不服,後來説服了,還是由他當,結果打了勝仗。現在要周瑜當團中央委員,大家就不贊成,團中央委員盡選年齡大的,年輕的太少,這行嗎?自然不能統統按年齡,還要按能力。 [60]  [82]  ②敢以數萬敵百萬,有劉秀、周瑜之風。 [135] 
  • 方北辰其一,他(指周瑜)的軍事生涯從二十一歲起,至三十六歲止,十五年間作戰多次,從未失敗,堪稱三國罕見的“常勝將軍”。特別是赤壁之戰,以三萬之眾迎戰二十多萬敵軍,以一當十取得完勝,更是罕見的經典戰例。其二,他生命最後三年間,連續取得江夏、赤壁、江陵三大戰的勝利,促成了三分鼎立歷史格局的初步形成。將其輝煌戰功、重大影響合而觀之,可以推選他為孫吳名將的第一名。再結合其完美的人品,以及對國家所起的脊樑作用,可以評為三國完美型名將的總冠軍。縱觀周瑜的一生,“完美”一詞,堪稱是他的主旋律。 [111] 
  • 方詩銘赤壁之戰是周瑜力排眾議、決策抗曹的勝利。軍事力量的強弱,並非完全在於士兵的多寡,主要在於,曹軍所具有的不可克服的弱點,早已在周瑜洞悉之中。應該説,戰爭在周瑜決策之際,已呈現出勝利的曙光了。周瑜是偉大的軍事家。 [112] 
  • 張大可孫劉聯軍主將周瑜雖年輕資淺,但他智謀深廣,心胸開闊,謙虛寬厚,善於團結長幼,也是取得勝利(指赤壁之戰)的原因。 [113] 

周瑜軼事典故

周瑜顧曲周郎

“顧曲周郎”的典故出自《三國志·吳書·周瑜傳》:“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有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85] 
據《三國志》記載,周瑜年少時精通音律,即使在喝了三盅酒以後,彈奏者只要有些細微的差錯,他都能覺察到,並立即會扭頭去看那個出錯者。 [61]  自魏晉時代之後,“周郎顧曲”常作為典故被各大文豪所引用,常常出現於在各類詩歌、戲曲等文學作品中。唐人李端有《聽箏》詩“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化用此典故,進一步發揮想象,描繪周郎因相貌英俊,酒酣後更是別有一番風姿。彈奏者多為女子,為了博得他多看一眼,往往故意將曲譜彈錯。 [62] 

周瑜一時瑜亮

“一時瑜亮”的典故出自清代詩人王士禛《〈古詩選〉凡例》:“北周寥寥,廩得子淵,子山,二人之才,一時瑜亮。” [86] 
“瑜亮”就是三國時期周瑜與諸葛亮的並稱,後稱兩人才能相匹敵者為“瑜亮”。 [87] 

周瑜飲醇自醉

“飲醇自醉”的典故出自《三國志·吳書·周瑜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與周公謹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 [88] 
周瑜為人寬宏,唯獨程普與他不睦,程普認為自己年長,經常凌辱周瑜。周瑜降低自己身份,始終不與他計較。後來程普敬重佩服他,對別人説:”和周公瑾交往,就像喝美酒一樣,不知不覺就醉了。“ [63]  後來用於比喻與寬厚人交,不覺心醉,令人敬服。

周瑜雅量高致

“雅量高致”的典故出自《三國志·吳志·周瑜傳》“惟與程普不睦”裴松之注引晉·虞溥《江表傳》:“幹(蔣幹)還,稱瑜雅量高致,非言辭所間。” [89] 
曹操聽説周瑜雖然年輕但有才氣,於是派九江人蔣幹去勸説周瑜來投奔自己。蔣幹以能言善辯著稱,以個人名義去見周瑜。周瑜出門迎接蔣幹,對他説:“子翼辛苦了,長途跋涉而來是為曹操當説客的吧?”蔣幹回答:“我與足下是同鄉,多年不見,近來聽説了足下的豐功偉績,所以特來敍舊,怎麼能説我是做説客的呢?”周瑜説:“我雖比不上夔和師曠,但也能聽出你的弦外之音。”之後便請蔣幹進入自己的府第,設酒宴款待他。周瑜對蔣幹説:“我最近有事情要處理,就請你暫住幾日,等我的事情辦完了,再與你相聚。”三天後,周瑜請蔣幹來到軍營參觀倉庫、軍用物資、器械和孫權賞賜給自己的侍從、服飾以及其他玩賞之物,隨後對蔣幹説:“大丈夫活在世上,得遇到知己的君主,對外雖是君臣的名分,對內卻有骨肉的深情。他對我言聽計從,禍福與共,即使是蘇秦、張儀復生,我也會拍着他們的後背而斥責他們的言辭,又有什麼能動搖我的心志呢?”蔣幹只是微笑,始終無話可説。等蔣幹回到揚州後,稱讚周瑜“雅量高致”,有寬宏的氣度及高尚的品格,不是能用言辭所離間的。中原士人也大都如此推崇和讚美周瑜 [78-80] 

周瑜蛟龍得雲雨

“蛟龍得雲雨”的典故出自《三國志·吳書·周瑜傳》瑜上疏曰:“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築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資業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
“蛟龍得雲雨”後用來比喻有才能的人得到施展才能的機會。 [90] 

