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周逸

(海南文昌籍烈士)

鎖定
周逸(1902-1927),原名周德一,又名周慶昌,海南省文昌縣潭牛鎮文郎君村人。少年時在家鄉附近的廣智學校讀書。1919年,考進瓊山縣府城瓊崖公學,組織學生參加反帝愛國運動。1921年,以第一名的成績考上文昌中學,不久被推選為學生會幹事、學生會主要負責人。1924年中學畢業後,考入上海華東大學預科,後轉入上海大夏大學法政系學習。同年,與王文明、陳垂斌、葉文龍、羅文淹、黃昌煒、許俠夫、符向一、郭儒灝等人一起組織瓊崖新青年社,出版《瓊崖新青年》(半月刊)雜誌。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底,受中共黨組織委派回廣州從事革命活動。1926年2月以國民黨中央農民部特派員身份返回文昌縣開展農民運動,3月創建中共文昌縣黨團支部,當選為支部書記,不久任中共文昌縣特別支部書記。6月在中共瓊崖第一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共瓊崖地方委員會委員兼農民部部長。9月在海口市與馮平一起共同主持創辦瓊崖高級農民軍事政治訓練所,任副所長兼專職教員,培訓各縣農民運動的骨幹。1927年6月當選為中共瓊崖特別委員會委員。7月中旬,在樂會縣(今屬瓊海縣)與國民黨民團戰鬥中犧牲。 [1] 
中文名
周逸
別    名
周德一
周慶昌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02年
逝世日期
1927年
出生地
海南省文昌縣

周逸人物生平

周逸早年經歷

周逸,原名德一,又名慶昌,1902年出生在海南省文昌縣潭牛鎮文郎君村一窮苦農民家庭。周逸童年在家鄉的廣智學校就讀,成績優異。1919年下半年,他考進府城瓊崖公學,開始接受進步思想,積極參加反帝反封建運動。因組織學生到美國教堂門前集會示威,要求懲辦強姦女中學生的教士,被學校當局開除。 [2] 
1921年9月,周逸以優異成績考進文昌中學。在校期間,他除了攻讀規定的課程外,還如飢似渴地閲讀《新青年》《每週評論》《瓊崖旬報》等進步刊物,探索救國道路。 [2] 
1924年,周逸在文昌中學畢業後,考進上海東華大學預科,3個月後轉入上海大夏大學法政系。在革命運動的推動下,周逸與在上海讀書的海南籍進步學生一起組織了“上海瓊崖青年社”,介紹海南見聞,揭露黑暗,發動和組織青年學生參加革命活動。他們還創辦了《瓊崖青年專刊》,進行革命宣傳。1925年,五卅運動爆發後,周逸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定地站在鬥爭的前列。同年,經上海黨組織批准,加入中國共產黨。12月,從上海回廣州。 [2] 

周逸參加革命

1926年2月,周逸回瓊崖開展黨的工作和組織領導農民運動。在周逸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很快成立起文昌縣黨團聯合支部,周逸被選為支部書記。黨團支部成立後,他和同志們又組織成立了文昌縣農民協會籌備委員會,並以籌備會的名義發佈《告全體農民書》,在黨團支部和農民籌委會的領導下,文昌革命形勢發展很快,各區鄉都普遍成立了農民協會。在“一切權力歸農會”的口號鼓舞下,全縣鄉村普遍開展了打土豪,鬥劣紳和減租、減息、廢除苛捐雜税等活動,並動員婦女剪辮子,放裹腳,廢除封建婚姻,興辦平民學校、夜校、識字班,幫助農民提高思想覺悟和文化水平,使農民運動迅猛發展。 [2] 
同年6月,中共瓊崖第一次代表大會在海口市竹林村邱宅召開,周逸參加了會議,當選為中共瓊崖地委委員,兼任農民部部長。9月,他和馮平在海口籌辦“瓊崖高級農民政治軍事訓練所”,自任政治主任和專職教員。1927年初訓練所正式開學,培訓從各縣農民運動中抽調出來的積極分子,為黨輸送一大批具有一定政治水平和軍事素養的農運幹部。 [2] 

周逸壯烈犧牲

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大肆逮捕和屠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羣眾。22日,國民黨瓊崖當局也向共產黨和革命羣眾舉起了屠刀。此前幾個小時,瓊崖地委書記王文明接到中共廣東區委關於“撤離城市,轉入農村堅持鬥爭”的緊急指示,在革命羣眾的掩護下,周逸與王文明等攜帶黨的重要文件離開海口,撤到樂會縣第四區農村。從此,他們以農村為根據地,堅持發展黨的組織,建立工農武裝,開闢農村武裝鬥爭的道路。 [2] 
7月中旬,周逸帶領一個戰鬥小組在嘉積市附近破壞敵人的交通線,被反動民團發現。面對數倍於己的敵人,他們且戰且退。周逸在向敵人射出最後一顆子彈後,不幸中彈犧牲,時年25歲。 [2]  [4] 

周逸後世紀念

周逸烈士的雕像保存於潭牛人民革命紀念園,該紀念園位於文昌市潭牛鎮潭牛墟西部、文昌至海口公路旁。由馬白山鄭章、林泉等老幹部組成了籌建委員會,在海南省民政廳、海南省委黨史研究室、文昌縣人民政府的支持下,發動社會各界捐資60萬元,於1992年5月動工興建,1993年8月竣工。紀念園坐西朝東,佔地面積6000餘平方米,主要由大門、英烈雕像、壁廊、紀念亭、英烈館等建築組成,是文昌市建築規模較大的革命紀念園。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