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周

(清朝初年吳三桂建立的割據政權)

鎖定
大周(1678年-1681年)是清朝初期的由吳三桂建立的割據政權。
大周政權轄湖南、廣東半部、廣西、雲南、貴州、四川、陝西南部小部分和甘肅南部小部分。
中文名
大周
外文名
Zhou Dynasty
別    名
吳周
時間範圍
1678年 至 1681年
帝    王
吳三桂、吳世璠
都    城
衡陽、昆明
主要城市
嶽州、漢中、貴陽、成都、保寧、辰州、建昌
貨    幣
昭武通寶、利用通寶、洪化通寶
開創者
吳三桂
亡國君主
吳世璠

吳周國號

1673年(康熙十二年),吳三桂自稱周王、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在衡州(今衡陽市)登基為皇帝,國號大周,建都衡陽,建元昭武

吳周發展歷史

吳周興明討虜

1673年(康熙十二年)三月,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疏請歸老遼東,康熙皇帝遂乘勢作出了令其移藩的決定。而後,又對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的撤藩要求也依例照準。在形勢的逼迫下,吳三桂也假惺惺地上書朝廷,請求撤藩,實則希冀朝廷慰留他。對於吳三桂的真實意圖,康熙皇帝非常清楚。他認為,吳三桂和朝廷對立已久,“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發,猶可制也”。於是力排眾議,毅然決定允其撤藩,還派專使至滇,雷厲風行地經理撤藩事宜。十一月,吳三桂誅殺雲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提出“興明討虜”,起兵造反。反叛之初,周軍乘鋭連下貴州全省、湖南的衡州。福建靖南王、廣東平南王二藩和吳三桂在各地的黨羽如四川之鄭蛟麟、譚弘、吳之茂,廣西之羅森、孫延齡,陝西之王輔臣,河北之蔡祿等也先後揭起叛旗,紛紛響應。一時之間,形勢對吳三桂非常有利。
1674年(周王元年、康熙十三年)正月,吳三桂稱為“周王”元年。其將吳應期陷嶽州,嶽州之戰爆發。
1676年(周王三年、康熙十五年)十一月,吳三桂率兵經潭州至衡陽,以衡永郴桂道衡州知府衙門(舊衡陽市衡南縣政府所在地)為“行殿”,指揮各路軍事。

吳周衡州稱帝

1678年(昭武元年、康熙十七年)三月初一日,吳三桂為鼓舞士氣,挽救危局,穩定軍心、民心,于于衡州府回雁峯前饅頭嶺築壇,舉行稱帝加冕典禮,稱“大周皇帝”,定國號為“大周”,改元“昭武”,改衡州府(今衡陽市)為“定天府”,改鐘鼓樓為“五鳳樓”,回雁門為“正陽門”,大街名“棋盤街”等,冊妻張氏為皇后,孫吳世璠皇太孫,加封文武,百官頒制新曆,鑄“昭武通寶”、“利用通寶”錢幣。六月初,吳三桂在都城衡州(今衡陽市)親點大將馬寶,並授計率5萬大軍南下,攻擊兵家必爭之地永興,兩戰兩勝,大創清軍,一戰擊斃都統宜里布、護軍統領哈克三,奪據清軍河外營地;一戰大敗前鋒統領碩岱、副都統託岱、宜思孝所率援軍,營壘被沖垮,河南岸失陷,清軍被迫退回廣東,給清軍和康熙以嚴重的軍事打擊。六月中旬,張皇后駕崩,吳三桂精神受挫。七月,吳三桂親自部署對廣東、廣西的大規模進攻。在衡州派出大將胡國柱、夏國相率十萬大軍,突入兩廣,幾度得手,尤其在廣西取得了更大的進展,除了梧州,全部都被吳軍收回。北部嶽州戰事由吳三桂侄兒吳應期主持,御清軍於湖湘門外,清軍幾次渡江,均未成功。八月二十二日,吳三桂的侄、婿與心腹將領馬寶、胡國柱、夏國相齊聚衡州,公推吳國貴總理軍務,派胡國柱回雲南,迎吳世璠前來衡州奔喪。胡國柱到達雲南,向留守的郭壯圖傳達眾將的意見,準備護送吳世璠去衡州繼位。郭壯圖有一女兒嫁給吳世璠,為保勢力,力阻吳世璠離開雲南,去衡州繼位。八月十八日深夜,吳三桂在都城衡州皇宮駕崩,時年六十七歲,只做了五個多月的皇帝。十一月,胡國柱等用棉裹吳三桂遺體,秘密運往常德,由此運回貴州、雲南,頗為方便。吳世璠沒有去衡州,只迎至貴陽,並在此即帝位,以貴陽府貢院為其行在,定明年為洪化元年,給其祖父上尊號“太祖高皇帝”,父吳應熊為“孝恭皇帝”。官制皆依三桂所定,對各將吏都有所封賞,以方光琛郭壯圖為腹心,叔叔吳應期晉封楚王。經過一番明爭暗鬥,郭壯圖的女兒被封為皇后。吳世璠召顧命大臣曹申吉等人赴雲南,只有曹申吉聽調應命,其餘皆託故不到。吳世璠即位時就遇有不祥之兆。在胡國柱奉命築壇代祭時,“陰風疾起”,燈燭皆滅。1679年一月,吳世璠在貴陽當皇帝,年號洪化,吳世璠相貌美麗(看起來像相貌特別美麗的美女)。