周瑜池中之物

“池中之物”的典故出自《三國志·吳書·周瑜傳》備詣京見權,瑜上疏曰:‘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今猥割土地以資業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場,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
孫、劉聯合赤壁破曹後,孫權以劉備為左將軍,領荊州,周瑜為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劉備到京城去拜見孫權,周瑜上書説:“劉備是一代梟雄,又有猛似熊虎的關羽、張飛輔佐,一定不會久居人下,為人所用。我認為應該把劉備遷入內地,為其大造宮室,給他美女玩器,使劉備沉於享樂,把關羽、張飛二人,各置一方,派親信挾持他們,如此大事可定。而現在卻割地給劉備,以資其業,讓劉、關、張三人相聚於疆場,恐怕蛟龍得到雲雨之助,終究不會蟄居於水池之中啊。”
後來用“池中之物”來形容沒有志向的人,蟄處一隅。 [91] 

周瑜總角之好

“總角之好”指童年時要好的朋友。出自《三國志·吳書·周瑜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周公瑾英俊異才,與孤有總角之好、骨肉之分。”亦作“總角之交”。 [92] 
東漢末年,孫家不止孫堅驍勇善戰,孫策同樣年少出名,十幾歲便結識了很多天下名士。後來周瑜慕孫策之名前來拜訪,孫策和周瑜同歲,而且兩人均是年少有志,所以很快便成為摯友。孫策建立東吳政權,周瑜同樣功不可沒,而且在赤壁之戰上,周瑜更是帶領吳蜀聯軍擊敗曹操,從而改寫歷史。
周瑜與孫策的交情,可追溯到獻帝初平元年(190年)。時任長沙太守的孫堅率部北上討伐董卓,將家小遷到了舒縣,此地便是周瑜的家鄉。當時,周瑜的家人為孫策一家提供了住處,兩家也成了通家之好,均為十六歲的孫策和周瑜也就成了玩伴。與草根出身的孫堅家族不同,周瑜家族是漢末著名的名門大族,在淮泗一帶具有極高的聲望和地位。通過與周瑜家族,孫策不僅結識了淮泗一帶的名士,同時也提升了自己的名氣。《三國志·孫討逆傳》就指出説:“(孫策)與周瑜相友,收合士大夫,江、淮間人鹹向之。”這也為孫策的成名奠定了基礎。數年後,孫策擺脱了袁術的束縛,出兵江東。此時他手下僅有一千多人,實力薄弱。又是周瑜提供了人員和物資上的巨大幫助。不僅如此,在隨後進行的平定江東之戰中,周瑜身先士卒,為孫策摧城拔寨,屢立奇功。故此,孫策也會對周瑜另眼相看,將其視為自己的心腹。

周瑜指囷相贈

指囷相贈”是一段周瑜和魯肅初相識的故事。魯肅家道殷實,喜歡施捨財物以交友。周瑜任居巢長時,率數百人來魯肅家求糧,魯肅家有兩囷米,各三千斛,魯肅指其中一囷贈給周瑜,周瑜也知道魯肅是奇人,便與之結交。 [168]  《三國演義》第五十四回:“瑜曰:‘子敬是我恩人,想昔日指囷相贈之情,如何不救你?你且寬心住數日,待江北探細的回,別有區處。’” [96] 

周瑜親屬成員

周瑜祖輩

周瑜父輩

  • 周異,周瑜之父,洛陽令。
  • 周尚:周瑜從父,周興之孫(周異之兄,存疑),官至丹楊太守。
  • 周崇:周瑜從父,周興之孫,周景長子,嗣安陽鄉侯。
  • 周忠:周瑜從父,周景之子,官至太尉、錄尚書事。

周瑜妻妾

  • 小喬橋公次女,大喬之妹(古代“橋”與“喬”為一個字),漢末國色美女 [5]  [158] 

周瑜平輩

  • 周暉:周瑜再從兄,周忠之子,官至洛陽令。

周瑜子侄

  • 周妃:周瑜之女,一説名為周徹,嫁太子孫登(孫權長子)
  • 周循:周瑜長子,官至騎都尉,娶公主孫魯班(孫權之女) [173] 
  • 周胤:周瑜次子,娶孫氏宗室女,興業都尉,封都鄉侯,因罪免
  • 周峻:周瑜兄子,官至偏將軍。

周瑜孫子

  • 周護:周瑜從孫,周峻之子。
周瑜家族譜 周瑜家族譜 [155]

周瑜後世紀念

周瑜墓地

廬江周瑜墓
廬江周瑜墓(13張)
周瑜墓中國有多處。據唐朝梁肅所作的《周公瑾墓下詩序》和陸廣微所撰《吳地記》記載 [64]  ,周瑜墓位於蘇州,“周瑜墳,在縣東二里。 ”據陸游所撰的《南唐書》記載,周瑜墓位於宿州,“瑜葬宿松,即墓為祠,子孫居其旁者,猶數十家。”而據明朝《一統志》記載:“周瑜墓在廬江縣安豐鄉”。公元1422年(明正統七年),提學御史彭勖,令知縣黃金蘭立碑題曰:“吳名將周公瑾之墓”。清《廬江縣誌》又載:“周瑜之妻小喬墓,在西門外真武觀西百步,墓墩俗稱瑜婆墩”。清咸豐年間,墓地被毀。1926年和1942年,周瑜墓先後進行了兩次修繕
1989年春,安徽省文物事業管理局召開有關專家論證會,對湖南岳陽,江西新淦,安徽廬江、巢縣、舒城、宿松等地的周瑜墓進行了全面的科學論證,取得一致意見,確認安徽省廬江縣的周瑜墓為周瑜首丘之地。
1989年5月,周瑜墓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5] 

