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周大新

(中國當代作家)

鎖定
周大新,1952年2月出生於河南鄧州,中國當代作家,中共黨員。1985年畢業於解放軍西安政治學院。1970年應徵入伍。歷任戰士、副班長、班長、排長、副指導員、團政治處幹事、師政治部幹事、濟南軍區政治部宣傳部幹事、濟南軍區創作室創作員、總後勤部創作室主任。中國作家協會第五、六、七、八、九屆全委會委員。少將軍銜,文學創作一級。 [2-3] 
1979年2月,發表小説處女作《前方來信》。1986年8月,發表短篇小説《漢家女》。1987年4月,發表短篇小説《小診所》。1988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90年,發表第一部長篇小説《走出盆地》。1991年,發表中篇小説《左朱雀右白虎》。1994年1月,發表中篇小説《向上的台階》。1998年7月,長篇小説《第二十幕》(上、中、下)三卷完成。2001年7月,發表長篇小説《21大廈》。2003年,發表長篇小説《戰爭傳説》。2008年,長篇小説《湖光山色》獲第七屆茅盾文學獎。2009年7月,發表長篇小説《預警》。2012年8月,發表長篇小説《安魂》。2015年,發表長篇小説《曲終人在》。2018年1月,發表長篇小説《天黑得很慢》。2021年1月,推出第13部長篇小説《洛城花落》後,宣佈長篇小説封筆。 [4] 
(概述圖來源: [1] 
中文名
周大新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河南鄧州
出生日期
1952年2月
畢業院校
解放軍西安政治學院
職    業
作家
代表作品
湖光山色
第二十幕
走出盆地
安魂
曲終人在 展開
主要成就
第七屆茅盾文學獎
第三屆馮牧文學獎
第一屆南丁文學獎

