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周志太

(中華外國經濟學説研究會常務理事)

鎖定
周志太,中華外國經濟學説研究會常務理事, [1]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首席專家, [2]  安徽省三級教授 [3]  ,淮北師範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經濟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曾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通訊評委,中國經濟規律研究會理事, [4]  碩士生導師,經濟學博士。
中文名
周志太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畢業院校
吉林大學經濟學院
性    別

周志太人物履歷

1985年,以總分第一名的成績考入首屆東北三省省委黨校聯辦研究生班政治經濟學專業,師從著名經濟學家張維達、仇啓華、張大簡;1990年到1992年7月在吉林大學經濟系讀理論經濟學研究生,師從經濟學家蔡鈐——中國生產力經濟學的奠基人之一,中國綜合大學資本論研究會副會長。曾任安徽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學院教授;白城師專政治系主任;白城市人才素質教育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吉林省政治經濟學學會理事和吉林省外國經濟學説研究會理事,中華外國經濟學説研究會理事 [5] 
自1987年起,先後在《長白學刊》、《學習與探索》、《人大複印報刊資料》、《社會科學戰線》、《光明日報》、《改革》、《統計研究》、《西安交通大學學報》、《湖南大學學報》等報刊發表論文一百四十餘篇。

周志太作品影響

一、20世紀成果概述
《談勞動合同制》 [6]  (1987)提出,社會主義生產關係與勞動合同制的一致性。《入關與我們的對策》(1992)是企業集團化、產業協會化、經濟市場化。《論服務市場》 [7]  (1995)率先系統、全面的分析了服務市場的性質、特點、問題與完善途徑。《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益》(1994)要合併高校,引進市場機制提高效益。
《入“關”與我們的對策》(1992)中,提出“企業集團化,產業協會化,經濟市場化”的方策,該文被收入中央編譯局等編輯的《中國經濟文庫》,被幾家報刊轉載。
《入“世”》 [8]  ,(2003)高等教育的對策是政校分開。《積極發展高等職業師範教育》 [9]  (2000)認為,提高高等職業師範教育質量是培養大批技工的有效途徑。《微觀經濟學課程改革與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2002)課型改革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高教發展的市場邊界》 [10]  (2008)必須遵循市場的供求規律,保持高等教育的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平衡。
圍繞通貨膨脹,發表《腐敗是通貨膨脹的根本原因》等指出擴大就業是解決過度商業的出路
《農村股份制》(1993)是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重要途徑。
《擁蔣抗日》 [11]  (1995)認為,應該肯定蔣介石是抗戰派。
二、農業經濟
(一)財政與金融支農
《財政支持 供給創新 增加農民收入》
(《改革》2002/04) [12] 
該文認為,財政支持是增加農民收入的基本措施。這一建議被採納。2004—2012年,連續九個中央一號文件都鎖定“三農”,都先後用過“多予少取”、“三個強化”、“三個高於”、“三個增量”、“四個增加”、“三個明顯高於”、“三個大幅度增加和一個較大幅度增加”、“三個優先”、“三個重點、三個確保”、“加大對水利的投入”、“加大投入強度”,“三個持續加大”,強調增加農民財政性收入。財政用於“三農”的支出已從2004年的2626億元快速增加到2011年的2.5萬億元,佔2011年財政收入的31%。
中國人民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吳曉求等《學科綜述·宏觀經濟管理理論與政策》 [13]  (《北京社會科學年鑑(2003)》)引用該文,徐輝《農業保護的關鍵在於提升農業的國際競爭力》(《生產力研究》2004/05)引用該文“為此,第一,政府要建立提高農產品質量的技術保障體系,包括質量標準國際化,質量鑑定制度化和等級化,供種專業化;加強農產品市場信息網絡建設,向農民提供及時、準確的價格、生產、庫存和氣象、氣候信息以及中、長期的市場預測分析,幫助農民按照市場需求進行生產。科研部門要根據資源條件和市場變化,不斷優化和調整品種、品質結構,使農户能夠最大限度地種植養殖質優、價高、無公害的作物和動物;推廣高新技術,提高產品品質;推廣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和綜合利用技術,以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實現比較利益。”“第二,調整產品結構,創特色、名牌產品。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提高農民素質;要逐漸壓縮劣質品種、大路貨的生產,增產市場需要的優質品種和短缺產品,增產特色產品、功能性產品和附加值較高的產品。”