周瑜周瑜城

周瑜城 周瑜城
周瑜城位於安徽舒城縣城西南10公里處的幹汊河鎮瑜城村。為24歲以前的周瑜在家鄉修建的兵營,供練兵習武及駐軍之用。周瑜城為土城,正方形,長寬各296米,高10米,佔地面積104畝,四周是土築城牆,高城之上是平整的台地,東西南北各有一個相對稱的寬六七米的城門。原建有兵營、養馬場、周瑜井、拜母堂、淨梵寺、古塔等。周瑜城的西北方向有呈鼎足之勢的三個土墩,名曰“練三墩”,傳為當年周郎練兵牧馬處。周瑜城及練三墩,古稱牧馬舊市,為昔日龍舒八景之一。此外還有周公渡 [97]  位於杭埠河下游。傳説周瑜攜魯肅脱離袁術,投奔孫策,路過家鄉,在一渡口處,遇到惡霸設卡收費,周瑜最聽不得百姓受苦,然後指揮官兵搭了一架浮橋,並許諾將來一定為這裏修一架正式的橋。可惜後來英年早逝,未能實現這一夙願。消息傳到家鄉,百姓紛紛舉哀紀念,後人就把這個渡口稱作周公渡。

周瑜紀念橋

  • 周郎橋:周瑜在南京有一處遺蹟,即“周郎橋”。據明朝《萬曆上元縣誌》載:“周郎橋,在丹陽鄉。吳周瑜渡秣陵,破笮融,下湖熟,曾經此,故名。”
  • 周瑜橋:周瑜橋位於安徽省舒城縣帶肚堰,位於南門口到碼頭交叉處,橫跨城南護城河;牧馬舊市,為周瑜練兵放牧處,“龍舒八景”之一。

周瑜周瑜點將台

周瑜點將台 周瑜點將台
周瑜點將台位於江西省九江市星子縣紫陽路,周瑜點將台愛蓮池景區,是廬山世界文化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周瑜點將台是廬山景區內歷史最為悠久的古建築之一,始建於漢建安十一年(206年),距今1800年的歷史,明朝天順年間重建,台基長30米寬16米、高7米,台上建築為磚木結構,樓頂為木楔穿架,雀蓮均飾雲紋及花鳥紋,樓面面積200多平方米,分正廳和左右廂房,畫棟雕樑,氣勢宏偉。

周瑜周郎赤壁

周郎赤壁(武赤壁)-赤壁古戰場 周郎赤壁(武赤壁)-赤壁古戰場
周郎赤壁”又稱“武赤壁”,是當年赤壁之戰發生的地方,位於蒲圻縣(現更名為赤壁市)。將近山崖,褐色的石劈上,一米見方的大字"赤壁"赫然入目,並在赤壁磯頭林木掩映的長江邊上立有周瑜塑像,傲對長江,壯志滿懷指點江山如畫。赤壁有文赤壁·武赤壁之分,文赤壁,又名東坡赤壁,位於黃州,是因蘇東坡在此吟頌了千古絕唱《念奴嬌·赤壁懷古》而著名;而武赤壁又稱作周郎赤壁,位於赤壁市(原蒲圻市),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赤壁大戰的遺址,為表彰周瑜於赤壁之戰中的卓越功勳,也稱此地為周郎赤壁。

周瑜三元觀

三元觀位於南京市高淳區陽江鎮,據出土碑文記載,始建於三國吳赤烏二年(239年),是高淳、溧水乃至安徽宣、郎、廣地區最早的道教聖地。方苞在《蒼溪鎮重修三元觀記》裏引用張自超的記述説:“漢末吳將周瑜駐屯於此,瑜歿,權立觀以褒其功。及北宋以永豐田賜蔡京,乃重建加崇侈焉。茲拆正殿,棟陰署‘赤烏二年重建’。 [98] 
根據方苞的《蒼溪鎮重修三元觀記》看,建這個道觀的最初目的是孫權表彰周瑜在這裏所建立的功勳,因歷史太長,變亂太多,道觀沒有留下週瑜的遺蹟。 [98-99] 

周瑜藝術形象

周瑜小説形象

小説《三國演義》裏為了凸顯諸葛亮的智慧,杜撰瞭如“智激周瑜”、“三氣周瑜”、“周郎妙計安天下 賠了夫人又折兵”、“既生瑜 何生亮”等故事。把歷史上的周瑜塑造成了心胸狹窄,不能容人的形象。這是小説對歷史人物的藝術加工,與史實不符。 [66] 

周瑜歇後語

  • 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 周瑜要飯—— 窮嘟嘟(都督)
  • 周瑜謀荊州——賠了夫人又折兵
  • 諸葛亮哭周瑜——假戲真做

