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周於仁

鎖定
周於仁(1675—1736),字純哉,號仙山,四川省安嶽縣永豐鄉人,歷任福建永春知縣、澎湖通判等職,編有《澎湖志略》、《渡海嶼記》、《暮遊集》等書籍。 [1] 
本    名
周於仁
國    籍
中國
職    業
官員
性    別

周於仁人物生平

周於仁自幼聰敏好學,12歲考中秀才,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考中舉人。中舉後,以振興學校為先務,徵得安嶽知縣鄭吉士同意,募款在城南修建鳳山書院,招收學生就讀。鄭吉士主編《樂安縣誌》時,周於仁負責採記,寫成《明末清初劫難見聞錄》。清雍正年間(1723至1735)任福建永春知縣,除動員百姓籌款辦學外,還將自己的薪俸捐獻出來修“梯雲”“扶雅”“同仁”3所書院,培養人才。周於仁為政清廉,深受百姓愛戴。在任福建永春知縣時,發現吳小妹案,案卷疑點甚多,即時提訊,始知系前知縣造成的屈案。而前知縣又是他的好朋友,他不為友情而枉屈無辜,將吳小妹釋放,百姓稱頌他清正廉明。每當他明斷一案,百姓給他高豎一面錦旗。及至調離永春縣時,錦旗過百,百姓將旗杆撤下於迎暉門外溪修橋1座,取名“平政橋”,表示對他的懷念。
清雍正十一年(1733)八月,周於仁升任澎湖通判。當時,澎湖戍兵盛氣凌人,常欺壓百姓。他深入調查,對個別屢教不改的戍兵繩之以法,使違法行為得以隱沒。雍正十三年,周於仁為開發澎湖,清丈澎湖土地,鼓勵農民墾荒,並給以牲畜、種子、農具,官府不收賦税,讓耕者得到實惠,生產有了發展,人民生活相應得到改善。
周於仁辦事果斷,賞罰嚴明,在他轄區內,政治清明,人民安居樂業。
在公務之餘,周於仁蒐集澎湖地區各方面資料,編寫成《澎湖志略》《渡海嶼記》《暮遊集》等書。其中《澎湖志略》約3萬字,分別輿圖、海道、沿革、疆域、城垣、里程、宮廟、户口錢糧、倉儲、科名、物產、舟楫、泊巖、漁舟、風俗、文員、武員、煙墩、炮台、詩賦等20個篇目,是一部記述台灣歷史、地理、風俗、物產最早的地方誌,在台灣歷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乾隆元年(1736),周於仁因病告休,返回原籍時,在陝西漢陰病逝。 [1] 

周於仁個人作品

《澎湖志略》、《渡海嶼記》、《暮遊集》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