鄧宗兵, 王炬, 羅倩文《論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制度安排》 [14]  (《農業現代化研究》2003 /03)引用該文“調整財政分配製度, 加大對農業財政支持力度加大對農業財政支持的力度, 這是因為, 只有財政支撐, 農民才有經濟實力進行產業化經營, 優化產品品質和增加品種, 才能有發達的農村教育、農業基礎設施,才能有農業貼息信貸, 引導農民投資, 才有精簡鄉鎮機構和人員必需的資金, 使農業税收改革繼續下去, 才能建立政策性保險公司, 對農業風險進行補償。加大財政對農業的支持力度, 就是變多拿為少拿, 直至不拿。這就是説必須用好WTO允許我國政府給農業支持佔農業生產總值815% 的政策, 多扶持農民。不拿即逐步免徵農業税費, 至少要首先免除農林特產税。不僅不拿, 而且要多給, 即調整財政支農結構, 變財政投入從濟貧到扶貧生產, 從消費到生產, 從流通到生產, 從單純投入生產到生產和預防風險兼顧。”
林峯在《促進農民增收的財政政策選擇》(《北方經貿》2003/09;農業部信息中心《中國農業信息網》,中國財政支農網2003-10-14轉)引用該文“政府要加大財政投入,建立提高農產品質量技術保障體系,包括質量標準國際化體系、動植物檢疫標準體系、質量鑑定等級體系、無公害認證體系、良種生產、繁殖和供種專業化體系,建設農產品信息網絡,包括價格、生產、庫存和氣象氣候信息以及中長期的市場預測分析,幫助農民按照市場需求和自然條件進行生產。”
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問題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農村研究通訊》第5期(2002年9月25日)收錄該文,述評該文為“ 提高金融體制效率作了不少有益的探討” [15] 
農村税費改革與財政金融研究。在金融方面,有的學者對提高金融體制效率(李明賢;周志太)作了不少有益的探討。 該文研究 "政策性保險" 。cnki總結,在研究政策性保險的主要學者有“杜彥坤 庹國柱、曾鳴、董彥嶺、陳璐、陶建平和周志太……”。
楊衞軍《人力資本視角的農民增收》(西北大學博士論文,2006) [16]  6次引用該文,李雲才《新農村建設的技能經濟研究》 [17]  (中南大學博士論文,2008),段蘭英《農民投資機會的結構性研究》(中南大學優秀碩士論文,2007),劉光英《雲南省農民收入增長問題的實證研究》 (西南大學優秀碩士論文,2008)、彭蜜《鄉村旅遊對農户增收的影響研究》(雲南師範大學優秀碩士論文,2009)均引用該文。
2、《農村信用社貸款營銷障礙及對策探析》(2003/03)
該文認為,貸款營銷是增加農民收入的基本措施。該文的精神體現在2003年8月,國務院8省(市)農村信用社試點改革的指導思想上:“明晰產權關係、強化約束機制、增強服務功能、國家適當支持、地方政府負責”。
自該論文發表以來,農村信用社的改革逐步進入快車道,對農民的金融支持力度越來越大,對增加農民收入的效果越來越大。
褚保金,於佳在《農村資金短缺、資金非農化與信貸支農》 [18]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1《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農業經濟導刊》2004/08轉載)引文説“周志太認為農信社的貸款營銷是農民實現小康的必要條件, 而當前由於農民收入太低以及被拿走的太多(人均税賦146 元) , 形成農信社資金不足與農民資金需求過大之間的矛盾。”
該文被收入《經濟研究參考》(2003.5-6)的《全國部分報刊經濟類文章目錄索引》 [19]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張傑《中國農村金融制度:結構、變遷與政策》 [20]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325頁),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所長張傑在《中國農村金融制度:結構、變遷與政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325頁引用,重慶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冉光和博導等著《農村金融資源開發機理與風險控制》 [21]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117頁引用。