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周廷儒

鎖定
周廷儒(1909年2月15日—1989年7月18日),出生於浙江省新登縣,地貌學、自然地理學家、古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1] 
1933年周廷儒從國立中山大學畢業後留校擔任地貌學助教;1935年應邀到浙江省杭州高級中學擔任地理課教員;1938年任教於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史地系;1940年至1945年調任前中央研究院在重慶北碚建立的地理研究所工作,併兼任復旦大學史地系副教授;1946年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留學,並獲得碩士學位;1950年回國擔任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併兼任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員、清華大學地理系教授;1952年秋擔任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系主任;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委員;198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9年7月18日在北京逝世 [2] 
周廷儒主要從事地貌學、古地理學、中國自然地理等課程的教學與研究 [3] 
中文名
周廷儒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浙江省新登縣
出生日期
1909年2月15日
逝世日期
1989年7月18日
畢業院校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
古地理學》《中國自然地理
古地理》《新疆地貌
主要成就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委員

周廷儒人物生平

周廷儒
周廷儒(4張)
1909年2月15日,周廷儒出生於浙江省新登縣松溪鄉官塘村(今杭州市富陽區松溪鎮)的小商家庭。父親的過早去世,小學畢業後,周廷儒為了減輕家庭的負擔,到三四百里以外的一個教會中學去讀書。他利用課餘時間,幫助教師批改低年級的英語作業和試卷來貼補伙食費用。
1927年,周廷儒畢業於嘉興秀州中學
1929年,周廷儒由浙江省官費保送,進入廣州國立中山大學地理系,在校期間在德國區域地理學家克雷德納和地貌學家潘塞、地質學家朱庭祜教授的親自指導下,經常進行野外實習,在大學的四年學習中,先後考察了廣東、廣西很多地方,特別是南嶺和華南沿海海岸一帶。
1933年,周廷儒以《廣州白雲山地形》的畢業論文,獲得學士學位。大學畢業後留校為德籍教授潘塞當助手。
1935年,周廷儒由於舊友的聘請,他又到浙江省杭州高級中學擔任地理課教員(至1937年),在任教期間,完成他的早期區域地理著作《揚子江下游及其區分》。
1938年,抗戰爆發後,周廷儒轉至昆明,任教於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史地系,講授自然地理。
1940年,周廷儒調任前中央研究院在重慶北碚建立的地理研究所,應聘為助理研究員,後晉升為副研究員(至1945年),並應復旦大學之聘在史地系任兼職副教授,主講地貌學。
1946年,周廷儒獲得中英庚子賠款補助留學的名額,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留學,師從“文化景觀”學派創始人美籍德國學者索爾教授。
1948年,周廷儒以畢業論文《甘肅走廊和青海地區民族遷移的歷史和地理背景》,獲得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碩士學位。
1950年初,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加上當時擔任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系主任的好友黃國璋教授的聘請,周廷儒回國,擔任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併兼任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員、清華大學地理系教授。同年加入九三學社,歷任第七屆中央委員、中央參議委員 [2] 
1951年,周廷儒參加了內蒙古地區的鐵路選線勘察工作。
1952年秋,周廷儒擔任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系主任。同年參加了由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組織的華南地貌考察隊。
1963年,經高教部批准,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系創建了中國第一個新生代古地理研究室,周廷儒擔任研究室主任。
1980年,周廷儒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委員(院士)。
1981年,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系新生代古地理研究室成為中國第一個古地理研究的博士學科點,周廷儒被批准為博士生導師。
1981年,周廷儒指導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系古地理研究室建立博士點。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89年7月18日,周廷儒在北京友誼醫院逝世,享年80歲。