吳周急轉直下

1679(洪化元年、康熙十八年)正月,清軍克復嶽州,康熙帝命安遠靖寇大將軍、貝勒察尼等分兵速取湘陰、長沙。吳三桂部長沙守將、金吾左將軍胡國柱因嶽州已失,恐長沙不能久守,遂於二十九日率部棄城而走。定遠平寇大將軍、安親王嶽樂揮兵入長沙。同日,寧南靖寇大將軍、順承郡王勒爾錦率大軍渡過長江,收復松滋、枝江、宜都諸郡縣,乘勝南下湖南,克澧州。不久,嶽樂部挺進衡州,與揚威大將軍喇布和江西總督董衞國會合,察尼派舟師往援。以上將帥在本月內相繼克取衡山、湘陰、華容、湘潭、來陽。二月十三日,喇布部攻打衡州,衝入城內,吳部親軍前將軍吳國貴、上柱國左丞相夏國相率部逃逸,清軍克衡州府城。勒爾錦奉命與察尼會師,進取常德。吳軍焚常德城,吳部按察使陳寶鑰獻城降。三月,清軍復取南安鄉、桃園、歸州、巴東、寶慶、祁陽等府縣。徵南將軍穆佔部連下永州、道州、永明、江華、東安、全州、新興等府縣。四月,廣西總督金光祖復潯州府。六月,吳部將軍馬承蔭率官兵三萬,獻柳州投誠。八月,清軍攻取柳城、融縣。同月,嶽樂部在武岡一帶重創吳軍,吳國貴中炮死,胡國柱率餘眾逃遁。九月,廣西、湖南連續被清軍收復。1680年正月,吳週四川、陝西、甘肅總指揮的王屏藩在四川、陝西、甘肅接連戰敗。導致四川、半個陝西、甘肅南部被攻克。