周瑜影視形象

周瑜影視形象
年份
影視類型
劇名
飾演者
1976
電視劇
1983
電 影
1985
電視劇
諸葛亮
1985
電視劇
諸葛亮
1990
電 影
關公
1990
歌仔戲
《孔明三氣周瑜》
1994
電視劇
1995
電視劇
1996
電 影
劉家輝
1999
電 影
2008
電 影
梁朝偉
2009
電 影
2010
電視劇
三國
2010
電 影
2012
電視劇
2015
電視劇
2015
電視劇
2017
電視劇
羽然 [165] 
2020
電 影
2020
電 影
三國志新解》(日本)
賀來賢人(日本) [161] 
參考資料
  • 1.    《三國志·周瑜傳》:周瑜字公瑾,廬江舒人也。從祖父景,景子忠,皆為漢太尉。父異,洛陽令。瑜長壯有姿貌。初,孫堅興義兵討董卓,徙家於舒。堅子策與瑜同年,獨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無通共。
  • 2.    《三國志·周瑜傳》:瑜從父尚為丹楊太守,瑜往省之。會策將東渡,到歷陽,馳書報瑜,瑜將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諧也。”
  • 3.    《三國志·周瑜傳》:遂從攻橫江、當利,皆拔之。乃渡擊秣陵,破笮融、薛禮,轉下湖孰、江乘,進入曲阿,劉繇奔走,而策之眾已數萬矣。因謂瑜曰:“吾以此眾取吳會平山越已足。卿還鎮丹楊。”瑜還。
  • 4.    《三國志·周瑜傳》:頃之,袁術遣從弟胤代尚為太守,而瑜與尚俱還壽春。
  • 5.    《三國志·卷五十四·吳書九·周瑜列傳》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11-12]
  • 6.    《三國志·周瑜傳》:術欲以瑜為將,瑜觀術終無所成,故求為居巢長,欲假塗東歸,術聽之。遂自居巢還吳。是歲,建安三年也。
  • 7.    《三國志》:瑜益知其奇也。遂相親結,定僑、札之分。
  • 8.    黃淡如: 周郎顧曲立軸設色紙本
  • 9.    《三國志·周瑜傳》:策親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將,即與兵二千人,騎五十匹。瑜時年二十四,吳中皆呼為周郎。
  • 10.    《三國志·周瑜傳》:以瑜恩信著於廬江,出備牛渚,後領春谷長。頃之,策欲取荊州,以瑜為中護軍,領江夏太守,從攻皖,拔之。時得橋公兩女,皆國色也。策自納大橋,瑜納小橋。復進尋陽,破劉勳,討江夏,還定豫章、廬陵,留鎮巴丘。
  • 11.    《三國志·吳志·吳主傳》:是時,惟有會稽、吳郡、丹楊、豫章、廬陵,然深險之地猶未盡從,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賓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為意,未有君臣之固。張昭、周瑜等謂權可與共成大業,故委心而服事焉。
  • 12.    《三國志·周瑜傳》:五年,策薨,權統事。瑜將兵赴喪,遂留吳,以中護軍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
  • 13.    《三國志·吳志·周瑜傳》:是時權位為將軍,諸將賓客為禮尚簡,而瑜獨先盡敬,便執臣節。
  • 14.    《三國志》:會瑜已徙肅母到吳,肅具以狀語瑜。時孫策已薨,權尚住吳,瑜謂肅曰:“昔馬援答光武雲‘當今之世,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今主人親賢貴士,納奇錄異,且吾聞先哲秘論,承運代劉氏者,必興於東南,推步事勢,當其歷數,終構帝基,以協符,是烈士攀龍附鳳馳騖之秋。吾方達此,足下不須以子揚之言介意也。”肅從其言。瑜因薦肅才宜佐時,當廣求其比,以成功業,不可令去也。
  • 15.    《江表傳》:曹公新破袁紹,兵威日盛,建安七年,下書責權質任子。權召羣臣會議,張昭、秦松等猶豫不能決,權意不欲遣質,乃獨將瑜詣母前定議,瑜曰:“昔楚國初封於荊山之側,不滿百里之地,繼嗣賢能,廣土開境,立基於郢,遂據荊楊,至於南海,傳業延祚,九百餘年。今將軍承父兄餘資,兼六郡之眾,兵精糧多,將士用命,鑄山為銅,煮海為鹽,境內富饒,人不思亂,泛舟舉帆,朝發夕到,士風勁勇,所向無敵,有何逼迫,而欲送質?質一入,不得不與曹氏相首尾,與相首尾,則命召不得不往,便見制於人也。極不過一侯印,僕從十餘人,車數乘,馬數匹,豈與南面稱孤同哉?不如勿遣,徐觀其變。若曹氏能率義以正天下,將軍事之未晚。若圖為暴亂,兵猶火也,不戢將自焚。將軍韜勇抗威,以待天命,何送質之有!”權母曰:“公瑾議是也。公瑾與伯符同年,小一月耳,我視之如子也,汝其兄事之。”遂不送質。
  • 16.    《吳書》:孫權每賜周瑜衣,寒暑皆百領,諸將皆不及。
  • 17.    《三國志·周瑜傳》:十一年,督孫瑜等討麻、保二屯,梟其渠帥,囚俘萬餘口,還備(官亭)〔宮亭〕。江夏太守黃祖遣將鄧龍將兵數千人入柴桑,瑜追討擊,生虜龍送吳。
  • 18.    《三國志 甘寧傳》:於是歸吳。周瑜、呂蒙皆共薦達,孫權加異,同於舊臣。
  • 19.    《三國志 吳主傳》:十三年春,權討江夏,瑜為前部大督。
  • 20.    《三國志·周瑜傳》:其年九月,曹公入荊州,劉琮舉眾降,曹公得其水軍,船步兵數十萬,將士聞之皆恐。權延見羣下,問以計策。議者鹹曰:“曹公豺虎也,然託名漢相,挾天子以徵四方,動以朝廷為辭,今日拒之,事更不順。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劉表治水軍,蒙衝鬥艦,乃以千數,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陸俱下,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而勢力眾寡,又不可論。愚謂大計不如迎之。”瑜曰:“不然。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將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裏,兵精足用,英雄樂業,尚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況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請為將軍籌之:今使北土已安,操無內憂,能曠日持久,來爭疆埸,又能與我校勝負於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且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又今盛寒,馬無藁草,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此數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將軍禽操,宜在今日。瑜請得精兵三萬人,進住夏口,保為將軍破之。”權曰:“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耳。今數雄已滅,惟孤尚存,孤與老賊,勢不兩立。君言當擊,甚與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 21.    《三國志·周瑜傳》: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蓋放諸船,同時發火。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備與瑜等復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徑自北歸。