周大新人物經歷

1952年2月,出生於河南鄧縣周莊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1957年,開始到河灣小學讀書。1961年,結束初小的學習並考上構林鎮的高級完小,表現出對文字的喜愛。高小期間,完成語文作業之餘還寫一些作文,這是他最早的散文寫作練習,也是他的文學啓蒙。此時,開始閲讀小説,讀的第一部是自傳體小説《高玉寶》。
1967年,參加一支赴韶山的長征串聯隊,步行兩三千公里,與同學們終於到達毛澤東的故鄉。後來又坐車去長沙、株洲和上海,這是他第一次出遠門,第一次看見構林鎮以外的世界。回到家後,一面幫家裏幹農活,一面拉二胡、學打籃球。1968年下半年,學校復課鬧“革命”,被村裏的貧下中農推薦到三中讀高中。學校沒有嚴格的教學制度,學習時緊時鬆,經常到鄉下學農,利用學農的機會,學會開鏈軌式拖拉機。
1970年10月至11月間,駐守山東的一支部隊到鄧縣招兵,一位姓李的連長因為和周大新等人打籃球,注意到當時身高一米七八的周大新,招他入伍;12月下旬,去山東肥城當地面炮兵,隸屬六十七野戰軍。軍旅生活開啓了他嶄新的人生篇章,也為其寫作注入新的營養,成為其小説的主題之一。
1973年,在炮兵團指揮連做文書。文書的一項任務是出黑板報,常在黑板報的空白處填上自己寫的詩歌。在做文書期間,常利用“職務之便”閲讀連部保存的“內部書”,大量的閲讀開闊了他的視野,為他日後的寫作奠定了基礎。
1976年,創作電影劇本《古榆》,但未投拍,劇本於1995年發表。同年,開始嘗試寫小説,這是他第一次寫長篇小説。小説描寫一位當年去台灣的老兵的生活。1977年,創作電影劇本《誣告》,未能投拍,劇本於1995年發表。
1978年5月初,接到通知到濟南軍區宣傳部工作。同年,繼續寫關於台灣老兵生活的小説——《思念》,寫了三十多萬字,後幾易其稿,終因藝術準備不足未能發表,將書稿付之一炬。這三年的創作儘管沒有得到認可,卻是他寫作之路的鋪墊。
1979年2月,中國南部邊界戰爭爆發,以中越戰爭為背景創造軍事題材短篇小説《前方來信》,3月25日發表在《濟南日報》副刊上。這是他正式發表的第一篇小説。
1982年,短篇小説《第四等父親》發表於《奔流》第8期。此後,該小説被湖南電視台改編為電視劇《泰山情》,被陝西電視台改編為電視劇《穿軍裝的父親》,被河南人民廣播電台改編為廣播劇。同年年底,被允許考大學,報考解放軍西安政治學院。
1983年,在濟南軍區的考點中,以總分第一的成績被解放軍西安政治學院錄取。在學校圖書館讀了很多書,利用課餘時間進行中、短篇小説創作。1984年,在解放軍西安政治學院中創作並發表短篇小説《“黃埔”五期》(《上海文學》第5期),後被《小説月報》(第7期)轉載。
1985年7月,在解放軍西安政治學院畢業。冬季,接到通知與軍區報社記者到老山前線採訪,這是他第一次上戰場。這次前線採訪給周大新的人生和寫作產生巨大影響,小説《漢家女》《小診所》《走廊》的創作靈感均來自於此。在赴戰場之前,害怕自己不能平安歸來,給兒子寫封遺書。同年年底,入濟南軍區創作室從事專業創作。
1986年,在北京參加由《解放軍文藝》舉辦的“大紅門筆會”,會議期間完成因在戰地醫院採訪而創作的短篇小説《漢家女》《小診所》,受到《解放軍文藝》主編陶泰忠的認可。《漢家女》發表於《解放軍文藝》第8期,獲1985—1986年度全國短篇小説獎,並被改編成同名電視劇,獲得電視劇“飛天獎”。同年,加入山東省作家協會。
1987年4月,短篇小説《小診所》發表於《河北文學》第4期,被同年《小説選刊》(第六期)、《文學大觀》(第8期)轉載,獲1987—1988年度全國短篇小説獎;5月,中篇小説《走廊》,發表於《崑崙》第3期,這是他早期重要作品,《崑崙》為該小説專門召開討論會,並獲得優秀作品獎;9月,進入魯迅文學院進修。同年,完成長篇《走出盆地》的寫作。1988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1989年,中篇小説《舊道》發表於《時代文學》第1期,同年《中篇小説選刊》第3期轉載,並獲《時代文學》優秀作品獎,後被改編為電視劇;同年,中篇小説《伏牛》發表於《小説家》第2期,於1994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導演於向遠改編為電影《痴男怨女和牛》。
1990年,第一部長篇小説《走出盆地》發表於《小説家》第2期,由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單行本,1998年,改編為同名電視劇《走出盆地》。小説講述了農村女孩鄒艾對自己貧苦命運的不甘,勇於奮鬥拼搏的勵志故事。同年,周大新發表《香魂塘畔的香油坊》(《長城》第2期),後被改編為現代豫劇《香魂女》。
1991年,發表中篇小説《左朱雀右白虎》(《長城》第1期),《小説月報》同年第5期轉載。《長城》在濟南召開《左朱雀右白虎》的座談會,馮牧先生參加會議,會議結束後周大新陪馮牧先生參觀漢畫像石。後《左朱雀右白虎》被改編為電視劇;被河南豫劇三團改編為現代豫劇《紅菊》;同年,在《十月》第3期發表中篇小説《步出密林》。
1992年,中篇小説《步出密林》改編為電影《人猴大裂變》,由西安電影製片廠拍攝,潘培導演。
1993年,1月,中國文學出版社出版《香魂女》法文版;2月,由《香魂塘畔的香油坊》改編的電影《香魂女》獲得1993年度第4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大獎——金熊獎;8月,長篇小説《有夢不覺長》初發表於《長城》第四期,後更名為《第二十幕》(上卷);10月,中篇小説《銀飾》發表於《花城》第5期,同年被《小説月報》第12期轉載;同年,被評為一級作家。