周廷儒主要成就

周廷儒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20世紀30年代,周廷儒獨自冒險到大理蒼山洱海及賓川雞足山進行野外工作。參加嘉陵江考察隊,沿江步行800裏,繪製嘉陵江曲流分佈圖。與施雅風、陳述彭撰寫《中國地形區劃草案》,首次提出中國地形三大區劃分的思想。運用景觀分帶學説和專門方法研究中國新生代時期自然地帶分異規律,重建第三紀和第四紀自然地帶和自然區 [3] 
1938年,周廷儒轉至昆明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在西南聯大地理系張席禔教授的指導下,研究雲南西部大理、賓川一帶的地貌、古地震,撰寫了《雲南大理地區的地震與地貌的關係》等研究論文。
1940年,周廷儒調任前中央研究院在重慶北碚建立的地理研究所,在此任職的6年期間,主要從事開發大西北,對四川、青海、甘肅一帶的國土、資源等方面作了實地考察與研究,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
1941年,周廷儒先後參加了“嘉陵江考察隊”,並沿江步行了800裏,把考察結果撰寫成論文和繪製了《嘉陵江曲流分佈圖》,為以後嘉陵江的開發與利用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礎。參加了由地理研究所與中央研究院聯合組織的“西北史地考察團”,考察路線由蘭州沿湟水谷地過青海湖到柴達木盆地,再翻過祁連山,穿河西走廓到敦煌,沿途蒐集資料,最後與李承三教授合作,編寫出《青海地理考察紀要》,他自己編寫了《環青海湖山牧季移》和《從自然現象證明西北歷史時期氣候之變遷》等論文。
1946年,周廷儒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學習深造,在導師索爾的指導下撰寫學位論文,他以1942年在西北史地考察中搜集來的,有關祁連山、青海地區的人文地理與自然地理資料為基礎,從地理學綜合觀點出發進行了深入分析,寫出《甘肅走廊和青海地區民族遷移的歷史和地理背景》的碩士論文。
1956年至1959年,周廷儒參加了中國科學院組織的“中蘇合作新疆綜合考察隊”,歷時4年。他們第一年考察北疆,採取三條路線,登上阿爾泰山的南坡,兩次穿越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又考察了天山北麓瑪納斯河山前等地區。第二年考察了天山山脈,到了哈密及山南山北很多地方,主要考察了地貌、冰川、凍土、草場資源、山前地帶的水系等情況,還重點考察了伊犁河谷地帶和大小尤爾多斯盆地。第三年考察了南天山、塔里木盆地和塔里木河等。對塔里木河的變化多端,以及在水資源的利用問題上,各有關單位發生了分歧意見,此時,周廷儒親自率隊考察了塔里木河中游的河道變遷,並與趙濟合作,寫出了《新疆塔里木河中游的變遷問題》的論文,以大量的事實闡述了在乾旱區,由於冰川補給水量及沉積特徵而形成的河道變遷的規律性,從而提出對河道整治開發利用的方針,協調了各用水單位的矛盾。此文由蘇聯科學院翻譯成俄文,收集到蘇聯科學院出版的《崑崙山與塔里木河》一書中。此外,對於博斯騰湖的考察,周廷儒認為不能只圖一時用水,就大量將湖裏的水調出去,必須保持湖內一定的水量,否則湖水就會變幹,濃縮變鹹,魚要死,蘆葦也要枯萎。因此應該從長遠的觀點來對待整個湖泊的命運。最後一年的野外工作,主要考察了崑崙山區,對地貌、冰川、火山等問題進行了研究。在不斷總結考察成果的基礎上,他與新疆考察隊地貌組的合作並由他主編的《新疆地貌》一書,已於1978年由科學出版社出版。
  • 學術論著
出版著作
出版日期
名稱
作者
出版社
1992.03
《周廷儒文集》
周廷儒著
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1.03
《泥河灣盆地新生代古地理研究》
周廷儒等著
北京:科學出版社
1990.03
《中國北方農牧交錯帶全新世環境演變及預測》
周廷儒等著
北京:地質出版社
1982.07
《古地理學》
周廷儒著
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959.09
《中國的地形和土壤概述》
周廷儒,劉培桐著
北京:商務印書館
1956.04
《中國的地形和土壤概述》
周廷儒,劉培桐著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55
《中國自然地理》
周廷儒編
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939
《國防地理》
周廷儒編著
軍委會幹訓第三團政治部
期刊論文
周廷儒. 新疆綜合自然區劃綱要[J]. 地理學報, 1960(2):87-103.
周廷儒. 新疆第四紀陸相沉積的主要類型及其和地貌氣候發展的關係[J]. 地理學報, 1963, 30(2).
周廷儒. 我對修訂後的師範學院地理系教學計劃的一些體會[J]. 人民教育, 1954(4):17-18.
周廷儒. 近三十年來中國第四紀古地理研究的進展[J]. 地理學報, 1979, 46(4).
周廷儒, 張蘭生. 關於開展地理環境演變與預測的研究[J]. 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 1985(2):3-6.
  • 學術交流
1956年6月,北京師範大學召開第一次科學討論會,周廷儒在大會上宣讀了“中國地形區劃的初步意見”。
1959年,東德地理會會長、波茨坦大學地理系教授蓋勒特來華進行1 個月學術交流,教育部指令由北京師範大學負責接待。周廷儒作了周詳的安排,並深入地進行了學術交流。
1964年,中國舉辦亞非科學討論會,周廷儒作為代表出席會議,會議期間邀請非洲、亞洲的許多代表來系訪問。
1978年,在北京召開了全國科技大會,周廷儒出席了大會並在主席台上就座。
1979年底80年初,周廷儒參與在廣州召開的地理學會代表大會。
1980年8月底至9月中旬,周廷儒出席在日本東京召開的第24屆國際地理學會代表大會,在會上宣讀了“中國第四紀冰川問題”的學術論文,並在日本作短暫訪問,進行學術交流。
1982年,周廷儒參加在莫斯科召開的第Ⅺ屆國際第四紀研究大會(Ⅺ INQUA congress)時與劉東生同行。
1984年,周廷儒參加北京市地震地質會戰總結大會。
1986年,周廷儒參加在北京師範大學舉行的首屆全國青年地理工作者學術研討會。
1987年,周廷儒先生參加在北京師範大學舉行的國際環境影響評價學術會議。 [4] 