  • 22.    《三國志·周瑜傳》:瑜與程普又進南郡,與仁相對,各隔大江。兵未交鋒,瑜即遣甘寧前據夷陵。仁分兵騎別攻圍寧。寧告急於瑜。瑜用呂蒙計,留淩統以守其後,身與蒙上救寧。寧圍既解,乃渡屯北岸,剋期大戰。瑜親跨馬擽陳,會流矢中右脅,瘡甚,便還。後仁聞瑜卧未起,勒兵就陳。瑜乃自興,案行軍營,激揚吏士,仁由是遂退。
  • 23.    《三國志·吳主傳》:十四年,瑜、仁相守歲餘,所殺傷甚眾。仁委城走。
  • 24.    《資治通鑑》:周瑜攻曹仁歲餘,所殺傷甚眾,仁委城走。權以瑜領南郡太守,屯據江陵。
  • 25.    《三國志·吳書九·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10-03]
  • 26.    《三國志·周瑜傳》:是時劉璋為益州牧,外有張魯寇侵,瑜乃詣京見權日:“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戚操,北方可圖也。”權許之。瑜還江陵,為行裝,而道於巴丘病卒,時年三十六。
  • 27.    《新唐書·卷十五·志第五·禮樂五·吉禮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1-11]
  • 28.    《宋史·卷一零五·志第五十八·禮八·吉禮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1-11]
  • 29.    三國志卷五十一吳書六宗室傳第六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11-13]
  • 30.    三國志卷十三 魏書十三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11-13]
  • 31.    初學記卷十八 人部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1-13]
  • 32.    晉書·列傳第二十四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10-03]
  • 33.    晉書卷九十二 列傳第六十二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11-13]
  • 34.    《全唐詩·卷七百六十七》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6-10-13]
  • 35.    《周公瑾墓下詩序》
  • 36.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 37.    《歐陽修撰集·卷一》。
  • 38.    《艾軒集·卷四》
  • 39.    《默堂集·再與龜山先生諫議》
  • 40.    《龍川集·張昭周瑜》
  • 41.    南宋 陳亮《史論 酌古論 呂蒙》 ◆説者謂天無大風,黃蓋不進計,周瑜未必勝。此不善觀人者也。
  • 42.    《范成大吊周瑜詩》
  • 43.    三國志集解·周瑜傳:周瑜從攻橫江當利及東渡擊枺陵,則知在江北
  • 44.    《兩漢筆記·卷十二》
  • 45.    《歸潛志·卷十三》 。
  • 46.    王義山·《稼村類稿》
  • 47.    資治通鑑卷第六十四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11-13]
  • 48.    《周公瑾古像贊》
  • 49.    《史鉞·卷十三》
  • 50.    《蓄齋二集·讀周瑜傳》
  • 51.    《安雅堂稿·卷四》
  • 52.    《翁山文外·訓練輯要序》
  • 53.    《三國演義 第十五回》
  • 54.    匯評三國志演義:小霸王怒斬于吉 碧眼兒坐領江東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5-13]
  • 55.    清李安溪《三國志集解》:周瑜在則可,如無瑜者,權必不能獨擋曹,無玄德則無吳耳,子敬之謀...
  • 56.    《澗於集·周瑜論》
  • 57.    盧弼《三國志集解》:公瑾生長江、淮,諳識險要,出入彭、蠡,久涉波濤,熟籌彼我......
  • 58.    後漢演義:續嘉耦老夫得少妻 上遺箋壯年悲短命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10-13]
  • 59.    呂思勉.《三國史話》.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 60.    《青年團的工作要照顧青年的特點》
  • 61.    《三國志·周瑜傳》: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 62.    釵小志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1-12]
  • 63.    普頗以年長,數陵侮瑜。瑜折節容下,終不與校。普後自敬服而親重之,乃告人曰:“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
  • 64.    《周公瑾墓下詩序》:十三年春,予與友人歐陽仲山旅遊於吳里巷之間,有墳巋然。問於人,則曰:吳將軍周公瑾之墓也。
  • 65.    廬江周瑜墓園昨開園納客  .新浪網[引用日期2017-09-01]
  • 66.    三國演義第五十六回 ·曹操大宴銅雀台 孔明三氣周公瑾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10-03]
  • 67.    喬繼堂. 正説歷朝八十臣 上[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9:297.
  • 68.    周瑜與孫策結為至交  .光明網[引用日期2021-06-11]
  • 69.    滿江紅 赤壁懷古 宋·戴復古  .搜韻[引用日期2021-07-14]
  • 70.    題赤壁圖(弘治辛酉年十四時作追錄於此) 明·楊慎  .搜韻[引用日期2021-07-14]
  • 71.    大辭海《軍事卷》——中國歷史上的戰爭和軍事人物  .大辭海官方網站[引用日期2021-08-03]
  • 72.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一版)軍事  .中國大百科全書數據庫[引用日期2021-08-03]
  • 73.    石泉長.《中華百科要覽》.瀋陽市和平區北1馬路108號:遼寧人民出版社,1993年2月:287-288頁
  • 74.    羅琨,張永山.《中國軍事通史第七卷·三國軍事史》.北京市海淀區青龍橋: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年10月1日:475頁
  • 75.    《三國志.徐晃傳》:又與滿寵討關羽於漢津,與曹仁擊周瑜於江陵。
  • 76.    《三國志·吳主傳》:備、瑜等復追至南郡,曹公遂北還,留曹仁、徐晃於江陵,使樂進守襄陽。
  • 77.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一版)軍事Ⅱ.北京阜成門北大街17號: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2年9月:1384頁
