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周思璋

鎖定
周思璋,1929年7月生於如城。1945年初中畢業後曾在錢莊當練習生,一度失業。1949年以後在商店為營業員、會計。1985年1月因病提前退休。次年春,至原如城鎮人民政府參加編纂《如城鎮志》。1991年閒賦在家,研究如皋歷史文化。文章先後在《如皋文史》《南通今古》《南通日報》《江海晚報》《團結報》以及台灣台北市如皋同鄉會編輯的《如皋文獻》、香港出版的《范仲淹研究文集》等報刊上發表。現為江海文化研究會會員,如皋市政協《如皋文史》特約撰稿人。著有《東皋話舊》。
中文名
周思璋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江蘇省如皋市如城鎮
出生日期
1929年7月
代表作品
《東皋話舊》
祖    籍
揚州

周思璋記者採訪

“我是土生土長的如城人。”86歲老人周思璋認真地告訴記者,老如城的一草一木、一池一景,他至今都記得非常清晰。古城的巷,古城的橋,古城的民俗,古城的典故……對話周思璋,古城的一段段“曾經”,不斷地被回放,被書寫,被銘記。這不單是關於一個人的故事,而是關於一座城市的古老記憶。

周思璋人物經歷

周思璋 周思璋
當年,周思璋由於聽力和心臟問題而提前退休,如今,記者與他交談,仍可感覺到他聽力的退化。這次採訪,記者是通過一個寫字板進行的。有時忘了他聽力不好,插上兩句,周老就靜靜地笑着,並説上一段與我所問不搭邊的話題,但細細聽下去卻也令人豁然開朗。
周思璋出生於兵荒馬亂的年代。經歷過日本侵華戰爭,看到了烽火遍地,人民生活艱難。他從小就在心裏滋生出濃濃報國情懷,期望學業有成,對國家、社會做出貢獻。不料事與願違,在那戰爭年代,8口之家靠老父親一人實難支撐,作為兄妹中的老大,他不得不輟學回家,放棄了自己的“作家”夢、“畫家”夢,提前闖蕩社會。
周思璋説,他從初中輟學後就一直跟商業打交道。曾先後在錢莊、嫁妝店和如城百貨合作商店工作。在從事商業工作期間,也從未放棄對文學的喜愛,而且周老尤為喜歡探索古人的臨帖、篆刻等。周思璋之子周明沂告訴記者,自己很小的時候,經常看到父親在煤油燈下看書。“做商業的時候也要寫文稿,但是那時沒有考究。”從事商業工作期間,周思璋沒有多餘的時間寫作,就經常到新華書店、圖書館等地借閲書籍。沒位置的時候即使站着讀,也讀得津津有味。周老告訴記者,自己研究文史的時間嚴格地講應該從退休後算起。“當時什麼都不懂,也是摸着石頭過河,看得多了,也就融會貫通了。”
周思璋1985年退休。次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應邀和他的一個好友參加《如城鎮志》的編撰。“我當時也閒居在家,抱着試試看的態度就去做了。”周老這一做就是6年,雖然補貼極為微薄,但卻讓他閲讀了大量有關如皋的文史資料,認識了不少見多識廣、關心桑梓的耄耋老人。但由於當時缺少經費,《如城鎮志》未能一氣呵成。
鄉情是靈感的源泉
雖然《如城鎮志》最終沒能在他們手上如期完成,但是為了探究還原如皋本來的面貌,周老沒有少花功夫。“當時的資料都不詳實,沒有根據,要大量地查閲以前的報紙、檔案。”周老説,在自己的記憶中有很多東西都沒有資料記載,而自己所編撰的是不可更改的史實,於是周老開始走家串户,詳細詢問一些上了年紀的老如城人。詢問過程中,周老遇到了很多問題。“比我年紀還大的人只是少數,還健在的有的已經腦筋不好使了,能清醒記得事情的也不多。”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周老還是沒有放棄,尋找着見證古城發展的一個個“知情人”。
“我生於如皋,長於如皋,很多的事情都刻在腦子裏。”周思璋説,從自己記事起就愛聽老人閒話鄉里故事。從商期間,他還接觸了很多見多識廣的前輩,聽到很多有趣的故事。
周老説,他至今都記得海月寺的門聯:“橫額是‘無礙大悲’,對聯是‘到此即生善果,何須遠覓慈航’。”
周老説,自己對於過往的記憶很大程度上來源於自己的老母親。“只要哪兒不明白了就會問她,那時她雖然已經90多歲,但是腦子很好使。”周老説,老母親在世時,有個親戚家的房子拆遷,需要打報告,問及曾祖的名字,家中無一人答得出來。後來,找到了周老90多歲的母親,她卻一下子就道出了其名字。“我問她怎麼知道的,她説看到過他家有副字畫的落款。”
閒賦在家的周思璋,喜歡將自己的記憶書寫下來。他的文章在刊物上發表後,引起了讀者的反響,很多讀者認為,周老的文稿很有歷史價值,勸其整理成集。後由未曾謀面的南通博物苑筆友趙鵬推薦,南通文聯將他多年來已發表的有關如皋歷史的文字錄入《江海文庫》,定名《東皋話舊》。
追尋歷史的足印
周思璋作品 周思璋作品
周老雖然聽力不好,但他卻清晰地聽到歷史行走的腳步聲。“我從那個動盪的年代走來,一直跟隨着歷史前進的腳步。”自開始幫忙編撰《如城鎮志》,打小就醉心於古典文學的他,有了如魚得水的滿足。
喜歡探究歷史的人都知道,歲月流轉,想要找到親歷親聞的人來講述歷史故事如大海撈針般艱難。但是周老卻有這般鐵杵磨針的耐心細緻。他説,《東皋話舊》是一本寫實的書,必須實事求是,而且還要用最簡潔、平實的話語寫出來。為此,周老專門買來了一本《辭海》。“遇到拿不準的詞就要查,這個事絕對不能出錯的。”
1996年12月,南通市文聯出版了周老的《東皋話舊》。2011年12月,在市政協的幫助下,《東皋話舊》進行了改版(補充和再版),將周老初版《東皋話舊》之後整理的內容進行了完善補充。再版《東皋話舊》分上下兩集,共206篇美文,文字體裁不一,平鋪直敍、唯務詳實,不加藻飾。資料來源於數十年來的耳聞目睹和史志、檔案等的記載;來源於自己的走訪和鄉鄰的口述函告,可謂如皋史話的百科全書。書中的一些內容對於那一代人來説,還有些許的記憶,但是對於年輕一輩來説,卻是聞所未聞。
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劉聰泉在給再版《東皋話舊》的序言中寫道:“記憶是文明賴以生存的甘泉。因為有了先生的描述,如皋古城昨日的輝煌幾乎成為可觸摸的實景。”
“現在想再去探究已經不太可能了,畢竟跟我年紀一般大的已經不多了。”周老現在愛做的就是閒暇時看看書、看看報。但這並不影響他對如皋文史研究的執着和對一座城市古老記憶傳承的貢獻。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