李剛《西部農村金融制度變遷的經濟學分析》(《雲南社會科學》 [22]  2004/04),周庭煜等《從需求的角度重造農村政策性金融》 [23]  (《上海金融》2006/02:28-31),張慶亮,張前程《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營銷研究綜述》 [24]  (《銅陵學院學報》, 2010/02),李陽《西部地區農村金融深化中的政府行為研究》 [25]  (蘭州大學博士論文,2009),甘勇《我國農村商業性金融發展研究》 [26]  (湖南農業大學博士論文,2008),雷蕾《渭北果農生產性借貸行為研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優秀碩士論文,2009),餘濤《我國農村金融需求和農村金融支持體系研究 》(清華大學優秀碩士論文,2004),餘賽《農村非正規金融成因、變遷與政策研究》(湖南大學優秀碩士論文,2005),羅勝強《構建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的思考》(華中師範大學優秀碩士論文,2006),王雯《雲南省農民專業合作社融資模式研究》(昆明理工大學優秀碩士論文,2008)均引用該文。
(二)農業經營方式
《論土地規模經營》 [27]  (《社會科學戰線》2001/03)認為,土地規模經營是農業產業化、市場化和富農的根本條件。
唐文靜《建國以來中國農地思想研究》 [28]  (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4)引用該文“農村各種各樣的問題中,土地規模經營是首先要解決的最緊迫的問題。對於農地土地規模經營實施的必然性,周志太認為有以下四點:1.這是市場經濟的要求。市場經濟是效率經濟,而均田制所造就的小農經濟與效率經濟是格格不入的。實現效率經濟要求優化配置資源,實現規模經濟。2.這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調整產業結構的實質是發展商品經濟。生產規模和進入市場的困難決定了農業產業結構的趨同性。結構趨同必然是自然經濟,其與商品經濟是此消彼長的,因此,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就是把小農經濟改造為規模經濟。3.這是農村產業化的要求。農業產業化導向突出了農工商一體化,體現了全社會規模經濟要求。對於以農户為主的農村經濟來説,農業產業化實現的是農户外部經濟,而土地規模經營是內部經濟,只有內部經濟,才能有初級農產品的低成本和實現結構調整生產出適銷對路的名優特新產品。4.是農民自身的要求。從評價農業規模經營在主要指標來看,其制度績效也比較明顯。”
王景義,高闊《實行土地市場配置:深化農村改革的基點》 [29]  (《吉林師範大學學報》2003/01),徐宏峯《基於新農村建設農業規模經營可複製模式探討》(《安徽農業科學》2007 /12 ), 楊曉琳《我國發展現代農業進程中的土地規模經營分析》(西南財經大學優秀碩士論文,2009),張相蓉在《論保護耕地》(市場週刊.管理探索 ,2004/S1)均 引用該文。
Cnki列舉研究 "土地規模經營" 相關問題的主要學者“陳英 陳向陽 黃愛軍 周志太 商春榮 鄧大才 鄭重 李敏 袁鋮 ”。
(三)農民合作組織
《供銷社的再造與農村經濟的發展》(《吉林師範大學學報》 [30]  2004/06)
張宇婷,劉培剛《供銷合作社在電子商務環境下的經營模式創新》(《農村經濟與科技》2007/11 )引用該文。王玉梅,夏茂森在《供銷社合作經濟研究綜述評論》(《市場論壇》2008/05)引用該文,“周志太(2004) 認為通過股份制和法制對供銷社再造,使供銷社不僅具有巨大的有形資產,而且擁有強大的無形資產,因而能夠將分散的農户組織起來,促進土地規模經營,實現內部規模經濟;能夠按市場需求安排生產,達到農村經濟的交易成本最小;能夠實行全面的農村社會化服務,對農村經濟實施有效的經濟管理。”
張大海《廣東省供銷合作社制度變遷及效率研究》 [31]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士論文,2012)引用。
《農民合作組織“生產力”論》(《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2008/05)王慶,柯珍堂在《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與農產品質量安全》 [32]  (《湖北社會科學》2010/08) 引用, 王永龍《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制度缺失與校正:浙江個案》 [33]  (《改革》2011/05),樊沙沙《農產品物流運作模式優化與仿真研究》 [34]  河南農業大學優秀碩士論文, 2011,均引用。
《農產品行業協會研究評述商榷及其發展建議》(《蘭州學刊》2008/07)為魏國辰.肖為羣在 《基於供應鏈管理的農產品流通模式研究》 (中國物資出版社,2009年158頁)引用,秦利,隋健《淺談農產品協會在農業產業化中的作用》(《經濟師》2013/2) [35] 
《全面調整 提高農業競爭力》(《生產力研究》2003/03)認為,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是個系統工程,要從財政支持、結構調整等幾個方面協調運作。