  • 78.    《三國志·周瑜傳》:初曹公聞瑜年少有美才,謂可遊説動也,乃密下揚州,遣九江蔣幹往見瑜。幹有儀容,以才辯見稱,獨步江、淮之間,莫與為對。乃布衣葛巾,自託私行詣瑜。瑜出迎之,立謂幹曰:“子翼良苦,遠涉江湖為曹氏作説客邪?”幹曰:“吾與足下州里,中間別隔,遙聞芳烈,故來敍闊,並觀雅規,而云説客,無乃逆詐乎?”瑜曰:“吾雖不及夔、曠,聞弦賞音,足知雅曲也。”因延幹入,為設酒食。畢,遣之曰:“適吾有密事,且出就館,事了,別自相請。”後三日,瑜請幹與周觀營中,行視倉庫軍資器仗訖,還宴飲,示之侍者服飾珍玩之物,因謂幹曰:“丈夫處世,遇知己之主,外託君臣之義,內結骨肉之恩,言行計從,禍福共之,假使蘇張更生,酈叟復出,猶撫其背而折其辭,豈足下幼生所能移乎?”幹但笑,終無所言。幹還,稱瑜雅量高致,非言辭所間。中州之士,亦以此多之。
  • 79.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第十一卷》.上海新華路200號: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3年3月:825頁
  • 80.    雅量高致什麼意思?雅量高致典故介紹  .深度歷史網[引用日期2021-08-04]
  • 81.    《三國志·吳書九·周瑜傳》權拜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以下雋、漢昌、劉陽、州陵為奉邑,屯據江陵。
  • 82.    青年團的工作要照顧青年的特點  .中國經濟網.2007-05-29[引用日期2021-08-28]
  • 83.    《三國志·吳書九·呂蒙傳》孫權與陸遜論周瑜、魯肅及蒙曰:“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開拓荊州,邈焉難繼…”
  • 84.    元·脱脱等《宋史·志第五十八·禮八》:魏西河守吳起封廣宗伯,齊將孫臏武清伯,田單昌平伯,趙將廉頗臨城伯,秦將王翦鎮山伯,漢前將軍李廣懷柔伯,吳將軍周瑜平虜伯。
  • 85.    顧曲周郎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09-01]
  • 86.    一時瑜亮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09-01]
  • 87.    一時瑜亮  .詞典網[引用日期2021-09-01]
  • 88.    飲醇自醉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09-01]
  • 89.    雅量高致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09-01]
  • 90.    蛟龍得雲雨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09-01]
  • 91.    池中之物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09-01]
  • 92.    總角之好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09-01]
  • 93.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一版)中國歷史、軍事-周瑜  .中國大百科全書數據庫[引用日期2021-09-15]
  • 94.    《中國大百科全書數據庫》(第一版)軍事卷—赤壁之戰(作者:安田):孫權命周瑜為主將,程普為副,率三萬精鋭水軍。聯合屯駐樊口的劉備軍,共約五萬人溯長江西進,迎擊曹軍。
  • 95.    《中國大百科全書數據庫》(第一版)軍事卷—赤壁之戰(作者:安田)
  • 96.    指囷相贈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09-15]
  • 97.    2018年擬命名安徽省森林城鎮公示 六安6個鄉鎮上榜  .安徽網.2019-05-22[引用日期2021-09-15]
  • 98.    蒼溪鎮重修三元觀記-作者-方苞-清 - 中華文庫  .中華文庫[引用日期2021-09-15]
  • 99.    《疏記》:“漢末吳將周瑜駐屯於此。瑜歿,權立觀以褒其功。及北宋以永豐田賜蔡京,乃重建加崇侈焉。茲坼正殿,棟陰署‘赤烏二年重建’。其始修在明成化三年,越萬曆三十二年,越崇禎十四年,凡再修。”夫自明中葉至今僅百餘年,修而復圮者三。而自漢至明千餘年無廢興,事理有不當然者。蓋重建於京,修者醜之,故原其跡之自瑜而署以赤烏也。
  • 100.    《三國志·吳書九·魯肅傳》周瑜病困,上疏曰:“當今天下,方有事役,是瑜乃心夙夜所憂,原至尊先慮未然,然後康樂。今既與曹操為敵,劉備近在公安,邊境密邇,百姓未附,宜得良將以鎮撫之。魯肅智略足任,乞以代瑜。瑜隕踣之日,所懷盡矣。”江表傳載:初瑜疾困,與權箋曰:“瑜以凡才,昔受討逆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荷榮任,統御兵馬,志執鞭弭,自效戎行。規定巴蜀,次取襄陽,憑賴威靈,謂若在握。至以不謹,道遇暴疾,昨自醫療,日加無損。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誠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復奉教命耳。方今曹公在北,疆埸未靜,劉備寄寓,有似養虎,天下之事,未知終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慮之日也。魯肅忠烈,臨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儻或可採,瑜死不朽矣。”案此箋與本傳所載,意旨雖同,其辭乖異耳。
  • 101.    1954年6月30日《青年團的工作要照顧青年的特點》毛澤東:“曹操帶領大軍下江南,攻打東吳。那時,周瑜是個‘青年團員’,當東吳的統帥,程普等老將不服,後來説服了,還是由他當,結果打了勝仗”。
  • 102.    《後漢書》:曹操以舟師伐孫權,權將周瑜敗之於烏林、赤壁。
  • 103.    《三國志·吳書九·周瑜傳》及會罷之夜,瑜請見曰:“諸人徒見操書,言水步八十萬,而各恐懾,不復料其虛實,便開此議,甚無謂也。今以實校之,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軍已久疲,所得表眾,亦極七八萬耳,尚懷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眾,眾數雖多,甚未足畏。”
  • 104.    《三國志 吳書九》:“留凌公績,蒙與君行,解圍釋急,勢亦不久,蒙保公績能十日守也。”又説瑜分遣三百人柴斷險道,賊走可得其馬。瑜從之。軍到夷陵,即日交戰,所殺過半。敵夜遁去,行遇柴道,騎皆舍馬步走。兵追蹙擊,獲馬三百匹,方船載還。於是將士形勢自倍,乃渡江立屯,與相攻擊,曹仁退走,遂據南郡,撫定荊州。
  • 105.    《三國志·吳書九·周瑜傳》瑜上疏曰:“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築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資業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
  • 106.    《三國志·吳書九·周瑜傳》後權稱尊號,謂公卿曰:“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 107.    《三國志·吳書九·周瑜傳》權素服舉哀,感動左右。喪當還吳,又迎之蕪湖,眾事費度,一為供給。後著令曰:“故將軍周瑜、程普,其有人客,皆不得問。”初瑜見友於策,太妃又使權以兄奉之。是時權位為將軍,諸將賓客為禮尚簡,而瑜獨先盡敬,便執臣節。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
  • 108.    《三國志·吳書九·呂蒙傳》周瑜、魯肅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
