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疏》是唐代学者贾公彦于永徽年间所著的礼学注疏,全书共50卷 [3]。该书以东汉郑玄《周礼注》为阐释基础,吸收北周沈重《周礼义疏》及魏晋南北朝诸家学说,系统疏解《周礼》六官制度,填补了唐初礼学研究的空白 [1-2]。
全书围绕礼乐、军赋等典章制度展开考辨,延续古文经学传统,疏证范围限于儒家九经,注重经注逻辑的连贯性 [1] [3]。现存版本主要有三种形态:最初为摘字单疏本,南宋补全经文注文形成八行注疏本;日本室町时代抄本保存单疏原貌,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宋元递修本为后世流传主源。该书经清代孙诒让《周礼正义》考订后,成为研究《周礼》制度的重要文献依据 [3]。
书籍简介
播报编辑
《周礼》叙六官之事,属古文经学。西汉无师承,东汉古文经学兴起之后,有郑众渗罪、贾逵院灶婆、郑兴、马融诸家注。郑玄融会各家的注说,编成《周礼注》12卷,简明扼要,流传甚广,旧注遂废。魏晋以后,义疏之舟享学兴起,《周礼》因非五经之一,六朝义疏见于《隋书·经籍志》者仅有四家,坑狱脚且唐初编修《五经正义》时无与。
贾公船耻奔彦为初只夜唐礼学名家,曾参加《礼记正义》编修,此《周礼疏》在北周沈重《周礼义疏》的基础上,参考魏晋南北船鸦禁良朝诸家之说,阐释郑注,特别是在礼乐军赋诸方面引证详细,说理透彻,足以发挥郑学,朱熹目为唐人义疏中最好的一部。但其考证局限于九经,对于诸子百家的精义以及文字假借音读异同,则未能详备。由于郑、贾二人系汉唐著名礼学大师,此书作为早期带有总结性的礼学著作,遂成为后世研究古制礼俗的重要参考书。贾著原为50卷,南宋想炒糊建阳书坊翻刻时重编为42卷。
书籍版本
播报编辑
单疏本及注疏本
《周礼疏》原本体例与《五经正义》、贾著《仪礼疏》一样,为摘字本。即将所要疏证的经文和郑注列出来(较长的仅标示首尾),再加以疏证。故而经文及郑注不全。世称“单疏本”。单疏本在两宋曾由政府校勘付印,但今已不存。
南宋初年,两浙东路茶盐司将《周礼疏》补全经文及郑注,与补全经文、旧注的《周易正义》《尚书正义》一起刊刻,世称“注疏本”,因其行款为半叶八行,又称“八行注疏本”。此南宋刊八行本的版片一直修补使用到明朝,今存“八行注疏本”有两部全本,一存台北故宫,为明修本;一存中国国家图书馆。二本均已影印,另还有残本三帙。
附释文注疏本
此后,福建建阳书坊在八行本基础上再在相应位置插入陆德明《经典释文·尚书音义》的相关内容,遂成“附释文注疏本”。此时将原先的50卷缩改成42卷,此后遂成定制。十行本问世之后,单疏本、八行注疏本均废而不行。
在南宋时,附释文注疏本在福建刊刻出版应该不止一次,但今均不存,现存最早的是元刻十行本,这部元刻本的版片一直到明嘉靖年间还在修补刷印,所以元刻十行本存世较多,约有10部。前代国内学者所说的“宋十行本”均为此元刻明修本,无一有宋版书叶。
明万历年间,北京国子监又据李元阳本重刻,世称:北监本。
版本简评
由于单疏本依然不存,两浙茶盐司八行本为存世最古版本,且为此后一切版本底本,文字上胜处极多,故《周礼疏》推此本最善。
元代以后各版本均出自元刻十行本,就“附释文注疏本”而言,北监本、汲古阁本、武英殿本最差,元刻本、李元阳本稍好,宋刻十行本和阮刻本略佳,但均不如单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