王希凡《基於產業組織的農業競爭力研究--一個理論框架及其對山東經驗的應用分析》(山東農業大學博士論文,2004) [36]  ,李傑《我國農業支持體系的研究》(河北農業大學碩士論文,2005),張玉虎《關於“三農”現代化的幾點思考》(《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4/04)均引用該文。
《論農業聚集經濟》(《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02),張雅楠《日照綠茶集約發展戰略研究》 [37]  (延安大學優秀碩士論文,2012)引用。
(四)農業科技經濟
《農業自主創新的大趨勢》 [38]  (《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3期)
丁巖《遼寧省種植業科技創新發展現狀與對策》 [39]  (《瀋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年03期)等引用。
《農業科技院所轉變為非營利組織探析》 [40]  (《商場現代化》2009年9期)《農業科技管理文摘》2009年第6期轉載 [41]  ;豆丁網精品論文; [42]  李衞東,黃光昱,郭光耀,袁木蘭《地市級農科院所加快發展的實踐與思考——以恩施州農科院的改革發展為例》(《農業科技管理》2010/05)引用。
《增加農業科技的有效供給》(《經濟視角》, 2008/12)
謝超《中日農產品產業內貿易研究》(山東大學優秀碩士論文,2009)引用,鍾桂荔《農業科技推廣中的政府作用研究》 [43]  (華僑大學優秀碩士論文,2012)均引用。
《論農民工培訓市場》(《蘭州學刊》2009/09) [44]  王飛《政府購買農民工就業培訓服務研究》(西南政法大學優秀碩士論文,2011);張佳《秦皇島市新生代農民工職業培訓現狀與對策研究》河北科技師範學院優秀碩士論文 [45]  , 2012,均引用。
《科技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市場週刊(理論研究) 》2011/01 )聶勝利《科技興農視野下渝西地區農村養殖增收問題及其對策研究》(重慶師範大學優秀碩士論文,2011) [46]  引用。
《農業科技體制創新的相關問題探討》(《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5(4):14-19.)
蔣勇(《農業科技協同創新:系統設計、運行與參量識別》, [47]  四川農業大學優秀碩士論文,2013)引用。
《論農業聚集經濟》(《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2)
張雅楠《日照綠茶集約發展戰略研究》 [48]  (延安大學優秀碩士論文,2012)引用。
三、科技經濟
(一)宏觀科技經濟
《創建國家創新系統》 [49]  《未來與發展》2008(7)
該文提出國家創新系統包括官產學研中(介)五位一體互動。 《中小企業技術進步淺析》,人文管理等是實現中小企業技術進步的重要措施。 邵祖峯《論公安科技創新系統及其運行機制》 [50]  (《科技管理研究》2011/07)引用。
被《國內中文報刊重要科技文章篇目輯覽,交叉學科類》 [51]  (《科技導報》2008-08-29 )收錄
《識才引才用才轉變發展方式》(《中國-東盟博覽》,2011,1)
呂麗《我國高校人才開發與培養的理論基礎與對策探討》 [52]  (《文教資料》2011/34),欒珊,王曉羣《人才支撐產業發展的理據、困境和進路》 [53]  (《長白學刊》, 2013/04)引用。
提高科學技術對生態文明的支撐能力——從新的視角解析十八大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J]. 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1)
饒學開《“美麗中國”視野下高校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引領作用》 [54]  (《科教文匯》(中旬刊). 2013/03) ,韓風春《多視角、寬領域解讀生態文明建設——十八大“五位一體”戰略的思考》 [55]  (《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3/09),周林《生態文明的哲學反思及實踐》 [56]  (河南師範大學優秀碩士論文,2013),趙金芬;徐超;姜木枝《文獻基於SST視角下的科技創新低碳化與生態文明建設》 [57]  (《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13/03,鄒凡,彭靖裏,譚海霞《論我國建設生態文明與科技創新的關係及政策》 [58]  《雲南科技管理》2013(05),朱春江,美國田納西州立大學SurendraP.Singh;SammyL.Comer;《論農業與生態文明建設》 [59]  (《生態經濟》2013年11期),吳瓊《產業結構生態化轉型路徑探析》 [60]  (《理論視野》2014年1期),均引用。
