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周慕新

鎖定
周慕新,男,北京兒科專家 [2]  ,發表論文《治療百日咳的臨牀體會》等 [1] 
中文名
周慕新
別    名
字榮,號融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日期
1902年
逝世日期
1979年
職    業
醫生
出生地
北京
性    別
臨牀職稱
主任醫師

周慕新生平簡介

周慕新,男,行醫五十餘載,以擅長兒科著稱於世,79年被市衞生局授予兒科專家稱號。幼時就讀於私塾,敏而好學,因家境貧寒,十五歲即輟學拜李秀生老中醫為師習醫,弱冠之年即考取中醫資歷,後又選入遜清太醫院醫學館深造,得到太醫院正堂趙友琴及瞿文樓等老前輩的親自指導,受益頗深,醫術不斷提高,三年後即懸壺於京市,初理大方脈,而立之年專診兒科,未及數年即名噪京城,日診百人 [2] 

周慕新學術思想

周慕新根據小兒疾病多伴有發熱的客觀事實,認為“發熱為小兒疾病的第一證,必須牢記於心。”由此形成了他頗具特色的小兒熱病辨治思想。對於發熱,他提出首辨表裏虛實。小兒具有易寒易熱、易虛易實,陽常有餘、陰常不足,肺為嬌髒、脾常不足的生理特點,無論傷寒,還是温病,初起均可出現表實之象,邪入於裏,尚存在由表至裏的傳變過程。隨着病程的進展由實轉虛,也會出現裏虛邪戀的證候。若純屬裏虛而邪已去,則與內傷發熱已無兩樣。所以,臨證之時周慕新“先分表、裏、虛、實,再定衞、氣、營、血”。至於邪在肺衞,或邪在衞氣,或已入營血,或氣血兩虛,則據證立法遣藥,靈活運用。所以,在他辨證經驗的層面上,既述及風温與温熱證治的鑑別,也進行了暑温與濕温以及氣血兩虛證治的劃分,並由此形成了他獨特的寒熱虛實簡明辨證方法:即面腮紅,渴不止,上氣急,足心熱,眼紅赤,大便幹,小便黃皆為實熱證。面色恍白,腹虛脹,目珠青,吐瀉無熱,睡露睛,足脛熱,糞青白皆屬虛寒。小兒聲音微弱,是心肺不足。乳食減少,吐瀉常作,為脾胃不足。顱解項軟,手足痿軟,是肝腎不足。《周慕新老中醫治療嬰幼兒濕疹的經驗》 [3]  影響至今。

周慕新臨牀經驗

周慕新認為哮喘是一種反覆發作的變態反應性疾病,而小兒為純陽之體,陽常有餘,感邪後極易化熱。或風寒襲表入肺,或風温之邪犯肺,邪熱與伏疫相結合,阻於氣道,痰隨氣升,上逆而導致哮喘。臨牀上,外邪初犯,雖在皮毛,卻迅疾入肺,致肺氣鬱閉而化熱生痰,新邪與伏疫相引而使病發。這也即小兒的實證哮喘與成人哮喘病機的不同之處。周慕新還發現,除實證哮喘外,臨牀上相當一部分患兒在大病之後,如久瀉久痢,肺氣已傷,氣失肅降;或飲食失調,或瀉下傷脾,中氣虛弱,運化失常,升降失序;或先天不足,腎臟虧虛,氣浮無根等,亦可造成虛證哮喘,出現本虛標實之證。
因此,對於哮喘,周慕新提出分為發作期和恢復期兩期治療的觀點。對於脾胃虛弱的患兒禁用消導之劑,以免再度損傷脾胃,使病情惡化。慎用下法,對非用下法不可時,常選調胃承氣湯,且多用緩瀉潤腸藥代替大黃,或用芒硝,大黃少量,大便行則停藥,往往只開一劑。用“有是病而用是藥則病受之,無是病而用藥則元氣受之”的觀點指導熱性病的治療時,苦寒藥用量少,甘寒藥用量多,並主張“中病則止”,免傷脾胃。

周慕新中醫師承

周慕新對治療麻、痘、驚、疳兒科四大病症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常以辛温之法醫痘,辛涼甘寒治疹、熄風清心肝之熱以定驚,健脾和血驅蟲以療疳。
他授徒教學能因材施教、誨人不倦,哲嗣為周志成,傳人有陳中瑞、膝宜先、趙玉賢、石瑛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