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周恭壽

鎖定
周恭壽(1876-1950),字銘久,貴州麻江人。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入讀經世學堂,二十七年(1901)鄉試中舉,三十年(1904)任貴州大學堂教員,次年赴日本留學、考察,1年後回國。奉命創辦官立小學和初等小學9所,任總堂長。宣統二年(1910)創辦官立中學堂,任校長。同年被選為中央教育會會員,赴北京考察。辛亥革命後,貴州官立中學更名模範中學,仍任校長併兼貴州教育總會會長。1913年3月,調任遵義縣知事。創辦遵義女子師範學校和12所小學。促進都勻府創辦都勻十縣聯立中學。在家鄉麻江縣創辦景陽小學。1916年至1917年,受四川省省長戴戡之聘,任四川西道尹。不久前往北京,任國會參議會議員。1923年因拒絕賄選曹錕為大總統,離京回黔。1928年任貴州省教育廳廳長兼任省立貴州大學校長。聘用國內知名學者任教。1935年任貴州省政府委員,1937年當選為國大代表,次年被委任為國民政府行政院諮議。全面抗戰勝利後,再次當選為國大代表,遷居上海。總纂《麻江縣誌》,著有《鶴林人語》《生活日記》等。 [1] 
全    名
周恭壽
銘久
所處時代
民國時期
民族族羣
漢人
出生地
麻江縣景陽鄉
出生日期
1876年 [1] 
逝世日期
1950年 [1] 
主要成就
貴州大學校長和首屆教育廳長
主要作品
《貴州教育官報》
本    名
周恭壽

周恭壽人物生平

周恭壽少年初長成

周恭壽,字銘久,麻哈落蕩羊場人(今麻江景陽)。清光緒丙子年(1876)生於一仕宦人家。其祖父周之翰,一名周僑亮,字西屏,曾官內閣中書、知府等職;其父周誠,清舉人,官知府。周恭壽受家風薰陶,自幼勤奮好學。清光緒乙未年(1895年),即作為貴州全省40名高才生之一,被選入貴州督學嚴修創辦的經世學堂讀書。光緒已亥年(1899年),應都勻府童試,當選優貢。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庚子、辛丑併科鄉試,中舉人,以優異成績獲省拔罐任用。最初,主講黔西州書院,後改任貴州高等學堂講師。 [2] 

周恭壽留日後回國任教

光緒乙己年(1905年)獲貴州巡撫林紹年准以公費資助,浮槎東渡,任日本宏文師範學院習師範1年。
周恭壽由日本回國後,於光緒丙午年(1906年)任貴州省學務公所議紳;同年下半年,受提學使陳榮昌委託,在省城創辦官立貴陽兩等小學堂(該學堂包括高等小學堂1所,初等小學堂9所),任總堂長。清宣統己酉年(1909年),當選為貴州諮議局議員,被選任副議長。是年9月,作為貴州諮議局代表,赴北京、上海等地參加請願召開國會的活動,籍以參觀各地新式學堂。通過參觀,大開眼界,他認為:“黔之振興,教育為大。”返黔後,經提學使陳榮昌批准即於貴陽城南書院舊址(今護國路)開辦官立貴陽中學堂,兼任監督,並主持出版《貴州教育官報》。 [2] 

周恭壽開啓仕途

1911年11月4日,貴州響應武昌辛亥革命起義而光復後,任貴州大漢軍政府委員和樞密院樞密員。民國元年(1912年)4月,任原名為“官立貴陽兩等小學堂”和“官立貴陽中學堂”後分別改稱為“公立貴陽模範兩等小學校”和“省立貴陽模範中學校”校長,併兼任省教育總會會長職務。1913年3月,出任遵義縣知事(後改稱縣長)。1916年9月,應四川省長戴勘之聘,任川西道尹。1917年,當選為國會參議院議員,兼任四川師範大學和成都中學講師:秋天,因對北洋軍閥不滿,南下廣州追隨孫中山。1921年,孫中山在桂林整軍準備北伐,任命其為大本營諮議。1927年2月,應貴州省政府主席周西成之聘,任貴州省府委員兼教育廳廳長。 [2] 