《基於經濟學視角的協同創新網絡研究》(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13)
該博士論文作為2015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後期資助項目的基本成果 [61] 
浙江工商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系主任金楊華教授,潘建林《基於嵌入式開放創新的平台領導與用户創業協同模式——淘寶網案例研究》 [62]  (《中國工業經濟》2014(2)),南開大學焦媛媛教授等《不同主導權下戰略性新興產業協同創新網絡合作關係研究——以我國物聯網產業為例》,《研究與發展管理》2015(04), [63] 
張清華,郭淑芬,黃志建.基於利益分享的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 2017(1) [64] 
李小妹,包鳳耐.高校社會資本、協同行為和協同創新績效的關係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 2017(4) [65] 
翟文華等.對話教學的協同效應[J].現代大學教育.2016(5)
韓周,秦遠建,王茤祥.中國企業協同創新網絡治理研究[J]. 科學管理研究. 2016(1)
浙江大學郭琳,應洪斌《基於科技創新與知識創新機制的研究》 [66]  (《科技管理研究》2013/06;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71072075)成果) ,華中科技大學聶飛,劉海雲《自主R&D、國際技術溢出與經濟增長——基於知識溢出模型的實證分析》 [67]  (《華東經濟管理》2015/4),翟文華等《網絡情境下傳統出版企業的突圍路徑分析》,《編輯之友》2015(09) , [68]  丁建軍劉介明,曲佳子:《湖北科技資源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研究》 [69]  ,《湖北社會科學》2015/7 ,翟文華等《農業生態科技園區發展路徑分析》 [70]  (《廊坊師範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6),潘大海等《黑龍江縣區農業科技園區建設與持續發展對策》,《黑龍江農業科學》,2015年07期 [71] 
由雷.創新網絡中非核心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研究[D].遼寧大學 2016 [72] 
王來軍《基於創新驅動的產業集羣升級研究》 [73]  (中共中央黨校博士論文, 2014),謝夫海《住宅產業化協同創新影響因子與機制研究》 [74]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博士論文,2014),王輝《軍民技術創新體系協同模式與評價研究》 [75]  (華中科技大學博士論文,2014),潘珊珊《國家高新區協同創新體系研究》 [76]  (安徽大學優秀碩士論文,2014),黃華色《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協同創新研究——基於複合協同度模型》 [77]  (《南華大學優秀碩士論文,2014》),管琦璠《江蘇物聯網企業全面協同創新研究》 [78]  (南京郵電大學優秀碩士論文,2014),梁曉燕《區域協同創新網絡的結構風險研究》( [79]  大連理工大學優秀碩士論文,2014),賴利燕《贛南蘇區稀土產業科技人才協同創新支持體系研究——基於政產企視角》 [80]  (江西師範大學優秀碩士論文,2014),均引用。
(二)微觀科技經濟
《中小企業生存發展策略探討》(《生產力研究》2001/04)認為,人文管理等是實現中小企業技術進步的重要措施。 被上海研發公共服務網站全文轉載。
王必鋒,張曜偉,丁國傑《中小企業的重新定位與發展》(《地質技術經濟管理》2003/03),鄧江南《入“世”與鄉鎮企業的困境和出路》(《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03),王敬東《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服務體系構建研究-----以四川省生產力促進中心為例》(西南財經大學優秀碩士論文,2003),劉劍鋒《我國中小企業激勵性工資制度設計研究》(石家莊經濟學院優秀碩士論文,2008)均引用該文。
《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策略淺析》(《技術經濟》2002/03)上海研發公共服務網站全文轉載。
四、宏觀經濟及國際貿易理論
(一)工農、城鄉協調發展
《谷貴傷“農”的實證研究》 [81]  (《統計研究》2008/06) 提出農業農民和非農業農民的概念,在農民分化為農業農民和非農業農民(農民工等)的條件下,谷貴傷農。
《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 農業經濟導刊》2008年11期轉載。