1994年1月,在《十月》第1期發表中篇小説《向上的台階》,並獲得《十月》優秀作品獎、《中篇小説選刊》優秀作品獎、第六屆《小説月報》“百花獎”(一九九四年)等獎項。
1995年,調往北京,在總後勤部創作室從事專業創作;同年,在《大家》第4期發表中篇小説《瓦解》。
1996年4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長篇小説《格子網》,後更名為《第二十幕》(中卷);5月,中篇小説《平安世界》發表於《小説家》第3期;7月,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周大新文集》(五卷本);12月16日至20日,被選為代表參加中國作家協會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會上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1997年3月,長篇小説《消失的場景》發表於《十月》第2期,後更名為《第二十幕》(下卷);7月,周大新參加中國作家代表團出訪去以色列,執行對外文化交流任務,訪問期間,受到西蒙·佩雷斯的接見。
1998年7月,歷時近十年的《第二十幕》(上、中、下)三卷完成,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同年秋,參加中國作家代表團出訪羅馬尼亞。
2001年7月,長篇小説《21大廈》發表於《鐘山》第4期,寫了生活或出現在這座大廈的幾十個人物的故事,通過大廈的一個姓譚的保安人員把它們串在一起,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小説獲得解放軍新作品一等獎;11月,周大新參加中國軍事文學作家代表團出訪俄羅斯,執行對外文化交流任務;12月18日至22日,作為代表參加中國作家協會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會上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2002年4月6日,獲第三屆“馮牧文學獎”;9月18日至28日,參加中國作家代表團,出席在加拿大渥太華召開的“國際作家節”,發表演講《道教文化對中國文學的影響》。
2003年,在《大家》第6期發表長篇小説《戰爭傳説》,小説描寫五百年前的一場戰爭,並且從平民的視角對那場戰爭有了新的評説,突出了對人性的刻畫。2004年,回到故鄉丹江水庫沿岸做調查,開始創作長篇小説《湖光山色》。
2006年4月,長篇小説《湖光山色》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以曾進城打工的鄉村女青年楚暖暖為主人公,講述她回到家鄉楚王莊之後自立自強,不斷開拓進取,通過鄉村旅遊帶領全村脱貧並堅持不受權錢腐蝕的故事。
2008年夏天,29歲的獨子周寧因腦瘤告別人世,兒子的去世令周大新十分悲痛,他決定為兒子,也為自己、為其他失去兒女的父母寫一本書,開始創作小説《安魂》;10月27日,《湖光山色》獲第七屆茅盾文學獎
2009年7月,長篇小説《預警》發表於《中國作家》第13期,這部小説讓周大新重新回到軍事領域的創作,小説所切入的是當代軍人所置身的這個熱鬧繁榮、祥和安寧的世界,但它同時又是個危機四伏、處處陷阱的詭異世界。
2010年10月,參加“感知中國·土耳其行”,在土耳其海峽大學作題為《全球化背景下的作家寫作》的發言。2011年3月,中國作家協會第七屆全國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在京召開,作為全委會委員作題為《中國軍隊的新變化和軍隊作家的新機遇》的發言。
2012年8月,完成了懷念兒子的長篇小説《安魂》,發表於《當代》第4期。《安魂》以兒子死亡為界,分為兩個部分,前部分以父子對話的形式,回憶兒子二十九年的生命歷程,尤其是兒子患病後的經歷和父親的心理;後半部分虛構兒子靈魂來自天堂的來信。小説獲2012年《當代》最佳長篇小説獎、2014年《人民文學》長篇小説雙年獎。
2013年8月,周大新和夫人在家鄉鄧州捐資一百萬元設立“周寧助學基金”,用於鼓勵和幫助鄧州市每年升入大學的貧困生。同年,德國Verlag Bussert & Stadeler出版周大新小説《湖光山色》德文版。
2014年,《安魂》阿拉伯語版正式向阿拉伯國家輸出。2015年,以官場為題材的長篇小説《曲終人在》發表於《人民文學》第4期。小説獲《當代》2015年度五佳作品之一。2016年,《安魂》西班牙文版出版。
2018年1月,注意到人口老齡化問題,以長篇小説《天黑得很慢》表達對老年羣體的關懷。《天黑得很慢》發表於《人民文學》第1期,小説用擬紀實的方式書寫退休法官老蕭身體逐漸衰老的過程;9月,小説獲首屆“南丁文學獎”。 [4] 
2019年9月23日,《湖光山色》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説典藏”。 [5] 
2021年1月,出版從長篇小説《洛城花落》,小説用“擬紀實”的手法,從一個媒人的角度,用四次離婚庭審的忠實記錄,講述一段婚姻故事中的風花雪月和一地雞毛。該小説是周大新長篇小説寫作“封筆”之作。 [6] 
2022年3月25日,改編自《安魂》的同名電影上映,由日向寺太郎執導。 [7] 
2023年11月26日,周大新研究中心在河南省文學院成立,周大新研究中心揭牌。 [15] 
2024年1月,散文集《站在人生長河的下游》出版,該書是他“長篇小説封筆”之後的首部新作,書中收錄了周大新近年來創作的散文隨筆近70篇,根據主題、類型,分《在右岸:想一些事》《在左岸:見一些人》《在河心洲:讀一些書》3輯。 [16] 