  • 109.    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第五卷·三國兩晉南北朝史(下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4頁
  • 110.    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第五卷·三國兩晉南北朝史(下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8頁
  • 111.    方北辰.《三國名將:一個歷史學家的排行榜》: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91-92頁
  • 112.    方詩銘.《三國人物散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90頁
  • 113.    張大可.《三國史》:華文出版社,2003年:第249頁
  • 114.    全唐文(第09部 卷八百八十四)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21-10-26]
  • 115.    王勃三國論:全唐文卷一百八十二-正文-三國評論精選-現當代名著網  .古文典籍[引用日期2021-10-26]
  • 116.    (北宋)李昉、李穆、徐鉉《太平御覽·卷四百六十七》引張勃《吳錄》:長沙桓王在歷陽,遣書呼周瑜。瑜將兵五百人,船糧器杖,星夜馳赴。
  • 117.    (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卷六十五•漢紀五十七》:是時,曹操遺權書曰:“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權以示臣下,莫不響震失色。長史張昭等曰:“曹公,豺虎也,挾天子以徵四方,動以朝廷為辭;今日拒之,事更不順。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劉表治水軍,蒙衝鬥艦乃以拮數,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陸俱下,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而勢力眾寡又不可論。愚謂大計不如迎之。”
  • 118.    羅琨,張永山.《中國軍事通史第七卷·三國軍事史》.北京市海淀區青龍橋: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年10月1日:475頁
  • 119.    《三國志·吳書九·周瑜傳》瑜曰:“不然。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將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裏,兵精足用,英雄樂業,尚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況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
  • 120.    《三國志·吳書九·周瑜傳》請為將軍籌之:今使北土已安,操無內憂,能曠日持久,來爭疆埸,又能與我校勝負於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且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又今盛寒,馬無藁草,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此數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 121.    《三國志·吳書九·周瑜傳》:“將軍禽操,宜在今日。瑜請得精兵三萬人,進住夏口,保為將軍破之。”
  • 122.    《三國志·吳書九·周瑜傳》:權曰:“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耳。今數雄已滅,惟孤尚存,孤與老賊,勢不兩立。君言當擊,甚與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 123.    《三國志·吳書九·周瑜傳》: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併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
  • 124.    《三國志·吳書九·周瑜傳》: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蓋放諸船,同時發火。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
  • 125.    (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卷六十五•漢紀五十七》:劉備、周瑜水陸並進,追操至南郡。時操軍兼以飢疫,死者太半。操乃留徵南將軍曹仁、模野將軍徐晃守江陵,折衝將軍樂進守襄陽,引軍北還。
  • 126.    (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卷六十五•漢紀五十七》:瑜等率輕鋭繼其後,雷鼓大震,北軍大壞。
  • 127.    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第五卷·三國兩晉南北朝史(下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9頁
  • 128.    方詩銘.《三國人物散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83頁
  • 129.    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第五卷·三國兩晉南北朝史(下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92頁
  • 130.    (晉)陳壽《三國志·魏書十·賈詡傳》“故曹仁守江陵,敗不旋踵”
  • 131.    (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卷六十五•漢紀五十七》:是時,曹操遺權書曰:“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
  • 132.    (晉)陳壽《三國志·吳書九·周瑜傳》: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
  • 133.    (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卷六十五•漢紀五十七》:乃取蒙衝鬥艦十艘,載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備走舸,繫於其尾。先以書遺操,詐雲欲降。時東南風急,蓋以十艦最著前,中江舉帆,餘船以次俱進。操軍吏士皆出營立觀,指言蓋降。去北軍二里餘,同時發火,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延及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