吳文峯博士,西南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王建瓊《農民工儲蓄與消費動因及效應實證分析》(《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4) [82]  ,張永坤在《優化農業科技供給 擴大農業科技需求》 [83]  (《商場現代化》2010/ 07)引用該文。
(二)收入分配
《工資可持續提高與擴大內需關係之研究》 [84]  (《 廣西社會科學 》 2009年 第01期)《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提高勞動收入,不僅是收入分配的問題,背後是科學發展和增長方式的轉變,和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85]  國務院總理温家寶在《求是》雜誌2010年第7期,發表重要文章《關於發展社會事業和改善民生的幾個問題》 [86]  ,強調增加居民收入,漲薪潮在神州大地展開。
《轉變發展方式的根本出路是增加勞動收入》 [87]  (《現代經濟探討》2011年7期)國研網 [88]  、經濟學家網 [89]  、湖北省人民政府政研網 [90]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傳真網 [91]  轉載,《第五屆全國政治經濟學年會綜述》 [92]  (2012-3-5)介紹該文觀點。
(三)宏觀管理
《中美金融危機延誤治理的分析》 [93]  (《當代經濟研究》 2012/02),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 [94]  ,國研網 [95]  、中國權威經濟論文庫 [96]  和華東政法大學國家金融與法律人才研究網均轉載。
《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計劃生育工作的開展》(《人口學刊》1999/06)
該文指出,市場經濟有抑制生育的作用。
蔣建安,孫平.法律過程要排除仇富情緒的干擾[J].法學,2006 (11):70-74.他説,“早在1999 年就有學者提出要設立累進制的‘超生所得税’,以遏制富人超生。”
田斌君在《關於社會轉型時期的城市計劃生育管理》(《人口研究》2001/01)引用該文,“ 可以考慮把超生罰款逐步改變為徵收超生人口税, 因為税收的形式規範且不易流失。按超生户收入的多少實行累進制所得税, 這樣一來, 一是可以解決富人超生不怕罰的問題, 二是可以增加税收收入。”
楊發祥《當代中國計劃生育史研究》(浙江大學博士論文,2003)3次引用該文。
(四)國際貿易
《文化需求是重疊需求的本質》 [97]  (《現代經濟探討》2011/12),國研網轉載 [98] 柴春霞《淺析如何培育國有煤炭企業新型企業文化》 [99]  (《經濟師》2012/03), 南京大學廣播電視與新媒體系主任周凱,武晉原《文化產業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係、路徑研究》 [100]  (《現代管理科學》 ,瞿羣臻,劉巖君《海峽兩岸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合作戰略研究》(《現代管理科學》 ,2012/10) [101]  2012/09)引用。
五、經濟學理論
(一)《外國經濟學説史》(中國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年首印,2012年2月重印)
該書特點,一是經世致用。一些內容不是按照學派,而是按照學派思想的應用領域來安排結構。例如,瑞典學派的維克賽爾學説與制度學派米契爾學説等放在貨幣與商業循環學説一章,有助於理解經濟週期的機制和治理。二是史論結合。一些重要的問題設節概述。三是與時俱進。充分吸收理論界的前沿成果,扼要介紹現代西方經濟學主要觀點的來龍去脈。這兩章分別展現20世紀以及近年來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的重大發展和基本發展脈絡。四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但不是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思想來匡正所有的經濟思想、經濟學説。
陳培勇在《通向老有所養之路——養老保險法律國際比較》 [102] 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年3月)指出,周志太(2009)、張世賢(2009)從經濟學説史的角度對古典經濟學、德國新歷史學派、凱恩斯主義、新自由主義等理論作了評述。 [103]  趙欖《企業家要素增進與動態比較優勢提升》(浙江大學博士論文2010) [104]  ,毛慧曉《制度變遷中的城鎮居民消費行為研究》(蘭州大學博士論文,2010) [105]  ,唐瑤《跨國公司全球價值鏈模式與我國企業創新戰略路徑選擇》(蘇州大學優秀優秀碩士論文,2010) [106]  ,劉紅利《開封市新農村建設和城鎮化互動發展研究》(山西師範大學優秀碩士論文,2012年) [107]  分別引用該書126頁和128-135頁;陳培勇,林琳《養老保險法律外因性理論思辨》(《社會保障研究》2013 /1) 引用該書376~379頁; [108]  許莉《淺析西斯蒙第的經濟危機理論》(《榆林學院學報》2011/05) [109]  劉茜茜《西歐中世紀基督教經濟思想》 [110]  ,山東大學優秀碩士論文,2012,陳英子《張家界市消費者行為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吉首大學優秀碩士論文 [111]  ,2012,均引用該書。