周大新個人生活

1979年11月4日,兒子周寧出生。1998年,兒子周寧參加高考,考前半個月周大新一直陪伴在兒子身邊複習,這段體驗,使他創作出中篇小説《同赴七月》。 [4]  2005年9月28日,周寧被確診為膠質瘤,該病的患病率為十萬分之一,病因尚未有定論。2008年8月3日,周寧去世。兒子的去世令周大新十分悲痛,他決定為兒子,也為自己、為其他失去兒女的父母寫一本書,也就是小説《安魂》。 [8] 
周大新與妻子和獨子周寧 周大新與妻子和獨子周寧

周大新主要作品

周大新長篇小説

作品名稱
首次發表/出版時間
發表刊物/出版社
1990年
《小説家》第2期
《有夢不覺長》
(後更名為《第二十幕》上卷)
1993年
《長城》第4期
《格子網》
(後更名為《第二十幕》中卷)
1996年
人民文學出版社
《消失的場景》
(後更名為《第二十幕》下卷)
1997年
《十月》第2期
21大廈
2001年
《鐘山》第4期
2003年
《大家》第6期
2006年
作家出版社
預警
2009年
《中國作家》第13期
安魂
2012年
《當代》第4期
2015年
《人民文學》第4期
2018年
《人民文學》第1期
2021年
人民文學出版社
(注:部分長篇小説未在文學刊物發表,而是直接出版)

周大新中篇小説

作品名稱
發表時間
發表刊物
《軍界謀士》
1985年
《長城》第1期
《通過“衝擊道路”的速度》
1985年
《解放軍文藝》第6期
《屠户》
1986年
《山東文學》第8期
《走廊》
1987年
《崑崙》第3期
《粘土地》
1987年
《莽原》第2期
《濱河地》
1987年
《長城》第3期
《銅戟》
1987年
《崑崙》第3期
《家族》
1988年
《河北文學》第2期
《紫霧》
1988年
《人民文學》第8期
《舊道》
1989年
《時代文學》第1期
《伏牛》
1989年
《小説家》第2期
《世事》
1989年
《中國作家》第6期
《香魂塘畔的香油坊》
1990年
《長城》第2期
《鐵鍋》
1990年
《當代》第1期
《左朱雀右白虎》
1991年
《長城》第1期
《步出密林》
1991年
《十月》第3期
《寨河》
1991年
《當代作家》第5期
《勒》
1992年
《天津文學》第3期
《犧牲》
1992年
《莽原》第4期
《銀飾》
1993年
《花城》第5期
《山凹凹裏的一種喬木》
1993年
《百花洲》第5期
《14 15 16》
1993年
《作家》第10期
1994年
《十月》第1期
《溺》
1994年
《青年文學》第2期
《瓦解》
1995年
《大家》第4期
《平安世界》
1996年
《小説家》第3期
《景象》
1996年
《西湖》第1期
《碎片》
1997年
《當代》第6期
《同赴七月》
1998年
《中國作家》第8期
《新市民》
1998年
《十月》第1期
《接引台之憶》
1999年
《十月》第5期
《舊世紀的瘋癲》
2001年
《大家》第1期
《浪進船艙》
2002年
《北京文學》第9期

