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周寶財

鎖定
周寶財(1912—2002),男,越劇琴師。學名周春蕙,浙江寧波市人。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與袁雪芬合作創作尺調腔,與範瑞娟合作創作了尺調腔的反調:弦下調。尺調腔和絃下腔之後成為了越劇主腔,為越劇流派之基礎。 [1] 
中文名
周寶財
出生地
浙江寧波
出生日期
1912
逝世日期
2002
性    別

周寶財個人家庭

其父周冬林是寧波徽劇戲班鼓師,兄寶元是京戲班琴師,姐夫是京劇鼓師。他從小在戲班裏長大,喜歡拉琴唱戲。

周寶財人物生平

12歲時拜徽班名琴師陳新甫為師。
抗戰初期,到奉化餘彩琴的女子越劇戲班拉胡琴,從此進入越劇界。
1943年3月到上海大來劇場拉主胡。
1943年11月為南薇編導、袁雪芬主演的新戲《香妃》伴奏時,與袁雪芬合作創造之新腔尺調腔。
1945年,為範瑞娟的“山伯臨終”伴奏時,與範瑞娟合作創作弦下腔。
從40年代初期大來劇場開始,他一直是袁雪芬藝術上的長期合作者,直到解放後共同進入國營華東越劇實驗劇團。由其伴奏的劇目有《香妃》、《祥林嫂》、《梁山伯與祝英台》、《西廂記》、《打金枝》等。
在1954年的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榮獲音樂獎。
1956年開始轉到藝術教育崗位,先後在上海市戲曲學校越劇音樂班、上海越劇院學館音樂班執教,培養出越劇琴師30多名,其中上海越劇院的主胡手黃培元、陳新章、陳安福等均是他親授的學生。
196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72年退休後仍到上海市戲曲學校兼課。 [1] 

周寶財藝術成就

周寶財曲調創新

抗戰初期,為了掌握越劇唱腔的風格特點,他買來越劇旦角施銀花的《方玉娘》唱片,仔細揣摩品味,並在伴奏中試驗着把京戲的一些過門融進越劇,還把京戲伴唱託腔的一些手法引進到越劇伴奏中來,用京劇[西皮]的手法來拉越劇的[四工調],使其既新鮮又悦耳,很受歡迎,不久就正式被聘為樂隊主胡。
1943年11月為南薇編導、袁雪芬主演的新戲《香妃》伴奏時,在香妃“哭頭”一節戲裏,被袁雪芬充滿激情的表演深深感動,於是即興用京劇中“亮音”的手法加以襯托,又用碎弓拉出袁雪芬後面的一節哭腔唱段,並用京劇[二簧]5—2定弦,從開唱過門到中間墊頭小過門,都是從京劇花旦唱的二簧過門借鑑吸收而來。《香妃·哭頭》和後來由他伴奏、袁雪芬主唱的《一縷麻·哭夫》、《梁山伯與祝英台·哭靈》並稱為袁派“三哭”,為越劇的哭調所創造之新腔[尺調]的產生,即由《香妃·哭頭》開始。該腔後來又通過《梁祝》、《祥林嫂》等戲的排練,逐漸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尺調]板式結構,最後成為越劇舞台上的主腔。
1945年,為範瑞娟的“山伯臨終”伴奏時,在男班[還陽調]的基礎上,借鑑京劇[反二簧]的老生唱腔,以1—5定弦,加以襯托,又產生新腔[弦下調]。 [1] 

周寶財經驗總結

他把自己的伴奏經驗歸結為“託、保、襯、墊”四個字。託是指託唱腔細膩熨貼,使伴奏與唱腔和諧一致,兩者嚴絲合縫,血肉相連;保是保調、保板,不使演員走音脱板;襯是烘托氣氛,特別是唱句中字與字之間的小過門,要頂調突出;墊指墊過門,銜接和誇大唱腔旋律,從而產生出烘雲托月或鮮明對比的藝術效果。伴奏時感情十分投入,尤擅拉舒緩抒情之曲,他的琴聲如泣似訴,感情特別豐富。 [1] 
參考資料
  • 1.    周寶財  .中國越劇百年——紀念活動官方網站[引用日期2014-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