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周氏祠堂

(一座廊院式祠堂)

鎖定
安徽省文物局官方網站公開資料顯示,周氏祠堂(又名敬愛堂)始建於清道光戊申年(1848年)七月戊子日。這是一座廊院式祠堂,也是一座最能體現徽州文化特色的大型建築。祠堂長37.5米,寬17.2米,共有木柱76根,每根木柱上都刻有對聯,建築面積1145平方米,房屋坐北朝南,分為前、中、後三進。 該祠堂是在清朝“神童”周贇祖父輩們手中建造的。周贇7歲能詩,9歲作《六聲圖》,12歲考中秀才,時稱“神童”。他首創的《六聲韻學》得到清廷兵部尚書曾國藩賞識,奏請清廷授以二品教官。該建築是寧國市境內規模最大的清代古建築,於2004年10月被列入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文名
周氏祠堂
別    名
敬愛堂
始建於
1848年
地理位置
寧國市胡樂鎮胡樂村下中川
時    代
所屬地區
寧國市

周氏祠堂建設沿革

周氏祠堂 周氏祠堂
徽州歷來重視祠堂和祭祀。因為這是“慎終追遠”,不忘“木本水源”的具體表現。隸屬古徽州現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的績溪,古民居、古祠堂隨處可見。坐落在績溪縣城曹家井39號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周氏宗祠,以它獨特的魁力吸引着八方來客。周氏宗祠建於明嘉靖年間,清乾隆年間進行了擴建和修繕。
原來兩堂北面有濂溪書院、桂花廳、瑞二公祠、特祭祠,祠堂南面有文昌閣,因歷史原因現都已不存。周氏宗祠由影壁、門樓、庭院、廊廡、正廳、庭院、寢室等七大部分組成,寢室已被後人改為平房,現存建築面積為 1156平方米。周氏宗祠規模宏大,蔚為大觀,門樓為重檐歇山式屋頂,面闊七間,進深兩間。
走進周氏宗祠,仰望頂部,木雕額枋上的一幅鯉魚跳龍門的圖案躍入眼簾,反映出周氏先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而下一塊額枋雕刻的是福、祿、壽三星圖。俯首須彌座上的淺浮雕刻花鳥圖,一幅幅既生動又別緻,讓人彷彿置身於花鳥世界。
儀門兩側,石鼓對峙,上方懸掛“周氏宗祠”匾額。門樓後為庭院,中設市道通向正廳,兩邊皆用青條石鋪面。廊廡面闊五間,進深一間。正廳面闊五間,進深四間,硬山式屋頂,斗拱挑檐,用材碩大,做工講究,明間上方。懸“道國世家”匾額。
額妨梁馱、平盤鬥、扶脊木、雀替等無一不鏤、無一不雕,刀法古樸有力,線條遒勁豪放。中進庭院的石刻欄板,更是石刻精品,欄板上面刻有丹鳳朝陽、松鶴延年、杜鵑唱梅、牡丹富貴,畫面典雅生動,件件巧奪天工,讓人流連忘返。祠堂的後進卻是另一番天地石刻欄板上,精雕細刻着造型迥異的花瓶和爭妍鬥奇的插花,表現出周氏先人對如花似錦的安寧生活的追求和嚮往

周氏祠堂歷史與傳説

周氏祠堂 周氏祠堂
周氏祠堂內有株側柏,已有近270年的歷史了。“原來有兩株,一邊一個,不過後來死了一株,現在這一株也死了”,説着老祠堂裏的側柏,周仁連老人比較心痛,幾年前這株古木還非常茂盛。“這株古木是合肥地區的名貴古木,是雌雄樹,由兩棵側柏長到一起的。小時候,中間的縫隙還有一個手指大,後來長到一起合併成一棵樹了,一邊開花結果,一邊鬱鬱葱葱。” 牌坊列兩邊祠堂重修間 “周氏祠堂曾有牌坊,一邊是貞節坊,一邊是烈女坊。”周存和老人告訴記者,這兩個牌坊是賜給他祖母和曾祖母的。清朝時期,土匪殺了他祖父後,他的祖母含辛茹苦將孩子撫養長大。地方官知道此事後,上奏朝廷,由朝廷發聖旨修建了牌坊。
在祠堂內,許多木雕非常精美,比如“獅子捧球”栩栩如生。據介紹,曾經的周氏祠堂挺大,一共是三進,新中國成立後變成了“周王小學”,中間一進被拆除。周“王學校最多時有200多名學生,對整個祠堂的破壞非常嚴重。”周存和老人介紹,他們正在募集資金,重修周氏祠堂。

周氏祠堂文物遺存

周氏祠堂 周氏祠堂
佇立於周氏家祠前,歷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灰土脱落後裸露斑駁的青磚牆上,灰綠的蕨類在仲夏的風裏搖曳,黃黃綠綠的青苔,在靜寂的牆面縱情地寫意。
街兩邊新房舊屋蜿蜒延伸,牆連着牆,檐連着檐,在這凝重的氛圍中,一種由衷的敬畏感油然而生,我似乎聽到厚重的木門在吱呀聲中開啓,引我步入塵封的往事,此時的祠堂,更像是歷史的憑證,完整地記述了那個曾經有過的輝煌和今天仍在延續的傳奇,也在不經意間擔負起了傳承歷史文化責任。
這些透着一個村莊、一個家族精神和靈魂的深厚歷史文化印跡,正一步一步離我們遠去,一片一片地消失在我們的視野之外,這也是我們正在經歷的切膚之痛。值得欣慰的是。這讓我們感受到,在歷經歲月洗禮之後,周氏家祠所藴藏着的深厚的人文底藴和豐富的歷史信息,如血緣倫理、報本思源,尊祖敬宗,凝聚宗親,愛國愛家的教化功能早已滲透到族人的心中,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1] 

周氏祠堂文物價值

整個祠堂氣勢磅礴,內部構造精雕細刻,屬於典型的徽派建築。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