周大新短篇小説

作品名稱
發表時間
發表刊物
《前方來信》
1979年3月25日
《濟南日報》副刊
《第四等父親》
1982年
《奔流》第8期
《初入營門》
1983年
《奔流》第3期
《“黃埔”五期》
1984年
《上海文學》第5期
《呼嘯的炮彈》
1984年
《解放軍文藝》第2期
《街路一里長》
1984年
《長城》第4期
《三角架墓碑》
1984年
《奔流》第9期
《瞬間過後》
1985年
《當代小説》第3期
《明天進入夏季》
1985年
《奔流》第4期
《金桔,隱在夜色裏》
1985年
《城市文學》第4期
《人間》
1985年
《長城》第6期
《一個女軍人的日記》
1985年
《青年文學》第9期
《今夜星兒多》
1985年
《青年作家》第9期
《硝煙中的祝願》
1986年
《解放軍文藝》第4期
《月湧大江流》
1986年
《晉陽文藝》第6期
《小診所》
1987年
《河北文學》第4期
《小盆地》
1987年
《山東文學》第4期
《武家祠堂》
1987年
《西北軍事文學》第4期
《在母愛的河中築壩——一位普通女人的一段經歷》
1987年
《山東文學》第5期
《風水塔》
1987年
《解放軍文藝》第7期
《紅桑椹》
1987年
《人民日報》(海外版)
《牛筋腰帶》
1987年
《青年文學》第11期
《泉涸》
1988年
《當代作家》第2期
《暮靄》
1988年
《當代作家》第2期
《圓形盆地》
1988年
《解放軍文藝》第6期
《老轍》
1988年
《解放軍文藝》第10期
《雲遮霧繞啓明星》
1989年
《北方文學》第1期
《怪火》
1989年
《小説界》第2期
《哼個小曲你聽聽》
1990年
《河北文學》第2期
《玉器行》
1990年
《莽原》第3期
《養子》
1990年
《長江文藝》第4期
《出垃圾的老人》
1990年
《萌芽》第5期
《鄉村教師》
1990年
《河北文學》第9期
《猜測歷史》
1991年
《清明》第1期
《傾訴》
1991年
《當代小説》第4期
《兒女》
1991年
《青年文學》第4期
《握筆者》
1991年
《小説家》第4期
《烙畫館》
1991年
《北嶽風》第5期
《黃昏的發明》
1993年
《北京文學》第10期
《無疾而終》
1993年
《山東文學》第4期
《病例》
1994年
《中國作家》第5期
《淪陷》
1995年
《莽原》第5期
《卷宗》
1995年
《當代人》第8期
《會晤站》
1995年
《山花》第10期
《釋放》
1995年
《長江文藝》第12期
《返回家園》
1996年
《小説月報》第8期
《現代生活》
1998年
《小説界》第1期
《私房話》
1998年
《北方文學》第10期
《金色的麥田》
1999年
《鐘山》第4期
《後裔》
1999年
《解放軍文藝》第7期
《登基前夜》
2001年
《文學世界》第1期
(參考資料: [4]  [6] 

周大新創作特點

周大新主題思想

民間意識
周大新在小説創作時始終堅持他寫作的他又不是一味的固守,而是深刻的認識到現代意識對於傳統文化的衝擊。他來自於平民階層,始終懷揣着平民情懷,關注的人物都是一些平民,寫的是平民的生活,讓自己一直作為平民在寫作,是他的創作追求和創作體現。他的作品中始終藴含的一種質樸的平民意識,不斷地書寫民間,體現民間生活。其作品創作以一種民間化的敍事模式,自覺的站在民間的立場和視角上去打量這個五光十色的民間世界,以其獨特的民間敍事展現民間生活。他關注平民的生活,善於挖掘普通民眾的精神生活世界,在小説中展現豐富多彩的平民化的人物形象。 [10] 
性別意識
周大新是一個具有明確的性別意識的作家,他能夠站在雙性和諧的立場去對待他筆下的女性與男性,尤其能自覺地站在女性的角度去書寫她們的內心世界、性格命運,表現了她們為確立自身的主體地位而痛苦追求的生命歷程,讚美了她們人性深處的光輝。周大新在多數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個性鮮明的女性人物形象,他善於揭示女性的生存狀態和不幸命運,表現她們對獨立人格的不懈追求,謳歌她們為實現美好理想而獻身的精神。作家以獨特的文學創作方式言説女性聲音,讓她們沉睡的靈魂甦醒,力圖找回自己想要的生活。作家對女性主體性新的抒寫姿態表現在女性對“人格獨立”的嚮往和對“性愛主動”的追求上。 [11] 
軍旅題材
周大新的軍旅小説創作的主題經歷了一個由起步到成熟再到超越的緩慢卻又是紮實的演變歷程。從滿懷激情對自己歌頌衝動的抒發到人道主義思想得不斷成熟再到戰爭語境下的深層人性透視,立足於當下的現實環境和自己的內心思考,軍旅作家周大新以不斷自我超越的開放的創作姿態表達了對於軍旅小説創作的現代性尋思。如在《戰爭傳説》中,作者不僅以人性為透視點對軍人和戰爭進行了前所未有的解構,而且緊緊圍繞人的尊嚴展開層層追問,而這也將周大新日益深化的人道主義思想和責任意識抒發得淋漓盡致。 [12] 