郭廣迪在《擺正馬克思經濟學在經濟思想史中的地位——對我國經濟思想史教育的反思》(《中華外國經濟學説研究會第19次年會暨外國經濟學説與國內外經濟發展新格局》(會議文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西方經濟學視角中的馬克思經濟學——馬克思對西方經濟學的影響”(項目批准號:07BJL00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指出:“筆者贊同《外國經濟學説史》一書的指導思想:‘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但不是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來匡正所有的經濟思想。’” [112] 
該書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 [113]  、中國人民大學 [114]  、清華大學 [115]  、台灣大學 [116]  、香港中文大學 [117]  、南開大學 [118]  、復旦大學、廈門大學 [119]  、上海財經大學 [120]  、南京大學、浙江大學 [121]  、武漢大學 [122]  、西安交通大學 [123] 吉林大學 [124]  、中山大學 [125]  、東北財經大學 [126]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127]  、暨南大學 [128]  、中央財經大學 [129]  、山東大學 [130]  、北京師範大學 [131]  、華中科技大學 [132]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133]  、西南財經大學、四川大學 [134]  、上海交通大學 [135]  、哈爾濱工業大學 [136]  、中南大學 [137]  、同濟大學 [138]  、大連理工大學 [139]  、中國科技大學 [140]  、北京航天航空大學 [141]  、華東師範大學、北京工商大學 [142]  、蘭州大學 [143]  、東南大學 [144]  、東北大學 [145]  、湖南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中國農業大學 [146]  、重慶大學 [147]  、華中師範大學 [148]  、陝西師範大學 [149]  、南京師範大學 [150]  、東北師範大學 [151]  、蘇州大學 [152]  、首都經貿大學 [153]  、鄭州大學、武漢理工大學 [154]  、西南交通大學 [155]  、河北師範大學 [156]  、福建師範大學 [157]  、北京化工大學 [158]  ,上海師範大學 [159]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160]  、廣東工業大學 [161]  等著名大學圖書館藏書、教材。
國家圖書館 [162]  、美國國會圖書館 [163]  、首都圖書館 [164]  、上海圖書館 [165]  、天津圖書館 [166]  廣東省圖書館 [167]  、吉林省圖書館 [168]  、陝西省圖書館、浙江省圖書館 [169]  、安徽省圖書館 [170]  、黑龍江省圖書館 [171]  、遼寧省圖書館 [172]  、福建省圖書館 [173]  、湖南省圖書館 [174]  等館藏書。
中國社會科學網報道, [175]  中國經濟學教育科研網轉載該書前言部分的課件 [176]  [177] 
(二)《經濟學研究方法的十大趨勢》 [178]  (《經濟視角》2008/10)
該文被中國數量經濟學會副理事長、清華大學教授李子奈,齊良書《關於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的思考》 [179]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論基礎研究”(08AJY001)的資助)該項目被同行專家鑑定為“優秀”等級,(《中國社會科學》2010/02;《新華文摘》2010/12轉載 [180]  ),李子奈《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論》 [6]  (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温紹嬌《經濟學方法論的多元化之路》(《經濟師》2009/04)等引用,為論文天下網2009-2-24、期刊雜誌賞析網全文收錄。
(三)《微觀經濟學課程改革與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2/07)