  • 134.    (晉)陳壽《三國志·吳書九·周瑜傳》:峻卒,全琮表峻子護為將。權曰:“昔走曹操,拓有荊州,皆是公瑾,常不忘之。
  • 135.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文史古籍批語集: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1月:201頁
  • 136.    方北辰.《三國名將:一個歷史學家的排行榜》: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88頁
  • 137.    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第五卷·三國兩晉南北朝史(下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94頁
  • 138.    王中興:《論赤壁之戰與曹操的戰略指導》,《軍事歷史研究》1996年第2期
  • 139.    張大可.《三國史》:華文出版社,2003年:第249頁
  • 140.    康甦:《古代“尊左”與“尚右”問題探新——兼談以“左右”示“尊卑”的三分法》,《山東師範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1期
  • 141.    胡守為,楊廷福主編.《中國歷史大辭典·魏晉南北朝史》: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第455頁
  • 142.    許嘉璐主編.《二十四史全譯·三國志(第二冊)》: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第817頁
  • 143.    送歐陽推官赴華州監酒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21-12-10]
  • 144.    胡守為,楊廷福.《中國歷史大辭典·魏晉南北朝史》: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第455頁
  • 145.    (晉 陳壽)《三國志 吳書九 魯肅傳》:初瑜疾困,與權箋曰:“瑜以凡才,昔受討逆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荷榮任,統御兵馬,志執鞭弭,自效戎行。規定巴蜀,次取襄陽,憑賴威靈,謂若在握。至以不謹,道遇暴疾,昨自醫療,日加無損。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誠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復奉教命耳。方今曹公在北,疆埸未靜,劉備寄寓,有似養虎,天下之事,未知終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慮之日也。魯肅忠烈,臨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儻或可採,瑜死不朽矣。”
  • 146.    三國志·吳書九·魯肅傳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1-12-14]
  • 147.    (晉·陳壽)《三國志·吳書九·周瑜傳》:瑜長壯有姿貌
  • 148.    (唐·許嵩)《建康實錄》卷一:周瑜字公瑾,廬江舒城人。少有姿貌,與孫策同年。
  • 149.    (唐·陸廣微)《吳地記》卷一:瑜字公瑾,廬江舒人,仕吳大將軍、南郡太守。美姿貌,時年二十四,吳中皆呼為周郎。
  • 150.    (宋·蕭常)《續後漢書》卷二十九:周瑜,字公瑾,廬江舒人,從祖景,景子忠皆漢太尉,父異洛陽令,瑜美風儀,與孫䇿同年友善。
  • 151.    新唐書 卷一十五 志第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2-01-09]
  • 152.    宋史 卷一百五 志第五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1-09]
  • 153.    嚴可均.全後漢文(下):商務印書館,1999年:第956頁
  • 154.    宋傑:《蜀吳統治下江陵軍事地位之演變》,《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3期
  • 155.    晉文:《周瑜的家族與家庭》,《南京師範大學 南京曉莊學報(歷史系)》,2014年1月第1期,江蘇南京210097
  • 156.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百十一:赤壁之役,曹操敗於周瑜,淝水之戰,苻堅敗於謝玄,北人豈常勝哉?
  • 157.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百十一  .中華典藏[引用日期2022-02-17]
  • 158.    (晉·陳壽)《三國志·吳書九·周瑜傳》:時得橋公兩女,皆國色也。策自納大橋,瑜納小橋。
  • 159.    周瑜 -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 歷史學 政治史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引用日期2022-02-28]
  • 160.    毛漢光.《中國中古社會史論》: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第121頁
  • 161.    三國志新解  .豆瓣電影[引用日期2022-03-29]
  • 162.    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第五卷·三國兩晉南北朝史(下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5頁
  • 163.    白壽彝.《中國通史(第五卷·三國兩晉南北朝史(下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92頁
  • 164.    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第五卷·三國兩晉南北朝史(下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6頁
  • 165.    少兒也三國 第二季:三讓徐州 片尾演職員表第20分56秒  .優酷[引用日期2022-09-12]
  • 166.    (西晉)陳壽撰;史瑞玲註譯.三國志[M].武漢:崇文書局,2008.09:109
  • 167.    詩詞 易順鼎 詠古詩五十八首同樊山作 其十四 周瑜  .搜韻[引用日期2023-03-05]
  • 168.    《三國志.吳書.魯肅傳》:魯肅……家富於財,性好施與。爾時天下已亂,肅不治家事,大散財貨,摽賣田地,以賑窮弊結士為務,甚得鄉邑歡心。周瑜為居巢長,將數百人故過候肅,並求資糧。肅家有兩囷米,各三千斛,肅乃指一囷與周瑜,瑜益知其奇也,遂相親結。
  • 169.    詩詞 易順鼎 樊口大雪醉中作歌  .搜韻[引用日期2023-05-21]
  • 170.    《三國志》:周瑜字公瑾,廬江舒人也。
  • 171.    周 瑜  .岳陽市人民政府網[引用日期2023-08-30]
  • 172.    每古漢語字典解釋  .詞典網[引用日期2020-05-24]
  • 173.    《三國志·吳書九·周瑜傳》:女配太子登,男循尚公主。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