周恭壽晚年奉獻

周恭壽的合影 周恭壽的合影 [4]
1928年,受周西成委託,創辦貴州大學於貴陽南明河畔(今貴陽一中處),併兼任校長。1935年,吳鼎昌主黔時任貴州省省政府委員。1937年,當選為國民大會代表。1938年,任國民政府行政院諮議。1941年解佩回鄉,定居麻江縣城;後經當時駐麻江的陸軍通信兵學校教育長童元亮、政治部主任王止步推薦並報國民黨中央批准,應聘任通校高級顧問。1944年12月日軍侵入黔南,時局緊張,為暫避敵鋒,隨通校入川,寓居重慶。1945年9月2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勝利結束。不久,國民黨政府由重慶還都南京,實行新憲制,周被選為國民大會代表,後乃遷往上海,定居於其胞弟周昌壽(字頌久,物理學家、大夏大學教授)寓所,昆仲2人歡度晚年。
1950年,周恭壽在北京病逝,終年74歲。 [2] 

周恭壽光輝事蹟

周恭壽投身教育

周恭壽一生對教育事業極為重視。任官立貴陽兩等小學堂總堂長期間,他精於治學,不但注重學生的智育發展,而且關心學生的體育活動。清宣統己酉年(1909年)秋,在他的主持下,該兩等小學堂近千名學生即在貴陽南郊新軍操場舉行了一次觀眾近萬,秩序井然,而為貴州全省前所未有的運動大會。辛亥革命後,學校恢復上課,他當時任公立貴陽模範兩等小學校和省立貴陽模範中學校長兼省教育總會會長,在他的倡議下,貴州都督府教育司和貴州教育總會在貴州光復1週年紀念日—1912年11月4日即將來臨之際,又於貴陽南郊(今貴州省軍區處)聯合舉辦了一次“紀念貴州光復學界運動會”。這次運動會許多縣派了代表參加。當時,貴州都督唐繼堯還派了一個營到會向觀眾作軍操表演。這對推動和促進貴陽地區和全省各地學校開展體育活動起了一定作用。
在遵義任縣長時,他先後增辦小學15所,其中,區立國民小學12所,區立女子國民小學3所。任周西成主黔政時的貴州省政府委員兼省教育廳廳長時,他協助省政府草擬了《貴州省縣教育暫行規程施行細則》,於1927年4月公佈施行。細則規定廢止各縣勸學所,改設縣教育局:各縣增辦高、初等小學,條件較好的縣辦縣立中學或縣立簡師切實抓好教育事業。在創辦貴州大學和省民教館、省圖書館的同時,為了解決各縣學生能就近讀書,免除長途跋涉到省城貴陽上中學的困難,在都勻、瓷安、黎平、榕江、興仁、安順、畢節、黔西、遵義、桐梓、思南、銅仁、鎮遠等地辦省立中學和省立師範學校各1所。他還提倡各大、中、小學校統一採用當時中央教育部審定印發的教科書,選任優秀合格教師教學,提高教學質量,使全省的教育事業有了一定的發展。 [2] 

周恭壽為官剛正

周恭壽任遵義縣長期間,一切遵照新定法令辦事,除增辦學校外,還整飾紀綱,革除陋規;扶助農工,安定民生;調減雜税,合理計徵;清除毒禍,煙苗禁生;辦好團練,綏靖鄉村;整頓城鄉,樹立扁風;建橋築路,便利交通;培修市容,舊貌換新:續修府志(《遵義府志》),惠益無窮。1916年8月,討袁護國之役後,貴州省政府竭於供應,督軍兼省長劉顯世令周恭壽在遵義開煙禁,進行徵税,以廣闢財源。對此,周恭壽認為,煙毒一旦弛禁,不但矛盾重重,且於國於民都有百害而無一利,乃堅決辭職不幹。不得準,遂請主任秘書龔雪樵代其職,自己則應四川省長戴勘之聘,赴任川西道尹而去。周恭壽在遵義任職近4年,顯有政績,雖不能使遵義完全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但建樹不少,民眾交口頌德,運今猶有佳傳。 [2] 