周大新藝術特色

鄉土倫理敍事
周大新鄉土小説的家族倫理敍事,體現了作者對血緣親情倫理的理性審視。一方面家族規範作為一種文化隱喻和倫理訴求,使得家族血脈延續、家族精神承傳,另一方面家長專制導致的人倫悲劇,揭示出家族文化存在的泯滅人性的弊端。在傳統家族倫理與現代文明的衝突中,作者對傳統家族倫理優質精神進行了呼喚與尋求。
周大新鄉土小説的情愛倫理敍事,表現出性愛分離的文化張力。作者筆下的傳統婚姻倫理大多為無愛的忍讓維持或貞節觀念的承襲堅守;愛情沒有獨立存在的空間,往往受到事業、物質、權力等多重擠壓而被遮蔽或懸置;鄉土女性追求本能慾望,顛覆了傳統道德訓誡,卻又無奈地徘徊在性愛的道德邊緣。周大新的鄉土小説揭示了性愛分離背後的倫理衝突和文化根源。
周大新鄉土小説的人際倫理敍事,書寫了鄉土人情的異化與重建。隨着鄉土中國的現代性轉型,鄉村社會的巨大變革衝擊着傳統鄉村的人際關係,作者在小説中表現了金錢利益至上的人情冷漠和鄉村政治市場化導致的道德困惑等人際倫理危機,同時又通過鄉村女性形象、烏托邦救贖和宗教皈依等方式,表達了在鄉村人際倫理失序下構建一種理想精神家園的願望。 [9] 
疾病敍事
周大新對人的生存狀態的關注以及自身的患病體驗,使得他對疾病有着濃烈的感受。周大新的作品數量繁多,但縱觀其創作可以看到他對於疾病的描寫從未間斷。廣涉各種生理、心理疾病以及程度或輕或重的疾病類型,從焦慮失眠到惡性腫瘤都有所涉及,如《步出密林》中的肢體殘疾、《安魂》中的癌症、《舊世紀的瘋癲》中的瘋病、《山凹凹裏的一種喬木》中的痴傻等。周大新在小説中呈現了對疾病的極大熱情,小説中的疾病種類豐富,涵蓋了身體和精神兩個層面,既注重對病相的描寫,又注重對疾病產生的社會文化成因進行深入挖掘。 [13] 