該文認為,理論課的學生能力培養表現在思維能力的提高上,主張通過西方經濟學課型改革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思維能力相關的作者中,被中國知網列為第2名。“徐標、周志太…”。
張堂雲《基於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旅遊管理本科專業教學改革研究——以西方經濟學課程為例》(《全國商情(理論研究)》. 2011/11),夏俊華《淺談如何培養高職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02),童霞《微觀經濟學的本科教學思考》(無錫教育學院學報2006 /03),孫晶《論高職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考試周刊》2010/20),馬雪蓉《高職高專經濟學基礎課程改革與提升學生能力》(《科技諮詢導報》2007/28)和《高職高專<經濟學基礎>課程改革與學生能力提升》(《蘇南科技開發》 2007/08),張義高《從教學模式角度探討西方經濟學教學質量問題》(貴州師範大學優秀碩士論文,2009)。
(四)《討論課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06》)
該文獲得安徽省社會科學聯合會第二屆年會三等獎。
中國高科技專家組成員、國防科技大學錢寶良博導等《<等離子體物理基礎>課程開設討論課的教學實踐與體會》(《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0/04) [181]  ,張洪利,劉秉智,曹強《應用化學專業培養創新人才的探索與實踐》(《渭南師範學院學報》2010/05) [182]  ,陳蘇蘇,王偉羣《化學探究式教學中學生思維的引導》(《化學教與學》2011/01) [183]  ,郭軍傑,張建國,孫光中《“採煤概論”課程教學方法探討》(《中國電力教育》2010/36) [184] 
(五)《經濟論文的選材》(《時代經貿》2008S1)
該文被周燕平《護理論文的立意》(《護理與康復》2010/07)引用。
六、教育經濟
(一)《建立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高等教育政校分開的新體制》 [185]  (《高等農業教育》,2006(6):23-27.)作為詞條被《安徽社會科學年鑑》(2004-2007) [186]  科研成果欄目收錄,中國高等教育學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秘書長,華東師範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謝安邦等《中國高等教育研究新進展2006》(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46頁引用該文;為學校招生網、考試題目網全文收錄。
(二)《入“世”與高等教育的對策》(《技術經濟》2003/01)
該文主張,高等教育要實現政校分開,才能提高質量。
石洪妍等《高等學校創建學習型組織探討》(2004/04)引用該文。
(三)《高教發展的市場邊界分析》(《高等農業教育》2008/08)
該文認為,高等教育的發展不但受制於經濟發展為其發展所提供的條件和居民對高等教育的購買力,而且受制於經濟發展對高等教育的需求,目前高等教育在這二個方面均表現為超前發展。
七、史學
1、蔣介石是抗戰派(1995)
在蕭陣瀛國際學術討論會的發言,提出蔣介石是抗戰派,後收入《擁蔣抗日——蕭振瀛將軍的抗日思想》《吉林文史資料》1996(10),與會的美國國會圖書館中文部主任、南開大學教授、原東北軍參謀長王樹常之子王冀做了大會唯一的發言和評價,這是“大陸的新聲”。參見,與會的作家黃美之(曾任孫立人將軍的秘書)撰寫的《蔣夫人最快樂的一天——王冀促成的》《世界週刊》1995年11月19日。
2、統一戰線
《蕭振瀛將軍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2007年第5期
被收入《抗戰史資料索引》(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網《學術天地》),李偉《近年來有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若干熱點問題研究述評》(《廣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1/03),李明遠《1931年-1937年間的蕭振瀛》(東北師範大學優秀碩士論文, 2009)均引用;CAD China/Asia On Demand全文收錄。
主持教育部課題《教育理論、技能訓練、見習實習一體化教學模式研究》,以及安徽省軟科學課題《提高科技對新農村建設支撐能力的研究》,提出財政農業科研投入由國有院所獨享向所有為發展農業科研做出貢獻的企業和院所共享轉變,以增加非國有農業科技投入,科技興農興村、農民增收。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