周恭壽為人剛毅

周恭壽為人剛毅,持正不阿。辛亥革命後,貴州諮議局改稱“立法院”,人事不變。適議長譚西庚返籍,周恭壽代其任時滇軍司令唐繼堯以奉令北伐為名,率部入黔,顛覆了“貴州大漢軍政府”,自為都督,刻印信為“大中華國貴州都督府印”,照會“立法院。在此,周恭壽以南京政府定政體稱“中華民國”,今去一“民”字,有背統一法令,不能接受,乃集議退還“照會”,迫使唐繼堯不得不銷印改辦。1923年,第一次直奉戰爭,北洋軍閥首領曹銀打敗奉系後,以上千銀元一票的高價收買國會議員選他為“大總統”,並在報上將各省議員參與購選與否一一列名刊載以示警。當時,全國有590名國會議員受購選曹當“大總統”,但作為國會參議院議員的周恭壽,對此卻不餡不貪不畏強暴,與安順籍的國會議員黃元操一起,堅決不選曹當“大總統”。周恭壽對於同道對自己的有益幫助,銘記不忘。1937年,都勻龔雪框病故,周恭壽曾表其墓雲:“餘與君幼同筆硯,長共患難,40年如一日,餘性急,君常濟之以緩;餘性周恭壽德高望重,深受人尊敬。在本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中期,黔人曾把他和王伯羣、任可澄、周素園、平剛、張彭年、陳幼蘇、竇覺昌等人稱為“貴州八俊”,此讚譽實為不滲。他曾以其當時的政治聲望和社會影響,推薦都勻龔雪樵任四川省長公署主任秘書;先後保舉貴陽何玉書、尹斌和都勻解幼瑩,分別任鎮寧、貞豐、開陽縣縣長,保舉麻江艾玉章任省田糧處縣級科長。周西成主黔時,福泉縣(昔稱平越縣)拓澤忠(字壽珊,原籍安徽壽縣)任遵義縣長,貪污受賄,周西成大怒,立即派員將拓擠棚帶鎖,押遊全省各縣,以儆效尤。押遊幾縣後,周恭壽認為:懲之過嚴,無異置之於死地,乃向周西成面陳,獲准改為免職追賬繳公,停止押遊各縣。1941年,他解佩歸裏,定居麻江縣城,多有求業者請他薦籍,他只要力所能及,皆予幫助解決。 [2] 

周恭壽造福鄉里

周恭壽熱心服務桑梓。民國初年,他雖官遵義縣長,然對故里黔南的教育事業卻時時蒙之於懷,旨在創辦一所中學。他常用書信往還聯繫,在徵得黔南所屬之都勻、獨山、荔波、爐山(今凱裏市)、麻哈(今麻江)八寨(今丹寨)、都江(後與三合合並,稱三都)、平舟(後與大塘合併,稱平塘)、三合(後與都江合併,稱三都)、丹江(今雷山等10縣一致同意後,即在都勻城創辦了一所中學,稱“都勻十縣合立中學”(後他任省教育廳廳長時,改稱“貴州省立都勻第五中學”),任歐陽朝相(字蘿薇,丹寨人,清舉人,曾任省視學、省議會副議長)為首任校長,解決了黔南各縣子弟讀書上中學難的問題。
後來該校學生曾在學校禮堂正面壁上懸掛他的大像一張,上書“本校創辦者周銘久先生”,以紀念之。周恭壽對民國《麻江縣誌》的編修,從始至終都極為關注。他出任遵義縣長伊始,就向當時任麻哈縣知事的田肇奮寫信,提出建議;任省教育廳長時,又親自蒞麻組織力量,並參與擬定篇目:在該志分幕脱稿後,還負責總慕和作序,終使該書於1938年付梓向世。 [2] 

周恭壽後世評價

周恭壽一生致力於貴州教育事業發展,是貴州近代知識分子羣體中對地方教育真正力行不息、卓然有成者。在清末民初中國教育急劇轉型的時代,周恭壽不但能夠與時俱進完成了傳統文人到近代知識分子的角色轉換,而且以其中西合璧的知識底藴,積極引導時代潮流,踐行教育救國思想,大力推進貴州教育近代化的發展。新式教育是促進中國近代知識分子文化轉型的重要因素;教育救國是中國近代知識分子的價值取向:堅守社會良心是中國近代知識分子的優良傳統。而這一切,在學古書院肆業生周恭壽身上得到了完美體現。 [3] 
參考資料
  • 1.    周恭壽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引用日期2023-07-26]
  • 2.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貴州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貴州文史資料選輯·第29輯[M].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11,第170頁.
  • 3.    張羽瓊著,貴州書院史[M].孔學堂書局,2017.11,第335頁.
  • 4.    貴州省檔案館編,貴州省檔案館館藏珍品集粹[M].貴州人民出版社,2010.10,第2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