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周屋村

(廣東省東莞市東城街道周屋社區轄自然村)

鎖定
周屋村,隸屬於廣東省東莞市東城街道周屋社區, [1]  位於東城街道東北部,東北接餘屋村,東靠寒溪河,南接温塘王山村,西南接桑園村。距東城街道辦事處約7.1千米,土地總面積2.76平方千米。 [2]  2015年末,周屋村户籍人口2403人。 [2] 
宋朝,屬廣州中都督府東莞縣。明朝,屬文順鄉第二都。1999年,屬周屋行政村。2003年,屬東城街道周屋社區。 [2] 
2015年,周屋村經營電子、食品、糖果、印刷、手袋、鞋類等,有企業和個體工商户800多家,有廠房宿舍33萬平方米。經營總收入為3486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農業生產、工業生產、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銀行存款利息等。 [2] 
中文名
周屋村
行政區類別
自然村
所屬地區
廣東省東莞市東城街道周屋社區
地理位置
東城街道東北部
面    積
2.76 km²
電話區號
0769
人口數量
2403 人(截至2015年末户籍人口)
車牌代碼
粵S

周屋村歷史沿革

宋朝,屬廣州中都督府東莞縣。
明朝,屬文順鄉第二都。
清朝,屬缺口司。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屬第七區榴花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屬第五區榴花鄉。
1953年,屬第二區凹頭鄉。
1958年,屬附城人民公社凹峽大隊。
1983年,屬附城區周屋鄉。
1987年,屬東莞市附城街道周屋管理區。
1999年,屬周屋行政村。
2003年,屬東城街道周屋社區。 [2] 

周屋村行政區劃

周屋村為廣東省東莞市東城街道周屋社區轄自然村,行政區劃代碼沿用周屋社區行政區劃代碼為441900003006。 [2-3] 

周屋村地理環境

  • 位置境域
周屋村,位於東城街道東北部,東北接餘屋村,東靠寒溪河,南接温塘王山村,西南接桑園村。距東城街道辦事處約7.1千米,土地總面積2.76平方千米。 [2] 

周屋村人口

周屋村世居村民主要姓氏為周姓、陳姓及鍾姓。2015年末,周屋村户籍人口2403人,其中男1174人,女1229人;80歲以上74人,最年長者97歲(女)。外來暫住人口約1.3萬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42人。 [2] 

周屋村經濟

周屋村傳統經濟以種植水稻為主,兼種植甘蔗、橙柑、荔枝、龍眼等作物和漁業養殖,盛產蒲桃。改革開 放初期生產爆竹、鞋帽,村有腐竹、榨糖等加工廠,後逐漸衰退。2015年,周屋村經營電子、食品、糖果、印刷、手袋、鞋類等,有企業和個體工商户800多家,有廠房宿舍33萬平方米。經營總收入為3486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農業生產、工業生產、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銀行存款利息等。 [2] 

周屋村社會事業

周屋村教育事業

2015年末,周屋村有小學1所(利民小學),幼兒園1所(東城愛蓮幼兒園)。 [2] 

周屋村文體事業

2015年末,周屋村有荔林公園廣場1個,籃球場2個,公園3個,青少年活動中心1個,老人活動中心1個,東莞圖書館東城分館周屋服務點1個(2015年藏書2855冊),電子閲覽室1間。 [2] 

周屋村基礎設施

20世紀60年代,周屋村通電,70年代通電話,80年代通自來水,2000年初通互聯網,2005年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 [2] 

周屋村交通運輸

周屋村鄰莞深高速、省道莞龍路,緊挨地鐵R2線,縣道温周路、鄉道周屋路、長圳路、王新路、龍華路及銀珠路經過該村。 [2] 

周屋村歷史文化

  • 地名由來
周屋村建村時,因村後有山狀如葫蘆,史稱“葫山”,清末此地與餘屋村合稱“凹頭鄉”,曾用名為“凹頭”,後以姓氏取名“周屋”。 [2] 
  • 本地方言
周屋村村民均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東莞東城話。 [2] 
  • 傳統民居
周屋村傳統民居為廣府民居,村中有10座。主要為磚石為基、紅磚為牆的紅磚瓦房和偶爾用青磚為外牆的青磚瓦房,建於清末、民國時期,總佔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
周氏宗祠,始建於宋末,分別於明清時期、1940年、2011年重修,佔地面積480平方米,仍作宗祠使用。宗祠坐西北向東南,五間三進合院式佈局,通面闊16.6米,通進深28.9米,磚木石結構,青磚牆體,紅砂岩勒腳;硬山頂,抬梁與穿鬥混合式樑架,人字山牆,灰塑龍舟脊上立灰塑鰲魚,轆灰筒瓦,綠琉璃瓦當及滴水;頭門兩側設塾台,檐下彩繪壁畫,木雕如意斗拱樑架及花鳥紋檐板精美細緻。
周屋村代表性楹聯為“蒲山秀毓,鯉嶺鍾靈”,書於清雍正年間(1723—1735年),為癸未年的拔貢、凹頭周屋人周炳所寫,存於周氏宗祠正門兩邊,為市級不可移動文物,為市文物保護單位。
炮樓一座,始建於清末民初,有100多年曆史。
土地廟一座,始建於宋末年間,2011年重修。 [2] 
  • 民俗文化
周屋村村民一般在春節、農曆七月十四等節日到廟前拜祭、添香。該村有男丁在農曆九月十五前後到常平拜祭先祖的傳統。 [2] 
  • 歷史事件
民國三十年(1941年)冬,周屋村發生牛瘟,死亡60多頭。
1971年4月至1975年12月底,日本、美國等12個國家的外賓及港澳同胞1500多人,中央農業部、商業部、林業部等5個部委領導1000多人,廣東、吉林、甘肅、遼寧、河北等20多個省、市領導1000多人,先後參觀、視察温塘、周屋兩個大隊的農業生產。
1980年5月,孟加拉國農業考察團到周屋大隊考察高產水稻。
1981年,周屋村實行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把生產隊統一核算改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2000年9月,由國務院、中央黨校主持召開的華南五省“三農”(農村、農民、農業)理論研討會成員200人到周屋村、主山村參觀。
2001年4月,廣東省副省長李容根及省農業廳領導在副市長李毓全陪同下,到周屋村、主山村視察農業及農村工作。
2013年,周屋村有600多年曆史的周氏宗祠翻新後進行重光儀式,全體村民以及來自廣州、清遠和惠州等地的周氏宗親共3000多人蔘加了落成大典。 [2] 

周屋村地方特產

周屋村有鬆糕、油角、艾角、蒲桃乾等特色傳統食品。 [2] 

周屋村榮譽稱號

2010年12月,周屋村被廣東省愛國衞生運動委員會授予“廣東省衞生村”稱號。 [2] 
2014年2月,周屋村被廣東省委農村工作辦公室、廣東省農業廳、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授予“廣東名村”稱號。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