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周公旦

(周王朝初期的政治家、思想家)

鎖定
周王朝初期的政治家、思想家,中國古代禮樂文明的奠基者。姬姓名旦,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亦稱叔旦、明公、明保、周公。 [1] 
中文名
周公旦
定    義
周王朝初期的政治家、思想家,中國古代禮樂文明的奠基者
人物生平
曾輔助周武王滅商,武王逝,子成王幼,周公攝政。其弟管叔、蔡叔等聯合商紂之子武庚與東方諸國反周,周公親自率軍東征三年,殺武庚、誅管叔、流蔡叔,攻滅諸叛國,使周王朝安定統一。周公實行宗法、封建,定刑書、分封同姓和異姓諸侯,由周天子根據爵位高低向諸侯授土授民和確立貢賦等級,並遷移商遺民及其聯盟各族至邊遠地區,鞏固了周王朝的一統天下。周公攝政五年時,以商遺民在洛邑營建新都,是為成周,二年後建成,遂舉行祀典並還政於成王誦,周公留守成周,後三年而卒。為尊其功,葬於宗周畢原,與文王武王墓相鄰。周公之子伯禽封於魯。魯國繼禮樂之正統,史稱周禮盡在魯。周公在執政期問,開創性地建立了系統完備的各類典章制度,於文化教育亦有建樹。史載周公損益商禮,對傳統禮樂加工改造,“制禮作樂”(《書·大誥》)。他對自原始社會至商周的各種風俗習慣,諸如婚喪嫁娶、朝聘交往、禮儀樂舞、軍隊征伐及其他,首次加工改造而以文字形式固定為典章制度“禮”。今傳“三禮”(《周禮》、《儀禮》、《禮記》)中,《周禮》(《周官》)相傳為周公所建官政之法,《儀禮》相傳“經”文出於周公,都成為儒家經典。後世儒家盛讚周公“制禮作樂”功績。周公創建之“禮”,減弱了前代沿襲的禮物交換性質,增添了德、刑、樂的內容。他提出“敬德”,“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尚書·蔡仲之命》),削弱了天命的絕對權威,加強了人的主觀力量以濟天道之窮。後經孔子繼承創造,發展為先秦儒家的仁政德治思想。由敬德出發,周公提出“保民”,重視“民心”、“裕戎民”和“咸和萬民”(《尚書·洛誥》),提高了人的地位和尊嚴;“禮”則是“德”的規範行為,具有了倫理意義。至孔子而提出仁,作為禮的理論依據,成為儒家道德倫理學説的核心。周公還主張“明德慎罰”(《尚書·康誥》),提倡慎刑和德刑並舉。仁治與法治、德與刑、王道與霸道遂成為後世儒家研究發揮的重要命題。孔孟發展仁政德治思想,成為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周公“作樂”,樂舞之“儀”、“威儀”,亦與德相通而為“禮”的組成部分。以周公為主建立的宗周禮樂制度。對後世具有長期影響,周禮成為規範禮制的楷模和依據。敬德保民等思想,對於孔子創建儒學和後世儒學有深遠影響,後世儒家以周公為德之楷模。唐代韓愈將周公列為道統中繼文王、武王之後的聖人。周公的言論見於《尚書》中《大誥》、《多士》、《無逸》、《立政》等篇。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孔子基金會.中國儒學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328