周廷儒人才培養

  • 教學思想
在教學生涯中,周廷儒時常強調:要把書本知識學活,讓學生到大自然中去認識世界,改造世界 [5] 
  • 講授課程
1938年周廷儒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史地系,講授《普通自然地理學》課程。1952年周廷儒進入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系任教以來,教授了《地貌學》《測量學》《中國自然地理》等課程 [2] 
  • 野外實習
為了鍛鍊學生野外工作的能力,周廷儒還帶領學生從事野外實習和考察工作。

周廷儒榮譽表彰

1980年,周廷儒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委員(院士) [3] 

周廷儒社會任職

時間
榮譽表彰
1963年11月—1985年05月
中國地理學會第三屆常務理事、第四屆副理事長
1972年
《中國自然地理》系列專著編輯委員會委員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北京市委員會第五、六屆委員

國家教委教材編審委員會地理組委員

《地理學報》副主編 [2] 

周廷儒人物評價

周廷儒幾十年長期從事野外考察,開創了一條研究中國新生代古地理的道路,在中國地理學發展史上作出了重要貢獻。他撰寫的相關論著,都揭示了第三紀、第四紀時期地理環境的面貌,為研究和發展中國新生代古地理奠定了基礎。(《富陽日報》評)
周廷儒是中國現代地理學的開拓者之一、中國古地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對中國科學與教育事業和地理學科的巨大貢獻 [6] (北京師範大學評)

周廷儒後世紀念

  • 周廷儒銅像
北京師範大學周廷儒銅像 北京師範大學周廷儒銅像
2006年9月,由原地理系81級校友捐贈的周廷儒先生紀念銅像在北京師範大學揭幕,同時紀念文集《山高水長----周廷儒院士紀念文集》出版 [7] 
  • 周廷儒獎學金
周廷儒獎學金頒獎禮 周廷儒獎學金頒獎禮
為紀念週廷儒先生,繼承和發揚周廷儒先生積極從事科技和教育實踐,不斷開拓創新,勇於攀登科學高峯的精神,激勵青年學子熱愛地理學與資源環境科學事業,勤奮學習,刻苦鑽研,品學兼優,德智體全面發展,成為發展地理科學事業的有用人才,在2009年周廷儒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會上,經北京師範大學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環境學院、資源學院、水科學研究院、減災與應急管理研究院、全球變化與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以及地表過程與資源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等7家單位聯合發起設立“周廷儒獎學金”。
“周廷儒獎學金”設立兩個獎項,即“周廷儒優秀研究生獎”和“周廷儒優秀本科生獎”。“周廷儒獎學金”每年評選一次。獎金額度根據每年獎學金資源情況確定。獎勵對象是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部、環境學院、水科學研究院和全球變化與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的在校全日制研究生和本科生。每位獲獎者可獲得獎金人民幣1萬元。
  • 周廷儒誕辰110週年、獎學金十週年紀念會
2019年6月,在周廷儒先生誕辰110週年和“周廷儒獎學金”設立10週年之際,為弘揚學術傳統,推動學術交流,地表過程與資源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舉辦“周廷儒誕辰110週年、獎學金十週年紀念會暨地表過程與資源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2019年青年論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