周大新獲獎記錄

文學類
  • 2019    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説典藏    《湖光山色》    (獲獎)    
  • 2018    首屆南丁文學獎    《天黑得很慢》    (獲獎)    
  • 2014    《人民文學》長篇小説雙年獎    《安魂》    (獲獎)    
  • 2014    第七屆老舍散文獎    《在蘇格拉底被囚禁》    (獲獎)    
  • 2012    《當代》最佳長篇小説獎    《安魂》    (獲獎)    
  • 2008    第七屆茅盾文學獎    《湖光山色》    (獲獎)    
  • 2002    第三屆馮牧文學獎    (獲獎)    
  • 2001    第三屆人民文學獎    《第二十幕》    (獲獎)    
  • 2001    解放軍新作品一等獎    《21大廈》    (獲獎)    
  • 1999    第四屆全軍新作品獎一等獎    《第二十幕》    (獲獎)    
  • 1999    第四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    《第二十幕》    (獲獎)    
  • 1994    《十月》優秀作品獎    《向上的台階》    (獲獎)    
  • 1994    《中篇小説選刊》優秀作品獎    《向上的台階》    (獲獎)    
  • 1994    第六屆《小説月報》百花文學獎中篇小説獎    《向上的台階》    (獲獎)    
  • 1989    1987—1988全國優秀短篇小説獎    《小診所》    (獲獎)    
  • 1989    《時代文學》優秀作品獎    《舊道》    (獲獎)    
  • 1987    1985—1986全國優秀短篇小説獎    《漢家女》    (獲獎)    
  • 1985    《長城》優秀作品獎    《軍界謀士》    (獲獎)    
(參考資料: [4]  [5] 

周大新人物評價

周大新的小説表現了一個地域文化意義上的龐雜的世界,一個底層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人們忙碌而艱難的生活着,並帶有土地、文化和人種的鮮明烙印,這是根的譜系,是文化之樹向泥土深處生長的結果。因此,作為一個民族作家、地域作家在今天這個全球文化一體化、對話化的時代裏,恰恰是值得驕傲的。(中國當代作家邱華棟評) [14] 
周大新對小説形式的探索表現出一個作家足夠的敏感和領悟力。20世紀80年代中期他的長篇處女作《走出盆地》就已經顯示出他對形式的獨特把握。此後,他不斷變化小説的形式,三卷本長篇小説《第二十幕》中作者用不斷變化、衍生出新的意義格子網來作為小説的主要線索,《舊世紀的瘋癲》改用書信體,《21大廈》中又增添了許多圖畫,同時,在文本結構上也試圖有所突破,用一個人的眼光來觀看多層次的城市生活並形成強烈的對比,這都是有益的嘗試,它們顯示了周大新對藝術不懈追求和始終如一的激情,顯示了周大新不竭的藝術靈感。(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梁鴻評) [14] 
周大新的創作多以養育自己的那方水土——豫西南盆地為背景,以故鄉歷史、現實中所發生的一件件、一樁樁悲喜混雜的故事作為藝術審視的中心,並將自己對逃離土地一代人的觀念、精神、情感的理性反思自然融入小説的情節敍述、人物塑造、象徵寓意的構建之中,他的小説,既散發出一種清新與鮮活的泥土味道,又藴含着悲愴酸楚般的苦澀與沉重,讀後常給人一種欲哭無淚、欲笑無聲的審美感受。(河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曹書文評) [14] 
周大新之所以令人欽佩和尊重,不僅在於他一直持之以恆地以平民的心態、平民的視點、平民的角度去描述、表現和稱頌平民這個社會的主體,描述和表現艱難中的美麗與善良,也在於他總是表現出尊重女性的高尚和純淨。他筆下的女性,不論身處什麼樣的環境,絕大多數都是那麼美麗、善良和聖潔。可以説,周大新是一個懂得欣賞美麗的作家,也是一個脱離了低級趣味的作家。而一個真正懂得欣賞美麗,能夠和平民大眾同呼吸共命運、血肉相連、情感相通的作家,他的創作潛能和爆發力,都不容低估。周大新的分量,就表現在這裏。(文學評論家林為進評) [14] 
追蹤周大新的創作道路,我們會發現這是一個典型的“老派”中國作家走過的道路,即使是身處由科技推動的人類文明大踏步前進的今天,他的作品恰恰在很好地藴含我們民族永遠珍惜的傳統文化精神方面顯出了力量。人們不能不驚異於周大新作品敍事之莊重、語言之素樸以及情節之簡練,東方文字的端莊、靜謐與美麗往往從不同作品不自覺地自然流溢,而每一位認真的讀者在他所描寫的不同時代的作品中,總能感受到濃郁的中國風格與氣派撲面而來,理由很簡單——他的作品一直很好地保存了我們民族文化的精神,是屬於我們中國人自己的文字。(文學評論家梁鴻鷹評) [1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