吳周內部傾軋

1680年(洪化二年、康熙十九年)十月,吳世璠再逃昆明。吳世璠逃回昆明後,吳氏集團已處於崩潰之中。吳應期是吳氏集團中的一個核心人物。他從湖南逃到貴州,曾去朝見世璠,因為是自家人,留在內庭款待。在酒宴席上,應期想到這一連串的失敗,眼看連自家性命也難保,便把一切責任推到方光琛身上,大罵方光琛是“首禍”,追悔莫及。夏國相等內外親屬都在場,被他這一罵,皆痛哭失聲。吳應期此次隨從吳世璠從貴陽逃回雲南,一路上招集散逃兵士,又得一兩千人,至交水(今曲靖附近交河)駐紮,沒有去昆明。吳應期打算是重新集結逃散的吳軍,企圖回昆明搞宮廷政變,廢黜吳世璠,取而代之。此時掌實權的是吳世璠的岳父郭壯圖,他已掌握吳應期的動向,不待他有所行動,便跟吳將線密謀此事。策劃後,吳將線便打着受郭壯圖派遣的旗號,率部援貴州,至交水,騙吳應期慰勞軍隊,乘其無備,將其逮捕,當場用繩索勒死。郭壯圖得到已處死吳應期的密報,也立即在昆明下手,把應期的兩個兒子世琚和世珵一併勒死。吳應期父子一死,吳氏政權便牢牢地掌握在郭壯圖手中。吳世璠還未成年,不過十五、六歲,凡事都決於他的岳父。內部傾軋,骨肉相殘,進一步削弱了吳氏政權的實力,人心繼續渙散下去,愈發不可收拾。

吳周負隅頑抗

1681年(洪化三年、康熙二十年),定遠平寇大將軍趙良棟、彰泰、賴塔等從、黔、桂三路入滇,吳世璠急令夏國相胡國柱、馬寶移阻趙良棟,郭壯圖迎戰蔡毓榮,蔡毓榮縱火燒林,郭壯圖敗退。這時清軍逼近省城,吳世璠又調夏國相等人回援。吳世璠堅守五華山,拼死抵抗。清軍圍昆明城,兩軍相持數月。十月二十二日,吳將餘從龍、吳成鰲悄悄出城投降,將城中虛實如數報告了清軍統帥。章泰等人知城內已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親自督戰,各路大軍猛攻,四面逼城,又密派餘從龍進城招撫。十月二十八日,吳將線、吳國柱、吳世吉、原任都統何進忠、林天擎等密謀,準備發動兵變,欲逮捕吳世璠、郭壯圖獻給清軍。吳世璠得到這一消息,立即穿上皇帝的服裝,登臨大殿,舉刀自刎,一刀未死,又照喉管猛刺一刀,血流如注,一頭栽倒在血泊之中,死時才十六歲。他的皇后郭氏投環自縊死。宮中從死的達百餘人。吳將線等擁兵闖入郭壯圖家,當即殺死郭壯圖心腹郭得勝。郭壯圖聞變,和他的兒子郭宗汾皆自刎死。城中頓時大亂。吳將線等人又擒住吳三桂的大學土方光琛及其子方學潛、侄學方範等首要分子,接管了全城。十月二十九日,吳將線等將官打開昆明城門,向清軍投降,吳世璠的首級及夏國相、馬寶等人被押解到北京。歷時八年的三藩之亂結束。

吳周帝王世系

廟號
諡號
姓名
年號及使用時間
太祖
開天達道同仁極運通文神武高皇帝
吳三桂
周王1673-1677
昭武1678
-
孝恭皇帝
吳應熊
未在位
-
-
吳世璠
洪化1678-1681

吳周評價

後人對於吳三桂的評價不一,甚至是兩極化。
大部分人認為,由於他作為漢人,卻與清朝勾結,導致大順政權及南明政權等漢人政權的覆亡,加上曾殺死永曆帝、明朝皇族、大臣等,故他的行為應被視為“漢奸”。因此故經常有人拿“現代吳三桂”這個稱號來攻擊對手。 也有人認為,在動盪的明清交際時代,吳三桂不過是忠於他和他的家族利益行事,所謂漢奸評價實在太過苛刻。更有人指撰寫《圓圓曲》譏諷吳三桂的吳梅村本人,最後竟然自己去做到清廷的國子監祭酒侍講,在道德高度上實在沒有資格去寫詩辱罵同樣是投清的吳三桂。
玉田縣南部窩洛沽鎮,仍保留着完整的《吳氏家譜》,其中記載,吳三桂引清入關的原因,皆因李自成逼迫吳三桂投降,未果,一怒之下,在北京殺吳家百餘口,原文如下:“李賊進京,於宣武門外,殺吳家百餘口.....”,並未聞怒髮衝冠為紅顏。家仇所使,這才是他引清入關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